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第一少- 第5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朕听你这意思,是想要提高商人的地位?你是想对商人动手了?”李二陛下问道。

    玄世璟原本是想提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问题,但是李二陛下却是看重了玄世璟所说的话之中关于商人的问题,关于商人,倒也不是没得改,不过说起商人来,在新宫还没建造成的时候,玄世璟就想起过商人的问题,只是那个时候,还不是提这事儿的时机,几天既然话赶话提到这边了,说说商人的问题也没什么。

    说起商人,就要提及商人的税收,再与大唐百姓的税收做个比较,两者比较,才有高下。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烧利。”玄世璟说道:“都知道商人获利,比寻常百姓种地要多,但是官家国府,却一直盯着平民百姓的税,商人有钱,但是官家‘视而不见’之下,还死命的压着商人,既然提到了商税,再说说大唐的农税,大唐自定鼎以来,便是施行租庸调之制。

    武德二年二月制,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此外不得横有调敛。武德七年四月,又颁新的赋役令,规定:每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絁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皆免,正役和加役总数最多不能超过五十天。赋役令还规定:遇有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十分损六以上免调。十分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简单来说,国家需要你干活的时候,给朝廷干活,那就少交点儿,不给朝廷干活,平常时候,该怎么来就怎么来。

    粟两石,为租;输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两丈四尺、麻三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或布3。6尺,为庸,这就是租庸调。

    “如此放在一起对比,的确看出很大问题,但是商人的事情,由来已久,一直都是那个样子。”李二陛下说道。

    “所以要改,陛下继位之后,大唐多少弊端,都一一改过,为何到了现在,提及变通,便要犹豫呢?”玄世璟问道。

    “商人的事情,牵扯甚广,整个朝堂上下都知道,做官的,说是不许经商,可是谁名下没个商队,谁名下没些产业?动了商人,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后果可想而知。”李二陛下说道。

    这不是新旧世家为了利益对抗的问题,若是那般,还就真好解决了,若是要动商,那是动了他们所有人的利益,为了皇室而动他们的肉,朝臣们会答应吗?

    不会!

    世上没有完全的好事,想要获得利益,又想要没有风险,怎么可能?

第五百三十八章:农() 
    “儿,你府上也在经营商铺,也有商会,若是朝廷真的对商人下手,你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如何看?“李二陛下说道:“你那般家业,一旦朝廷对商人改动政策,损失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吧。”

    “但是从长远上看,却是利国利民。”玄世说道:“于国,国府税收曾家,而且寻常商人因为自身地位能够得到些许提高,并不会反对朝廷的政策,当然,前提是朝廷针对商人的改革不会太过分,至于高官勋贵,的确是个障碍,除却商人的事情之外,臣方才所说的大唐百姓税收使租庸调制,亦有巨大缺陷,若是不早日改革,越是往后,对于大唐来说,损害越大,到最后肥了的,不是百姓,还是显贵巨富。

    如今以长安城周围的商人为例子,是勋贵世家手底下的商人多?还是寻常商人多?这寻常商人之中,自然也包括番邦外来到长安做生意的人,就看朝廷如何将改革的旗号打出去了,政策一出,大多数商人同意,那即便是那些高官显贵,也无法动摇民意,就比如说,若是商人之子,能够参加春闱科举,入仕,陛下觉得,那些商人,会反对朝廷的政策吗?”

    大唐的风气开放,面对外来的事物胸怀也是宽广的,因此,在大唐经商,无论是人文还是环境都是轻松宽宏的,商人在大唐虽然有良好的经商环境,但是商人的地位却始终是秉承前朝,毕竟都传商人重利轻离别,也是因此才看不起商人。

    商人有钱,出门不得乘轿,衣不得着锦缎,儿不可入仕,条条框框的规矩都压在了商人的身上,的确是有钱了,但是这样的日子,商人们也只能忍气吞声的过活着。

    一旦朝廷稍微有一点松口的痕迹,商人定然会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朝廷的政策,因此,他们不会反对。

    既然大部商人都不会反对,剩下的一小撮以世家为首是詹的商人,如何抵的过大潮流,而且朝堂上的世家,还有皇室和忠于大唐的忠臣压着呢。

    若是对商人的政策改革,这势必是一场能够掀起风暴的改革,即便是国库没钱,也能办成的事儿,一旦办成了,不出一年,修建新宫之前国库是什么样子,一年之后,国库又会恢复到那个样子,再往后,若是没有掏家底儿的事儿,国库只会越来越充盈。

    而先前玄世所为李二陛下描绘的大唐景色,就是一件掏家底儿的事儿。

    说到底,还是钱的事儿。

    “嗯,这倒不错,商人趋利,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心里明白。”李二陛下抚须说道:“暂且不说商人的事,你说大唐如今对百姓所用的租庸调税制,越是往后,对大唐损害越大,这是怎么一回事?”

    商人的事情不急于一时,如今大唐仍旧是以农户为本,税收也是以农户的税收为主要来源,这一点毋庸置疑,商人的事情要改,但是不能本末倒置,要先将“本”顾忌好,才能再顾及其它。

    “承袭了北朝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租调负担比前代略有减轻,并订有水旱灾减课办法;在服役与纳绢之间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好处,但是,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这是死板,大唐成立初年,农户们有大量的自耕地,大唐租庸调也是建立在均田制上面的,陛下可还记得几年前查抄长安周围寺庙的事情?”玄世问道。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

    “仅仅是寺庙名下,便查抄出这么多的土地,那勋贵名下的土地呢?”玄世问道:“想想大唐初年的时候,农户名下有多少地,到了现在,农户名下还剩下多少地,若是户部对此有个统计,二者一比较,可见一斑。”

    现在大唐土地兼并的问题有,但还没有太过明显,当然,只是肉眼可见的部分差距没有那么明显,除却户部之外,吏部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去吏部查查长安周围的这些勋贵,原本封地有多少,现在兼并了土地之后,又有多少。

    封地范围是不变的,但是可以通过土地的兼并,让实际范围不断往外扩大,比如说玄世的封地就是东山县,可若是玄世将东山县边缘周围的土地,都买下来呢?

    千万不要小看了世族勋贵的贪心,为了家族万年,他们什么事儿都能干的出来,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正直的圣人。

    往后这样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大唐大量的农户便会破产逃亡,或者沦为地主家的佃户,介时均田制就会崩溃,而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成为农户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与他们的土地占有情况已经不相适应,贫富的分化将会越来越严重,陛下以为如何?”玄世说道。

    “的确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李二陛下说道。

    玄世提起前些年查抄长安城寺庙的事情,李二陛下仍旧历历在目,账本送到他面前,连他这个皇帝,也都被寺庙的私产所震惊,那么多的土地财富,藏于寺庙,推此及彼,寺庙的地是哪儿来的?别人送的,谁送的?平民百姓的地是一家子的活路,谁会把自家活命的本钱送出去,除却百姓之外,那就是入寺庙为僧的人了,原先他们也是普通百姓,进了寺庙,成了和尚,地也就送给寺庙了,再者,就是有钱的富户和勋贵世族了。

    而他们的地又是哪儿来的呢?皇帝封的?皇帝的封地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送人的东西。

    所以说,土地兼并的问题,早就有了,不仅仅是大唐有,前朝也有,只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被正视过,也从来没有被解决过。

    “你可有什么良策?”李二陛下看向玄世问道。

第五百三十九章:琉球() 
    玄世璟摇摇头:“术业有专攻,此事臣暂时只是发现了当中的不足,至于方法,臣还没理出个头绪来。”

    李二陛下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嗯,即便是这样,也比没有发现当中的问题要好许多,至少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往后可以根据其问题,制定相应的办法,只是就你提出的商户的问题,实在是难办啊。”

    这个问题的难办不在于民间,而是在于朝堂的阻力,大唐步入贞观朝已经二十几年了,好在在这二十几年内,皇帝手中的权利与说话的重量不断的增加,而那些守旧的老世族老勋贵,则是逐渐的被淘汰出大唐的权利中心。

    但是即便如此,其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眼前的问题不在别的,就在于国府没钱,没钱就没底气。”玄世璟说道:“所以臣给陛下上奏折,想与陛下说的是如何赚钱的事儿。”

    “哦?赚钱?你要替国府赚钱?”李二陛下问道。

    玄世璟点头:“正是,以国府现有的钱为资本,利用水师、海运,为大唐赚钱,陛下,一条丝绸之路为大唐带来了多少东西,富足了多少人?只是这条丝绸之路要穿越茫茫沙漠,一个不谨慎,就会死在沙漠里,如今大唐水师羽翼丰满,何不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李二陛下抚着自己的胡须:“大唐水师如今虽然已经羽翼丰满,但是最多,也只是在三韩之地还有与倭国之间往来航行,再着就是南北航运,自登州,到扬州,再往南,便是广州等地方,除此之外,也就没有确切的海图了。”

    “无论是前往三韩之地也好,往倭国也好,一开始都是没有的,都是后来开辟出来的。”玄世璟说道:“陛下可否将纸笔借臣一用?”

    李二陛下点点头。

    偏殿的书案上备着纸笔,玄世璟将纸张铺开,提笔蘸墨,在纸上画起了地图。

    如今大唐现存的地图,有大唐全境,还有西域十六国,加上北面三韩之地,如今一大半地方已经归了大唐,归置在熊津都护府的范围内,再往南就是新罗,往东是倭国,倭国往东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个即便大唐的船队没有往那边走过,玄世璟也是知道的。

    往南,广州再往南,南诏六国,东南方向还有个琉球,早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就被发现了,那个时候叫做夷州,当时孙权曾经派遣过船队前往那边。

    而这么多年过去,琉球那边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玄世璟的第一目标,就是放在琉球。

    “现如今大唐的船队,还不支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壮举,所以,臣的第一目标,便是这里。”玄世璟指着琉球岛的位置说道:“古夷州,如今的琉球。”

    “这琉球岛上多是未曾开化的化外之民,有什么值得兴师动众的?”李二陛下不解的问道。

    “陛下,这琉球岛可是个宝岛啊。”玄世璟笑道。

    那时候从小玄世璟就从书本上知道,那是祖国的宝岛。

    “隋炀帝曾三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琉球,只是那两个人未曾发现这琉球的好处而已。”玄世璟说道:“琉球岛相对与大唐的国土来说,虽然地方小,但是却是物产丰饶,这样一块宝地,被那些化外之民占着,实在是浪费啊,且不说别的,这岛上的矿产就不少,金、银、铜、煤,都未曾开采过,若是水师占据了这琉球,那里就是我大唐第二个国库,随用随取的国库。”

    除此之外,那里还有宝石,比如说金刚石,也就是钻石,这玩意儿西域的商人带到长安城里贩卖,价钱炒到天高,还被许多人所追捧,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石头,其实都是些矿石,只是因为颜色好看,就被人当成了宝石,比如说金红石和独居石。

    以现如今的水师,完全可以从泉州港口出发,前往琉球。

    这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宝库。

    玄世璟如此一说,李二陛下也是心动了,奈何心动?还不是穷怕了,当初的李二陛下可真是从穷时候过来的,最穷的时候国库里头都能跑马了。

    因此,总的来说,李二陛下也是个财迷。

    “那你觉得,此事若是去做,谁合适?”李二陛下问道。

    大唐的水师船队往琉球去,而现在琉球岛上还有原住民呢,到了那边,双方碰撞之下,战争一触即发,所以这一趟,还是要当成去打仗的,之后一回生二回熟,大唐控制琉球,也就顺理成章了。

    “陛下心里中意谁?”玄世璟反问道。

    “少与朕打马虎眼,朕问你呢。”李二陛下又将皮球给踢了回来。

    玄世璟皱着眉头想了想:“要不,刘仁轨大人?”

    当初玄世璟平定高句丽和百济的时候,刘仁轨便是率领市水师与其水陆协作,共同作战,因此玄世璟对于水师统领最了解的,就是刘仁轨了。

    反正这次若是去,还是要去打仗嘛,打仗的话,刘仁轨没问题。

    “自刘仁轨从高句丽回来之后,朕便给了他个文官,如今再让他执掌水师。。。。。。。。”

    一听这个,玄世璟就明白了,这是李二陛下在傲娇了。

    刘仁轨这人,打仗没毛病,为官也是圆滑,但是他这个人有个缺点,那就是心眼儿小。

    “刘仁愿如何?”李二陛下问道。

    刘仁愿的年纪比刘仁轨要大上一些,仅仅是听名字,还以为是哥儿俩呢,但实际上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名字什么的,只是个巧合罢了。

    刘仁愿这人玄世璟也听说过,也是带水师的,既然李二陛下中意他,玄世璟也不好坚持用刘仁轨了,就让刘仁轨继续在长安待着吧,反正以刘仁轨的才能,迟早有出头的一天,不急于一时。

    “陛下有人选就好。”玄世璟说道。

    不过琉球虽然离着近,但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船队到了泉州,在离开泉州之前,可要做足了准备,琉球岛上好东西虽然多,但是也得有命拿才行。

第五百四十章:刘仁愿() 
    琉球,化外之地,且不说岛上还有原住民,便是自然环境,与南诏六国也没什么两样,丛木众多,瘴气横生,想要在那个地方发财,也要有足够的准备才行。

    而这一趟,想要走好了,玄世璟也要跟着一起去才行。

    风险总是与机遇并存的,风险越大,机遇越大,前往琉球,就是这么个理儿。

    “如此一来,船队前往琉球的事,要尽快商定下来才行啊。”李二陛下说道,随后冲着殿外喊道:“德义。”

    侯在偏殿门口的德义听到李二陛下的声音之后,走进殿中。

    “老奴在。”

    “传旨,着刘仁愿立即进宫面圣。”

    “诺。”德义应声道。

    原本刘仁愿是留在登州的,年前过年的时候回了长安,在长安住了一段日子,本是打算五月的时候再动身前往登州的,这会儿倒是正好赶上了,也难怪乎李二陛下在这件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