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韩国在拥有颍川、三川、上党、南阳、汉中、巴、蜀、汝南、东郡、砀郡、河内的基础上,平添了九个郡。全国共计二十个郡,有民一百三十万户,但因为连绵的战事,可以凑出的大军反而只有九十多万。
按照韩国目前的官员体系,一县之令治民有方。积功可升迁到郡,一郡之长有功,若要升迁的话,只能是到中央,而中央却没有那么多职位。毕竟,郡守秩比两千石,比之九卿只是略低,如何安排倒是成了一个问题。
有感于此。韩王特地在郡的上一级置州,一州长官为刺史,下辖三五郡。作为郡守升迁到中央的一个跨度,同时,重新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以三公为例,丞相秩三千石,御史大夫、太尉秩比三千石。九卿待遇略有差异,秩两千六百石到两千四百石之间。刺史秩两千石。郡守秩比两千石,但实际上可能只有一千八百石。
青州。下辖泰山、琅琊、城阳三郡。徐州,下辖东海、下邳、广陵三郡。凉州。下辖陇西、北地、天水三郡。益州,下辖汉中、巴、蜀三郡。并州,下辖河内、上党两郡。豫州,下辖东郡、砀郡两郡。司隶州,下辖颍川、三川、南阳、汝南四郡。
韩王任命靳黈为青州刺史,冯亭为徐州刺史,韩英为司隶刺史,严奎为益州刺史,荀况为豫州刺史,魏辙为凉州刺史,司马德为并州刺史。
在这项任命中,除了魏辙,其他六人都是切切实实治民有功,经验也称得上丰富。即使经验最少的司马德也曾为洛阳令,任职的并州也不过下辖两郡,众人并无异议。但对魏辙的提拔使用上,有些人就颇有微词了。
这是因为魏辙的身份有些尴尬。在此之前,他是河东郡守,而这一次大战,韩国为数不多的失败就是发生在河东。如今,整个河东已经成为秦国的领土。虽然河东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暴鸢的指挥不当,暴鸢也受到了减少五百食邑的惩处,但在许多人看来,魏辙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韩王在对魏辙的处置上,罕见的没有表态。
这次韩王并无和群臣商量,就直接将全国二十个郡划分成七个州,而且直接拔高了三公九卿的俸禄。谁都知道,如果说之前每个郡守都有希望晋升为九卿。那么现在,刺史将成为郡守升到三公九卿的一道不可绕过的坎。只有在刺史的位置上立下一定的功劳,才会成为三公九卿的存在。但凡有上进心的郡守都眼巴巴地盯着这个位置。
魏辙可好,身为河东郡守丢掉了河东,不但无过,反而升迁为并州刺史,执掌三个大郡。如果韩王不给出一个说法,不少人怕是会心生不满。直接非议声望如日中天的韩王是不敢的,但腹诽韩王识人不明却是有可能。
韩王也适时地站了出来,解释了为何提拔魏辙。首先,魏辙在担任郡守的一年里,境内无一起百姓滋事,秦军不敢渡河北上,赵军不敢南下犯境,治民可谓有方。其次,秦军攻入河东的责任是不能归咎于魏辙,因为暴鸢抵达河东后,河东的兵马系数归暴鸢调派。
至于退守安邑,消极防御,韩王坦言魏辙是接受了自己的命令。韩国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打算引诱秦国大军攻打安邑,以攻城战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后来匈奴大军入侵秦国,自己下令将河东的精锐全部调集回来,用于攻打秦国。河东剩下的都是老弱残兵,丢失安邑以东的大片土地也就不足为奇了。魏辙甚至在暴鸢离开河东后,成功伏击了冒进的秦军几次,歼灭超过五千秦军,也算得上有功!
得知其中的缘由,群臣不由长吁了口气,如果当初秦国识破了韩国的计策,命令大军猛攻安邑,全取河东,进而攻打上党,凭借上党那些兵马,上党也就危险了!魏辙冒着这样的压力,要做到韩王迷惑秦军的要求,是有大功的!如此封赏,很是合适!
第九章 献策 上()
时间很快十月,韩王在接连召见了白起、王翦几次后,态度就冷落下来。一方面,韩王深知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韩王也清楚,白起、王翦若是心意已决,自己腆着脸游说,除了让自己失了颜面,也会寒了功臣良将的心。
毕竟,白起、王翦虽然有才,但未必就强过李牧、蒙骜。当韩国的国力无可匹敌的时候,哪怕是一个中人之姿的将领也能用实力碾压白起这样的名将率领的弱旅。
因此,即使弭兵之盟结束后,韩王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却再也没有召见白起、王翦哪怕一次。即使白起、王翦的家人被安排进了韩王赐予的府邸,白起、王翦经常在府邸留宿,韩王也没有的表示。似乎看起来,韩王打算顺其自然。
韩王是无所谓的态度,白起、王翦却坐不住了。毕竟,秦王交给自己的任务,无论去不去做,自己的家人已然在洛阳,自己总要明确韩王对自己的态度。
私底下,白起、王翦也商量过前程,如果家人没在洛阳,那自己两人如果可以得到韩王的信任,充当细作也未尝不可。但问题是,韩王即使胸怀再如何宽广,也不可能在没有家人为质的前提下,相信自己,对自己委以重任。
如今,家人在洛阳,牺牲家人的性命去充当秦国的细作,白起、王翦虽然勇于牺牲,但还没有这样的觉悟。两人又都是自负自己的才能,不愿意就此默然无闻,那选择也就简单了,那就是效忠韩国。但这种效忠并不是完全的效忠,那就是两人依然不愿意与秦国为敌,如此。也算是报答了秦国对自己的恩义。
想通了这一点,白起、王翦也就通过留宿在韩王赐予的府邸来释放信,但问题是,不知道韩王是有心还是无意,居然对此充耳不闻。两人不得已又向韩王求见,但每一次得到的回复要不就是韩王忙于政事无暇相见。要不就是韩王出城狩猎未归。两人又求见了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等韩国重臣,表达自己愿意归顺韩国的心意,但张平也好,范睢也好,居然是装傻充愣。唯有执金吾卫云向两人指点白起、王翦多多走访一下民间,想想如何为韩王分忧解难,献上强国之策。
被冷落了的白起、王翦恍然大悟,这才开始仔细打量起韩国。这个将秦国打得一败涂地的国家的现状。
如今的韩国,东西绵延近四千里,南北跨度也是上千里,下辖二十个郡,一百三十万户人口,所占据的凉州、徐州、青州、豫州、司隶莫不是天下膏腴之地。天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韩国,只要韩国不出现什么决策性的失误,韩国完全可以北望燕赵。南窥楚国,东西压制秦、齐。独霸天下。
而且,韩王广纳人才,引得天下才俊纷纷来投。平常百姓都知道,韩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这里有稳定的环境,有无数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要你够勇敢,有一技之长,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而且,韩国崛起的速度飞快,也难以阻挡。试问,这样团结一致的国家,值不值得每个国人去效死!单单是完善的抚恤制度,就足以令无数士卒效死。
若想要让韩国更加强大,要么找出韩国的弱点加以改正,要么找出他国的缺点加以利用。白起、王翦开始仔细审视韩国,审视天下,想要从中找出答案。一个月后,白起、王翦有所收获后,才再次求见韩王。
韩王这一次没让人搪塞白起、王翦,而是让两人等了一个时辰后,就出现了两人面前。
再一次见到韩王,韩王的精神气已经大为不同,少了一份急切,多了一份从容。在成为天下盟主,天下秩序的维持者后,韩王称得上意气风发。至少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敢跳出来和韩国作对,如果韩国愿意,完全可以维持这一个局面好多年!
“前些日子实在不大凑巧,未能召见两位。不知两位此次求见寡人,所为何事?”韩王率先开口言道。虽然韩王说的很是真诚,但白起、王翦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托词而已。
两人也不计较,也不敢计较,接受了韩王的说辞,诚惶诚恐地回道:“臣等此次前来乃是向王上谢恩!”
韩王微微一笑,恍然大悟地说道:“两位是来感谢寡人将家人接到洛阳的事情吧?这不过是些许小事,在卢县的时候,寡人和秦王顺口一说,秦王就同意了!秦王说了,如此也能让两位安心待在洛阳!”
白起、王翦对视一眼,心头上涌出苦涩之情。韩王让秦国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或者说放弃自己,可是付出了平阳这座方圆百里的土地啊!下得代价如此之大,韩王轻飘飘的一句“小事”,很明显,韩王对自己志在必得,但即使如此,韩王一样能对自己做出满乎的表情,故意冷落自己二人。伴君如伴虎,韩王能够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将韩国这个最弱的国家变成最强大的国家,又岂是好相与的人?!
所谓的“安心”待在洛阳,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家人为要挟自己终生不能为秦国效力的手段而已!
“王上的恩德,臣等没齿难忘!”白起、王翦起身深深向韩王作了一揖。
韩王坦然接受了,只是微微点头,白起、王翦的下文。了这么久的日子,如果白起、王翦还是没有什么表示的话,韩王只能想方设法利用两人的影响力弥补下百里土地的损失,然后榨干两人的剩余价值了!
果不其然,白起、王翦也知道,是到了表态效忠的时候,因此并没有犹豫,直接下跪叩首道:“臣等愿意归顺王上!请王上不以臣卑鄙愚钝,给臣等一个机会!”
韩王并无意外,只是用略微犹豫的语气说道:“那秦国。。。。。。”
白起一脸坚毅地回道:“臣已经向秦王辞行,从此这天下再无大良造白起,武安君白起,只有一介平民白起!”
“臣也已经向秦国太子辞行,如今臣也只是一介平民!臣和秦国再无瓜葛!”王翦也随即说道。
韩王这才满意地笑了笑,说道:“韩国能有两位先生来投,乃是寡人的幸事也!只是两位当知韩国的新法,无功不得授予爵位!权且只能委屈两位为客卿,但有功劳,必定授予爵位!以两位爱卿之才,封侯不过易如反掌!”
白起、王翦长揖道:“臣等一定殚精竭虑,为王上效力!”
韩王笑了笑,却没有更多的言语。很显然,韩王对此还保留意见,说的总比做起来简单,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只有和白起、王翦相处一段时间,才好下断言。另外,白起、王翦前不久还是敌人,将敌人骤然提拔到高位,除了引朝臣非议、诸侯猜疑,不会有什么更积极的效果!客卿的位置刚好,权力不大,地位又有些超然。
白起、王翦虽然属于降臣,但却不同于乐乘,毕竟白起、王翦之前曾是秦国三公九卿的存在,他们的身上刻满了秦国的烙印。韩王想要重用二人,需要一个过程,基础就是培养起君臣之间的互信,消除白起、王翦和其他韩国大臣的隔阂,才有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欲速则不达,韩王清楚,想要自己放心地放权给白起、王翦他们率领数十万韩军,东征西战,路还长着呢!
“两位爱卿可曾有什么指教寡人的吗?”韩王满是期待地望向白起、王翦二人。
白起深吸了一口气,率先说起自己的计策。(。。)
第十章 献策 下()
“当今天下,论及国力,无有出韩国之右者,臣虽愚钝,但也斗胆献上一策,期助王上早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白起言道。
韩王郑重地点了点头,作揖道:“请言之!”
白起回礼,侃侃而谈道:“秦、齐两国仅余三郡之地,民少而地瘠,诚不足为虑!燕、越两国地处偏远,越国受制于楚,燕国受制于赵。其地虽广,但民生凋敝,百姓困顿,可争一时之胜,但后继乏力,亦不堪韩国之敌!以臣观之,天下诸国,唯一可给王上制造麻烦的莫过于赵、楚两国。赵国者,外有廉颇、赵奢领兵,内有赵胜、蔺相如出谋划策,胜之不易。楚国者,君臣虽然离心离德,但民却悍不畏死,其国方圆三千里,败楚易,灭楚却难!”
“故以臣之见,上策乃是扶持越国与楚相争,令楚国不能牵制韩国,然后再联合秦、齐两国经略赵国。赵国强则强矣,但却受不了三面夹击,不出三年,赵国必然溃败。赵国自此衰落,楚国也将独木难支。到时,韩国将秦、齐、燕、楚、赵分割开来,各国不能呼应,只能向王上割地称臣。或休养生息数年,百万大军齐出;或稳扎稳打,逐一扫荡各国,如何统一天下,皆在王上一念之间!”
韩王不置可否,只是轻声问道:“如果燕国襄助赵国,又或者秦、齐两国趁势做大何解?”
联合秦、齐两国经略赵国倒是在韩王的计划当中,但这个计划的最大问题在于秦、齐两国会不会趁势做大!如果少了赵国一个劲敌,却让秦、齐两国恢复了元气,就得不偿失了!
白起一脸坚定地说道:“秦、齐两国拥兵不过二十万,两国经略赵国,最多不过得到一郡之地。以赵军之坚韧,得到这一郡之地的代价也会不菲!伐赵,主力还是我们韩国!故而。秦、齐两国想要借此做大,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设想!”
“至于燕国襄助赵国。臣以为倒是有这种可能。只不过,燕国怕是不敢和韩国对抗,而会图谋齐国。让齐国消耗燕国的有生力量,不是正合王上的心意吗?”白起轻声说道。
韩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如今天下弭兵,何来的战事!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计较吧!”
很显然,韩王认可了白起的想法。只不过如今天下弭兵,韩国身为盟主,是不会自己主动挑起战事的。破坏盟约的,只能是畏惧韩国强大的天下各国。
王翦趁势说道:“臣以为,如今天下虽然弭兵,韩国身为盟主,不宜发动战事,但却可以行削弱他国之事!”
韩王来了兴趣,问道:“计将安出?”
王翦道:“离间之计!如秦、齐两国,此次大败后朝堂必然分为两派。一派畏惧韩国的威势,主张亲近韩国,另一派主张合纵联合他国。对抗韩国。王上何不派人扶持亲近韩国的一派,打压另一派。如此,秦、齐两国可为王上所用!如燕、赵者,君臣不甘臣服韩国,王上可派人分化。赵国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乃是世家子弟出身,一派是平民出身,两派不睦已久,不过有蔺相如、平原君这样的智者压制。君臣方能一心,如果这两人。那必然又起争端!燕国大臣也是如此,一派乃燕国本国人。一派乃他国外来之人,燕国丞相德高望重,无有不服,但将渠年事已高,一旦他身故,这丞相之位的争夺必然起一段风波。楚国、越国则不值一哂,两国急功近利,王上只需厚待,不加刀兵,南方必无战事!”
韩王抚掌大笑,回道:“好一个离间之计!如果各国内乱不休,寡人无忧矣!”
王翦、白起二人,一个说的是韩国在弭兵时的策略,一个说的是天下战事又起的时候的策略,相得益彰。其实,韩王在此之前也和张平、范睢等人商量过,参考秦国的策略,也避免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仁政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何韩国在灭亡魏国后,给予魏国一城之地保留祭祀。敌人在明处总好过在暗处,如果简单灭其国,流落在民间的魏国公子也许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就扯起虎皮造反!现在,魏国的正统魏王、魏太子就在洛阳,就算自己的子孙不肖,天下大乱,一个大义的名分也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周旋一二。
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