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起当初是泛舟顺流而下,我们楚国一时不察,没有调集足够的舟师。才被白起有机可乘!蓝田战报已经说了,韩军此次大部分是骑步兵,舟师不过百余艘,即使全部用来运士卒,人数最多也不过万人。而且,依臣之见。韩国的舟师也就数千人,更多的是运送粮草!此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巴蜀方向有扞关的两万大军作为阻拦,足以保证郢都以西无碍!韩国即便想从巴蜀方向伐我楚国,也将受阻于扞关城下!王上何不将夷陵的一万驻军调入郢都,如此,郢都可用之兵有四万。四万大军,三万驰援蓝田,不求胜,但求拖延时间。迟滞韩军的速度;一万随王上坐镇郢都,从九江乃至淮泗调集大军驰援郢都。”芈梁提出了自己应对此次危机的设想。

    楚王眉头拧了起来,心里在权衡这件事的利弊和可能,此时三闾大夫昭文站了出来,出言反对道:“令尹所言,臣不敢苟同。韩军虽不过五万之众,但这些年韩国屡战屡胜,未尝一败。反观我军,胜算殊是不大。眼下蓝田已经成为孤城。没人知道城中的情形如何,若是蓝田守军已经胆寒或者伤亡惨重,这三万大军即使赶到蓝田又能支撑多久?一旦韩军冲破防线,蓝田到郢都的两百里之地无险可守,仅仅凭借一万大军,郢都又能支撑得了多久?”

    “那三闾大夫的意思是?”楚王连忙问道。自己最担心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景阳将军远在淮泗,安平侯项承又在九江征讨东越国,郢都已经没有良将,这三万楚军一旦羊入虎口。郢都的大军就只剩下一万,这个数字实在太少了啊!

    昭文深深作揖,胸有成竹地说道:“以臣之见,莫不如紧闭郢都四门,以防韩国细作入城探听我军虚实,此其一也!其二、向九江郡的安平侯求援,令他分兵以为先援,九江距离郢都千里,以八百里加急报之,安平侯的援军最快只需二十余日就可抵达。再令景阳将军分兵,一部急攻汝南,一部回师郢都,令韩国东西不能兼顾,此其二也!其三、向临淄处求援,明确告诉齐国,如今韩国攻打我们楚国甚急,齐国的二十万大军迟迟不敢进攻,已经令楚国难以支撑。齐国若是不发兵伐韩,楚国情愿向韩国割地祈降,再联合韩国攻打齐国以弥补损失!”

    楚王顿时面露喜色,兴奋地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有理啊!”

    韩国之所以敢分出五万大军攻打楚国,不就是因为齐国的二十万大军只会虚张声势,不敢和韩国真刀实枪地鏖战吗?!干脆和齐国挑明了这一点,逼迫齐国出兵。一旦齐国真心出力,韩国除了退兵绝对没有办法!

    群臣听后也是恍然大悟,议论纷纷,毫无疑问,这个主意更加符合实际。真要是派出三万大军驰援蓝田,胜负难料,这是拿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来做赌博,一旦赌输了,郢都就会被韩国大军团团包围。到那时,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割地求和,很有可能,自己的封地就在被割让的土地中。甚至,更糟糕的是,自己这些人会跟楚王一道成为韩国的俘虏。对于韩国的新法,大臣们可是铭记于心,一旦成为韩国的臣子,可不会像如今这般可以作威作福,以后,就连名下的土地和奴仆都要被限制,这样的结局是楚国贵族们万般不愿意接受的。

    芈梁眼见大殿的形势马上就要急转,忍不住求助似的望向左徒黄歇,三闾大夫昭文所说的,自己当然想过,但这样一来,耗时必然持久!如果不增援蓝田的话,仅仅凭借郢都,郢都又能多久呢?!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芈梁很担心,如果不派遣援军的话,蓝田坚持不了多久,到时,郢都免不了一番战火。待韩军看清了楚国的虚实,到时就危险了!

    “敢问三闾大夫,从蓝田到郢都的两百里之地无险可守,若是将三万大军全都系数调入城内,坐任蓝田陷落,此谁之罪?”黄歇出言道。

    “蓝田军民为王上牺牲,乃是他们的福分!以臣来看,蓝田有两万大军,足以抵挡一段时间!”昭文避重就轻道。

    黄歇微微一笑,道:“一段时间?臣倒是不知,这一段时间究竟是多久!郢都如今有三万大军,蓝田有两万,此两处,可谓互为犄角,蓝田失守,郢都也不能独存!且有兵不救,岂不是陷王上于不仁不义之地?”(。。)

第三十章 计定() 
三闾大夫连连摇头,道:“王上乃万乘之躯,轻易不可犯险!若是派遣大军驰援蓝田,造成郢都空虚,为韩军所趁,方才是置王上于不仁不义之地!蓝田之危,已经不可破解!左徒当知,楚军虽勇,郢都却无良将!故守城游刃有余,野战却力所不逮!派遣三万大军出城与韩军鏖战,臣唯恐是救援不成,反被韩军所困!这个责任,没有人可以承担得起!”

    黄歇也不恼羞成怒,反而笑着点头说道:“三闾大夫所言甚是!如果郢都只有三万大军,自然兵力捉襟见肘,无法救援蓝田!可郢都周遭可不止三万大军啊!”

    楚王一愣,纳闷地望向黄歇,下意识地说道:“爱卿的意思莫非是征召城中的男子入伍?”

    这倒是个权宜之计,但除了二十岁到四十岁这段年龄的士卒称得上是精锐之兵,年龄太小或者太大的男子被征召入伍也只能起到助威的辅助作用,聊胜于无,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黄歇摇头笑道:“臣方才所说郢都不止**顶**点**三万大军,自然是说的精锐之兵!”

    这一言顿时让大殿炸开了锅,郢都明明只有三万大军,怎么到了黄歇的口中便不止三万了呢!唯有令尹芈梁若有所悟地微微点头,大概猜到了黄歇的想法。

    楚王则是一脸惊喜,用近乎颤抖的语气说道:“爱卿,多出的兵马在哪里?!寡人怎么不知道?”

    这个问题太了,如果有更多的兵马,自己也不会如此惊慌失措!楚王多么盼望黄歇告诉自己,郢都有着十多万的兵马,这样的话,五万韩军敢过来。自己就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多出的兵马就在大殿内的诸位大臣家中!”黄歇一语道破天机!

    大殿瞬时安静了下来,终于明白了黄歇话中的言外之意。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分封制虽然已经瓦解,但各国的卿大夫们,尤其是老牌的贵族,往往有数量巨大的封地或者属地。尤其是在楚国这样地大物博的国家,贵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超乎想象!甚至达到封地里的国人只知主上不知君王的程度!因为这些领地中,贵族领主拥有着巨大的权力!

    在各自的封地里,楚国的贵族们也还保留着豢养私兵的传统!对这一切,楚王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像中原的国家,国君封赏给有功之臣的土地更多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仍然由国家统一管控,只是把土地上的赋税交给了有功之臣,这也导致了中原各国的勋贵们虽然豢养着私兵。但都是少数,而不是像楚国这样,动辄数千人!

    这样的制度决定了楚国的贵族们很容易满足,因为楚国实在是太大了,有足够的利益供他们瓜分!当中原各国百里之地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楚国的君臣们在看热闹;当中原各国在想着如何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的时候,楚国的君臣在看热闹。为什么?因为楚国地大物博,从来不需要这些!楚国君臣偶尔也有励精图治。但终究想要的,不过是中原国家的尊重。证明自己并不是蛮夷之国,不识礼教!一旦达成目的,或者北上中原受挫,楚国又会按照本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使劲的折腾。比比谁的奴仆多,谁的楼船美。谁更富贵,成了楚国贵族们茶余饭后的事情!这种情形在吴、越两个生死大敌灭亡后变得更加严重!

    很显然,对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的贵族们来说,黄歇的提议是**裸地得罪了他们!虽然大家的封地离郢都都有段距离,但向来惜命的楚国贵族们在城外的庄园里还是有不少私兵的。这种私人武装,只听命于各家的家主,如今因为黄歇的一句话,要给楚王效力,自然是没有人心甘情愿地愿意。

    令尹芈梁心里默默地叹了口气,知道到了自己站出来的时候了。论地位,楚国的贵族们以自己居首,若是自己对此都推三阻四,那估计不会有一个人同意。楚王方才期待的眼神也证明国难当头,楚王希望自己做出表率。只是,这样也会让自己得罪众多的贵族大臣。

    “罢了!罢了!事有轻重缓急!自己就权且做一回恶人!”令尹芈梁打定了主意。

    下了这个决定后,芈梁从容不迫地起身出列道:“王上!臣在郢都外的庄园尚有一千护卫,算上青壮仆役,共有一千五百人,愿意供王上驱使,解决此次危机!”

    楚王大喜,激动地说道:“令尹真乃寡人肱骨,待韩军败退,寡人自有重赏!”说完,期待地望向其他贵族大臣。

    贵族们心里恼恨芈梁把自己推到尴尬的境界,但也清楚,如今除了割肉似的交出私兵,再无别的办法,否则,楚王肯定会秋后算账!长远利益,只能是忍了!

    “王上!臣亦有八百庄园护卫、奴仆愿意供王上驱使!”

    “臣有五百,愿意为王上效劳!”

    贵族大臣们纷纷“慷慨解囊”,谁也不例外,黄歇暗暗计算了一下,在座的大臣们刚才已经凑出了一万私兵,虽然不足以扭转战局,但也让楚国的底气平添了不少!

    三闾大夫略带挑衅地望了眼黄歇,说道:“左徒大人,在座的诸位大臣已经交出了的护院、奴仆,但即使如此,郢都也不过四万大军而已!这样,安能解蓝田之围?左徒大人总不至于想要带着一两万大军去蓝田堵截韩军?”

    很显然,三闾大夫昭文抓住了黄歇要救援蓝田的话语,逼黄歇出丑。黄歇自然不会上当,而是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地说道:“王上,臣以为,当速调夷陵、巴东守军入郢,如此,郢都有五万大军。可保万全!这五万大军,两万大军北上,声援蓝田,三万留守郢都!”

    楚王连连点头,郢都的兵力多了,自己也安心。说到底。黄歇的计策是挤出两万大军北上蓝田,对郢都的防务其实没有影响!楚王自然愿意用蓝田来拖一下韩军的速度,当即应允。

    昭文这才意识到,转了一个圈,黄歇的想法其实和令尹芈梁如出一辙,都是要救援蓝田。不同于芈梁,黄歇还打消了楚王的疑虑,顿时有上当的感觉。

    未等昭文反对,黄歇意味深长地望了眼昭文。说道:“三闾大夫提出向景阳将军、安平侯求援的建议,臣深以为然。向齐国施压更是妙计!不过,这个计策若要奏效,非一月之功不可。所以臣以为,向蓝田派遣援军更是很有必要。”

    “三万大军都于事无补,这两万大军怕是更难解蓝田之围?”昭文阴阳怪气地说道。

    黄歇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三闾大夫,我可从来没说要解蓝田之围!”

    “你!”昭文顿时语塞。意识到自己被戏耍了,但在朝堂之上。又不好反唇相讥,当即冷哼一声,不以为然地说道:“那这两万大军北上又有何用?”

    楚王也是好奇地望向黄歇,心里已经断定,黄歇绝不是简单的声援,否则。绝不至于此。黄歇望了眼群臣,不急不忙地说道:“敢问诸位大臣,郢都距离蓝田不过两百里之遥,可如今并未有韩军南下,这是为何?”

    群臣纳闷黄歇怎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当即有人嘟囔道:“左徒大人为何有此疑问,韩军没有南下自然是因为没有攻克蓝田,担心被切断归路啊!”

    黄歇笑着点了点头,赞许道:“蓝田未破,韩军故不敢南下进犯郢都尔!不北上派遣援军,蓝田不能久守矣!诸位大臣可能认为,区区两万大军于事无补,可臣有一计,可令韩军攻势放缓,为景阳将军、安平侯回师争取时间!”

    “爱卿有何妙计?”楚王不由自主地前倾身子,大喜道。

    “臣不敢言!”黄歇长揖不起。

    楚王的眉毛皱了起来,大臣们则是极其纳闷!这是一个好主意啊!能够延缓韩军攻势的主意都是好主意!怎么看黄歇的架势反而觉得有罪呢!

    “寡人恕爱卿无罪!爱卿尽管放心说出来就是!”楚王大手一挥,静侯黄歇的高见!

    黄歇这才起身说道:“臣之计有损王上威望,盖因其乃诈降之计!”

    “诈降?”群臣们心里直犯嘀咕,也明白黄歇方才为何如此态度了!一些原本觉得韩军犯境楚国除了投降别无他路的大臣们的心思更是开始活跃起来!这个计策其实就是真戏假作嘛!

    “韩国会相信吗?”楚王不确定地问道。

    黄歇一脸坚定地说道:“所以,王上需要派出一位心腹大臣手持国书前往韩军大营,以此来表明楚国求和的心意!”

    “这个计策若是被韩军识破,那这个大臣可就危险了啊!”楚王担忧的说道。国书自己当然可以给,但出使韩军大营的使者可是九死一生的活计!如黄歇所言,诈降肯定可以争取一定的时间。但能够争取多久,全看使者的演技。等韩军意识到这是楚国的缓兵之计后,再如何有休养,多半也会恼羞成怒,拿使者来泄愤!

    “臣愿意替王上出使韩军大营,为援军回师郢都争取时间!”黄歇一脸坚毅地下跪请求。

    “这。。。。。。”楚王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有些犹豫。

    其他的贵族大臣则是神情复杂地望向黄歇,这种事情,换做自己可做不出来!还是自己的小命!这种英雄,还是让提出这个计策的黄歇来当好了!不少睚眦必报的贵族们甚至祈祷黄歇最好一去不返,折在韩军大营!唯有令尹芈梁等少数大臣一脸钦佩地望着黄歇,有如此担当的大臣,在楚国朝堂上,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了!

    “计划是臣提出的,臣最清楚该如何应对,求王上成全!”黄歇再言道。

    “苦了爱卿啊!”楚王不禁动情!

    “为王上效劳乃是臣的本分!”黄歇却丝毫没有成为烈士的觉悟。

    楚王连连点头,若是臣子都有这样的觉悟,这国家也不会这么难治理!

    。。。。。。

    。。。。。。

    蓝田城下,旌旗林立,五万韩军将偌大的蓝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万舟师在城东的汉水上逡巡。外松内紧;四万大军分别堵在城西、城南,只留下北门。看起来北门最是安全,但蓝田守军却不这么想,所谓围三缺一,韩军这样做肯定是想让自己主动弃城往北撤退,但且不论往北就是鄢城、南阳。皆是敌境,没人可以保证北面韩军有没有设伏!凡是从北门潜出侦查情况的斥候皆是有去无回就证明了这一点。

    两日前,三千韩军精锐绕过楚军精心设置的防线,从背后偷袭了设在城北三十里的楚军营寨,数万韩军主力趁机发难,楚军猝不及防之下,大败而归。驻守在城外的七千楚军最终逃回蓝田的,不过堪堪两千人。如今,整个蓝田的楚军总共不过一万五千人。面对三倍于己的韩军,自然的闭门不出,高挂免战牌。

    这两日,韩军虽没有攻城,但却一直在给蓝田的楚军施加巨大的压力。任谁看到敌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修造攻城器械,己方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士气都会不可避免地有些失落。而且,狡诈的韩军通过纸条和喊话的形势。不断瓦解守军的意志。诸如开门迎接韩军入城者,赏千金。封男爵;献上守将首级者,封蓝田县令,秩千石,这样的流言让蓝田有些离心离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