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群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群英-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含义是:人心在我,迁都有用吗?

    就这样,赵匡胤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弟弟大摇大摆心满意足地从他身边走了出去,却毫无办法。他的心情就此低落了。郁闷之中,赵匡胤决定四处走走,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地——洛阳夹马军营。

    往事历历在目,这是他生活了近二十一年的地方。触目所见,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昨天一样,他还是那个无知的青年,孑然一身,孤独地走出家门,被迫去外面闯荡……

    无数群臣环绕,身处人世之巅,赵匡胤却仿佛视而不见,他缓缓地向一条陋巷走去,轻声地说:“朕记得,小时候曾经得到过一匹小石马,常被玩伴所窃,所以埋在了这里,不知它还在吗?”

    一呼百诺,立即有人去挖,那匹石马竟然还在。

    赵匡胤接了过来,默默地把它带在身边。之后,他就要回开封去了。临行前,他再一次来到父母坟前,这一次他悲从中来,突然扑倒在父亲灵前,向早已死去的父亲痛哭告别:“父亲……儿终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

    当天赵匡胤久久不愿离去,他登上了陵园神墙上的角楼,四处观望,只见南有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临伊河、洛水,北靠黄河。名山形胜,终古长青,突然间他取过弓箭,向西北方尽力射出,然后向左右吩咐:“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此箭所停处,即朕之皇堂(墓地)。”他拿出了那只小石马,命人埋在箭落之处作为标记。

    之后赵匡胤走了,他又一次离开洛阳,走向他无法预知的命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57章 张永德难得糊涂() 
赵光义积蓄力量,有不轨之心,其实早就有人提醒过赵匡胤,赵匡胤非但没听,反而杀了这位自己的救命恩人。

    张琼,河北大名人,“少有勇力,善射”,武艺高强,很早就在赵匡胤的帐下。后周显德年间,赵匡胤奉命攻打南唐的寿春城,他乘坐皮船,在护城河指挥大军攻城。就在此时,南唐守军发射车弩,“矢大如椽”。危急时刻,张琼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赵匡胤,结果自己被弩箭射中。

    当时,“矢中琼股”,血流不止,险些要了张琼的命,要不是他以命相保,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宋太祖了。所以赵匡胤对张琼格外的重视,张琼也堪称是赵匡胤的心腹死党,北宋建立后,张琼备受重用,“擢典禁军”,但就在5年后,赵匡胤却要了张琼的命。

    那么赵匡胤为啥要杀死张琼呢?根据《宋史·太祖本纪》的说法,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受宠,张琼屡次折辱他们,二人恨之入骨。乾德元年(965)八月,石汉卿告发张琼擅乘官马,畜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又诬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等时事。

    那么张琼究竟说了赵光义哪些坏话呢?我们可以从另外一本书《玉壶清话》中,看出端倪。其中有一段记载“太宗居住晋邸”,当时的殿前都虞候,曾向赵匡胤进言,说“晋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该书并没明言,当时的殿前都虞候是谁?但根据史料分析,当时担任殿前都虞候的只能是张琼!

    也就是说,张琼发现赵光义利用自己的职权,结交豪杰,积蓄自己的力量,有不轨之心,希望赵匡胤能够明辨是非,早作准备。张琼毕竟是武将,没有心机,他不知道什么叫“疏不间亲”,他与赵匡胤再亲,不过是君臣,哪里比得上赵光义与皇帝的关系呢?

    而此时的赵匡胤刚做上皇帝不久,还没有察觉出赵光义的不轨之心,毕竟人家是亲兄弟,自然对张琼十分不满,加上别人的诬陷,所以当时赵匡胤勃然大怒,“令击之汉卿即奋铁挝乱下,气垂绝,曳出,遂下御史案鞫之”。张琼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于是把自己的腰带让人送给母亲,最后被赐死在狱中。

    张琼死后不久,赵匡胤就有些后悔,“优恤其家”。一介武夫张琼却触动了北宋王朝的命脉,赵匡胤最终没能采纳张琼的谏言,自己也死的不明不白,皇位被亲弟赵光义所抢,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善终。

    这是后话,却说赵匡胤回到开封,宋朝的战争机器再一次隆隆开动。征讨北汉,刻不容缓,谁都得承认,北汉已经不堪一击,只要去打,就一定能拿下。

    公元976年8月,赵匡胤命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督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义为都虞侯,骁将郭进为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临。五路齐发直指太原。这一次宋朝以百战之精兵,趁新平江南之威势,要一战成功,灭此朝食。刘继元除了集结少得可怜的部队进城防守之外,马上向契丹求援。

    但契丹不比从前,它已经和宋朝互通使臣,互祝正旦,经常礼尚往来了。刘继元乞求新继位的契丹皇帝耶律贤认清形势,别被赵匡胤的和平假象骗倒,唇亡齿寒,看在多年的“叔侄”分上,再拉他一把。

    耶律贤终于做出反应。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重兵前来援救北汉。

    一切迹象都表明,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已经无可避免。如果宋、辽两军正面交锋,鹿死谁手殊为难料,最终结局很可能直接改变历史的进程。

    但就在这个时候,宋朝国内突然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数万将士一瞬间都僵硬了,他们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消息会是真的吗?

    那位英明神武,从不生病,一个多月前还生龙活虎地送他们出征的皇帝,竟然死了!

    赵匡胤死了!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太宗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子孙继承,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

    如此简单,只有结果,没有经过,更没有原因。

    有位名叫文莹的和尚在《续湘山野录》写道:当宋太祖与太宗两位皇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和一个道士相识在关河,该道士姓名无定,一会儿叫“混沌”,一会儿叫“真无”。那时赵匡胤兄弟很穷,而这个道士只要伸手探囊,随时都能拿出金子来。他曾经准确地预测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日期,所以赵匡胤对他非常迷信。可惜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此人就不见了。直到他临死那一年,这人才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直接问他——我一直找你,想问一件事。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回答: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天气晴好,你还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阴,“则当速措置”。也就是说,如果阴天,赵匡胤就将必死。说完此人就再次消失了。

    赵匡胤牢牢记着这些话,到了这一夜,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气晴朗,星斗明灿,他很高兴。不料突然间阴霾四起,天地陡变,大雪夹着冰雹从天而降……赵匡胤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来自己的弟弟开封府尹赵光义。两人进入寝宫,把所有的太监宫女以及侍卫人等都斥退,开始喝酒。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结果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赵匡胤果然驾崩,年仅五十岁。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无论赵光义有没有谋害赵匡胤,赵匡胤当晚都是必死无疑的!但贵为一国之主,临死前只招弟弟一人喝酒,显然不合情理。如果是真的传位,应该多叫几个见证人才是,至少也要召宰相、皇后等人交代一下吧?

    或说太祖生一背疽,苦痛的了不得,光义入视,突见有一女鬼用手捶背,赵光义执着柱斧向鬼劈去,不意鬼竟闪避,那斧反落在疽上,疽破肉裂,太祖忍痛不住,遂致晕厥,一命呜呼。

    女鬼一说肯定是无稽之谈。兄弟俩晚上饮酒,又屏退左右侍从,而“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什么”。手持柱斧戳地,大喊“好为之,好为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联系前文,赵匡胤决定把皇都从开封迁到洛阳,群臣莫敢谏,而赵光义当众拒绝,并杨言“在德不在险”。赵匡胤总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嚣“在险不在德”吧?单独召弟弟喝酒,无非是想达成某种协议,比如迁都或立太子之类,让弟弟不要跟他作对。赵光义当然不同意。赵匡胤气死或者被毒死也就不难理解了。

    赵光义回晋王府后,都四更了,还一直没睡,他是在等待什么吗?或者是他心里害怕,睡不着觉?两人都喝酒,一个立马就睡了,鼾声如雷,一个走了那么长时间的雪路回家,却还怎么也睡不着觉,这多少有些反常吧?最可疑的是那个程徳玄,半夜三更,大雪天的,一个人坐在晋王府的门口不进去。王继恩问:“你怎么会在这里?”

    程德玄答:“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没人。我担心晋王生病,就来开封府探视,刚到门口,就瞅见您了。”

    王继恩和程德玄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凌晨时分,赵光义居然还未就寝。这无疑说明他在等待大事的来临。他听说兄长赵匡胤暴亡,立刻作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

    这时候王继恩急了,他说了一句话:“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这句话完全暴露了实情。“时间久了”是指什么?宋皇后派他出宫,久不见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赵德芳。

    在王继恩的催促下,赵光义等三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了皇宫殿门外,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说完就与赵光义一同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了,开口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回禀:“晋王到了。”

    宋皇后乃朝中老将之女,她入宫时不过十七岁。为了让宋皇后的地位更加稳固,宋太祖特意把两个儿子都叫来,让宋皇后挑一个抚养,其实也就是让宋皇后认一个孩子当养子。如此一来,宋皇后以后即便没有生育孩子,也可以有一个依靠。

    当时宋太祖长子早死,二子赵德昭比宋皇后还大一岁,并且赵德昭乃是宋太祖原配所生的孩子,身份高贵。

    因此,宋皇后自然选择赵德芳当养子。一晃八九年过去,宋皇后始终没有生育子嗣,她与赵德芳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应该说,宋后是知道一些太祖死亡的状况的,也肯定对赵光义充满怀疑的,她只是不知道王继恩已经早就被赵光义收买,成了赵光义的人。所以当她知道来的人并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的时候,她一下就明白,赵光义太强大太可怕了,她要是不低头求饶,可能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有王继恩做内应,赵光义就可以宣称他是得了兄长遗诏入宫。宋皇后当时如果反抗,保不齐就会血溅五步,加上赵光义撒谎说会善待嫂嫂,宋皇后于是选择了沉默。

    赵光义既然已经买通宦官王继恩,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门外等候呢?因为程德玄精通医术,赵光义毒杀赵匡胤离开宫中时,赵匡胤即便毒性已发作,但还没有咽气。因此,赵光义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一旦赵匡胤不死,他还可以带上程德玄前去,以医治为名再次下手。

    皇帝死了,总该开个追悼会吧,再者宋太祖是突然死亡的,总要调查一下吧,只是赵光义这些都不做,迅速把大哥放进棺材。

    天亮,晋王在太祖灵柩前受遗诏继位毕,让近臣都站起来看太祖遗容,只见他脸色玉石一样白,就像刚洗完澡一样。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赵光义让人近前看太祖的遗容,他是不是想表明,太祖的死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赵光义欲盖弥彰,太祖死后尸体的颜色“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这样的体色变化就是中毒的表现,而且这种毒还非同一般。

    如果赵光义不是用暴力杀害了他的兄长,最有可能的就是他在酒中下毒。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最大的。而且赵光义原本就是下毒的高手,有说后蜀国主孟昶就是被赵光义毒死的。更有名的是赵光义毒死南唐后主李煜的事,连同赵光义使用的“牵机药“也因此变得非常有名。太祖立国后,为化解矛盾,不杀亡国之君。这个想法到赵光义那里变得完全没用了。

    那么,赵光义为什么要害死亲哥哥赵匡胤呢?

    开宝年间,宋太祖为赵德芳做主,迎娶河南府尹、彰德节度使焦继勋的女儿。

    开宝末年,宋太祖两次提议迁都,想要将都城从开封迁移到河南洛阳。开封府尹赵光义强烈反对!

    赵光义为何反对?只因开封府乃是他的地盘,他在开封经营十多年,京城的军队基本被他掌控。若是宋太祖迁都洛阳,那么,他多年经营便会付之流水。

    一旦顺利迁都,赵德芳的力量必然极大,很有可能顺利登基。按照宋太祖的打算,先搁置迁都争议,把北汉拿下来再说。

    站在赵光义的立场,眼见得赵匡胤的声威震古烁今,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功业将直追千古一帝李世民,那时候无论赵光义怎样广施恩惠,都不会有人陪他蹚浑水了。而且德昭与德芳,他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七岁,早已成年;尤其是德昭,正宗的太子,而且连皇孙都生出来了,赵匡胤已经开始把他们往前台推。赵光义再不动手,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赵匡胤表面上十分谦让,想方设法让朝政的变化变得平和些,所以他决定迁都,从开封迁到洛阳。一句“在德不在险”,又让他无法坚持迁都。可是赵匡胤会一直迁就下去吗?如果他撕破面皮,赵光义根本没有机会还击!因为赵匡胤真正掌握着当时的国政大权!

    于是那个和善淳朴,教育良好的弟弟决定先下手为强,以终结哥哥生命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美梦。

    至此,赵光义抢在侄子赵德芳之前登基为帝。所谓“斧声烛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的一桩谋杀案。

    10月21日之后,赵匡胤冰冷的尸体躺在棺柩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皇宫的一个角落,第二年的春天,他才被运往洛阳,葬入由他本人选定的陵墓里。

    他死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当他落葬入土为安时,他的故乡洛阳已经春满人间,柳絮纷飞了。后人有诗叹曰:

    耿耿陈桥见帝星,

    宏开宋运际光明。

    干戈指处狼烟灭,

    士马驱来宇宙清。

    雪夜访求谋国士,

    杯酒消释建封臣。

    专征一念安天下,

    四海黎民仰太平。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158章 烛影斧声() 
却说赵匡胤死后,留下皇后宋氏,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宋氏从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因为无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