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年帝国-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搞死了何太后,董卓似还有一股莫名的怨气没出。他想来想去,终于想起:原来何家还有人欠他的!可何家能叫得上名字的都死光了,还有谁会跟他有过节呢?原来这个人不是活人,而是死人:何苗!

    董卓为什么恨何苗?只要想想不久前发生的事就会明白:当时何进召董卓入京,诸多士大夫都强烈反对,何进都不理。后来何苗来劝何进不要冲动,何进这才冷静下来,并出现了之前的那一幕——董卓及他的士兵们被种邵吓退。

    所以董卓要报复!他派人去把何苗的坟墓挖了,把尸体砍成数段,丢弃在路边。还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弃尸苑枳落中。

    董卓尽管是个大老粗,但他对读书人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他认为:之前汉朝之所以被搞得乱七八糟,就是因宦官们太蔑视士大夫,不把他们当人看。现在董卓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士大夫。当然,除个人喜好外,政治手腕也是其中一个理由。

    董卓知道:他手上有生杀大权,可士大夫们拥有话语权。而自己洛阳城,做的是大多数人看起来大逆不道的事。要想在高位上坐稳,还得靠士大夫们那一张张嘴去替他宣传。所以能不得罪士大夫就尽量不要去得罪,反而要不断提拔重用。这就是董卓心里的政治底线。

诸侯起兵篇() 
很快,董卓让汉献帝刘协下诏:任命公卿以下至黄门侍郎的子弟们为郎官,侍于殿上。以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

    12日,太尉刘虞转封大司马、襄贲侯。司空董卓转任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封为郿侯。13日,太中大夫杨彪升任司空。21日,豫州牧黄琬升任司徒。

    为把戏演得更足一点,董卓还特别给陈蕃、窦武及党人们平反,恢复其爵位,提拔他们的后裔为官,还派人去祭祀这两位江湖老前辈。与之相反,董卓的亲信部属则基本没人出来做官,都被董卓留在部队里做军官了。

    10月,白波黄巾余党攻打河东郡,董卓派部将牛辅击之。

    而与白波军一起入侵河东郡的南匈奴单于于扶罗兵败之后,本欲归国。可一年多前杀掉于扶罗父亲羌渠单于的匈奴国人又立了须卜骨都侯为新单于。于扶罗有家难回,只得流落在河东郡平阳县。须卜骨都侯单于继位一年而死,南匈奴王庭遂虚其位,以老王行国事。

    董卓委屈了自己的部属,却从不会委屈自己。11月1日,他逼迫汉献帝刘协下诏:封自己为相国。

    相国这个官职,已有几百年没出现过了。现在董卓再次提起,真是别有用心哪!我们知道:汉朝的开国元勋萧何、曹参曾先后担任过相国,后来这个官职名称就改为丞相及现在的司徒了。如今董卓想要的不仅是相国的名称,更要相国享受的高级待遇!

    当年,刘邦曾赐萧何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两项特权。现在董卓规定:自己享受的待遇除以上两项外,比萧何还要多出一项——赞拜不名!与当年的“跋扈将军”梁冀持平,仅次于王莽。

    请记住:董卓享受的三条待遇,只能是唯一的。只有唯一,才显尊贵。如有不识相想学的,那就完了。可没想到,董卓还真碰见这么一个不懂规矩的。

    有一次,侍御史扰龙宗来见董卓汇报工作。结果董卓发现扰龙宗见他时,竟没解下腰间的佩剑,气得董卓当场就用铁锤把对方砸死了。

    12月,汉献帝刘协下诏:取消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重新称中平6年。

    12月,司徒黄琬转任太尉、司空杨彪转任司徒、光禄勋荀爽升任司空。取消扶风都尉,设置汉安都护。

    董卓接受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二人的建议,决定征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由周毖、伍琼、尚书郑泰、长史何颙几人负责沙汰秽恶,显拔幽滞。荀爽、陈纪、韩融三人即被征召入朝,陈纪被封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荀爽还未入京,就直接被封为平原国国相,而在前往平原国赴任时,刚走到丹阳郡宛陵县的荀爽又接到入朝任光禄勋的命令,做了三天的光禄勋,又升任司空。从荀爽被征召之日算起,短短93天就成为大汉朝的顶级高官、三公之一。只有申屠蟠接到董卓的命令后未予理睬,称病不至。董卓又封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

    董卓要装斯文,还是很可爱的。这个相信蔡邕深有体会。但要耍起流氓,那也是最可怕的。这一点,相信洛阳城内的皇亲国戚贵族们也心有余悸。

    12月,董卓放纵兵士在京城内实施大抢劫。无论对方身份多么高贵,只要家里有钱和漂亮女人的,董卓的士兵准会光顾。一时之间,京城内气氛相当恐怖。富贵人家都不知道过了今天,还能不能活到明天?

    董卓的流氓行为已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正在酝酿。以袁绍为首的英雄豪杰正在云集。董卓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悬赏捉拿袁绍。

    可就在这时,董卓被自己的亲信周毖、伍琼二人忽悠住了。他们对董卓说“董公别冲动。这天下,您动谁都可以,但千万别动袁绍这小子,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根基极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你要与他树敌,那他就会招天下豪杰跟你对着干,则山东之地恐非董公您了。现在应该赦免其罪,封他一个郡守,袁绍一开心,说不定就没事了”

    董卓一愣。好像顿悟了。怪不得袁绍那小子敢跟自己顶牛,原来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

    看来还得忍!于是董卓听从二人的建议,赦免袁绍之罪,封他为勃海太守、邟乡侯。又封袁绍的堂弟袁术为后将军、袁绍的少年好友曹操为骁骑校尉。但让董卓郁闷的是:诏书才送出去,这两人便也学着袁绍,弃官逃跑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向董卓献七星宝刀,被吕布喝破,不得已而逃走)

    袁术逃到南阳郡。曹操改名换姓,走小路东归。经过成皋县的故人吕伯奢家。在阴差阳错之下,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而在得知自己是误杀好人的情况下,曹操说出了一句令后人争议极大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经过中牟县时,为亭长所疑,将其绑来见县令。幸亏功曹一番劝解,中牟县令最终决定释放曹操(《三国演义》中,中牟县令是陈宫,弃官随曹操远逃。且在曹操杀掉吕伯奢全家,说出那句惊世之语后,对曹操不齿,而分道扬镳。但从洛阳东归,必先经过成皋再经过中牟)最后,曹操来到了陈留郡己吾县,在这里散尽家财,又得当地孝廉卫兹散财相助,招募义兵五千人,随时准备起兵讨董曹操之父曹嵩曾化亿万钱去买太尉,而最后曹嵩之死,也因为当时护送曹嵩的徐州牧陶谦的手下见财起意,由此可见曹家绝对是巨富之家。那为何招区区五千兵还需要卫兹散财以助?

    史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时之人谁也没发现曹操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超级奇才,只有桥玄、何颙二人看出曹操的非凡之处。何颙认为“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曹操也”桥玄则这样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君可先交汝南人许劭,以扬你之名”曹操听了桥玄的话,便去劫持了许劭他非要对自己说出一句评语。许劭无奈之下,说出了一句流传后世之评“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据史书记载,曹操听完这个评语,大喜而去…

    讨董行动由原太尉桥玄的族子、东郡太守桥瑁发起(《三国演义》中,由曹操发起)桥瑁以中央朝廷三公的名义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列举董卓罪恶,召天下共起义兵,为国除贼。袁绍在渤海郡也大肆招兵。勃海郡的上级单位、冀州牧韩馥为此曾数次派手下从事前往监察,使袁绍不得妄动。如今接到桥瑁发来的讨董檄文,韩馥犹豫之下,招来诸从事商议“如今这般局面,我应站在董卓一边还是袁绍一边”

    韩馥话音刚落,治中从事刘子惠便挺身答道“将军兴兵为国,何论袁、董?不过兵者凶事,不可为首。将军可遣使联络他州,共同举事”韩馥深以为然,便亲自给袁绍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听其举兵。

    初平元年1901月,关东州郡纷纷起兵,12路兵马组成讨董联军:渤海太守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在河内郡;冀州牧韩馥留守魏郡鄴县,负责联军的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在颍川郡;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7人在陈留郡酸枣县;后将军袁术在南阳郡鲁阳县,各有兵数万《三国演义》中又加了6人,称“十八路诸侯讨董”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及投身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备。但考诸史书,除孙坚确实起兵却列入袁术部下、张杨列入袁绍部下,而未列名讨董诸侯名单中,其余诸人实为罗贯中自加

    在酸枣,诸侯联军设坛祭天,歃血为盟。诸侯们互相推让,莫敢先登的情况下,张超的属下、广陵郡功曹臧洪率先撩衣登坛,操盘歃血,宣读誓文,读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众人听了无不动容。

    歃血既毕,联军便要推选一位盟主出来主事。众人一致认为:这盟主之位非袁绍莫属,理由也很直接:1袁氏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2袁绍为讨董早已在招兵买马了,实力雄厚;3袁绍先前铲除宦官、怒怼董卓,名声很响。

    于是在众人的推戴下,袁绍很顺理成章的成盟主。自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

    可有一个诸侯却很怀疑袁绍的能力:鲍信看好的是此时名声、实力都远远不如袁绍的曹操。他曾当面对曹操这样说“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别看袁绍现在看上去的确很强,但终有一天会完。你才是那个能拯救天下的人”

    诸侯联军起兵反董的消息传到京城洛阳,董卓也害怕了。于是10日,他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大赦天下,妄图收买人心。12日,董卓又命郎中令李儒将被废的弘农王刘辩鸩杀。斩草除根,以免为反董联军所用。做完这两件事后,董卓就召集群臣商议,准备发兵山东,与诸侯联军大战一场。然而士大夫们此时的私心却都在盼望关东联军能打进洛阳,赶走董卓,于是尚书郑泰急忙以“为政在德兵”的一篇长篇大论打消了董卓的这一念头。但郑泰一定不会想到:紧接而来的竟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1月,白波黄巾余党入侵东郡。

    董卓打消出兵之念后,就开始思索着该给自己找条后路。董卓想着:关东是你袁绍的势力范围,关西则是我的天下,若我迁都向西,看袁绍你还敢动我不?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他立刻召来公卿们开会,就此事征集意见“我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众卿们的反应是沉默,没人说一句话。董卓则把这种沉默当成默许。既这样,那就别浪费时间,赶快动手做吧!

    要想迁都,必须分两步走:1派副手先行把洛阳城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2董卓亲自镇守洛阳,跟关东联军决战。万一撑不下去,便撤军回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想好一个人:当初剿灭黄巾军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朱俊。对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表面却又不得不装出很样子。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京畿地区的一把手。董卓打算封他为太仆、副相国他来做大家迁都的动员工作。担当使者将这任命书交给朱俊时,朱俊毫不客气的拒绝了“不好意思,这个副相国我当不了。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董卓知道:尽管自己很亲近朱俊,给足他面子,但两人始终不是一条道上的。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封自己这个官,其实就是想让自己替他背锅。不过迁都这事,朱俊打心底里是反对的。让这样一个人去主持迁都,明显很不靠谱嘛。如换作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

西迁长安篇() 
然而很快,董卓又有主意了。他认为: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典型例子。还有,这次跟上次可不一样:上次是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这次是迁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办,后者工作若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一定要先礼后兵。

    开会那天,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诸位,高祖建都关中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我最近看了本神秘预言书《石包谶》,上面清楚写着: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要说明的是:西汉并非只有11任皇帝,如算上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昌邑王刘贺,则一共有14任皇帝;东汉也并非11任皇帝,如加上北乡侯刘懿、弘农王刘辩,则汉献帝刘协也是第14任皇帝。董卓硬要说十一世,不过就是迎合谶书上所说,同时也暴露了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于是司徒杨彪马上站起来反驳,提出三条反对意见:1光武帝迁都,是因为关中地区在王莽时代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嘛要搬去长安?2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的抛弃宗庙园陵,势必引起百姓惊动。3《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我想杨彪心里其实应该更想说:就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杨彪这三条反对意见,董卓愣了一会,没法回答。但都到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

    于是董卓这样反驳杨彪“关中土地肥饶,秦国因此得以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相当丰富,杜陵还有武帝时代的陶灶。无论多豪华的宫殿,不用多久,都能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有谁胆敢不走,我就派大兵把他们统统赶出关去见袁绍,甚至赶到海里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心都凉了。好一会后,他又道“迁都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容易,但要再安顿下来就难了。还请董公您要三思而后行”

    董卓立马拉长脸,阴阴的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阻挠国之大计”

    董卓杀气腾腾,太尉黄琬一见气氛不对,立即站起来道“董相国请息怒。迁都是大事,杨司徒的意见也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都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自然也得说两句。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当场跟他闹翻,后果恐怕会很严重。于是赶紧出来打圆场“其实董相国哪里是想迁都呀?只不过山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想留条后路,借故秦之山形,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佬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董卓的腾腾怒气拍的只剩一缕轻烟…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下,虎头蛇尾的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原因是黄琬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疏。奏疏里再不见刚才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的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了!这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来给自己演双簧的啊?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们玩到底!

    2月5日,董卓以灾异为由,罢免太尉黄琬、司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