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领航员,这就需要大量懂得格物之学的人才。”
“朝廷强行推行吗?”方以智问,他已经能感觉到如果这一条政策下来,许多人对学格物有兴趣的,因为这代表着一条生计之道,轻松不累。
“朝廷强行规定,也是为了出海的人自身好嘛。”朱由检的确是打算让朝廷硬性规定的。
韬光养晦,将是大明未来几年的主基调,目的就是等待人才的成长和国内百业复苏。
第605章 朱由检的远期计划()
朱由检要制定计划,自然不只是跟将军山的人谈,但是科技毕竟是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首要考虑的因素。
先定下科技未来发展的基调再谈其他的,比如军事和国内的政策。
大明现在的军队一直不算多,朱由检实行的就是精兵强将军事策略。严格说,辽东稳定之后,大明面对的军事威胁已经不大了。
一直都防范的很严密的草原威胁,在朱由检心里还需要朝后再放几年。葛尔丹还没起来,大明也没实力远征漠北。
别以为大明打败了后金,就能学刘彻一样发动对草原的反击。
大错特错,朱由检现在敢打南洋,但是他不敢打草原。船也好,马也好,都是耗钱的玩意。
但是对于船,朱由检更有信心。第一因为船是死物,只要发展技术就能提高产量。但是战马不同,这玩意跟人口一样是有基数的。你不能指望有十匹马种在两年之后就拥有十万匹战马。
你真当马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生马崽呢。
战马的产量是有限的,没有个五年十年风调雨顺,持之以恒的养马,想拥有大规模的骑兵就是做梦。
大明在这种实力上还真比不过刘彻事情,虽然刘彻是一千七百年前的时代。
朱由检相信草原现在也无力南侵,他只要不修长城,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养马,相信就算遇到危机,草原也打不过大明。
所以,用长城防御北方的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修长城的钱如果用了发展战马,草原怕是早成汉人的了。
仔说说东部,倭国已经不具备找事的本钱了,大明不找他们,他们就该烧高香的。朱由检就是打算帮朝鲜养兵,然后让朝鲜人去消耗日本。
战争是一种会上瘾的行为,尤其是能在战争中获利的时候。朱由检相信当朝鲜人在日本国土上抢了好东西之后,朝鲜人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因为朝鲜比日本嗨穷。
朱由检瞧不上现在日本的那点东西,他只想要日本的一样——倭女。至于其他的,就让朝鲜先去拼吧,等到把日本拼得差不多了,大明再出手。这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情。
南面的事才是重点,荷兰人会不会反扑,朱由检一点也猜不出来。如果说荷兰人想不通,反扑了,一点也不奇怪,你家最重要的生意被人抢了,你能就这样算了?
可是想报仇哪那么容易,距离太遥远了啊,何况和客人和英国打得最嗨。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发展造船业,一定要在技术上领先欧洲。
……
“皇上,北方所有的战争罪犯都已经审判完毕了,一共判处五十八人死刑,百方之九十八是有期徒刑分别关押于全国的三十七个农场监狱。”
吕大器作为大明现在大理寺卿,掌管着大明的法理审判权,而且朱由检给大理寺的权利很大。刑部已经撤销,直接改成公安部和检察院等部门了。但是大理寺却成了大明的最高法,掌管着最高审判权,有一锤定音的权利。
对于整个北方战俘,朱由检除了挑选了很少一批优秀士兵之外,大部分人都判了刑,当做免费劳力先适用几年。
大明的工业没建立,但是一些出击工业还是有的。同时大明需要复苏,一些必要的基建项目要搞,比如修路,修水利。
好多年因为战争,大明的官道早就破烂不堪,现在要修路,还要修各地的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城市。朱由检看着破烂肮脏的街道他就行好好规划规划,可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启禀皇上,松江府的铁桥终于修成了,百姓感念皇上福泽,取名“崇祯桥”。”宋应升这个江苏巡抚还没说完,朱由检差点一口老血。主要是桥的名字太土,把朱由检恶心到了。
大明国内的第一条水泥官道,在难产了三年之后,终于通行了。
这不能怪谁,因为大明没有懂水泥钢筋材料的工程师,能同行就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朱由检想大规模搞基建,但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民间太平了,土地也有了,粮食也能吃饱了,接下来老百姓该是想要吃上一口肉了吧?”朱由检问。
“皇上问的不错,现在的百姓们已经流行家家养鸡户户养猪。忙到年底会杀掉饲养的鸡鸭猪肉,总是都能过一个好年。”陈子龙回答。
朱由检点点头,他真的好希望大规模发展养殖业,可惜现在还不到时候。
掰着指头算一算,朱由检发现有太多的不到时候了,主要还是底子太薄,他啥也不敢干。
“朕打算把松江府单独设立一个特区,改名叫上海。在新的上海修建大型船运码头,以后长江水运的货物可以直接在上海码头换成海运,销往南洋等地。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家都在汇报工作,突然朱由检就改了画风,而且还说出了一个天大的惊雷。
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事前一点风声也没听到,大伙都看向李岩,李岩摇摇头,表示他也不知道。
大明皇帝朱由检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但是他的想法好像也有点道理,长江航运代表着整个长江的商品流通,但是这种流通方式有弊端,那就是不能远海运输。
以前大明的航运都是内河航运,依靠运河和一般水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朱由检讲究的是远海航运,加上现在的热点南洋,大家都知道远海的好处。
如果能把长江的货物运到南洋,一定是赚钱的
大明皇帝朱由检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但是他的想法好像也有点道理,长江航运代表着整个长江的商品流通,但是这种流通方式有弊端,那就是不能远海运输。
以前大明的航运都是内河航运,依靠运河和一般水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朱由检讲究的是远海航运,加上现在的热点南洋,大家都知道远海的好处。
如果能把长江的货物运到南洋,一定是赚钱的。
第606章 朱由检脑中的需要()
朱由检要制定计划,自然不只是跟将军山的人谈,但是科技毕竟是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首要考虑的因素。
先定下科技的发展方向,然后再根据后世的发展经验,在特定地点推动产业的发展。所有,上海的开发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实际上,朱由检还可以选择广州作为特区。但是广州只能针对东南,不及上海可以覆盖整个长江流域。
从后世的经验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广州的十三行作为唯一的窗口带动了整个出口,内陆的货物都靠人工翻越岭南到达广州。最终养活了一大批依靠脚力过活的广西挑工。
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上海的大门被打开了,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运发展起来,广西的这些脚力一下子陷入苦难的境地,然后被一个姓洪的秀才煽乎了起来,后面的事所有人都学过历史了。
有这样的经验在前,朱由检宁愿暂时不开放广州,也要让长江航运发展起来。海运的成本比陆运有着天生的优势,干嘛要凭白的产生一个依靠脚力生活的群体呢。
另外一个问题,正史中贯穿整个清朝的漕运,还是因为禁海政策逼出来的。运河之于中国,到底是好还是坏?反正对整个民族的思想上,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倒是让更多的人惧怕大海,自我封闭。
从朱由检穿越以来,他从没疏通过运河。朱由检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疏通运河,起先是因为北方未收复,现在北方收复了,大明也有能力用海运把粮食运抵北方。
海运到达不了的地方,就需要修路。后世有一个标语是非常正确的,“要想富,先修路!”
基建的发展,是商品经济流通的需要,没有路就没有商品的流通,也自然谈不上商品经济。
但是,大明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发展铁路,目前的公路,依然还得依靠马车来运转,而马车需要的是大量马匹的支撑。
“黄宗羲,你跟方怡讲一下,让她想办法从西班牙人那里找到橡胶树的种子,花多少钱都行。”提到路,朱由检首先想到的是橡胶轮胎。
所有的技术都是累积起来的,公路同样是一门技术,也需要慢慢进步和积累。不要以为水泥出来了,就修高速公路,大明现在连橡胶轮胎都没有,需要高速公路吗?
不,大明现在需要的是橡胶轮胎,只有这玩意出现,公路才实时发展得起来。
南洋都捏在手里了,当然要在南洋种植橡胶了。至于石油,现在的大明有发展内燃机的技术储备吗?没有。
回国后的方怡没有再执掌天地会,但是朱由检给了她另外的任务,就是参与到了九儿的东印度公司里面。名义上,方怡是对外事务部的负责人,实际上她这个部门就是东印度公司的间谍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搜集全球的商业情报,以及为朱由检找各种有人的人和物。
人,就不用多讲。目标当然是已经处于近代萌芽发端的欧洲各国。至于物,比如美洲的橡胶,欧洲的苹果,以及各地的特产技术等等。
朱由检要的是全世界的技术和特产,不能说全部,但是绝大部分大明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橡胶种子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皇上昨天提到的良种战,怕是要费一些周折。”黄宗羲现在干劲十足,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朱由检制定国家发展的政策,他和顾炎武等人一直在研究欧洲带回来的文献,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借鉴。
别以为朱由检打算拿草原上的马去组建大明未来需要的骑兵,朱由检的眼睛盯着是威力更大的混血马。阿拉伯马、汉诺威马、阿克哈…塔克马、腓特烈斯堡马等等,朱由检要的太多了。
就目前来讲,确山马场就已经收集了好多品种。大皇子朱慈烺在信阳干什么?那就是在培养适合朱由检要求的战马。
按照朱由检的要求,未来大明骑兵的战马,身高要在一米六左右,耐力和奔跑速度都要超过蒙古马。想想这个时代大明男人的平均身高,骑上这么高的高头大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二战中让中国军官们羡慕的东洋马,就是日本重视战马配种的产物,朱由检没理由以为自己是个穿越者就放弃对马种的改良。相反,在可以预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匹依然会是大明社会主要的动力源。
“买!银子不行用金子,金子不行用瓷器,只要谁给我们东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弄到。”朱由检咬牙切齿。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对整个世界好东西的向往,这个时候的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强盗”,只要自己看上的,一定要弄到手。
“皇上,要不要购买黄金珠宝?”黄宗羲问,按照历史经验,没有那个皇帝不喜欢这些东西的,你看看皇宫里的收藏品就知道,真正的艺术品有多少,黄金珠宝还是收藏的重点。
“不要,朕只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朱由检眼珠子一瞪,直接否了黄宗羲的话。
难道黄金珠宝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黄宗羲不理解。
从后世过来的朱由检已经站在了全力的顶端,他当然晓得什么东西对于一个国家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能力,工业制造能力,战争动员能力。这些才是一个国家国力的硬性指标,其他的都是浮云。
一个国家的军力不行,即使财富积攒的再多,也不够别人抢的。远的不说,就说那圆明园的事。经济发展的再好,也不低对手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教训还不够吗。
朱由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国力。只有国力提升了,那些所谓的金银珠宝才会守得住,譬如米帝,米帝纽约底下金库里的黄金都不是自己的,可就是全世界都愿意把黄金存在他哪儿。
为何?为什么别人的黄金却偏偏要放在他的家里?还不是因为保险。米帝以全世界的黄金储备来支撑美刀的稳定,还不用自己花钱。这种梦,朱由检也想做。
所以,要不要黄金无所谓。
第607章 大明的新地南洋省()
1654年的南洋,巴达维亚这个地名已经不存在了,转而这个城市正式为改名为“椰城”,当地的土著习惯叫它“椰加达”。
作为大明新南洋省的首府,这里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政府部门。和国内的行政衙门不同,这里的衙门有诸多的新部门建立,而且是作为实验性质的存在。这里的法律和行政方法都和国内有诸多的区别。
除了皇帝作为最高权力的存在之外,施琅这个总督其实并不能一言而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南洋省有地盘的大明勋贵太多了。大部分他都惹不起,所以南洋省施行的居然是议会制。
曾经有人对南洋的制度存在异议,但是朱由检却压下了国内的舆论,鼎力支持了施琅。为了帮助施琅顺利稳定局面,大明皇帝甚至把自己的政策研究室都派给了施琅。
自大明得到南洋之后,大明皇帝朱由检规定,所有海贸南移到南洋交易。
这一举措没有让国内的制造商赚到太多钱,但是催生了一大批的远洋贸易商人和海运业的发展。大量的商人购入了新式大海船,专心于把国内的商品运送到南洋,然后跟海外商人交易。
这种生意比在国内做实业可是赚钱多了,许多有头脑的商人都在纷纷把主业转向海运。因为太多人下南洋了,导致南洋对所有大明商品的需求剧增,这无形中又推动了国内商品生产的有限发展。
南洋的大开发,等于是一个循环,虽然是有限的贸易进出口循环,但是毕竟让大明的贸易从内陆开始走向海洋。
天气很炎热,椰城的建筑工地上已经酷热难耐了,德耐特光着脚板踩在石子上,滚烫的石子烫得他脚底的老茧一阵阵的发痒。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这个白皮肤的汉子早已经变得有些棕黑,除了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之外,他和当地的土著从肤色上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椰城的工地上,干技术活的都是华人,在这里也只有华人才懂真正的技术。干粗活的都是当地的土著以及一些很少的荷军战俘。白皮肤的西洋人其实很受南洋省的欢迎,尤其是远洋船员。只要能遵守南洋的法律,拿一个南洋省签发的出入证明,都能在南洋自由通行。
但是,习惯性过欧洲式海盗生活,不守规矩的欧洲人,会被南洋政府抓捕,然后判刑。南洋的法律很苛刻,但是也很简单。要么直接吊死,要么就服苦役,没有别的惩罚。起初吊死的不在少数,后来连服苦役的都变的少了。
南洋省签发的出入证明只适应于南洋,最北到大明的万生屿截止,再北就不让西洋人北上了。万生屿并不归属南洋省,而是归入大明琼州管辖。那是大明的腹地。
德耐特已经劳作了一年多了,要不是他的身体底子还不错,恐怕早就被压榨干了。这样热的天气里,他需要推着一种华人称之为独轮车的小车,运送沙子和水泥到工地上。水泥掺沙,加水,搅拌,这一套活计德耐特已经干得很熟练了。如果他不做将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