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年头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并不富裕,特别是底层民众过得应该讲相当的辛苦,很多人至死都身无恒产,拥有的仅仅是大英帝国公民的尊严,而且现在就连这个都出现了贬值的危险。

    后勤力度只要跟上,立即就能反映到工作效率上,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涨,似乎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阿弗罗公司的技术部门被整个征用了,这个项目已经不再属于企业所有,而是被当成英德两国相互谅解与合作的典型来看待。

    德国统帅部此时已经在元首的启发下,初步建立了战略空军的构想,但是在所需要的装备方面,德国空军完全是一片空白,而阿弗罗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是目前整个欧洲范围内能够找得到的,唯一一个能够满足德军战略需求的成熟机型,所以哪怕是遭到更高的重视都不会感觉过分。

    德国空军对这个项目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当然还包括了大笔的资金、物资和人力,力图在短时间内吃透这种远程轰炸机,并且在量产型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改进。

    兰开斯特的英国量产版本已经正式定型,这方面要感谢德国元首的建议,英国项目组不得不承认,德国元首对这种轰炸机的认识,或许比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要深。

    徐峻圈出了原始设计上所有的错漏和失误,并且还画出了改进的草图并标出了准确的参数。英国人当然不会知道,这些改进原本就是他们在无数次轰炸飞行之后,在付出了不知道多少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后所获得的结果。

    兰开斯特轰炸机的航程达到了四千公里以上,如果减少载弹并挂载机内副油箱,那么航程还能继续往上增加。不过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四千公里的航程足以满足德军在东线战争爆发初期,对战略轰炸方面的需求了。

    这些轰炸机如果从波兰东部机场起飞,作战半径完全可以覆盖苏联的整个欧洲部分,包括历史上作为苏联战略生产总后方的乌拉尔山东麓,也在这款轰炸机的轰炸范围之中。

    届时无论实际获得的战果如何,就像历史上面对英美战略轰炸的希特勒,放在斯大林面前的选择相信也不会很多。而在没有防空导弹的年代,苏联可能采用的手段,已经全都在德国元首的计算之内。

    当然实施战略轰炸对德国自己的后勤压力也很大,不光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生产力来制造飞机,训练大量的机组人员,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后勤维护体系,历史上光是维持那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群,就几乎榨干了皇家空军的老底。不过这些付出与战略轰炸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为破坏这种工作永远都比建设要容易。

    一枚一百公斤的航空炸弹,可以在几秒钟内摧毁一栋四层楼的公寓,而建造起同样一栋公寓,就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而更严重的是对后方民众心理上的打击,当民众发觉自己不再处于安全的后方,生命和财产正在敌军的威胁之下,就算是政府如何加以管控,都难以根除人民心理的恐慌。

    什么在敌人轰炸下无所畏惧万众一心云云之类的都是政府的宣传用语,真正想要了解战略轰炸带来的恐怖,实在应该去翻阅一下英国和德国民间的战争回忆录。英伦空战时如果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有兰开斯特的载弹量,这场战役的结果可能会彻底不同。

    这架降落在柏林的兰开斯特轰炸机是投入试生产阶段的量产型,目前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阿弗罗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和英国同行一起研究生产工序方面的改进问题,目标是将生产的总工时降低到一个能让大家都满意的数字。

    说到生产工时,当时欧洲各国在计算方式上基本都是一样的,飞机上每一个零件从备料、加工直到装配,全都被计算进工时之内,最终再被计算进生产成本。

    英国当时是以部件分包加工而后集中到装配工厂总装的模式来生产飞机,应该说当时欧洲各国的航空器生产几乎都是这样的。

    徐峻把这款轰炸机在德国的制造业务交给了道尼尔公司,本来似乎容克斯或者亨舍尔更加合适,但是他们各自有一堆生产任务,而且已经挤不出更多的生产力了。

    道尼尔公司是目前德国飞机生产企业里最空闲的,正好可以被徐峻拿来做实验,他想要尝试在制造轰炸机的过程中,采取更有效率的流水线模式。

    而且在徐峻的计划里,这架飞机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完全可以换装马力更加强劲的发动机,同时加装更具威力的自卫武器。

    PS:第一章奉上,作者还在继续努力,下一章可能会晚一点,谢谢大家体谅。

    明天作者要出门,更新暂停一天,后天继续双更。

第两百八十六章 战略轰炸(下)() 
兰开斯特和以往英国轰炸机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传统上的木制架构和帆布蒙皮,这是一架完全由金属材料制造的重型轰炸机。设计师在这架飞机上采用了所有想得到的先进技术,完全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轰炸机族群里的劳斯莱斯幻影。

    英国人在这架飞机上安装了四台一千四百八十马力的“灰背隼”20型发动机,这是他们目前手上所能拿出的最好引擎,同样也是目前正在试飞的喷火MK3原型机的首选动力。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灰背隼”(Merlin,也有些资料音译为梅林或者默林)是目前英国量产发动机中马力最强劲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先进的,因为上面还有同样由罗罗公司研发的“狮鹫”(Griffon,也有音译为格里芬)引擎。

    要说起“狮鹫”,罗尔斯罗伊斯其实在三九年就造出了原型机,发动机功率达到了一千七百马力。英国空军没有考虑量产“狮鹫”的原因,只是因为它比“灰背隼”的体积大了足足一圈,很难塞进喷火初期型号的发动机舱里。

    当时英国人只考虑到了战斗机的迎风面积,却忽略了增加的动力对飞行品质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过鉴于当时英国皇家空军上下都是绕圈狗斗派,做出这种选择也是在情理之中。

    开战时“灰背隼”已经正式投入量产,而“狮鹫”引擎的减肥研发还在缓慢的进行,战时体制下英国空军不准备在其他地方耗费资源,于是叫停了“狮鹫”的改进项目,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制造“灰背隼”。

    徐峻很清楚“狮鹫”发动机具有的潜力,这是一款增压后可以达到两千马力以上的优秀水冷发动机,而且对于轰炸机来讲,体积大一点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如果兰开斯特需要改进动力,那么“狮鹫”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只不过这款引擎投入量产还需要时间,徐峻希望在四一年的上半年能够把这些问题给解决。

    兰开斯特轰炸机与她那些级别相仿的同类相比,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只配备了一名机长兼飞行员,当然德国这边的情况也大都这样,这种配置在四零年之前的轰炸机设计中非常普遍。

    但是一旦进入血腥的东线战场,这种配置就有些不太合适了。其实当英国轰炸机群进入德国领空,特别是往返柏林进行轰炸时,机组成员就已经发觉了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一名飞行员完成这整条航线的飞行,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上都是一项严酷的考验。同时当座舱遭到德军战斗机攻击时,一旦飞行员受伤或者阵亡,往往意味着整个机组都将一起殉葬。

    美军早就考虑到了机组备份的问题,所以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往往是双人驾驶组,在长途飞行时可以换班,闲着无聊还可以聊天斗嘴,一旦遭遇险情还能分担操作上的压力。

    历史上战争后期,皇家空军给兰开斯特加装了一套联动的驾驶系统,提供给坐在驾驶席右侧折叠椅上的空中机械师使用,而之前这位机械师只负责飞机起降时对飞机引擎和操控。

    既然历史上已经想出了改进办法,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提早利用起来,这套副驾驶系统也被徐峻放入了改造方案之中。

    接下去就是自卫火力方面的问题,英国的电动炮塔确实很先进,但是皇家空军却没有安装配得上这套系统的火力,和美军的传家宝点五零相比,英国人的七点七毫米勃朗宁马克二除了份量轻一些之外,根本就是一坨垃圾。

    未来德国空军在东线遭遇到的将是以皮糙肉厚著称的苏联战斗机族群,很难想象七点七毫米的“洒水枪”能够给对方造成多大的威慑力。

    徐峻觉得想要吓住那群北极熊,口径至少也要达到点五零,如果有必要他甚至愿意挪出炸弹载量给自卫武器,给尾部和背部炮塔各装上两门MG151/15mm,鹌鹑蛋大的曳光弹吓不到人,换成网球大的总该满意了吧。

    同时B17底部的球形炮塔是个好东西,可以考虑提早“研发”出来,说不定还能反过来卖给美国人专利。

    不过徐峻也很清楚,光靠轰炸机的自卫火力,根本无法拦截住多批次多方位多架次的战斗机拦截突袭。想要减少远程轰炸的损失,德军必须要装备一款能够提供全程护航的战斗机。

    德国此时已经买下了北美公司NA…73战斗机的全部资料、专利和生产许可,甚至包括了两百五十多套半成品机翼和机身。

    英国政府取消订单之后,这堆本成品和零部件就算彻底砸在了北美公司的手里,给正陷入财务危机的北美航空公司,增添了额外的财政压力,要不是德国人突然接手了这批滞销产品,这家企业接下来遇到的麻烦绝不会轻。

    历史上英国“武器采购委员会”起初想要购买的是寇蒂斯公司的P40战斗机,但寇蒂斯正在全力以赴的完成美国陆军航空兵的订单,根本没有空余的份额让给英国人。

    于是英国人开始转向考虑在英国生产“小鹰”的可行性,正在向英国人推销教练机的北美公司高层得知此事之后,觉得这是一份难得的商机,说不定可以借此逆转公司的财政困境。

    于是他们想办法让英国人相信,北美公司完全可以专门为英国人研发一款性能超越P40的战斗机,而且投入量产的速度,绝对比建造一条新的P40生产线更快捷。

    结果英国人相信了北美公司的许诺,并且在还未看到设计图纸的情况下,直接就下了三百二十架飞机的订单,由此可见当时欧洲的战局有多么的危险,大英帝国已经被德国人逼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一架NA…73最初的定价是四万美元,比寇蒂斯的P40还便宜九千多,这在当时确实也算是良心价格了,不过如果英国人知道这玩意儿的真实性能,恐怕再便宜一半都不会下这个订单的。

    历史上P…51野马被送到英国之后,让使用的英国飞行员狂骂坑爹,P51上确实使用了很多先进的专利技术,而且艾里逊V1701也是一款低空性能不错的引擎,但问题是这款发动机在高空表现的非常肉头,所以一旦在高空遭遇德国战斗机,那么这款飞机就只有被乖乖屠戮的份。

    于是这款飞机被划给皇家空军的陆军协同司令部指挥,承担低空巡逻侦查和对地攻击任务,英国人对这款战斗机在低空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甚至在四零年还追加了一批订单,结果直到珍珠港爆发时,这份订单都没有完成。

    这里要插一句,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陆军也跟风订购了一批野马,只不过这些飞机被改装成了对地攻击型,在机翼上安装了体积庞大的减速板,陆军还给了她一个A36的攻击机编号,外号叫做“阿帕奇”。

    事实上要等到一九四二年四月,在一次偶然间的相遇之后,“野马”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那时一名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试飞员测试了一架野马,他发现这种飞机在相同的马力驱动下,速度竟然比最新型的喷火还要快。于是这位试飞员想到如果给这架飞机换上喷火的“灰背隼”引擎,那么性能是不是会有更大的提高。

    随即他的建议得到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管理层的重视,“野马”换装“灰背隼”引擎的试验就此展开,后面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猜到了,换上强悍的“灰背隼”之后,“野马”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二战中最优秀的一款战斗机,并且缔造了“野马王朝”这个时代的奇迹。

    如今对“野马”的改造工作,正在梅赛施密特的秘密工棚里加紧进行之中,未来那些刷着铁十字的德国产“野马”,将会在战争史上创造出怎样的传奇故事,帝国元首的心里对此充满着期待。

    PS:谢谢大家的支持,作者会继续努力。

    第二章奉上,再次通知一下,明天作者要外出,后天双更补上。

第两百八十六章 战略轰炸(下)() 
兰开斯特和以往英国轰炸机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传统上的木制架构和帆布蒙皮,这是一架完全由金属材料制造的重型轰炸机。设计师在这架飞机上采用了所有想得到的先进技术,完全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轰炸机族群里的劳斯莱斯幻影。

    英国人在这架飞机上安装了四台一千四百八十马力的“灰背隼”20型发动机,这是他们目前手上所能拿出的最好引擎,同样也是目前正在试飞的喷火MK3原型机的首选动力。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灰背隼”(Merlin,也有些资料音译为梅林或者默林)是目前英国量产发动机中马力最强劲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先进的,因为上面还有同样由罗罗公司研发的“狮鹫”(Griffon,也有音译为格里芬)引擎。

    要说起“狮鹫”,罗尔斯罗伊斯其实在三九年就造出了原型机,发动机功率达到了一千七百马力。英国空军没有考虑量产“狮鹫”的原因,只是因为它比“灰背隼”的体积大了足足一圈,很难塞进喷火初期型号的发动机舱里。

    当时英国人只考虑到了战斗机的迎风面积,却忽略了增加的动力对飞行品质可能造成的影响。不过鉴于当时英国皇家空军上下都是绕圈狗斗派,做出这种选择也是在情理之中。

    开战时“灰背隼”已经正式投入量产,而“狮鹫”引擎的减肥研发还在缓慢的进行,战时体制下英国空军不准备在其他地方耗费资源,于是叫停了“狮鹫”的改进项目,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制造“灰背隼”。

    徐峻很清楚“狮鹫”发动机具有的潜力,这是一款增压后可以达到两千马力以上的优秀水冷发动机,而且对于轰炸机来讲,体积大一点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

    如果兰开斯特需要改进动力,那么“狮鹫”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只不过这款引擎投入量产还需要时间,徐峻希望在四一年的上半年能够把这些问题给解决。

    兰开斯特轰炸机与她那些级别相仿的同类相比,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只配备了一名机长兼飞行员,当然德国这边的情况也大都这样,这种配置在四零年之前的轰炸机设计中非常普遍。

    但是一旦进入血腥的东线战场,这种配置就有些不太合适了。其实当英国轰炸机群进入德国领空,特别是往返柏林进行轰炸时,机组成员就已经发觉了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一名飞行员完成这整条航线的飞行,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上都是一项严酷的考验。同时当座舱遭到德军战斗机攻击时,一旦飞行员受伤或者阵亡,往往意味着整个机组都将一起殉葬。

    美军早就考虑到了机组备份的问题,所以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往往是双人驾驶组,在长途飞行时可以换班,闲着无聊还可以聊天斗嘴,一旦遭遇险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