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几年,由于齐湣王的骄傲自大,将周边的国家得罪了光,灭宋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搞得天怒人怨。以至于天下各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湣王如果指挥大家依托济水死守,胜败尚未可知,但骄傲如齐湣王自以为以齐国之强,就算天下与自己为敌,自己也不用担心,居然放弃济水天险,与联军相争,结果大败而归。燕军趁胜追击,几乎将齐国灭国。
范睢自然清楚,如今韩国南败楚国,收淮泗之地,设荆州;东灭魏国,齐国请服,置青州;西退秦国,收关中,设凉州;北驱燕、赵,设冀州。天下各国,再无一个国家是韩国的敌手。韩王又是谦逊,不是骄傲自大的齐湣王可以比拟的。称帝无可非议。
只有丞相张平,总觉得称帝太早。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韩国已经算是继承了周朝的国祚,何必一个名义而将韩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呢!不称帝,韩国还能拉拢其中的某些国家。打压其他国家。称帝后,其他国家无形中就矮了一截,对韩国的忌惮之意将无法消弭。
得知了张平的担心,魏辙解释道:“丞相勿忧!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于洛阳,正好是对天下各国的试探。如果有人跳出来反对,为周王鸣不平,我们刚好可以拿来立威。如果各国默不作声,我们顺势而为。请王上称帝,天下又有谁敢阻之?!”
范睢亦是说道:“王上称帝之后,我们韩国就占据了大义。诸国若是不入朝请服,我们就派大军讨伐不臣。以燕、赵、秦、齐、楚五国的实力,无论对上哪一个国家,我们只需派出十万大军,就足以令他们惶恐不安。”
张平想了想,觉得这样缓一缓称帝也未尝不可。于是答应下来。三日后,司隶州刺史韩英上书。言称有凤凰在韩国起家的阳翟出现,停留甚久,三公九卿以为祥瑞,联合上书求去周王的王爵,收九鼎于洛阳。继承周朝的国祚。韩王大悦,乃派太尉魏辙将八千羽林军,前往河南,向周王索取九鼎。
听到韩国八千大军包围河南城的消息,周王起初还不相信。毕竟,自己侍奉韩国甚是恭敬,河南方圆不过二十里,三千户百姓而已,对韩国而言可有可无。表示自己忠诚于韩王,整个河南城,不过有两千士卒。在周王看来,韩国实在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的动用近万大军对付自己。
周王立即召集左右心腹商议对策,同时派出老臣嬴允出城问询韩军来意。但河南实在太小,周王等人也知道,如果韩国真心想要对付自己,自己是如何也抵挡不住的。君臣商议来商议去,还是束手无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依托大义,像之前的几次一样,说服韩国不要灭掉自己。
嬴允去时一个人,回来时却是带着三百披甲执戈的羽林精锐,更准确的说,是被羽林军护卫的韩国太尉魏辙。
魏辙之所以有“深入虎穴”的勇气,一方面是魏辙发现,看到韩国大军抵达后,城头上的不少周国士神情慌张,不知所措,自己派出去喊话的士卒距离城墙不过数十步的距离,可周军不敢放出一支箭矢,兵无战意,将无战心,魏辙毫不怀疑,河南经不起一次羽林军的冲锋。另一方面是魏辙有所依仗,周王手下虽然有两千士卒,但究竟有多少真心效忠周王的,很是难说。至少,城中两名掌管五百士卒的司马早就投靠了韩国。
嬴允当然知道韩军来意不善,但却无力阻挡韩军河南城。因为周王担心得罪死韩国,更早之前下令,在韩军没有攻城前,不得主动伤害韩军士卒。至于韩军强攻河南,周军要不要反击,周王都不敢交代。
河南虽然在周国手中,但命运却掌控在韩国的一念之间。出城后就被韩军“挟持”——也可以称之为保护的嬴允,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带领魏辙返回寒酸的王宫。区区数十名王宫守军完全挡不住羽林军王宫的决心。僵持的局面,周王连忙派出心腹制止了可能的冲突。
周王很清楚,无论自己愿不愿意承认,整个河南城的军士都失去了斗志。人往高处走,他们怕是盼着自己早点投降韩国,然后为韩国效力吧?!
神色复杂地望着魏辙,周王很明白,自己的命运很可能取决于这个韩王面前的红人。如果他愿意为自己说一句好话,也许社稷就可以保全,即使社稷不能保全,自己的处境也会好很多。
所以,当着左右心腹的面,周王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谄媚,极其恭敬、讨好地问道:“不知太尉驾到,寡人有失远迎,实在是罪过罪过!”
魏辙也没失了礼仪,微微躬身笑道:“魏辙冒昧前来,没有事先通传,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周王连忙摆手,很是大度地说道:“无妨!无妨!太尉在凉州立下的赫赫功劳,令寡人心往久矣!今日得蒙见太尉一面。果真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周王说的很是真诚,实际上心里却是暗自苦笑,魏辙自认失礼,却没有失礼该有的道歉。自己除了指责,又能如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过,魏辙向自己躬身,态度还是比周王想象的要好些。也许,魏辙领兵前来不是想要绝了周国的社稷,周王自我安慰道。
“不知韩王近日身体可好?太尉前来,可是奉了韩王的什么旨意?”周王有些不安地问道。不过,周王还是试图打感情牌,自己都已经对韩王嘘寒问暖了,对魏辙也是恭敬有加。韩国总不至于要和自己为难吧?!
魏辙长叹了一口气,直接令周王更加惶恐不安。良久,魏辙才开口道:“辙奉韩王之命,特来取九鼎,收河南,王上可为周侯,食邑八百户。王上子子孙孙,只要忠于我们韩国。可世世代代为周侯,永不降爵。”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周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呆愣当场,片刻方才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着魏辙的衣袖,哀求道:“寡人侍奉韩王甚是忠心,从不敢有半分违逆,对列国诸侯敬而远之。不敢为乱。今寡人之国,不过一城之地,还请太尉为寡人周旋一二,城外之地,寡人悉数不要。只求韩王仁慈,保留周国的社稷,保全寡人的王。哪怕三里之地,寡人也是感激不尽。此事必有重谢太尉代为周旋。”
河南方圆二十里,保住自己的王爵名存实亡的周国保留下去,周王愿意将自己的封地缩小到三里。也就是一个城堡的大小,甚至赶不上一个村落大。
但魏辙却是坚决而缓慢地摇了摇头,说道:“周国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今颍川之地,祥瑞遍地,韩国取代周国,治理四海,乃是顺应天命。天命不可违,如果周侯不愿意献出九鼎,前外狐县就番,只能恕魏辙得罪了!”
这个时候,周王的一个心腹再也看不下去了,出言据理力争道:“韩国以信义著称,周王侍奉韩王甚是殷勤、恭敬,韩国却要灭绝周国的社稷!这岂是仁义之君所为?!若是让天下列国得知,谁又肯与韩国交好?!周王之所想,不过是三里之城祭祀先祖,韩国方圆六千里,又岂差这区区三里之地?!以三里之地换得周国上下宣传韩国的仁义之名,为韩国计,窃以为远胜过灭掉周国的祭祀!”
魏辙依然摇头,虽然周王已经是老泪纵横,虽然周王的心腹或愤怒或担忧,但依然不为所动。周国再小也是一个国家,以韩国之大,自然不差一座小小的河南城。但问题是,周王还是一国之君,只有将周王的王爵给削去,韩国才算是灭掉了又一个国家。韩国也好试探天下各国的态度。
春秋以来,诸侯经常打着尊王攘夷的口,行称霸、壮大自己之实。虽然从各国称王开始,周朝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但周这个旗还是深入人心的。只有周国灭亡后,才会让天下百姓知道,天下共主已经不属于周王室。
所以,魏辙面无表情、毫不客气地说道:“周侯,你只有一个时辰。要么在一个时辰内交出九鼎、离开河南,要么关闭城门,和我们韩国堂堂一战。如果是前者,魏保证没有人敢为难你丝毫,无论多少细软、奴仆,你可悉数带走。周侯的爵位非谋反之罪不会剥夺。如果是后者,魏保证不伤了你的性命,但你会被囚禁在洛阳,永世不能外出。还请周侯好好思量!”
从周王到周侯,魏辙已经代表韩国不再承认周王的地位。说完,魏辙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时辰,周王即使想前去洛阳向韩王申诉也来不及!不答应是死路一条,答应还能保留性命。周王和心腹商议了一会,最终决定勉为其难接受韩国的第一个条件。
如果列国听闻韩国夺到了九鼎,将自己贬为周侯,势必掀起轩然大波。如果燕、赵、齐、楚、秦可以联合起来,也许韩国会迫于压力,恢复自己的王爵。一时的荣辱算不上什么,三家分晋之后,历代的周王都清楚,想要恢复周王室的荣誉难度是多么的大。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又有耐心的人。
一个时辰后,周王,不,应该是周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河南。最终愿意跟随周王前往狐县的的侍卫、随从不过七十余人。大多数人都清楚,周侯的食邑不过八百户,能够养护的人也是有限,更的是,追随周侯看不到的前途。改投韩国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魏辙分出一千羽林军护送周侯一路南下,自己则是亲自率领大军入城将九鼎搬出,运往洛阳。(。。)
第五十七章 称帝()
韩灭周祀是整个三月最大的事情,影响力远远不是楚国灭越可以比拟的。△頂點小說,越国虽然也曾称霸一时,但毕竟是年代久远。越国又远离中原,完全被楚国隔绝,说句不好听的,越国的生死存亡和天下列国没有深切的利害关系。蛮夷之地,得知固喜,失之坦然。对上楚国,中原各国有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即使楚国吞并了越国,实力的增长也极其有限。
周国则不然,武王伐纣,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周天子坐镇京师,垂拱而治。周国从武王定鼎天下到如今失去王权,享国超过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周天子的声名已经传遍四海。天下人皆是知晓,虽然自己国家的国君称孤道寡,但这天下共主还是周天子的。如果不是周王室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来自周天子的命令,各国国君莫敢不从。
即使周王室衰弱至于斯,各国也不敢主动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和周王室作对,所忌惮的就是一个声名。这不得不感谢周公制定的礼仪,以道德约束天下万民。人之有别于禽兽,不只在于会使用工具,也在于知晓礼仪。
周王室的权力是一步步被削弱的,始作俑者在于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废嫡立幼,周国为犬戎所灭。
周平王迁都洛邑,因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故称东周,有别于周平王之前的周国。失去了关中之地,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过六百余里,相比较方圆数千里的晋、齐、楚等国,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等国家。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重新壮大周王室,桓王将目标转向过自己的郑庄公。想要通过压制郑庄公郑国为自己所用。可惜郑庄公不吃这一套,周、郑由此交恶,溃Ц鹬街校9熳q跎渲兄芑竿跫绨颍芴熳拥娜ㄍ谑堑慈晃薮妗U飧鍪逼凇T对诙降穆郴腹鄙逼湫致骋粤⑽詈钣芍芴熳硬岱獾闹贫仍獾狡苹怠
桓王之孙周釐王时,齐国势大,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釐王大喜,做出了让步齐国掌管大权,成为第一个春秋五霸。此后几代周王。莫不拉拢诸国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们占据自己大义,自己也乐得安享太平。宋国、晋国、秦国、楚国,莫不如是!
整个春秋,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战事不断,天下各国莫能置身事外。周王室虽然处心积虑谋得一夕之安。但终究越来越衰弱。襄王死后,周王室居然无钱给襄王下葬。最后求助鲁国,鲁文公派人送去财帛,才让襄王得以入土为安。
不过,在这个时期,除了南方的楚国因为文化、地理位置的关系,脱离周王室的名义统治。自立门户。各国即使心中再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也做足了表面功夫。
等到了周贞王的时候,韩、赵、魏三家吞并了晋国的其他贵族,晋国名存实亡,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乱象已生。
贞王死后,周王室自己陷入内乱,兄弟阋于墙,哀王、思王、考王三兄弟上演了一场谋杀大戏。哀王死于思王之手,思王死于考王之手。等到考王坐稳了王位,整个周王室控制的地区方圆不过百余里。
即使这样,考王还将自己控制的区域分成两块,一块给了自己的弟弟他建立西周国,一块留给自己。后来,西周国又分出去一个东周国。两国混战,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居然只剩下数十里。
考王死后,烈王继位。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驱逐晋君,烈王派人封韩、赵、魏为诸侯。在齐国掌权的田氏一族受其鼓舞,也撕下了最后的面皮,驱逐齐君,史称田氏代齐。姜姓齐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原本在这个时候,周王室还能拉拢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但随着周王室承认了田氏齐国、韩国、赵国、魏国,天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是为战国。
晋、齐两国作为开国时最为的两大诸侯国,就这么成为历史。周王室失去了两座靠山,再也不复当初的荣耀。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称王等同于自立门户,毕竟,周王也不过是王爵。自此,周天子成摆设。
在整个战国时期,周王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周旋于各国之间。好在,或许是顾忌周王室残余的影响力,也或许是周王室的土地实在太过狭小让临近的诸国不感兴趣,周国的社稷得以保全。
对天下百姓而言,周国虽然弱小,但涉及到一个正统问题,影响力极大。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应付灭掉周国后的一系列变故前,没有国家愿意冒这个风险。如今韩国堂而皇之地撕掉了周王朝最后一层遮羞布周王朝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段文字,足以令天下各国震惊不已。当初,韩国一举吞并魏国的影响也不过如此。
韩灭周祀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燕、赵、齐、楚、秦五国听闻这个消息,皆是召集群臣共议此事。因为他们清楚,韩国灭掉周国的举动绝不是区区二十里之地,而是在向天下叫板。否则,就不会堂而皇之地将九鼎带入洛阳。
九鼎乃是传国之宝,周王室衰弱,自然引各国觊觎。楚庄王率先问鼎之轻重,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好在周国大夫王孙满一句“在德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让楚王无言以对,悻悻而归。
秦惠王时,张仪献策,向周王室索要九鼎以令诸侯,楚国、齐国也蠢蠢欲动,想要夺取九鼎。周王室周旋于各国之间各国彼此牵制,保住了九鼎。
秦武王自以为力能扛鼎。想要携带九鼎之一的雍州之鼎回咸阳,却力竭而死。秦武王的自大是一方面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也足以说明,秦国对九鼎的重视。传国之宝,非有德者不能据有之。谁能拥有九鼎,在政治上就占据主动。
韩王会不会得寸进尺。学齐湣王、秦昭王称帝,令各国入朝称臣,犹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在灭掉周朝祭祀,夺取九鼎后,韩王已经有了称帝、令天下的资格。
齐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