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戏骨- 第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短时间之内,“娱乐周刊”依旧是独领风骚,这一份独家,至少让他们赚取了超过三千万的点击率,周边附加利益就更加客观了;“康奈尔…麦格雷戈”这个名字,更是成为了记者同行之中人尽皆知的存在。

    三个小时,“娱乐周刊”的独家足足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网络的时代,在八卦网站tmz一家独大的时代,三个小时几乎就相当于三个世纪了,而后,“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专题报道。

    这篇由布莱德利…亚当斯撰写的专题,以另外一个角度对“一个人的演唱会”进行了解读和报道,在事件爆发之后,第一次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角。

    “献给某个人的演唱会,隐藏在浮华背后的一曲生命挽歌。

    ——来自蓝礼…霍尔的邀请,你,听见了吗?”

    得知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布莱德利本来不打算撰写这篇新闻的,他尊重蓝礼,也尊重那名罹患了绝症的少女,更加尊重“堂吉诃德”这张专辑以及这场演唱会背后的意义。第一次,布莱德利剥离了自己的记者身份,站在一个普通听众的立场上,期待着一场演唱会的举行。

    布莱德利不由想起当初在洛杉矶中国剧院与蓝礼的第一次碰面。“太平洋战争”的首映式,当时还是籍籍无名新人的蓝礼,却吸引了布莱德利的目光,转眼之间,三年就要过去了,那个少年已经成为了全美瞩目的y世代领军人物,但隐藏在外表之下的初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由衷地,布莱德利表示了钦佩。

    但,总是有康奈尔这样的记者存在。如果不是“娱乐周刊”的报道,演唱会的新闻根本没有人知道,那么又何来的炒作呢?但,康奈尔看不到这一点,网友们也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布莱德利站了出来。

    整篇报道,布莱德利几乎是与康奈尔针锋相对,夹枪带棒地展开了还击。

    文章之中,布莱德利也阐述了事情的来龙去——真正的故事脉络,从罹患绝症的女孩,到蓝礼与女孩的情谊,再到“堂吉诃德”这张专辑背后的故事,还有女孩与“野兽”这首歌的缘分,最后讲述到了女孩陷入昏迷之后的现状,以及那个演唱会的约定。

    文章之中还提到,为了筹备演唱会,蓝礼不得不调整了自己所有的工作计划;而且,事出突然,预

    约演唱会场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蓝礼选择了自掏腰包。之所以没有宣传,那是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的演唱会”,没有盈利目的,没有宣传目的,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一个承诺。

    在文章之中,布莱德利严厉地谴责了那些扭曲事实、恶意炒作、制造噱头、炮制爆点的记者,不仅没有职业道德,而且在娱乐至死、利益至上的驱使之下,就连记者的底线都已经丢失了。

    作为全美第一新闻媒体,“纽约时报”的影响力和震慑力不言而喻,布莱德利的这篇新闻报道仅仅发布了不到一个小时,点击率就突破了八百万,并且以几何倍数的姿态快速增长着,与“娱乐周刊”的独家报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彻底引爆热点。

    到底是相信“娱乐周刊”,还是相信“纽约时报”?

    按照常理来说,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纽约时报”,但这次事件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娱乐周刊”抢占了独家头条,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冲击。

    尤其是康奈尔在报道之中提到了今年颁奖季之中的相关事宜——关于蓝礼的负面争议,之前就正在星星点点地冒出来,现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不仅仅是去年的“抗癌的我”,还有“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崛起,还有“爱疯了”和“抗癌的我”两部作品的票房,还有金球奖的缺席以及柏林电影节的出席,所有的蛛丝马迹,似乎正在拼凑出真相。

    于是,一边是印象碎片的聚集,触摸到了好莱坞背后的真正黑幕;一边则是义正言辞的老套形象,完美依旧是完美,不可打破。

    不经意间,人们总是想要挑战完美。所以,两种观点展开了对峙,网络之上,两派支持者都存在着,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话题就在争辩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高峰,抢走了情人节的风头,抢走了格莱美的风头,甚至一度抢走了颁奖季的风头。

    不知不觉之中,“一个人的演唱会”,从无人知晓到人尽皆知,仅仅花费了不到十二个小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却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更何况,即使“堂吉诃德”在过去半年引爆了不少话题,但人们对蓝礼的定位依旧是一名演员,有人不喜欢蓝礼的朝三暮四,有人质疑蓝礼的不务正业,有人鄙夷蓝礼的歌唱技巧……那么,“一个人的演唱会”,到底是一个笑话,一个马戏,还是一场盛宴,一场派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芝加哥论坛报”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开始吃瓜,调侃了起来——

    “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作为全美无数歌手的演唱会胜地,两万坐席,看似不多,但在音乐市场普遍低迷的当下,却是顶级挑战。’一个人的演唱会’,即使噱头再猛,即使关注再热,可是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打开钱包,买票进场呢?

    也许,蓝礼…霍尔应该明智地选择免费入场。那么,至少流浪汉们愿意进入场馆,躲避四个小时的东海岸寒潮侵袭——对了,二月十六日,纽约寒潮警报,到底是选择留在家里暖洋洋地喝着热可可看热闹呢,还是在寒风萧索之中参加一个无聊透顶的派对呢?

    我们拭目以待。”

    言语之间的调侃和戏谑,彰显无疑,但本质上却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不看好。

    “芝加哥论坛报”不是唱衰票房的唯一一家媒体,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媒体都认为,这场演唱会的上座率将是一场灾难。

    不仅因为蓝礼的号召力不够,不仅因为花园的座位太多,不仅因为宣传时间仅仅只有四天——准确来说,只有两天;还因为寒潮的侵袭,以及身为工作日的周四夜晚,种种条件都在限制着演唱会的上座率。

    他们不是刁难,而是现实。

    不过,正如“纽约客”所说,“对于蓝礼…霍尔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人的演唱会,只要那一名听众抵达了现场,这场演唱会就是成功的;但如果那名听众没有到达,即使是全场座无虚席,这场演唱会也是失败的。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了’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主旨和核心:这是一个人的战斗,也是一个人的舞台。年仅二十二岁的蓝礼…霍尔,正在向人们展现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他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灵魂。”

    同样身为纽约的喉舌,“纽约客”坚定不移地表达了对蓝礼的支持和认可,甚至一鼓作气地将蓝礼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家。

    但,这对于演唱会是否有帮助呢?无人可以知晓。

820 飞蛾扑火() 
    “电视机前的观众,欢迎回到’今日秀’,我是你的外景主持人戴安…怀特(De…e)。

    现在是东部时间的上午九点差五分,今天凌晨,东海岸遭遇了今年冬季的第三次寒潮侵袭,气温骤降三十五华氏度;同时还遭遇了暴风来袭,现在整个纽约城都笼罩在一片皑皑白雪之中。但,如此恶劣的天气依旧没有能够阻止2012年开年以来的最大一次盛会!

    此时此刻,我正站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的门口,通过摄像机镜头,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场人潮的汹涌和狂热,听,那欢呼的呐喊声……”而后的声音就刹那间被尖叫淹没,主持人声音消失了约莫七秒、八秒之后,这才重新找到,“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派对,同时也成为了今年寒冬之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BC王牌晨间节目“今日秀”,从1987年开播以来,始终是美国每周收视率最高的早间新闻节目和晨间脱口秀节目,整个节目持续四个小时,关注社会之上大大小小的方方面面,呈现出美国社会的众生百态。

    戴安…怀特的简短外景回报结束之后,节目再次回到了演播室——“今日秀”的演播室就位于洛克菲勒广场之上,全透明的鱼缸式直播间,每一位来来往往的观众都可以停下脚步,成为现场直播的一部分,这也成为了节目最大的特色之一。

    节目主持人马特…劳尔(…Ler)自然地接过了戴安的话题棒,“仅仅两天之前,这场演唱会根本没有人知道,但现在,四十八小时还没有过去,这就已经成为了纽约城最备受瞩目的热点,安,你怎么看?”

    马特的搭档主持人安…库里(…Crry)展露笑容,发出了感叹,“不可思议。我是说,这是在花园举行的演唱会。对于每一位生活在纽约或者拜访纽约的人来说,花园演唱会都是不容错过的盛事。但,四十八小时之前,这场演唱会却没有人知道?拜托,这不是愚人节。”

    “正是如此!”马特连连点头表示了赞同,“为了防止还有观众朋友不了解情况,我在这里再次揭晓一下正确答案。蓝礼…霍尔,在二月十一日当晚,通过十一工作室发布公告,将于十六号——也就是今天——在花园举办一场演唱会。这场叫做’一个人的演唱会’的演出,将不会通过网络票务系统进行售票,所有门票都将通过最原始也最简单的方式在现场售出。”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场快闪演唱会。但问题就在于,快闪演唱会,能够聚集一千名观众,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但,蓝礼却选择了花园作为场地。那么,这到底是一场卡戴珊式的作秀,还是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唱会?”

    安面带微笑地接过了话头,然后自然而顺畅地转接到了所有人的关注焦点之上,最后,转过身看向了自己的搭档,“关于这场演唱会,存在着无数争议,也存在着诸多观点。马特,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面对如此直白而尖锐的提问,马特却不慌不忙,对着镜头,露出了自信而诚恳的神色,“我觉得,支持也好,反对也罢;正面也好,负面也罢。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是什么想法,更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你愿意观看这场演唱会吗?花园的两万个观众席位,到底能够填满多少?”

    安流露出了赞赏的眼神,轻笑地收了收下颌,“这也是我们今天试图找出的答案。距离演唱会正式开始,只剩下十一个小时了,答案就将揭晓。但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现场的情况。戴安?”

    站在暴风之中的戴安,脚步有些踉跄,她不得不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耳麦,这才捕捉到了来自直播间断断续续的信号,“是的,马特,安。我现在正在现场。正如你们所见,天气状况没有继续恶化,却也没有好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这场演唱会的情况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转过身,戴安带领着摄像机走了上前,来到了售票窗口前方的屋檐底下,天气的影响稍稍削弱了一些,声音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正如镜头所示,现场的售票窗口前排起了浩浩荡荡的长龙,如此景象,甚至比篮球或者冰球比赛日时还要更加疯狂。”戴安示意了一下眼前看不到尽头的排队队伍,甚至还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帐篷,现场直接就变成了露营地。

    “刚才我们绕了花园一圈,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数字统计,但现场至少有超过三千观众,乃至更多,现在,就让我们来采访一下这些观众。”在摄影师的伴随下,戴安走向了站在最前列的一名观众,“上午好,请问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蒂姆西…莱斯利。”

    “蒂姆西,很高兴认识你。”戴安接着抛出了自己的问题,“你是整个队伍之中第一个抵达现场的,请问一下,你是什么时候过来的?”

    “昨天下午五点。我携带了我的帐篷、睡袋以及御寒衣物,另外准备了食物。在这里开始排队。”蒂姆西的话语通过话筒,清清楚楚地传播了出去,身后其他排队的歌迷们也纷纷开始欢呼呐喊,为蒂姆西加油助威,似乎在表示自己的赞同和支持。

    “这意味着,你在这里已经停留了将近十六个小时,今天还有十一个小时在前面等待着。但,为什么呢?”

    蒂姆西弯下腰,离开了镜头范围,这让摄影师慌张地低下了镜头,捕捉着蒂姆西的动作,然后就看到蒂姆西从睡袋里掏出了一张专辑,重新站直身体,展示在镜头面前。赫然是“堂吉诃德”这张专辑。

    “因为蓝礼…霍尔。”蒂姆西的语气是如此坚定、如此果决,而后,他往前走了一步,看着镜头,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想要告诉那些记者们,也想要告诉那些质疑者们:这场演唱会不是计划之内的,而蓝礼也从来没有想要宣传。这是属于他与真正忠实听众之间的约定。

    如果不是那些记者在胡乱报道,蓝礼和十一工作室根本就没有想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乎的不是花园的上座率,而是一个属于堂吉诃德的梦想。

    所以,那些认为这是一场炒作的听众们,没有关系,你们可以坚持这种想法,然后,不要出现在花园,不要以任何形式表示支持。相信我,这样对你们是好事,对我们来说,也是。”

    戴安试图开口回应一番,但没有想到,正在排队的群众们却开始了欢呼和呐喊。一开始,声响并不喧闹,仅仅只是队伍最前面的一小撮人群而已;但渐渐地,这股声响却连成一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猛。

    “呼,呼呼”,狂风正在呼啸着,但慢慢地,这些声响却消失了,整个花园周围只剩下那澎湃汹涌的呼喊声,“堂吉诃德”,他们正在如此呼唤着,发自内心的喊叫漫天漫地,撼动着麦迪逊广场花园,撼动着“今日秀”直播间,也撼动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

    也许,“堂吉诃德”的火爆仅仅只是一片泡沫,犹如快餐时代的流行文化一般;但蓝礼却忘记了,他和乔治…斯兰德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先驱村庄之夜”曾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的演唱会”则正在再次证明这一点。

    隐藏在泡沫底下,那一颗颗赤子之心,更加坚定,更加火热,更加执着。他们只是很小很小很小的一群人,在偌大的世界里,可能就连一座城市都塞不满,但他们却可以塞满一座麦迪逊广场花园。

    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在狂风暴雪之中,毅然决然地从北美各地、世界各地,齐聚一堂。就好像那只叫做爱丽丝的鲸鱼一般,他们曾经以为只有自己听得见自己的歌声,但五十二赫兹的频率,现在却在那个叫做蓝礼…霍尔的男人身上响动着。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奋不顾身。

    艾丽…克罗斯静静地看着电视机那小小的屏幕,眼眶不由自主地就泛起了一片模糊的泪光,那一张张陌生的脸孔,那一张张狂热的脸孔,她却看到了海瑟,看到了她心爱的女儿。

    转过头,看着依旧安静地躺在病床之上的海瑟,没有任何动静。艾丽轻轻地***着女儿的手背和手心,“海瑟,看到了吗?我知道,你一定会为之疯狂的,你一定会沉浸其中的。蓝礼遵守了他的承诺,现在轮到你了。你为什么不醒过来,然后到现场去聆听这场属于你的演唱会呢?”

    说着说着,泪水就滑落了下来。

    没有回应,依旧没有任何回应,艾丽低下头,闭上了眼睛,掩饰着自己的痛苦和绝望,满嘴苦涩却说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