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第5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借德军在东部边境部署的兵力,也完全无法对强大的苏维埃造成威胁。

    但是现在的情况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已经征服了整个欧洲,并且正在以惊人的度整合起欧洲诸国的力量,将他们拉入自己的新政治体系,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军事同盟,可以想象一旦他们完成这项工程,苏联面对的就不光是德意志和他那些弱小的仆从国了,而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欧罗巴联盟。

    苏联如果不想在未来屈服于欧洲联盟的压力之下,那么就只能在对手积聚起足以摧毁苏维埃的力量之前,起一场迅猛的,具有毁灭性的,以粉碎敌对联盟为目标的,先制人的闪电战争。而粉碎这个联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击败乃至彻底摧毁这个联盟的建立基础和核心,强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

    苏联红军对德军的闪电战理论相当了解,别忘了苏联和德国有过长期的军事合作,德国的装甲兵和飞行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苏联国土上训练的。在两国合作的蜜月期内,双方的高级指挥人员在装甲部队和空军的使用上也展开过不少实质上的交流,苏联红军对德国那套空地联合打击手段,真的是一点都不陌生。

    苏联也有自己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其实在战术层面上和德国的闪电战理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从某种角度来讲,完全可以看做是德军闪电战的俄罗斯加强版。

    苏联本身就拥有当时的第三帝国完全无法企及的优良条件,她拥有广阔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以及难以计数的能源和矿产。

    苏联红军从来不用担心自己会缺少兵力和装备,更不用为燃料和原材料而苦闷。苏联武器不会因为某个零件需要稀有金属而放弃量产,更不用绞尽脑汁寻找替换材料,导致武器的品质下降。

    庞大的人口基数带给苏联几乎无穷无尽的后备兵员,就像历史上德军所遭遇到的那样,你消灭对方一个步兵师,后面就会冒出两个出来,面对这种永无止境的拉锯战,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德军老将都不得不感到悲观。

    苏联此时不但完成了工业化转型,而且还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她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资源,可以在极短时间里就制造出一支钢铁大军。

    她是世界上极少数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漫长的边境线也使其很难被彻底封锁,即便是欧洲方向遭到德国的封堵,她依然可以在远东地区找到突破口。

    苏联具有的这些先天条件,加上德美等国的技术与经济支持,使得她建立起了一支数量规模凌驾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之上的庞大红军,同时无论是技术还是战术层面,都已经具有了同时代中等偏上的水准。

    苏联武器在性能上已经接近甚至越了部分欧洲主流国家,这在西班牙内战中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也就是苏联对西班牙内战的介入,以及延伸至巴尔干半岛的左翼浪潮,导致了整个欧洲都开始警惕起来自东方的威胁。

    苏联红军的庞大规模,是实现大纵深作战理论最重要的条件,说白了就是依靠几乎无穷无尽的兵员,起一场不断向敌军纵深推进的大规模闪电战。

    只不过德军因为步兵和装备部队的数量有限,只能集中装甲部队起一场点到为止的突袭,然后由步兵巩固占领区域,围歼和清扫被包围的残敌,虽然能够顺利突破敌军的防线,但是装甲部队受限于战斗时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很快就失去了继续向纵深推进的能力。

    相对于德军精致而又凶猛的闪电战,苏联的战术就显得相当简单粗暴,如果让苏联红军来攻击德军所面对的目标,会生什么事呢?

    苏军指挥官可以轻易集结起过德国四五倍的装甲力量,然后把这些装甲部队分成几个集群,每个都具有和德军主力集群相当的战斗力。

    当进攻开始时,红军会用第一个集群突破敌军防线,在敌军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这个集群就不再向前推进,而是配合步兵部队就地巩固作战成果,防御敌军反扑重新堵住突破口。

    接下去红军会让后方养精蓄锐的第二装甲集群穿过突破口,向敌军纵深方向突击,一直抵达敌军第二道防线为止,然后第二集群起攻击打开突破口,随即毫无损士气高昂的第三装甲群通过突破口,继续向纵深方向突击,接着就是第四个、第五个、一直到战略预备队都投入作战为止。

    这种连续不断的装甲突击在理论上会彻底打乱甚至摧毁敌军的指挥和后勤系统,导致整个纵深区域内的敌军失去统一的指挥和补给,最终被占有绝对兵力优势的红军步兵部队分割包围歼灭殆尽。

    当然真实作战中没有作者说的那么简单,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作战理论体系,需要步、坦、炮、空各兵种相互配合,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代清的。

    实际上大部分苏军指挥官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真正领会到这套理论的精髓,因为东线的战场情况太复杂了,他们很少有机会能积聚起使用这种战术的力量,同时也缺乏使用这种战术的物资条件,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采用最常规的苏军战术作战。

    ps:第一章奉上,吃完饭码第二章,可能会晚一点,早睡的朋友不用等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百零四章 火力(二)() 
面对目前的局势,德国能够采取的战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复制当年希特勒的招数,起先制人的进攻,在苏军完成战争准备之前,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尽可能消灭苏联部署在边境一线的重兵集群,摧毁其技术装备,歼灭其有生力量。Ω

    第二种就是展开积极防御,在欧洲中东部建立起一道由雷区、筑垒地域以及各类战术支撑点所构成的坚固防线,在防线上还要部署足够威慑到苏军的防守部队,还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装甲部队作为机动力量,同时要能在后方迅集结起一支庞大的预备队,一旦战争突然爆,德军将依靠防线逐层削弱苏军的进攻力量,与对方展开拉锯战,全力消耗其有生力量与技术装备,直到苏军的攻击力度开始衰减之后,再由预备队起大规模反击,最终将战线推回苏联境内。

    前一种战略在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复制出来了,苏联已经对德国有所防备,德军即便起突然攻击,也不可能再制造出历史上那种战绩,而且在德国达成击败苏联需要的各种储备之前,徐峻不会再重蹈那位先总理的覆辙。

    于是现在德军能够选择的战略,就剩下打一场防御战了,实际上无论高层选择哪一种战略,德军士兵所要面对的威胁都是一样的,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他们必定会遭遇到步兵们的死敌,强大的苏军装甲部队。

    历史上德军步兵在踏上苏联土地之后不久,就遭到了苏联装甲部队的反击,在战斗中暴露出了德军步兵的一个短板,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接受过单兵反坦克训练。

    德国6军的战术里,反坦克任务全都是交给专业的单位负责的,比如各个步兵团里下属的反坦克连以及各步兵连里的反坦克班。

    反坦克连装备的主要是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在法国战役中就已经变成了敲门砖,对付部分法国中型坦克都感到吃力,更别说苏联目前正在换装的那群钢铁怪兽了。

    按照原本的历史,德军会先用五十毫米反坦克炮替换下这种威力不足的反坦克武器,结果等到东线开战后德军才现,凭借五十毫米反坦克炮很难与甲坚炮利的苏军主力坦克对抗,最终德军把步兵反坦克炮的口径提升到七十五毫米,这才总算遏制住了苏军的装甲狂澜。

    徐峻当然不会浪费那些时间,莱茵钢铁目前已经开始量产7。5mmpak4o,同时克虏伯也开始生产7。5mmpak41。

    后者是一款锥膛炮,炮管口径从后往前逐渐缩小,炮弹在炮管内的运动过程中逐渐受到积压,这使得弹头获得了极高的初,使用常规药量时,弹头初高达一千两百六十米每秒。

    当它射其专用的钨芯穿甲弹时,表现出的威力相当惊人,对于一千米外三十度倾角斜置的均质钢靶板,这门炮竟然达到了一百四十毫米的穿透深度。

    如果把射击距离拉近到五百米,这是步兵连排级反坦克炮最常见的交战距离,这门炮的穿透深度竟然达到了丧心病狂的一百七十二毫米,这预示着没有哪种苏联坦克能够抵挡住这门火炮的攻击。

    这种反坦克火炮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加上采用了合金材料,所以价格和使用成本比较高,因为使用锥膛模式,导致炮管的寿命非常短,大约在五百左右,随后就必须要更换炮管。

    不过这在徐峻看来这倒不是问题,如果一门反坦克炮能够打完六百炮弹还没被敌军干掉,那么它完全有资格再换一根炮管,因为按照一半的命中率,这个炮组至少已经干掉三百个装甲目标了。

    pak41七十五毫米锥膛炮因为其优越的穿甲性能,差一点就替换掉了pak4o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可惜因为历史上德国缺乏钨矿,而它只适合射钨芯穿甲弹,所以当希特勒命令缩减这种弹药的产量之后,德军最终只保留下了一百五十门这种反坦克炮,剩下的pak41则在弹药和炮管消耗完之后,悄然从德军序列里消失了。

    不过如今德军已经没有了这种顾虑,除了正在开的奥地利钨矿,德国还从葡萄牙和玻利维亚进口了一大批钨矿矿砂,同时与中国的一揽子合同里,也恢复了战前的钨砂贸易。

    只是目前重庆政府控制的钨矿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产品需要偿还给美国,抵扣从美国进出口银行获得的贷款。这项交易被称为“钨砂借款合同”,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给重庆一千五百万美金贷款,以此购买美国生产的食品和原材料,重庆则需要在五年内提供美国价值三千万美金的钨砂作为偿还。

    这里先别说这笔交易有多么不公平,这时候有人肯借钱给重庆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四零年日军继续高歌猛进,重庆政府面对的局势实在不令人乐观,一旦蒋中正失败这笔贷款也就等于打水漂了,美国人当然不是来搞慈善的,没有百分之百的利润,他们怎么可能甘愿冒这种风险。

    三九年美国在罗斯福的主导下通过了《储备重要军需物资法案》,国会准备在四年内拨款一亿美金,用来采购十七种美国必须的战略物资。

    结果半年不到,他们就花光了当年的两千五百万美元预算,全部用来购买钨、锡、锰、铬和橡胶五种战略物资。光是钨砂一项他们就进口了一百四十八万五千余磅,换算下来差不多六百七八十吨的样子,其中有六成是从中国进口的。同样战前英国为了遏制德国,在市场上抢购了大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钨砂,结果因为英美两国的囤积,愣是抬高了钨砂等战略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不过如今因为欧洲战争结束,同时随着罗斯福内阁的下台,美国政府已经停止了对战略物资的囤积,国际市场上各种原材料的价格开始逐渐回落到原有的水平。

    至于英国囤积的钨砂,加起来差不多有葡萄牙大半年的产量,结果除了本国生产所需要的,剩下的几乎都被德国吃了下来。

    德国现在一点都不缺钨,所以徐峻才可以安心的量产pak41锥膛炮,这种武器将使得德军连排级步兵单位,也拥有了可以在远距离和重型坦克对抗的火力。

    至于另一款常规的pak4o反坦克炮,虽然穿甲能力不如锥膛炮,但是也足以对付大多数苏军装甲车辆了,这种反坦克炮有它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射多种弹药,比如常规弹和高爆弹,除了反坦克任务之外,还能支持步兵的常规作战,相比之下pak41锥膛炮的功能就显得单一了点。

    在徐峻的计划里,pak41将配属给装甲和装甲掷弹兵部队以及一些筑垒防御部队,pak4o则配属给常规的步兵单位,特别是筑垒防御部队,开战之后他们必定会遭遇到敌军的重装甲部队的突袭和围攻,所以更需要配备强大的反坦克火力。

    因为是配属给基层步兵单位,所以这两款火炮的移动方式还是以常规牵引型为主,把轮式炮架计算在内,这两门炮的总重量都在一点四吨左右,其中锥膛炮还轻了一百多公斤,可以使用任何一种军用车辆牵引,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畜力和人力拖曳,只是在越野行军时会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在原本历史上就存在,目前只有等到轻型战地牵引车开始全面装备德军部队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除了这些轮式牵引型之外,徐峻还准备把它们搭载在各种机动车辆上,比如轮式装甲车和半履带运兵车,甚至可以临时安装在载重卡车上,成为机动的反坦克火力平台。

    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化,徐峻相信凭借这两款反坦克炮的威力,足以让德军基层步兵拖着它们打完整场战争了。

    ps:谢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同时感谢书友的慷慨打赏,

    还要感谢各位的推荐和订阅,是你们给了我写作的动力。

    据说月底有双倍月票,大家可以保留到月底再投。

第一百零五章 火力(三)() 
前面文章里已经提到过了,德国的步兵缺乏单兵反坦克训练,实际上德国步兵手里也没有可以拿来反坦克的武器,仅有的两枚手榴弹,最多只能刮花坦克外壳的漆皮。┡

    在西线战争中,其实已经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当遭遇到连排配属的三十七毫米敲门锤无法对付的目标之后,德军步兵面对向自己扑来的敌军坦克毫无还手之力,此刻哪怕是再精锐的部队,也免不了一哄而散的结局。

    在西线战场德军阵线崩溃,德国官兵惊惶逃蹿的事情不是生一两次了。比如徐峻初临贵地时遭遇的阿拉斯战役,德军的步兵单位就被英国坦克给打崩了,历史上要不是八十八毫米高炮部队稳住了阵脚,第七装甲师的下场真的很难预料。

    徐峻不认为德军步兵在东线会表现的更加强悍,历史上的“t34恐慌”先就是从各步兵单位里流传起来的,相比之下德军的坦克部队至少还能与苏军坦克周旋几个回合,但是步兵手里只有一门三十七毫米敲门器,遇到苏军t34之流就只能任凭对方杀戮。

    一辆数十吨重的钢铁巨兽以三四十迈的度迎面扑来,只要是精神健全的人都会感到恐慌,特别是你知道自己根本伤害不到对方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这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思维。在没有获得有效的反坦克手段之前,德军步兵的t34恐慌甚至展成了坦克恐慌症,步兵们远远看到个带炮塔的影子都会仓惶撤退。

    其实德军高层在三九年开战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这些问题,德军总参谋部在一战战败后就开始总结战败的教训,里面有一条就是没有受过专业反坦克训练的士兵,是无法冷静应对坦克的进攻的,阵地和防线往往会在士兵的恐慌中崩溃。

    通常情况下,既然认识到了问题,那么德军应该考虑加强步兵的单兵反坦克训练,补上部队中存在的这个明显短板。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他们竟然选择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德军参谋部决定用炮兵来承担反坦克任务,优先考虑的战术是将敌军的坦克用重炮消灭在出阵地上。虽然一战中德军确实有类似成功战例,但是把它视为常规战术,显然有些过于想当然了,不过当时的德军高层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判断,并将其详细的写进了德军的战术手册里面。

    于是当德军向英法宣战之后,德军将所有一线反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