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什么呢?
一方面,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必有其过人之处,做名师之徒,得名师真传,自己也就变成高人了。
其二,名师通常占据着某个圈子的制高点,名师身边的人,也自然接近了圈子的核心,在圈子中占据了有利地形。
师徒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二者资源共享,彼此支撑,有了名师,哪怕徒弟天资一般,也很可能变成高徒了。
永远要和最强的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可能,选择一个在事业和生活上比较成功的人做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一个人不成功,必定是有原因的,在外部环境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成功与否主要由自身的素质决定。作为一个老师,如果他本人都是个失败者,他又怎样去指导别人成功呢?不仅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传授,更糟的是,失败者的消极心态以及导致他失败的不良性格等,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学生。
固然,对什么是“成功”,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标准的成功,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是失败;一些人引以为豪的成功,另一些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任何一种标准都不可能取得所有人的共识。但只要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成为另类,希望他的成功是符合主流标准的成功,希望他的奋斗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应的回报,那我们就必定要追求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和一个老朋友聊起往事,她说有一天在公园遇到两个以前的学生,其中一个是王老师班上的,另一个是燕老师班上的。在谈到毕业这几年的感受时,王老师班上的那个说,很感谢王老师,当年教给他们许多很实际的东西,出去以后受益非浅。燕老师班上的那个说,燕老师当年教的都是风花雪月,当时觉得很浪漫,现在觉得受害不浅。
两个老师本来就属于不同类型,后来的命运也大相径庭。王老师调去教委,一路向上。燕老师则调到另外一个学校,后来婚变,再后来,还是不说了罢,反正很不幸。
两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因为学生在那个年龄阶段,处于那种位置和身份,必然会受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终身的。任何事情都很难说清绝对的对错,事物本来就是祸福相生,但是,一件事总有它的基调,大体上的好坏还是容易判断的。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都需要有积极的心态、理性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成功者的共同标志。
成功的人大同小异,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作为家长,大多数时候并不能为孩子选择老师,但家长可以了解老师,多和老师沟通,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做一个中和剂,把一些不良的东西化解掉。
永远争取坐前排
人在社会上生存,就是一个找位子的过程,你可以自己去早点,占位子;也可以有几个朋友,相互帮忙占位子;还可以让本领高强的人帮忙挑位子……不管怎么样,你只要进了场,总要有个立足之地,总会有个位子,前期的混乱过去之后,慢慢就固定了,几轮下来,基本上大家都有了老位子,都随遇而安了。只要有了固定的位子,纵使你偶尔去得晚了,那个位子还在,没有人动你的,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各就各位。
习惯造就秩序。所以,开一个好头,在竞争的初期,占一个好地形,巩固成老位子,以后就好办了。
记得鲁鲁刚上剑桥少儿英语时,每次总是坐在教室后排。后排还有两个男生。其他男生都坐在教室前面靠窗的位置,女生都坐在教室前部靠墙和讲台位置,唯有那两个男生,坐在教室最后,显得孤零零的。
鲁鲁是插班生,一去,就选择了他俩,跑去挨着他们坐。上了两次课,其中一个男生就不来了,后排就只剩了鲁鲁和另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成绩不太好,性格比较内向,上课很少发言。鲁鲁也是成绩差的,也不发言,他们俩便成了缩在角落里的一小撮,连下课都是他俩一起玩。
后来,鲁鲁慢慢适应了,上课能跟上了。我坚决让他换座位。他往前移到了教室中部,坐在女生的后面。虽然仍然是在后面,但和大部队已经没有明显的距离了。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剑桥班结束。
刚上公共英语一级班时,他仍然是坐在后排。第一次是因为我们去晚了,只剩了最后一排有空位。那时候他口语极差,第一堂课正是口语课,老师抽他,问了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他竟答不出口,也许是太紧张,结结巴巴的,急得脸都红了。他一急就回头看我,眼光带着无奈和求助。教室的后面坐满了家长,别人的孩子都回答得很流畅,我当然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当儿子回头看我时,我还是微笑着,轻轻点头,告诉他“没关系,我很满意”。第一堂课下来,他得了个棒棒糖,那是老师Ida给他的奖品,全班只有四颗。当时他就豪情万丈,因为老师说了,他进步很大。为此我永远感激Ida,她让鲁鲁第一次对英语有了信心。
第二节课,我们就去占位子。我们第一个到,挑了个教室中间靠窗的座位。我知道,他还没有信心坐前排。这一节课,又得了棒棒糖。
这连续两个棒棒糖,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荣誉,上英语课因而成了一件很期待的事。
上了几次课后,鲁鲁进步明显。我告诉他,我们应该坐第一排,因为第一排离老师最近,听课听得最清楚,也最容易被老师注意,被抽问的机会最多。总之,第一排是最有利的位置,最好的学生就要坐前排。
我们特意去早点,占了一个前排的位子。后来,鲁鲁就一直坐前排了。坐得久了,位子都固定了,即使偶尔去晚了,那个位子还是空着,等他。
学习并非我们想的那样可怕,学习本身就有乐趣,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让人更开朗、更自信。学习可以给人力量,因为学习让人具有更强的能力,让人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对未来更有把握和信心。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往往一件事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自卑还是自信,决定着人生的基本态度,也决定着最终的成就。学英语,儿子有了坐前排的心态,无论最终学习成绩如何,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
一些教育专家、社会名流总是指责那些对孩子要求太高的父母,说他们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公平。
其实,很多父母并非是想让孩子为自己争光,替自己实现未竞的理想,而是他自己在生活中吃了亏,认识到当年的欠缺和现在的恶果,才强调孩子的学习,不愿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可以说来源于自己血的教训。这种心理,不是几个专家指责几句就能扭转得了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文化,没有文凭,就是要吃亏,铁的事实,摆在那里。
现在大学是扩招了,好像每个人都有上大学的希望,但人人都上了大学,大学也就不值钱了,花极大代价换来的大学文凭,却是个不值钱的玩艺儿,这就是现实。
事实上,大学教育已经大众化,但大众还对它保留着精英心态。
这就是一种矛盾。虽然上大学已经不是件太难的事,但竞争反而更剧烈。因为竞争的层面不是在上不上大学,而是在上什么样的大学。如果遍地都是大学生,要想成为精英,唯一的可能就是上一流大学,和普通大学拉开距离。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使保留着精英心态的人,将眼光只瞄准北大清华,大学之门反而变小了。
现在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大学门槛的降低而变得轻松,因为他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竞争——读名牌大学,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了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总之是人往高处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就算不考试了,还会有其他方式的竞争。生命本身就是竞争的产物,上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胜出者,得以和卵子结合。既然来到世上,只能迎接挑战,把竞争进行到底。
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不管现实合不合理,你就生活在现有的环境中,你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听朋友讲她陪儿子学习的事。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在彭老师处学奥数,每周一次,风雨无阻。每次去要倒一次车,走一站地,花一个多小时。上课的时间是晚上六点,四点过就得出发,上完课要十点才能到家。每周如此,长年如此。这还只是上课,还有回家以后的作业,辅导,讲解。开始她儿子跟不上,听不懂,孩子四年级才开始学,比起人家起步早的孩子,自然是差一些。但听不懂也要坚持听,回去再补,再赶,慢慢就跟上了,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现在,她儿子在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硬考上的,一分钱没交。
当我边听边赞叹的时候,她说:“那有什么,别人还有天津来学的,还有河北来学的,还有坐火车来的,每周一次,你想想,比起人家我这算得了什么?”
其实,这就是一种态度,当你带着孩子这样求学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件不仅是重要,简直就是神圣的事情,孩子能不好好学?听朋友说,彭老师班上有十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北京一流的重点中学。其实,这不仅要归功于彭老师教得好,这也是老师、家长、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排除万难的求学精神,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力量。选择这种方式,并且坚持下来,就是凭着这一点,上天也会眷顾。
真的很感慨,几乎每个成绩好的孩子,他的家长,尤其是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孩子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间的竞争,你要想孩子将来好,你就得付出。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既然我们鼓励孩子全力以赴去拼,你也得全力以赴,为他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你自己也得和他一起拼。
现在的孩子确实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那时的家长都不像现在这样付出,好像我们自然而然就长大了,不也挺好吗?可是那时的孩子都没有读课外班的,大家都只学那么多,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没有谁比谁优越很多的。现在不同了,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就要落后。没有谁想那么苦,但现实逼着你,没办法。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只能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奋斗,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前途。只有和孩子一起拼,每个家长都是这样过来的!
好在这样的辛苦并不是遥遥无期,朋友说,考上初中以后就好多了,孩子也懂事了,学校又那么好,想学坏都难。
真的,为了将来省心,现在多操点心是应该的,而且是合算的。
求学也是一种经历
求学也是一种经历,求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很多东西,新老师、新同学、新方法、新环境……每一次的辛苦奔波,一路所看到的、想到的,克服种种艰难所得到的,其实都是一种重要的体验。这些体验,也许比老师讲课更重要,它不仅是增长见识,更是形成一种人生态度。
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都需要一种坚韧的性格,要成就任何一个事业,都必须经历艰难曲折。上一次课不容易,长年累月坚持上课更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孩子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平时经常挂在老师和家长嘴边的那些名人故事、那些励志语录,感悟到它们的真正含义。
现在的孩子,不像缺吃少穿的年代,对他们的磨砺不是来自于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一种精神压力。也许,求学就是他们人生中最艰苦卓绝的一段经历。
当我们回忆人生的时候,往往会对那些苦难的经历一往情深,引以为豪,因为这里面蕴涵着一种力量。比之平淡而安逸的生活,苦难不仅是成长的钙质,还是智慧的来源。
辛苦一点没有什么,辛苦本身就会成为人生的财富。何况这不是刻意营造的苦难气氛,也不是谁把苦难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比起那种作秀似的“体验苦难”,或者是浪漫探险似的“寻找苦难”,这种求学的过程是真真实实的,因而更能成为血液中的东西,滋养一生。
不平等是必然的(1)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不许分重点校、重点班,不许加时补课,甚至不许公布学生成绩。可以肯定,这又是废话!
考试本身是并无过错的,学习本来就需要有考试来检测,一考试就有成绩,有成绩就必然影响到自我评价,不让公布成绩,表面上看来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其实是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助长他们自欺欺人。如果仅仅因为成绩被公布就受到伤害了,那这样的学生也未免太脆弱。将来到社会上,比这残酷的事多得很,比这严重的伤害到处都是,连这点伤害都承受不了,将来怎么活?
现实是残酷的,竞争不可避免,要竞争就有输赢,与其回避,不如让他们学会坚强。公布成绩没什么不可以,排名次也没什么了不起,要让孩子学会怎样去看待输赢,训练他们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校之所以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一个学校里之所以存在重点班,不是谁异想天开规定的,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结果。重点校、重点班的主要优势在于师资和生源,主要还是人的因素。人本来就有高下之分,社会对各种人的需求也不一样,非要把人力资源平均分配,且不说做不做得到,假如真的分平均了,好老师和差老师都教一样的学生,得到一样的待遇,好学生和差学生都在同样的条件下,接受同样的教育,那么对好老师、好学生又公平吗?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资源是真正能做到均衡配置的,哪怕是相对的均衡,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各种力量相互抗衡的结果,不是单方面人力可为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比西部发达,欧洲就是比非洲富裕,这种状况也许将来有一天可以改变,但是在今天,以你我之力,无论多么拼命,也是无法扭转的。教育部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把绝大多数优秀老师赶出大城市,赶到偏远山区,像“支教”这种事,都是短期的、有限的,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永远都会存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城区和郊区之间,条件好的城区和条件差的城区之间,差距永远存在。人往高处走,人才的流动永远遵循这条规律,你不可能倒着来。何况,高校本身就是资源配置极不均衡的,北大、清华和一般的非重点大学,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吗?高校就可以办名校、重点校,凭什么中小学要均衡?中小学孩子们的未来都不均衡,凭什么要他们现在必须均衡?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进入更好的学习环境中,为什么不允许那个环境存在?
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等、行业间的不平等,那么要消除中小学中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就等于是痴人说梦!
要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这没什么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劣势,也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正确的期望值,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一样了,学习并非是唯一的标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