徐庶不知道别人怎么看王羽在河东的作为,但他非常欣赏,那是最恰当的处理方式,让白波有口饭吃,消弭了无数兵灾,这才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所以,他要阻止同袍,拼尽全力。
可回过头来他才发现,他那是误伤,而且误伤的目标是最糟糕的的那个……不过,对方是主将,他不找太史慈又要找谁?
世事弄人,自己的运气真是糟糕啊!徐庶无声的叹息着。
“嗯。”太史慈很勉强的哼了一声。
他哪知道徐庶心里转了这么多念头?伸手不打笑脸人,徐庶又是道歉,又是赔笑脸,他也没法继续发作了,不过,他还是很讨厌徐庶,非常非常讨厌。
“以和为贵,这样才好。”孔融颔首微笑,道:“二位也不必为这些琐事烦恼,料民不周,本就是融这个国相的过失,前事不可追,但古人亦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就由融来收拾残局吧,如何?”
(未完待续)
一八七章 且战且谋
王羽接到前线战报的时候,已经是都昌突袭战后的第三天了。
前线用的已经是最快捷的办法了,太史慈命沐汪带了两个走惯山路的郡兵,抄小路赶到莱芜,再由于禁快马送信往奉高。
除了盘踞在齐国的张饶部之外,王羽手里的就是最新消息,对他来说,还是太慢了点。
“或许,应该养些信鸽,至少在自己的地盘上,通信可以快捷一些,这一来一去的,一耽搁就是五六天,军情不急还好,要真是军情紧急,岂不是糟糕?”
“用鸽子送信?”貂蝉美眸一亮,正摊开竹简浏览军情的贾诩手上也是一顿,抬起眼来,用很好奇的目光看着王羽。
“呃,有什么不对的吗?”王羽微微一怔,在这个时代待的时间越长,新发现就越多,随时都有说错话的风险。
后世的考古学家在西晋的古墓中发现了金属马镫,然后做出推论,说汉朝没有马镫,马镫是晋代,或者草原异族发明的。
王羽原先就很奇怪,早在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就已经大规模的利用骑兵作战,打得匈奴人屁滚尿流。其后的数百年,汉军对骑兵的应用也一直没减少过,为什么汉朝人没发明马镫,反倒是已经恢复和平的晋代才发明出来呢?
晋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骑兵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无论是在西蜀的山地,还是在江淮流域的水乡,骑兵都没有勇武之地。
实际上,至少在王羽所在的世界里,马镫早就有了,只是很少有金属的,多是皮绳或者木制的。
老实说,这个发现让王羽有些遗憾。马镫这东西制造容易,对骑兵战法却有大幅提升的作用,若是这个世界原本没有这玩意,他就可以掌握一种秘密武器了。
由此可见,老祖宗太聪明,也未必是什么好事。
现在,他又想起了信鸽,这玩意难道还没发明呢?
“诩只是没想到,主公还精通驯兽之术罢了。”贾诩捻捻胡须,笑着解释道:“自高祖遇险,用鸽子报信脱险后,中原就已经有人在驯养信鸽了,这方法传递消息确实很快,但却不够牢靠,很容易出意外……”
华夏驯养信鸽的历史很早,当年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屡败屡战,每次打了败仗,境遇都有所不同。抛妻弃子是常事,还有一次他躲到了枯井里,等敌人走了后,放了只鸽子出来,招来援兵,此后信鸽就开始应用了。
不过,信鸽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猛禽、敌人的斥候、恶劣天气、还有遍布中原大地的饥民,对鸽子来说都是致命威胁。
尤其是最后那一类威胁最大,饥民无处不在,见到能吃的东西绝不放过,把鸽子养得肥肥的,在这些人面前照耀,纯属自找不痛快。在饥饿的驱使下,飞天遁地统统没用!
鸽子出了意外,情报丢失还在其次,万一落在敌人手上,那才真是坏了菜呢。所以,贾诩对王羽的提议感到很意外。
“还是养一些吧,反正是在自家的地方,等到小……主公安抚了青州,饥民就没那么多了呀。”貂蝉对王羽的提议很有兴趣,不过看她闪闪发亮的眼睛,王羽实在无法确定,女孩到底只是想养些宠物,还是真的对信鸽传信很感兴趣。
“重大军情用鸽子不安全,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就没关系了啊。”看到了王羽眼神中的不信任,貂蝉嘟起了嘴,小声哼道:“你以后出征在外,我和姐姐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王羽恍然,随即心中一暖,被人关心牵挂的感觉真不错。
“咳咳……咳!”一阵不合时宜的咳嗽声响起,贾诩很郁闷,王羽让貂蝉参与情报工作的决策,他不反对,相反还有些赞成,不过这时不时的郎情妾意,却让人很头疼。
这二位都还年轻,日子长着呢,谈情说爱也得有时有晌啊。
贾诩没有半点做了电灯泡的觉悟,坦然面对王羽的目光,一本正经的问道:“主公,对北海的军情,您怎么看?”
“甚好。”王羽点点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当然好,仗打赢了,孔融等人也表现得很配合,收降了三万多俘虏,又挖掘了两名人才,收获一箩筐,不好才怪!可问题是……贾诩翻了个白眼,又问:“您的具体指示呢?”
“这个么……”王羽定了定神,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他走神并不全是因为貂蝉,他的大半心神都放在了前线那二位身上。
太史慈的勇猛果决让他惊叹,也颇为感慨,这位历史上空有勇名,却没有用武之地的超一流名将,终于开始绽放光芒了。
前世的太史慈,出场亮相时很让人惊艳,投了东吴之后,就变得默默无闻起来。
原因倒不难猜,此人的性格太过积极主动,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或许有魄力用他,但掌权后便致力于消除兄长影响的孙权,连周瑜都不肯轻易见用,孙策烙印极深的降将太史慈……呵,还用说吗?肯定是要冷藏的。
在自己麾下,这个牛人就不愁这些了,不过,他的运气显然有些糟糕,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好在以后的大仗恶仗多得是,不愁没舞台,总有让这位名将如愿以偿的时候。
徐福,嗯,应该是徐庶没错了,此人好像很喜欢用化名,历史上他投靠刘备的时候,用的就是单福的假名。
徐庶展现出来的素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说勇武,徐庶不及太史慈;论洞彻人心的才智,现在的徐庶也比不过贾诩;论胆魄,他也不是最特殊的,但此人的才能不是一般的全面。
文,能出谋划策;武,能上阵搏杀;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对战略、政略都有独到的见解……王羽原本还想着确认身份后,就将徐庶安排进幕府,和贾诩一起参赞军务,但现在看来,那样似乎有些浪费人才了,这么全面的人,就应该放出去独当一面才对。
将对外的谍报系统交给徐庶,应该是最恰当的,这位大才目前似乎还不够成熟,说话做事都有些放荡不羁的味道,远不像贾诩那么圆润,嗯,就像是个愤青,很有才的愤青……自己的谍报系统也只是个空架子,正好随着他一起成长。
至于这两个无论历史上还是小说里,都从来没碰过面的人,一见面就火花四溅,成了冤家对头,王羽就只能无言以对。这应该算是造化弄人了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将太史慈和徐庶两人事放在一边,王羽思考起前线的局势来。
送来的信不止一份,而是分别由太史慈、徐庶、孔融执笔,以不同角度和口吻汇报军情,并且请示下一步的战略。
太史慈的信最简单,将那场令他郁闷的大胜一笔带过,然后表达了效忠的意愿,再然后就直接请战。打谁都行,反正有的打就行。
孔融的信就繁复多了,王羽不得不让貂蝉解释给自己听,不然他看不懂上面那些咬文嚼字的典故。
文化水平还比不上一个歌姬,这个现实让王羽很是自卑了那么一小会儿,不过有个美女秘书的享受,很快就抵消了这点小小的负面情绪。没文化就没文化,哥是武将来着!
孔融先是郑重表达了对王羽仗义出手的感激之情,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详述了那场夜袭,继而表达了对泰山军力的赞叹。之后他话锋一转,突然又叙起了旧情,盛赞王羽建立书院的高瞻远瞩,以及仁慈爱民的风尚。最后,在信的末尾,他隐晦的表示,北海上下全力支持王羽入主青州。
看完信,王羽也是长叹一声,这么长的信,只有末尾那点是干料,孔融这种大儒,说起话来不是一般的水啊。
当然,除了表态和站队之外,孔融还提到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他隐晦提醒王羽,太史慈和徐庶将相不合,要尽早想办法,以免误事;随后,他郑重提及了青州名士。
青州名士,在历史上名气不大,由于青州的战乱,这些做学问的人纷纷逃离了家乡,但有成就者,名声在外者却也不少。
孔融提到的朱虚管宁,王羽不知道这个人,但他知道对方割席断交的典故。其实这个时代的管宁,远比王羽知道的要有名气得多,他与华歆、邴原一起被世人并称为‘一龙’。
这就是个代称,比如八厨、八俊、卧龙凤雏、建安七子等称呼一样,不是很有名的人,不会有这种称号的。
这些人有的已经走了,比如和蔡邕齐名的大儒郑玄带着一批弟子去了徐州,王烈等人去了辽东,但剩下来也还不少。这些人原本都是打算要走的,不过,见识了泰山军的军容后,很多人开始犹豫了。
华夏人乡土情还是很浓的,家业残破的青州名士,对士庶之见看得也不那么重,对他们来说,青州最需要的,就是王羽这样的强人。当然,王羽开设的书院,以及孔融的游说,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总而言之,如果王羽能顺利平定青州,这些人之中,有一大半愿意立刻投身于他的幕府,没下定决心的也都是心存观望,而不是决意离开。
这是个好消息,王羽身边强兵猛将不少,谋士有了贾诩和徐庶,也不算薄弱,就是政略人才少点,有这批人的加入,平定青州后恢复秩序就不用愁了。
最后,是徐庶的信。
徐庶的信也很长,但他用词都很简练,篇幅长,纯粹是因为内容多。
这些内容未必很深刻,但却很全面的涉及到了王羽的青州战略布局,不然为什么说,王羽一下就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呢?
有些人,就像是发光的宝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闪闪发亮,不是换个名字就能掩盖得住的。
(未完待续)
一八八章 暗合经典
和太史慈一样,徐庶对这场突袭战的过程着墨甚少,倒是详细描述了一番太史慈的武艺,让王羽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是暗自庆幸,幸好没贸然跟这家伙动手,万一要是打输了,那就真是鸡飞蛋打,人财两空了。
勇将在战争中的作用,肯定不像小说里形容的那么夸张,但在关键时刻,有猛将身先士卒,无论是对提升己方士气,还是在敌人的阵列上打开突破口,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历史上马谡失街亭那场战斗,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没有勇将的问题。
马谡的军队在山上,居高临下的冲锋,却在魏军的阵列前碰了个头破血流,最终全面失败。马谡自己只能站在后面督战,干着急,如果当时他军中有赵云或者魏延在,又会如何?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王羽可以确定,至少会比马谡当时的战况会强上不少,要知道,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对胜负的影响不是一般的大。
徐庶提到太史慈的武艺,不是无的放矢,依照贾诩的说法,徐庶这是在表明,自己不会和太史慈争功争权,会好好弥补先前的裂痕,可以继续配合。
不是贾诩提醒,王羽还真未必能看出这一层意思,他的情商其实也不算高,要不是有了后世的见识,跟太史慈也就半斤八两。
跟聪明人打交道,很省事,但也很累,说不准哪里就是一个坑……王羽在肚里腹诽了一番,继续往下看。
徐庶紧接着提起了对俘虏的处理,虽然孔融把这档子事儿揽过去,但徐庶还是有些不放心,在信中提起,希望王羽早日明确态度,最好能确立个章程出来。
徐庶的做法,和王羽的思路相当一致。
王羽不会对自家百姓展开杀戮,无论用什么理由,刀口对准自家百姓的人,都是没人性的。从功利的角度来讲,人口的重要性也是无以伦比的。
人才可以培养,士兵可以训练,粮食可以想办法或买或借,钱也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人!
无论和平盛世,还是烽烟乱世,人都是最重要的财富,想增加钱粮不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劫或者勒索;想训练士兵也不难,只要营养跟得上,训练一个精锐出来,有一两年怎么也够了;培养人才麻烦点,但也比增加人口耗时短。
公孙瓒不太在意这些小节,又长期和外族作战,导致白马义从的杀性也重。
皇甫嵩等人大概是秉承了乱世用重典的理念,所以才对黄巾军痛下杀手。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成功了,黄巾起义的锋芒被他压制了;但长远来看,他的做法没什么积极作用,只是加深了黄巾军对朝廷的不信任和仇视而已,对抗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王羽跟他们不一样,他之所以选择青州,就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够好,可以保障后方的安全,安心建设一个乱世中的桃源出来,没有人,还称什么桃源?
此外,徐庶还问及对管亥及其党羽的处理,以及此次青州黄巾掀起大规模行动的相关情报。
管亥及其党羽,和普通喽啰,以及刚挟裹进去不久的百姓都不一样,这些人是积年盗匪。
他们只会抢劫杀人,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种田是不可能的事,别说徐庶,就算徐荣来了,他也不会把好心肠用在这些人身上,以杀止戈还差不多。
徐庶的意见是问完口供就都杀了,顺势还能卖给青州名士们一个人情,尤其是那些和管亥有血仇的。
不过,太史慈却提出了意义,他的意见是收编这些人。
王羽不确定太史慈有没有拆徐庶台的意思,但他说的的确有道理。管亥很能打,尽管比不上太史慈、黄忠这些超一流的名将,但放在二流里面,那也是顶尖的猛人。
看过太史慈转述的朱虚之战,王羽都微微有些惊叹了,这个小说里的龙套角色确实不一般。
管亥的党羽也不差,都是亡命徒,只看管亥在夜袭那么不利的局势下,还能集结出一支近千人的部队就知道,这支贼军的战斗力和斗志相当强悍。
王羽比太史慈对这些人的了解更深,没猜错的话,这些人就是后世名震天下的青州兵了。
青州兵的特点就是,打仗勇猛,军纪极差,曹操收编青州兵的时候,实力不算太强,很可能收编的时候,就是客强主弱的态势,所以他也没办法约束得太严格。
历史上的宛城之战,曹操被贾诩暗算,全军溃退。于禁领着数百泰山兵且战且退,顺便还扎了个营盘来收拾溃兵,结果发现几个带伤裸奔的,一问,被青州兵给抢了,裤头都没留……所以,尽管青州兵很强,但王羽却没多大兴致,用这种军队打仗,会坏名声的。当然,择选精锐,严加操练也许能纠正过来,但那恐怕不是一年半载能做得到的。
对这个问题,王羽有些拿捏不定,他干脆向贾诩问计:“文和,你怎么想?这个管亥是杀还是留?”
“那就要看主公您对青州的规划了。”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