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王会不会得寸进尺。学齐湣王、秦昭王称帝,令各国入朝称臣,犹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在灭掉周朝祭祀,夺取九鼎后,韩王已经有了称帝、令天下的资格。

    齐国君臣得知韩王以周朝气数已尽,去周王王爵,收九鼎于洛阳的消息后,大为惶恐。齐国很清楚。韩国是在为继承周朝的国祚做准备。有九鼎在手,韩国国力又是天下其他诸侯的两倍,没有人敢在以后与韩国作对。

    如果诸国联合,韩国或许迫于压力会放弃帝,但无论燕赵也好,秦楚也罢,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韩国即使打败这四国。四国也能保全社稷。所以,实际上他们冒的风险不大。齐国则不然。齐国仅仅剩下两郡之地,这两郡之地又被韩国三面包围,韩国随时可以在不惊动天下各国的情况下,攻打齐国,甚至一战而亡齐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自然不愿意得罪韩国。惶恐之余。齐王还是派出了使者前往洛阳,恭贺韩王。严守中立或者亲近韩国是齐国现在的治国之道。

    秦国则是由于太子异人还在洛阳为质,韩国又有救援秦国秦国夺取一郡之地的大恩,不愿意与韩国发生冲突。对于韩国灭亡周祀、夺取九鼎。秦王派出郎中令吕不韦为使前往洛阳,送上厚礼以示。

    燕、赵两国虽然心中不服,但秦、齐两国旗帜鲜明地表明站在韩国这一边,加上燕、赵新败,军心、士气低落,也知道不是和韩国为敌的时候,也就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唯有楚国,携灭亡越国的声势,派出使者前往洛阳指责韩国不该将九鼎据为己有,而应该按照九鼎的诞生之地,返回给所属各国。夏禹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每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一鼎,共九鼎。每个鼎上都镌刻着当地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象征本州。

    除了扬州以外,韩国占据夏禹时候的八州之地。按照楚国的说辞,除了扬州之鼎要归还给楚国,其余八鼎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在韩国这里。

    但九鼎象征天下,韩国自然不会把扬州之鼎送给楚国。虽然楚国的使者屡次三番地表明楚国对扬州之鼎的权,奈何韩国视若罔闻。无论是韩王还是韩国的三公九卿都不待见楚国使者,在吵闹了一番后,发现自己被彻底冷落的楚国使者灰溜溜地返回江东郡向楚王复命。

    别说天下诸国没有人附和楚王,就算各国都认为韩国应当将九鼎送还给周侯,韩国也会对此置之不理。因为韩国又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底气。

    一番试探之后,韩国已然确定,就目前而言,天下各国之中唯有楚国不知道天高地厚,故意给自己难堪。但楚国也算识趣,知道走迂回路线。如果楚国跳将出来,直接反对韩国灭掉周祀或者质疑韩国不配据有九鼎,那韩国势必要对楚国用兵,给楚国一点颜色瞧瞧。

    但楚国现在只是质疑九鼎该不该由韩国全部据有,楚国毕竟占据着扬州,随着周王室成为历史,身为扬州的主人,楚国有这个底气申明自己的主张和权力。虽然最终楚国的“合理”要求被韩国华丽丽地忽略了,但总归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相比较燕、赵、齐、秦的忍让,令周侯老怀欣慰。

    既然各国没有联合起来,加兵于韩国,那称帝的条件就成熟了。六月份的时候,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太尉魏辙联合上书求韩王称帝。韩王以自己才疏学浅,婉拒。次日,三公九卿联名上书,满朝臣子无有不从者,韩王亦是固辞不受。很快,这种风波席卷全国,九州三十二郡,各州郡长官,纷纷上书,恳请韩王称帝。更有不少州县长官献上祥瑞,以示意韩王乃是真命天子,非韩王无以安天下。

    韩王一边上演着固辞不受的戏码,一边派人观察着各国的动向。而有关帝的争论也渐起,毕竟,秦昭王、齐湣王也曾称帝,一个为西帝,一个是东帝。韩王称帝,总要有别于秦昭王、齐湣王。

    自中央集权建立以来,各朝各代的君王称呼就没有统一过。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朝君王称“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僭越称王,尊周王为“天王”,亦即天子,上天之嫡长子,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万民。

    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ps:  修改下,马上好。上一章已经修改好了

第五十八章 楚王称帝的念头() 
楚国,吴县。~頂點小說,

    对于韩王称帝,楚王很不服气。周朝的气数确实已经没了,但怎么看,也轮不到韩国来做。韩国的开国国君韩宣子与赵襄子、魏献子暗杀智伯,瓜分晋地,架空晋君,怎么看都是无父无君之人。虽然韩国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但韩国的江山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在楚王看来,即使韩国在与各国讲求信义,治理百姓讲求仁义,但也改不了韩国先祖出身卑微、道貌岸然的事实。同样的道理,赵国、魏国也是如此,无父无君之人,岂配称帝坐拥天下。

    至于齐国,如果是姜氏齐国,如果是桓公时候那般强大的齐国,称帝也未尝不可。但现在的齐国是田氏齐国,是仅仅只有两郡之地的齐国,所以,齐国也没这个资格称帝。

    还有秦国,早先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部落,虽然祖上阔绰过天下诸侯吃过不少的亏。但现在的秦国,窝在西北,委派太子异人到洛阳,不敢对韩国又违背。

    燕国的祖上是与周公齐名的召公,乃是天下不多的周王室直系血脉。单单就祖上出身或者血脉而言,在楚王眼里,也就燕国有这个资格称帝,有这个资格获得九鼎。

    当然,相比较燕国,楚国的资格就更高了!楚国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乃是黄帝的子孙。或许是觉得自己血脉高贵,或许是无法忍受中原各国对自己的羞辱,楚国创造了无数了第一。楚国是第一个敢公开和周王室叫板的国家,是一个称王的国家,是亡人社稷最多的国家!

    楚人性情豪迈,不下关陇。但有明君良臣,但凡后继之君能审时度势,亲贤臣远小人,行新法,收百姓之心,楚国一统天下的几率要远高于秦国。

    虽然楚国如今失去了淮泗之地。失去了荆州,但秉承了楚国王室历代骄傲性情的楚王依然表现了自己的倔强,当燕、赵、齐、秦四国对韩国灭绝周祀、收九鼎于洛阳的行径无动于衷的时候,楚王公开站出来反对。当韩王称帝,令诸国请朝的时候,唯有楚国置若罔闻,不闻不问。

    如果单单是这些的话,楚王只能称得上是勇敢。从颍川到江东,上千里的距离。韩王即使成韩天子,也轮不到对楚王发施令。楚王恼恨韩国逼迫自己主动放弃郢都,交出淮泗之地,仅仅不派人前去洛阳入朝是不够的,是不能完全找回面子的。不愿意低人一等的楚王召集群臣,道出了自己的提议。

    “称帝?!”当令尹芈梁听到楚王想要称帝的消息后,惊讶之余,眉头不由紧皱。

    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不假。但那个时候,中原各国对于远在南方的楚国不是多么重视。一直以蛮夷称楚。周王室维护自己的尊严,倒是三次伐楚,但实力实在有限,三次大败而归。楚国称王也就成为天下默认的事实。等到三家分晋后,各国纷纷称王,更不会拿楚国称王来说事。

    但现在情况不同。韩王称帝,别天子。其他国家摄于韩国的威慑,派遣大臣前往洛阳恭贺,违心承认韩王的皇帝地位。楚国不入朝请服已经算是小小得罪了韩国了,现在韩国不出兵伐楚是不愿意和楚国计较。但如果楚王敢称帝。那么韩国很有可能会派遣大军南下。这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至于帝王,虽然秦昭王和齐愍王曾经并列为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但那是因为夹在中间的周王室力量太小,不能阻挡。各国又受迫于秦、齐两国的威势,不敢反对。

    除非韩天子非常大度,愿意让楚王也称帝,一个为北帝,一个为南帝,两国方才有和平共处的可能。否则,楚王称帝一事就会是**裸得打韩国的脸,挑战韩国的权势和地位,在这种刚刚称帝的时刻,韩王怎么会容忍呢?!更的是,称帝除了得罪韩国,也没有什么切实的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干吗去做?!

    对此,楚王的解释很简单。只有自己也称帝,自己的地位才和韩天子持平,楚国才不屈居韩国之下。否则,韩天子是皇帝,自己只是王,无形中低了韩天子一等。在两国的比拼当中,士气也是很的一个方面。楚王相信,自己称帝之后,必然可以激励士气。至于韩国可能的报复,经过这么多年的加固,楚国已经拥有了淮水、江水两道防线。韩国前不久才动员了近四十万大军,夺得千里之地,不可能这么快敢率军南下。

    不少大臣都觉得,在这个敏感的时机称帝太过显眼了。如果是两三年后,楚国称帝,韩国也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这个当口,楚国称帝就是对韩国的巨大挑战。一场战事在所难免。如果韩国理智,只是派遣十多万大军,楚国还能和韩国斗一个旗鼓相当。如果韩国暴怒,完全可以从西、北两个方向攻打楚国楚国的兵力捉襟见肘。

    但看着楚王兴致勃勃的样子,大家又都知道,楚王对称帝一事是志在必得,如何说服楚王,免去楚国一场可能的灾难,就成了大臣们头疼的事情。

    左徒黄歇斟酌了下语气,轻声言道:“韩王为声名所累,想要穷兵黩武伐我楚国不大可能!臣以为,眼下称帝要好过晚两年称帝!”

    楚王听后大喜,大喜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黄歇是第一个自己观点的大臣,也因为黄歇还是称呼韩然为韩王,而不是韩天子。韩王明明只是一个王爵而已,找人编造什么祥瑞的事情也改变不了自己卑微的出身。和自己黄帝子孙的身份相比,韩王能够称王就该感恩戴德了,而不是痴心妄想想要称帝。

    令尹芈梁等人听到黄歇这句话的时候就干脆愣住了。以黄歇的聪明,黄歇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啊!在这个关口,称帝和找死有什么两样?!难道黄歇是觉得没有人可以说服楚王,于是直接楚王。想要捞什么好处吗?!又或者黄歇已经投靠了韩国,想要将楚国推向深渊?!不少人很是愤怒地看向黄歇这个“佞臣”。只有深知黄歇为人的令尹芈梁若有所思地看着黄歇,想看看黄歇接下来会有什么言论。

    “不过,臣却有一个担心,不知道当不当讲。”黄歇小心翼翼地说道。

    “爱卿但说无妨!”得到了大臣的认可,楚王的心情很是不错。

    “敢问王上。我们楚国的国力相比较韩国而言,孰胜孰强?”黄歇的第一个问题明显是明知故问。

    “远不如韩国矣!”楚王有些沮丧地回道。这时一个事实,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口,韩国已经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份额。撑死了,楚国不过韩国的十分之一而已。

    “那天下各国,又有哪个国家能与韩国相提并论?!”黄歇问道。

    “韩国一枝独秀,众国难以望其项背!”楚王更是沮丧。

    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和韩国相提并论,又或者是韩国国力的三分之二,不。只要一半,又怎么会出现韩王称帝天下除了自己没有一个敢反对的声音呢?!说到底,其他国家在和韩国的较量中,失去了勇气。齐人性情本就懦弱,秦国失去了关中根基,更是不愿意多生事端。燕国则是欺软怕硬,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就如狼似虎,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就成了缩头乌龟。也就赵国尚有血性。但这次赵国吃了一个大亏,损失了十五万的大军。赵国保存实力,未必敢和韩国抗衡。韩国也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才有恃无恐地灭掉了周国,将九鼎堂而皇之地搬到洛阳,然后称帝。

    “既然我们楚国不是韩国的敌手,天下各国也难以望韩国的项背。那想要制衡韩国,是不是只有联合一条途径?”黄歇“若有所思”地看向楚王,问道。

    楚王想了想,重重点了点头。韩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秦、燕、赵、齐、楚五国加起来的人口也只有韩国的一半。这种时候。如果各国再离心离德,也只能被韩国各个击破。唯一让诸国放心的就是韩国实在太大,人口虽多,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大。新收的土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

    黄歇突然长长作揖,真切地说道:“王上!楚国先祖是黄帝子孙,论血脉的高贵,自然不是粗鄙的韩国可以匹敌的。天下各国,论及正统,也没有超过我们楚国的。王上想要称帝,无可厚非。但臣以为,以我们楚国的国力,王上称帝有些操之过急!”

    楚王一愣,显然没想过黄歇会说这样的话。黄歇方才明明认为现在称帝正是恰当的时机,好过两三年后再称帝,怎么突然变化这么大。

    “爱卿方才不是说。。。。。。”楚王犹疑不决地问道,以为自己方才是出现了幻听。

    “臣方才是说过此时称帝好过两三年后称帝,但和楚国大计相比,现在称帝的时机也不合适!”黄歇恭恭敬敬地说道。

    楚王一愣神,才恍然发现黄歇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现在就可以称帝,黄歇说的是以称帝的时机而言,现在好过两三年后。

    “愿闻其详!”对于黄歇这个心腹大臣,楚王还是有些耐心。

    “这些年,我们投入人力物力修筑淮水、江水防线,两江防线已经是固若金汤。灭越之后,举国士气大振,韩军若是此时来攻,想要突破淮水防线,伤亡必大。何况,韩国如今忙于经营冀州、荆州,在这两地,韩国立足未稳,未必敢发兵攻打我们楚国。两三年后则不然,韩国是冀州、荆州立足脚跟后可平添二三十万大军,所以臣才说,此时称帝好过两三年后称帝!”黄歇解释道。

    楚王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黄歇的说法。令尹芈梁则是认为黄歇的话语中有夸大之词,淮水防线虽然坚固,但实在太长了。楚军的兵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另外就是韩国在据有荆州之后,完全可以绕开楚国在淮水、江水设置的大军。但的确如黄歇所说,韩国现在能够出的兵马要远远少于两三年后可以动用的兵马——如果韩国要攻打楚国的话。所以。这些旁枝末节,芈梁就没有出言反驳。

    “王上若是此时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