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历四年-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毛明山走后,尤其是随着那件扰民事件的发生,这支同系统的明军便越加的不遭陈文待见,甚至在潜意识中认定他们不过是一群异类罢了,就连南塘营的军官士兵中也存在这样的心态,只是因为驻地较远才没有爆发出什么冲突,但是平日里的歧视却已经存在了。

    这个问题陈文通过军法官、镇抚兵以及各级军官和侍从在侧的几个少年亲兵的汇报,已然了然于胸。只是思虑之下,这种歧视的缘由其实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南塘营的自身定位,对于戚家军的复制和继承,以及他始终在灌输的作为王师应当保境安民的定位。

    是故,陈文并不愿为此扭转这种心态,尤其是在他自身也存在着这等心态的情况下。

    如此一来,南塘营与后营之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甚至陈文已经认定,这样的军队和王翊当年所建立的那支王师在性质上已经截然不同了,所以这支后营的存在也被他看作是在浪费有限的资源。

    眼下大兰山明军已经失去了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意味着没有养兵的根本。陈文计划在近期开始收复失地,那么这支干吃饭不做事还偶尔扰个民的后营看上去就碍眼得紧了,更何况是声称归队实际上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来蹭饭的左右营残部。

    资源的匮乏导致了陈文的容忍程度在直线下降,只不过面上的事情,他也不得不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应付一下差事,毕竟这支军队也同在一个系统之内。

    为了安置这支明军以及他们的军属,王江特意在临时营地的附近修建了一座营盘,以供他们居住。

    此间,在这片新营盘的辕门外,除却陈文、王江、俞国望等人外,更多的还是左右两营当初留在大兰山的军属。比起这些各怀心思的上官们,他们的念头就要单纯了许多。

    四明湖畔的那一战,明军惨败,能够赶在陈文掩护百姓南下前逃回来的大兰山明军也不过只有两三百人,更多幸存者不是流落他地,就是隐藏在山中错过了一同离开的机会。组织百姓南下时,这些军属便是撤离的最大阻力,只是在陈文的强势压制和大兰山官吏的竭力组织下才只得成行。

    从南下伊始,他们便幻想着参战的亲人能够幸免于难。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还的消息始终没有传来,这样的梦想也逐渐变成幻想,甚至开始演变为默认。

    可是就在这时,平冈明军的使者抵达,传来了左右两营部分将士生还的消息,尤其是他们正在前往天台山的路上,重聚的希望之火再度被点燃。

    营地外,这些军属纷纷翘首以待。随着那支他们盼望已久的队伍出现在视野之中,喜悦与担忧的心情也开始交织起来,甚至在心中缠作了一团乱麻,怎是一个乱字了得。

    “罪将陈国宝,暂领大兰山左右两营骑兵指挥,拜见王巡抚。”

    作为刘翼明的部将,大兰山明军的一员,陈国宝在翻身下马后第一时间向大兰山明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王江行礼。这本是应有之意,而王江也立刻将这个年轻的武将扶了起来。

    “陈将军能不忘身为王师的本分,刘帅的在天之灵也能感到欣慰。罪将一词,已是过去了,日后奋力杀贼才是正道。”

    刘翼明与陈国宝之间恩如父子,此事王江自然知晓,此间提及刘翼明,便是为了安抚这员新近归队的武将。当然,这也包含着一定的勉励,毕竟王江在鲁监国册封其为浙江巡抚的那一刻,便拥有了监军的职责,激励武将奋勇杀敌也是应尽的职责。

    只是王江不提刘翼明还好,一提起刘翼明,那陈国宝反而羞愧难当,说什么也一定要王江责罚他在四明湖之战中溃逃的罪责,甚至就这么跪地不起。

    眼看着欢迎会要变成了一场闹剧,陈文终于明白这个武将当初为什么会得罪王朝先而被刘翼明送回家中。这样的性格做个亲兵队长还行,也能得士卒之心,但是独立领兵,实在是有些勉强。

    见王江有些措手不及,陈文只得站出来制止这出闹剧继续上演下去。

    “四明湖之战罪魁乃是王升,若不是那狗贼站前阻止本帅参战,战时临阵倒戈,王师又岂会战败?此间乃是欢迎左右两营的将士回家,你的问题明日到老营再做处罚,现在站起来,别丢了大兰山王师的脸面!”

    陈国宝站起身来,看了看陈文,继而问道:“您就是陈文陈大帅?”

    “如假包换。”

    听到这话,那陈国宝转而走到陈文面前,一下子跪倒在地。

    “罪将久闻陈帅大名,陈帅手刃李荣,为四明湖畔的那些忠勇将士报了血仇,罪将自知罪孽深重,苟活至今只为了能够有朝一日为刘大帅报仇雪恨。今天罪将有个不情之请,还请陈帅能够应允。”话音之中,竟隐隐带着一丝呜咽,致使旁人无不侧目。

    大约已经猜到了陈国宝的所请,陈文力争保持着话语中的平静。“陈将军请说。”

    “罪将蒙刘大帅照拂,忝为大兰山王师左右两营骑兵指挥。现今刘帅已经殉国,罪将领残部归队,还请陈大帅将这些将士收归旗下,严加管束,好为刘大帅以及四明湖畔枉死的众将士报仇雪恨!”

    此言一出,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掷到了陈文的身上,羡慕、嫉妒、甚至还有些许愤恨的情愫交杂期间,唯有王江的欣慰和俞国望的感佩在其中显得有些孤单。

    四明山殿后战,一场自清军南下以来明军极其少有的大捷,作为指挥者的陈文终于还是迎来了第一批成建制前来的投效者。只是陈文手中的骑兵队只有几十人,能不能将他们带好,甚至说能不能保证南塘营本身的那几十个骑兵不被带坏,这显然是个大问题。

    只不过,肉既然已经被送到了嘴边,陈文也没打算再像后营那样将其放过。亲手扶起了满脸热泪的陈国宝,陈文便保证会视这些明军如南塘营一般无二,算是将其收归旗下。

    确认了陈国宝这支明军的归属,其他的天台山众将就显得有些悻悻了。只不过,这场欢迎仪式的主角从来就不是他们。

    陈国宝及已经遵照陈天枢遗命归其指挥的平冈明军军官在王江致辞结束,便一同前往大帐中饮宴。见上官们已经离开,那些军属和活着回来的左右两营将士们便父认其子、妇认其夫,而更多的军属却依旧在这些幸存者中找不到他们的亲人。

    一时间,喜悦与悲伤重新分明,可是哭泣之声却交织在了一起。

    数日后,陈文邀王江与俞国望进行了又一次的密谈。三人争执了一天一夜后,俞国望返回其部的老营,开始秘密动员全军;而陈文也暂停了训练,重新划分了麾下各军官的任务,准备配合俞国望所部作战,为舟山明军分担压力。

    ps:南明时期,由于满清南下时几乎是一口气就将明军压制在了一些比较小的范围内,有限的资源便成了各势力之间互不信任的一个导火索。毕竟谁也不是夺心魔,别人想的什么,会不会算计着自己,都是未知之数。信任危机,是南明各势力之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而这只是其中之一。

第十五章 模拟(上)

    永历五年八月初八,台州府天台县。

    天台县位于台州府西北部,此地东临宁海、三门二县,南接台州府治及仙居县,西界金华府东阳县,北靠绍兴府新昌县。只是此地被天台山脉与大雷山脉包围,并非是那等四通八达之所。

    天台县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的祖庭,以及道教第六大洞天赤城山玉京洞皆在此地。由于此地寺庙道观颇多,承平之时,道路上挤满了各地前来进香寻道之人,就连县城之中多有以此为生之人。

    只是清军南下以来,八旗绿营劫掠百姓、客商,各地官府苛捐杂税、贪腐横行,再加上乱兵、贼匪、甚至是义军驻军山中,使得道路不靖,前来进香寻道的也就少了。

    天台县城位于天台山脉与大雷山脉之间的丘陵平原之上,虽然其毗邻天台山,距离天台山明军的势力范围不远,但是此地一向是有一个守备的兵力驻守,再加上天台山明军的实力不强,即便在前年有内应存在的情况下俞国望所部依然无法破城,所以对于清廷的官吏而言到也还算是个安全的所在。

    天台县人黄云负责守卫城门已经多年,前年时天台贼俞国望围攻县城之时,便是他带人杀退了内应,为守备徐守贤击溃俞国望所部争取了时间。

    此战之后,天台县城的知县老爷以及协守此地的守备徐守贤皆对黄云赞赏有加。

    只不过在他的眼里,即便没有这些赞赏和赏银,他也断没有让那些天台山上的明军杀进县城的道理。此间无关值守之责,与民族大义也没有丝毫关系,黄云如此卖力其实只是因为家人就在县城之中,怎么可能让这些贼寇入城劫掠呢?

    那一战后,天台山的贼寇对此地再无想法,协守的守备徐守贤也被调去配合金华总兵马进宝围剿金华府东永山的贼寇徐守平。没过多久,上次企图破城的俞国望也出兵围攻新昌县城去了,这天台县也很是平静了一段时间。

    只不过,谁想到了去年的十一月底,山上传来消息,一支曾经来过天台山的明军竟然再度进驻此地。

    这支来自大兰山的明军的驻地虽然不近,可黄云却多少听说过,两度攻陷上虞县城,数次击溃围剿的清军,更是和俞国望一起攻陷了虎山所,进而包围了新昌县城,也算得上是一支能战的队伍。

    但是再能战的贼寇也是贼寇,面对提标营一样不是对手,四明湖一战,这支贼寇连带着四明山一带的其他贼寇全军覆没,就连主帅都被俘获。

    虽说留着这么个老鼠尾巴总觉得对不起祖宗,但是眼下清军势大,生逢乱世能够苟全性命就算是祖上积德了,怎么敢冒着灭族的风险去投贼作乱呢?再者说了,眼下生活不易,这份守城门的差遣平日里也少不了各种好处,总能把良心堵上吧。

    可是谁能想象到,过了没有多少天,新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这支刚刚被消灭的贼寇的余部竟然在四明山南部击溃提标营一部,就连领提标左营游击事的副将李荣也被阵斩,而这支明军竟然进驻了几年前他们曾经来过的天台山,与那俞国望互为犄角。

    能够击溃提标营主力的贼寇,哪得凶悍到什么地步,虽然据知县和新来的守备提及,浙江提督田雄始终声称李荣是中伏之后被数倍于己的贼寇围攻才致惨败,但是无论这个消息是真是假,李荣确实被人杀了,此前新昌城下被释放的清军俘虏据说也有数千人之多,提标营被打成了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这个消息传来,知县大老爷只震惊了片刻就下令将每日正常的开关城门时间修改成每天只开两个时辰,用来进出货物和人员,并且严令检查所有出入城人员和物资。

    即便没有知县的命令,黄云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会尽力的防止奸细入城。只不过,过了快一年了,这支贼寇仿佛是饿死在天台山上一般,竟然全然没有了动静。

    这个月的前些天,听说督标营已经路过府城和三门、宁海等县,进入了宁波府的地界。由于上官得到命令严守各地城池,天台知县便把两时辰的开关城门时间再度修改为一个时辰,也算是预防下本地的这些家贼寇。

    今天这一个时辰的开城门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在这等严查中变得有些疲倦了的黄云打了哈欠,准备加快查验速度,以便能够在规定的时辰关上城门。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僧服的和尚却从远处急急忙忙的赶来,一口一个佛号的与那些尚未进城的男女老幼打着招呼,倒也不争不抢,只是规规矩矩的排在最后,跟随着人流入城。

    很快,关闭城门的时辰到了,黄云便下令关闭城门,只是命令一下达,如那些尚未来得及入城的百姓便如往日般急匆匆的往里挤,唯恐被留在外面。黄云知道此时最是忙乱,所以此前已经加快了速度,但是今天入城的人数确实也比往日要多那么一些,所以直到此时尚有几十个百姓被拦在外面。

    突然,那几个和尚中最为高壮的在人群中道了声佛号,继而越众而出。台州佛寺林立,百姓崇信佛陀者居多,天台县更是如此,那几个守门的兵丁也不太敢阻拦,便把那几个和尚带到了黄云面前。

    “弟子黄云,请问师父德号?”

    黄云的老母亲信奉佛教,很是虔诚,即便此间其母不在场,黄云也不敢有丝毫的无礼。只不过,眼前的这个为首的和尚虽然看起来地位不低,早年过的也是养尊处优的日子,但是黄云总觉得哪里不对,可又一时间想不起来。

    “阿弥陀佛,原来是黄施主,贫僧法号虚竹,乃是万年寺玄慈大师的弟子,这几位乃是贫僧的师弟。”

    万年寺黄云倒是知道,那可是天台县的一座古刹,香火极为鼎盛,早年他还随父母去过,只是其中的和尚倒是不少,却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叫玄慈的大和尚的。

    “原来是虚竹师父。”扫了一眼那几个年少一些的和尚,黄云终于想明白了到底哪里不对。“敢问虚竹师父,您和您的这几位师弟缘何只剃度,却未曾受戒呢?”

    听到这话,只见那虚竹和尚双手合十,诵念了一声佛号,继而回答道:“贫僧的这几位师弟乃是刚刚入寺不过月余,是故他们尚未来得及受戒;至于贫僧……”说着,只见那虚竹和尚叹了口气,仿佛被问及了一件丢人的事情一般。“家师说贫僧尘缘未尽,日后终须回归尘世,所以始终没有让贫僧受戒。”

    尘缘未尽?

    一个没受戒也就罢了,各个都没受戒也太假了吧!

    听到这个答案,黄云立刻便是一生蔑笑,继而喝道:“本官看你们分明是天台山上的贼寇假扮的吧!”

    此言一出,站在黄云身旁的那几个清军立刻提到持枪的冲了过来,将那四个和尚围了起来。

    眼见着被包围起来,那三个年轻的和尚中,一个看上去比较机灵的显得颇有些害怕,一个较为瘦弱的则只是双手合十,诵念佛号,而最后的那个却是一脸的怒意,仿佛作势欲扑的样子。

    长枪白刃已至近前,那虚竹和尚却显得颇为镇定,只是双手合十,静静的注视着黄云,眼波之间,只觉得是那眸子里分明是一池上了冻的湖水,不见一丝的涟漪。

    “你不怕吗?”

第十六章 模拟(中)

    长枪白刃已至近前,那虚竹和尚却显得颇为镇定,只是双手合十,静静的注视着黄云,眼波之间,只觉得是那眸子里分明是一池上了冻的湖水,不见一丝的涟漪。

    “你不怕吗?”

    只见那虚竹和尚道了声佛号,继而回答道:“有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将军提刀而来,杀了贫僧,不过是送贫僧早登西方极乐;不杀贫僧,便是佛祖借将军之手告知贫僧尚需普度众生方可西去。既然如此,贫僧为什么要怕呢?”

    六祖慧能的这句偈语在后世非常之有名,几乎每个网民都知道这句充满了禅机的话语。只不过在这个时代,由于网络尚未出现,书籍的普及率也极低,生长在天台县这样佛寺林立之地的黄云虽然觉得这话有点耳熟,似乎以前听人说过,但是怎么也想不起是哪位大和尚的首尾。

    眼前的这个和尚目光谦和,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仿佛丝毫不拿这些兵刃当回事一般,而他的那几个师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