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时候,孩子叫累,叫作业多,其实并不是作业真的多,看起来有N多项,但一项一项去分解,每项的分量都不重,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孩子一看有那么多项,心里就烦了,尤其是在已经有点疲惫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完成作业丧失信心,如果家长再在一边唠唠叨叨,更让他受不了,没法静下心来做。其实大人也是一样,做喜欢的事,或者高兴的时候做事,做再多也不累,相反,如果心烦意乱,别说做事,就是待着都累。
  孩子真正完不成作业的时候是很少的,大多数情况下,做作业时间过长,是因为效率不高造成,而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少数情况是上课没听懂,无法将作业进行下去外,大多数时候是被心情所累。做作业如果没有一定的兴奋度,注意力不能集中,疲疲遢遢,很可能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两小时也完不成。
  不要去强迫孩子,多一些幽默,多一些关怀,让孩子放松一些,这就是最好的帮他。假如作业真的多到做不完的程度,或者他实在烦得做不下去了,还不如干脆解放,总比牺牲孩子的健康,牺牲第二天的效率划算。
  老师布置作业都是针对全班的,但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不一样,这种统一的作业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出于尊重老师,尊重集体,配合教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的目的,按时完成作业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灵活性。做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非所有的作业都对孩子有针对性,更不是所有的作业都重要到不可更改、非做不可的程度,必要的时候,对作业作一些筛选也未尝不可。要做好这一点,家长不仅要和孩子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内心世界,更要和老师充分沟通,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让老师了解你的孩子,相信老师是通情达理的,在这一点上,鲁鲁比较幸运,他遇到的老师都很好。
  总之,天大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大人的心态更从容,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来了就不晚

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朋友讲了一件事。北京八大处有座寺庙,香火很旺。有一天下午他路过那里,看见一对老夫妻急急忙忙往里赶,老夫嘴里不停地埋怨:“看嘛!看嘛!晚了!”正在买票的老妻瞪了他一眼,不慌不忙地迸出五个字:“来了就不晚!”
  这段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确实,拜佛讲的是心诚,心诚不分早晚,来了就不晚。基督教也是一样,天堂的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只要你信,你就能走到。
  看网上的名师答疑之类栏目,常有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以前没有学奥数,没有报课外的英语班,现在才学晚不晚?
  名师几乎都会说不晚。这倒不是信口开河,学习确实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弹钢琴可以说是最需要从小训练的,几乎所有学钢琴的孩子都是五六岁就开始了,有的甚至三四岁。但这些从小学琴的孩子,长大了仍然经常弹的却很少,钢琴往往成了摆设。我在师范学校教书时,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一般是学风琴,也可以选修钢琴。读中专的学生进校就已经是十五六岁了,用流行的眼光看,学钢琴绝对是晚了。但班上有个男生,特别喜欢钢琴,一学就放不下,每天都到琴房练,从不间断。三年以后毕业了,这个学生钢琴已经弹得非常好。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去一家咖啡厅,这家咖啡厅以格调著称,每天都有人弹钢琴。那天,听着诗意的琴声,我无意中瞥了一眼,突然发现,坐在琴凳上演奏的,竟然就是那名男生。后来才听学生们说,他毕业后分到一所中学教音乐,课余在这家咖啡厅弹钢琴。可以说,弹琴已经成了他的职业,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四年级以前,鲁鲁一直没有报课外的英语班,因为他不喜欢。到四年级下期时,考虑到报考重点中学必须要有英语的等级证书,再不学就来不及了。这时候的鲁鲁对英语已经有点兴趣,课内的英语也学得不错,他愿意去报班了。我们报了个《剑桥少儿英语》二级(下册),比他现有的程度略高。结果第一次上课的时候,鲁鲁就差点急哭。
  这是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上一册书的所有重点,强度很大。因为从来没有上过类似的班,又没有接触过这册书,基础本来就差的鲁鲁,初来乍到,一紧张,简直懵了,连老师问“what’s your name?”他都答不上,当时眼泪就快出来了。
  一节课下来,看他闷头坐在座位上,我把他拉出去散步。一出教室,我就对他说:“哈哈,我终于看到希望了!”“什么希望?”他很纳闷。我说,我初三时的经历就和你这次一模一样——从体校转到一中,第一节数学课正好是人家的单元复习,第二天就考试,而这个单元我根本没学,因为体校的文化课比这个学校慢一些。第二天考下来,57分!全班倒数第二!奇耻大辱啊!从此以后发奋努力,毕业的时候,我是全年级总分第一!
  “呵呵,还有一个比你低的,40多分。”鲁鲁笑了。这个故事他已经听过很多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但以前听,他没有什么感觉,现在他也处在同样的景况中,感觉就不一样了。我说:“我就是从那一次以后开始飞跃的,你也能!”
  后来上了两次课后,鲁鲁就完全跟上了。再后来,他又报了公共英语一级,难度超过剑桥二级,学了一段时间,再回原来的剑桥班,已经比班上的老生强了。这是后话。
  学习并不是开始得早就一定领先。还是回到朋友说的那句话,“来了就不晚!”只要有心,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要是没有那个心,没有那股劲,学得再早,不过是多花了些银子而已。
把一套教材学好

看一个高考状元的自诉,她说她从来没有读过英语的兴趣班,就是把课本学好,反复学,反复背。
  就这么简单。
  其实,任何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管学哪套教材,都要下工夫去学,学好了都会有效果。教材不过是一条路,不同的路都是通向一个目标,也许路上的风景会有不同,路程远近也有区别,但不会是本质的区别,也不会是巨大的差异,最终你会发现大同小异。
  只要是公认比较好的正规教材,学哪一套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套学好。
  今天学这套,明天学那套,今天读这个班,明天读那个班,还不如好好地安下心来,把一本书学透。教材学得太多太杂,可能一本也没学好。说到底,读兴趣班也只是一种方法,报再多的班,有再高明的老师,自己不下工夫去学,也是没用的。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尤其如此。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要学好,更需要日积月累,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老师是一个气场

老师上课并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他站在那里就是一个气场,他的一切都会散发出来,影响孩子。
  Ida老师的好不只在于幽默,家长们都说她讲课幽默,能抓住孩子,其实,抓住孩子的不是幽默,而是一种力量。她不是那种很柔美的女性,不讲课的时候,显得很严肃,甚至有点不好接近的感觉,但一上课,活力就出来了,那种活力不光是幽默、亲切,还有一种威严,你能感觉到她内在的能量很大。
  曾经遇到过另外一个英语老师,就太温和,有时控制不了课堂的局势。老师的收放自如,确实需要性格上的刚柔相济,孩子们既很活跃,又不出格,教学才有节奏感。
  能否既把一堂课的强度做得很大,又让孩子们能轻松接受,是衡量一个老师能力是否强大的标志之一。性格懦弱的老师,控制不了局势,有时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节奏必然拖沓、松散、混乱。
  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的老师,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评价是相当一致的,喜欢一个老师,往往是大家都喜欢,讨厌一个老师,也是大家都讨厌,说明孩子们的评判标准还是很客观的,年龄虽小,心明眼亮。其实,要糊弄孩子比糊弄大人更难,孩子们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利害得失,他们有什么说什么,对于一个老师的好恶,就是凭感觉,因而更直接、更真实、更本质。而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是高还是低,孩子的学习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孩子对老师的任何看法都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眼睛里掺不得沙子,孩子的眼睛比我们更灵敏。

有量才有质

语言是一门工具,工具的运用总是熟能生巧。积累多了就会有感觉,就会融会贯通。有的孩子说话晚,但突然一开口,就是成熟的句子,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听了很多,很熟悉了,所以一开口就能说出来。
  硬灌,哪怕当时理解不了,但积累在脑子里,当它们还少的时候,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但这样的点积累多了,当有一天被某条线一串,立刻就联成了片,过去硬灌进去的知识就有了生命力,可以为他所用了。
  传统的英语教学(乃至汉语教学)都比较强调精读,听、说、读、写都要过关。但精则精矣,量就不够,总共只有那么点内容,抠来抠去,所得还是有限。
  很多时候我们说学英语需要一个语言环境,实际上就是需要信息量,让大脑浸泡在各种信息之中,不断受到刺激,印象就建立起来了。
  想想幼儿学习母语,他并不是先接触简单的词句,再接触复杂的。他其实一开始就接受了整个语言的信息,不管听得懂听不懂,每天他都在听着,选择其中对他有用的来学。慢慢地,听不懂的也听得懂了。这时候,他获得的快感并不是说话本身,而是伴随语言而来的整个生活,整个知识体系。
  学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量是第一的,单词量、阅读量,量上去了才可能有质。
  鲁鲁说,他愿意学公二而不愿学公一,因为公二更好玩。这很耐人寻味。公二更难,但有乐趣,这种乐趣并不全是语言本身的乐趣,而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带来的。
  语言原本就是为表达内容的,但学习过程中,我们人为地将一门语言划分为单词和语法,将一门语言肢解为一堆材料。其实,泛读就是将这些材料还原成内容,真正让孩子们在用中去学,而不是死记硬背。
  我们从来不会让幼儿今天专门学“牛奶”,明天专门学“苹果”,每天他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各种各样的词汇都在同时向他扑来。他不会感到紧张。不会说“牛奶”,没关系,反正每天都要喝牛奶,今天不会还有明天,多的是机会来学习,每天说,总有一天会说对。
  孩子背单词也是一样,不会背没关系,只要给他大量的机会,让他去接触,总有一天会背对。
  婴儿从生下来就在听各种声音,但他要在听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后,才能开口说话。其实他在开口之前的漫长时间里,都在作着信息的储备。
  不要着急,越是高强度上课,心态越要平和。强度大了,很多内容必然是无法掌握的,如果要求太高,很可能造成焦虑,反而不利于学习。哪怕完全听不懂,也是正常的,要有信心,课前多做准备,课后好好复习,慢慢情况就会好转。
  快乐学习,不要有太大压力。就像幼儿学说话一样,越是把自己放在无知的位置,越是不带功利性,越能够学好。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又有一定难度。如何能让天性好动的孩子坐下来专心阅读呢?
  首先是要树立对书的尊敬。
  很小的时候,鲁鲁就爱问各种问题,有时候我答不上来,就告诉他,“等我回去查查书。”“书上什么都有吗?”他问。“什么都有。”“连打屁都有吗?”他咯咯地笑,狡黠地刁难我。“是的,人为什么要打屁,马也要打屁,牛也要打屁,还要打嗝,这些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书上都有解释。你想想,世上有那么多人,今天的人,古代的人,中国人,外国人,有多少个脑袋想过多少问题啊!书就是记录他们思考的结果的。可以说,凡是你想到的问题,都是人家想过的,书上都会有答案!”
  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让他对书产生敬意,虽然那时他还不识字,很多书他还不能读。
  对孩子来说,不识字是最大的阅读障碍。
  为了尽快让他阅读,我也想过让他提前识字。但后来还是没有实施,在整个幼儿园阶段,他除了吃饭、睡觉,主要的事情就是玩,没有给他加任何学习任务,诸如识字、算术、背唐诗之类。只有他产生了疑问,想要知道一些知识了,我才带他去寻找答案。我没让他提前识字,是因为我发现识字并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不感兴趣的事而非要让他做,就带着强迫的味道了。
  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孩子的成长也是水到渠成的。
  四岁的时候,到了北京,还是上幼儿园。小区附近就是区图书馆,里面有个少儿阅览室,我给他办了个借书证。
  阅览室的书本来就不多,大部分又都是字书,图很少,不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尽管如此,我还是经常带鲁鲁去逛图书馆,就像逛商店、逛公园一样。逛图书馆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哪怕随便翻翻,也可以培养对书的敏感,就像逛商店可以感受时尚一样。
  鲁鲁逛图书馆,每次都会有所斩获,比如一些儿童期刊合订本,一些卡通书,一些科普读物,一些古典名著的改编本等。借回去有些是他自己看,有些是我给他读。我给他读的书很多,不仅有图书馆借来的,也有家里一些适合孩子听的。
  听书也是阅读史中很重要的一页。固然,很多知识是可以从电视、从交谈、从观察、从生活中很多渠道获得,但就深度来说,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代替读书。读书的速度是可快可慢的,书的内容也可以自由挑选,这比其他吸收知识的形式多了许多思考的空间,主动性更强。读的时候还可以提问、讲解,还可以有目的地查阅,这样使得一段文字的扩展性非常大,也许它只是一个引子,由它引发的探讨和追问最后可能把人带到完全不能想像的地方。
  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家长本人就应该有对书的热爱,一个本身就鄙视阅读、厌恶阅读的人,很难想像他的家里会有阅读的氛围。不爱书的人,他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努力让孩子看书,都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为了写作文有词儿,为了谈话有炫耀的资本。没有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就不可能爱上阅读,即使孩子勉强读了,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兴趣。至于阅读中的积极思考,那更是谁也强迫不了的事。发自内心喜欢阅读,和被迫坐在书桌前阅读,效果是差别很大的。
  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呢?听书就是必要的一步。
  在孩子的识字量还很小,理解力也很有限的时候,让他读书肯定读不进去,他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识字上,没读几个字,情绪还没有进入到内容中,就已经累了,怎么可能很有兴趣地读呢?因而过早强迫孩子读书,只能把他的胃口搞坏,看到书就烦。
  听书却可以毫不费力地让他了解书中的世界,在一些比较简单的地方,让他自己读一部分,他会很有成就感。
  而且讲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传授阅读方法的过程。你可以把有关的背景知识穿插进去,也可以提出一些疑问让孩子思考,还可以边读书边和孩子讨论,这些实际上都是很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