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还有希望,可是朱由检轻轻地把这件事忽略过去了,那说明三个皇子的身份问题一切照旧。
第二天,王承恩派人给周培公送去了一个存折,里面存有一笔数额不大不小的钱。
。。。。。。
大明的教育推广进展的很顺利,尤其是在各级学校的创建上,全国都涌现出来建设高潮。各地以乡镇为中心,按照人口比例,最少建立了一所小学;每个县最少有两所中学;每个州府最少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每个省府至少两所大学。另外,在人口稠密的江南、成都、西安、武汉等地,还额外城里了一批专业理工院校,具体的分布大略仿照后世的布局而成;沿海地区成立了一批以海事为主要科目的中高等院校。
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最好解决的,但是中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就空缺严重,好在全部完成招生工资有三到四年的空窗期,到也不着急填补。
和后世相比,这个时代的学习任务要轻松不少,这主要和知识体系的发展滞后有关。尤其是在理科的进度安排上,这一时空小学毕业的水平,大约只相当于后世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中学毕业的数学课程仅仅相当于高一,而大学的数学连微积分都不会学到。这主要是微积分还没真正发展开。
其他的专业知识也都有降低,但是大中专也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课程有加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在充当学徒的过程中完成学业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大明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强,只要是合格的毕业生,工作就能迅速进入岗位。
对于全国的扫盲运动,朱由检也没打算折腾出什么花来,但是这项简单的运动,却能推动非常多的事情顺利展开。比如从16两制改为十两制的度量衡,新的长度、体积、货币的推广,能迅速普及到每一寸土地的边边角角。
同样的,通过扫盲班印刷的书籍,普及基本的识字、计算等,还能宣传最新的商品。从基层反映出的例子来看,大明农民最先接触到的新商品就是风气灯,这是因为农村的扫盲班一般都是晚上开展,晚上上课的风灯统一有朝廷发放,而农村妇女发现朝廷的新风灯比自家点的菜油灯亮,她们都喜欢带着针线活儿去扫盲班上课。
这件事被人带到内阁会议上宣讲,逗乐了整个内阁。明锐的皇帝便让合作社加大蜡烛的采购,并预言风灯将是第一个真正走向千家万户的好产品。
另外,为了彰显天下万民平等,皇上把两位皇子派去了南京城郊最穷的一个村做了一个月的扫盲班教习,竖立典型。
第690章 郑成功的归宿()
李岩出海了,这件事除了朝廷高层,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郑家是知道的,因为李岩带走了郑成功手下7成的水师力量,也想当于大明水师一半的精锐,交给了李岩。
事情是明摆着的,倭国被灭国之后,大明在整个东面已经没有任何敌人了,而北海舰队必定会南调,协防东海,既是有海上敌人来袭,南面也需要经过南洋。
郑成功能想得到朱由检必有大动作,但是他倍感失落。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倭国的灭亡,也代表着郑家的作用彻底消失。
“国姓爷,大事不好了。黄梧和黄安兄弟,一起向朝廷告了您一状。”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郑成功感到身心疲惫之时,郑成功的管家洪旭一脸焦虑地又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我行得正,坐得端!他们兄弟能告我何罪?”郑成功自觉这些年他为朝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并没有什么把柄落下,心中只觉得气愤,但并不紧张。
“他们告您贪墨土地,以公谋私,在台湾私自囤积田亩22万4千三百一十八亩良田。”洪旭说着说着,脸色有些变色。
“简直是笑话,我家有这么多良田,我怎么不知道?!”郑成功讥讽道。
但是就在他转过头去看洪旭的时候,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发现洪旭的脸色不对,有些青紫。
“你老是告诉我,是不是夫人在台湾私自囤积有田亩?”毕竟是老于官场的人,郑成功立刻感觉出了异样。
“。。。。。。”洪旭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双臂止不住地颤抖。
“跪下!老实交代。”郑成功一脚把洪旭踹倒在地,他已经暴跳起来。
洪旭趴在地上,头抵住地板,动也不敢动。郑成功一看,两眼一黑,晕死过去。实际上郑成功的身体并不好,好在朱由检来到这个时空,要不然郑成功只怕已经不在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郑成功感觉自己就像是睡了一年一样,勉强把眼皮睁开。模糊中,他看到了自己的老婆董酉姑的轮廓,但是他在一瞬间就把脸侧向一旁说:
“家里还有什么事是瞒着我的?”
“相公。。。。。。”董酉姑刚要开口。
“住口,我不是你相公。”郑成功咳嗽得厉害,但是他的内心的确是及其讨厌眼前这位结发妻子了。
好死不死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郑家那个冥顽不化的儿子郑经,一跳一跳地跑了进来,见着郑成功就嚷嚷:
“爹,孩子给你添了一个孙子,为你冲喜。”郑经的大脑袋一晃一晃的,小眼睛贼溜溜乱转,满脸的兴奋。
“你说什么?”郑成功噌地一下,居然坐直了身子,然后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郑经。
“孩儿听人说,长辈生病之后,晚辈办喜事可以冲喜,没准能把你的病给冲好。。。。。。”郑经不大,但是说话却非常认真。
“我问你,你前面一句讲的是什么话?”郑成功当然想听的不是郑经的理由,他要听结果。
“孩儿和陈昭娘一起给你添了一个孙子。。。。。。“郑经一脸得意。
“经儿快住口。”董酉姑一把拉住自己的儿子,想要堵住他的嘴。
“你住口!谁是陈昭娘?”郑成功大声咆哮着,声音已经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了。
“就是郑泰的奶娘啊!”郑经挣脱开董酉姑的双臂,脱口而出。
“噗!”郑成功一口鲜血喷出,随后整个人仰面倒在床上,完全不省人事。
半个月之后,作为郑家亲家的李定国代表皇上来看望重病之中的郑成功,因为李定国的儿子娶了郑成功的侄女,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李帅,恕我不能起身相依!”郑成功憔悴的很,瘦得只剩一副皮包骨了,说话还算利落。
“这是皇上托我带给国姓爷治病的药,皇上说您只要看了药房,一定能好起来。”李定国递给郑成功一个锦盒,锦盒不大,不知道里面装得是什么。
“我这个样子,怕是活不久矣。”郑成功虽然接过锦盒,但是并没有马上打开,只是眼神里充满了颓废的神情。
“先打开看看,皇上的话还是要相信的。”李定国表情淡然,非常镇定。或者说李定国这个人,一直都是老成稳重的样子,总是表现的波澜不惊,任何人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郑成功慢慢地打开了锦盒,奇怪的是锦盒里并没有什么珍贵的药物,只是一封皇帝的亲笔信。郑成功狐疑,不知道皇上干嘛要以这种方式给他写这样一份信。按说帝王对臣下讲话,传个口谕就是了,只有朋友之间才使用书信。
打开信纸,起头出现四个字:郑森吾弟。。。。。。在这一瞬间,郑成功突然大哭起来,他原本所有的怨恨和不满,瞬间化为乌有。李定国早已经起身,装作没有看到这一幕,脸朝向外面,但是脸色依然平静,不知道在想什么。
“郑家的事,皇上早就知道了?”郑成功很快恢复自然,但是精神瞬间好了不少,他向背向他的李定国问道。
“当然,台湾巡抚姚启圣,本就是皇上一手栽培的。嫂夫人在台湾的行径,岂能瞒得过皇上?!”李定国回答。
“那经儿的事。。。。。。”郑成功又问。
李定国转过身,对着郑成功说:”此乃你郑家的家事,皇上没让人打听此事。”
李定国传达的意思很清楚,董酉姑的事触犯的是朝廷的律法,皇上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而郑经和自己弟弟的奶妈私通,那是你郑家的丑事,皇帝不会连这种事都打听的。
“那朝廷对郑家的处罚是?”郑成功问。
能让李定国亲自来,显然朝廷已经作了最终的处理意见。
“抄没郑家所有家产,贬官北海道。”李定国轻轻地说。
“这是皇上以自己的身份送你养老的礼单。”李定国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然后亲手放在郑成功的手心,并拍了拍。
在这张纸上,不光罗列了郑家原有的佣人、奴仆等,还附带有三艘大海船,另带一大笔的企业股票。其价值不低于郑家家产的一半。
“郑森叩谢皇恩!”郑成功挣扎着跪在地上,想着南京方向磕了九个响头。然后,没有人看到李定国的嘴角稍微露出了一点笑容。
其实任何一个聪明点的人都可以看出,自从朱由检敕封田川为北海道王之后,郑家在中原的家产其实就不应该属于郑家的了。说简单点,已经为你分了产业了,那么原本属于中原地盘上的财富,郑家还是不要带走为好,毕竟财富是由这块土地上产出来的。
朱由检借助这件事抄没了郑家家产,但是却没有给郑成功定任何的罪名,反而放他去北海道,就是给他一个颐养天年的机会,这是感念这位民族英雄的功绩。
但是同时,黄家兄弟却被朝廷贬官,发落北美,充当第一批移民者去了。
第691章 第一支殖民舰队()
远洋航行是一件异常辛苦的事,尤其是舰队在江湖完成最后一次补给之后,连淡水供应都按人头开始分配,想要像在陆地上一样奢侈地自由自在是不可能的。
浪涛汹涌的北太平洋上,有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正在自西向东航行。在这只特混舰队里,第一等的是文官船,船只宽敞,人数稀少,里面乘坐着从大明沿海以及南洋委派的中低级文官,大部分有航海的经历。乘坐第一等船的人可以享受四人一间舱室的豪华待遇,空闲的时候还可以读读书、钓钓鱼,伙食都是有专人照料,大米饭配有少量蔬菜。大明国内一般的官员都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历,所以不会被选上,而能被选上的,无一例外都被当做宝贝对待。
第二等的就是舰队的海军,其中不包括海军陆战队,主要以水手为主,他们负责整只舰队的航行。水手的待遇也不错,伙食和文官相同,就是每天辛苦异常,好在这些人都具有常年远航的经验。
第三等的船只就是以倭人俘虏以及从南阳招募的雇佣兵围住,他们也是这只舰队中数量最多的。黄氏兄弟乘坐的就是第三等的船,睡得是大通铺,饭食是简单的供应,以腌菜和鱼肉为主,主食是陈米稀饭。而这条船在整个舰队还不算最差的,更差的是那种运输倭人苦力的船,那是第四等的运输船,人多得挤满了半个船舱。
在那些船上,人是被当做货物一样运输的,船员也是来自倭地,所有的补给都是每天定量有补给船输送,多一点都没有。大明各地的建设如火如荼,所以倭人的劳力也不可能分派给舰队太多,整个劳力船数量比第三等的船只稍微少一些。
黄悟和黄安两兄弟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身处流放犯的身份,和一群倭人俘虏乘坐一条船,得不到一点照顾。由于这条船有不少汉人的罪犯,汉人和倭人之间经常打架闹事,黄氏兄弟发现倭人那边有一个领头的身手特别敏捷,相处半个月才知道对方叫服部正辰。
这一天,双方又爆发了一场争斗,起因是以黄氏兄弟为首的汉人罪犯这边多抢了一桶稀粥,导致倭人那边严重的不满。
“喂!小矮子,咱们议和怎么样?”黄悟肿着一张淤青的脸,对服部正辰喊到。
“你们汉人狡猾狡猾地,不信。”服部正辰显然是占了便宜的,他没有一点伤痕。
“不信拉倒!我能跟那边搭上线,得到更多的粮食。”黄悟指着远处文官的船队说。
“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骗人的不要。”服部正辰不会轻易地相信黄悟的话,要真能得到粮食,干嘛会拽上他们倭人?
“说了你还别不信,我们兄弟以前可是大明的官员。”黄安一脸骄傲地补充到。
他这句话不假,要不是这两兄弟当过官,他们也当不了明人罪犯的头头。实际上大明的水手们还是偏向了他们的,至少在这群罪犯面前,提及过这二人的身份。
“你为何要帮我们?”服部正辰现在的汉语学的不错,毕竟不是一般人。
“咱们都关在一起了,要想多得到粮食,只能一起行动。”黄悟给出了一个理由。
“你没骗人?”服部正辰一想这个理由合理,有些心动。
“骗你你是我孙子。”黄悟快速地说了一句,因为语速太快,没几个人反应过来。
“成交。”服部正辰半信半疑地答应了。
一个时辰之后,李岩正在旗舰上看美洲地图,一个手下闯了进来说:“先生,有一艘囚犯船正在闹事,说他们是大明人,不应该受到那么差的待遇。”
“哦!是哪一艘船?”李岩没有抬头,但是也不见生气。从感情角度讲,哪怕是犯罪的囚徒,也比那些倭人要好。
舰队属于开荒性质,当然不可能直接派遣普通移民过去,所以这支舰队主要以倭人苦力、倭人战俘以及雇佣兵和囚犯为主。按照皇帝的原话来讲,要想在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站住脚,必须先派一批狠角色才行。
这一次每周之行,整个行动策划是朱由检和李岩一起完成的,其中该要如何在美洲立住脚,先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他们二人都讨论过多次。最需要商量的不是能不能殖民美洲,而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占领美洲。美洲是一片陌生的大陆,那里的人类还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使用常规的手段一点用都没有。
比如战争!
如果大明派军队过去,在没有前哨殖民点的情况下,连基本的补给都做不到。而如果学欧洲人慢慢建立殖民点,然后发展,恐怕最少需要五十年,才能达到大规模军队登陆的条件。否则,少量军队不起作用,大规模军队需要考虑后勤补给。在这片连铁都找不到的地方,难道把刀砍豁口了,靠石头打仗吗?
欧洲人对美洲的占领,是现有少量移民创建殖民点,然后由殖民点连成殖民地,一点点餐食土著人的地盘的。整个过程经过了近三百年。
大明等不及,或者说朱由检等不及去慢慢建立根据地的过程,如果占领美洲的时间超过五十年,那么留在美洲的欧洲人将会增加几倍。要知道,17世纪正式欧洲人大规模殖民美洲的时间,大明需要一种比欧洲人快得多的殖民办法去跟欧洲人赛跑。
“编号0717,船上有一半的倭人俘虏和一半的囚犯。”李岩的手下快速回答。
“黄悟和黄安是不是在那条船上?”李岩随即问道。舰队是他一手策划的,哪些船是有那些人组成,李岩心里还是清楚的。
“是的,正是那条船。”
“你去把黄氏兄弟带过来见我。”李岩抬头想了一下,然后吩咐。
李岩之所以答应见黄氏兄弟,就是他意识到一件事,也许黄氏兄弟已经了解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因为黄氏兄弟以前是郑家的人,而且曾经跟过田川一段时间,那正是田川探险美洲的时间段。
第692章 狡猾的黄悟()
“小人参见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