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平一听这句话就知道韩王怀疑这件事和信陵君有关,当即回禀道:“据细作禀报,信陵君闭门谢客已有半月之久!”

    韩王略一沉吟,道:“给寡人想办法,确认信陵君是金蝉脱壳了还是真的还在临淄,此事抓紧去办!”

    “喏!”张平答应了下来。

    范睢这时出言道:“王上。臣以为,无论幕后主使是谁。我们韩国都不能小觑啊!东郡、砀郡的地方豪族们绝对不可能对此事不知情,他们心甘情愿给他人当枪使,所图的不过是保全自己的利益!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激起民愤,我们才是真的上当了。”

    “寡人明白,劫掠、骚乱是假象。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韩国在东郡、砀郡无法立足!两位爱卿觉得,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张平躬身行礼道:“启禀王上,臣以为当派遣重臣前往东郡、砀郡坐镇,查明此事!若是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地方豪族与他国有所勾结,当杀一儆百。以正视听。此案一了,民心安定下来,方可施展新法!”

    韩王望了张平一眼,皱眉道:“若是对方隐藏的很深呢?”

    张平的建议是要先搜罗证据,有了证据才能抓人,这一点韩王是认同的。只不过,派遣重臣会不会打草惊蛇,同时显得韩国小题大做,表明韩国对东郡、砀郡没有掌控力,甚至于代表韩王不信任段干崇、卫庆二人,这些都需要琢磨。

    “打草惊蛇不正好合适吗?”张平大有深意地笑道。

    韩王这才恍然大悟,想要抓蛇,自然要让蛇主动暴漏踪迹,打草正合其用!

    第二日,韩王下旨,委任御史大夫范睢为使,代自己前往浚仪、睢阳,安抚两郡百姓,镇压匪患,并以三千羽林军随行。持韩王钦赐符节的范睢可调动两郡范围内的一支大军,郡守以下官员,有先斩后奏之权!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愈演愈烈的东郡、砀郡形势在一滞之后,变得愈发扑朔迷离。的人都知道,韩国出招了。

    两日后,东郡郡治,浚仪,城外二十里。

    段干崇带领东郡大小官员在此恭敬地等着范睢一行的到来,单若是范睢以御史大夫的身份下来公干,身份比范睢只低了一层的段干崇完全不必出城相迎。但范睢此次是代替韩王下来巡视、镇压“匪患”,拥有先斩后奏之特权,如同韩王亲临,东郡的官员们自然不敢小觑。而且,熟悉官场的众人都知晓,韩王这次是真的动了怒火,东郡如何剿也剿不平的匪患,直接证明了众人的无能!也许一个应对不好,他们就会失去赖以倚重的官职。

    所以,虽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西北方刺骨,众人也都是打起精神眺望着东方。半个时辰过去了,地平线上没有人影出现。一个时辰过去了,天地间仍然只有自己这一波出城的人。即使最耐心的段干崇也泛起了嘀咕,按照行程,范睢一行早该到了啊!可左等右等,段干崇接连派出四五批人马,依然没有等到范睢一行的出现。范睢可是带着三千羽林军的,这么大的阵仗老远就该看到,可偏偏出了奇,这场越下越大的雪似乎把范睢一行吞噬了。

    眼看着越来越冷,不少人心里暗暗发憷。早知道要变天,就不该穿的这么单薄。即使穿得厚实的,也不好受。因为郡守段干崇就在身旁,维护自己的形象,这部分人只敢小心地活动着脚。

    就在人都对范睢会不会冒雪赶来产生动摇之意的时候,马蹄声由远及近地传来,不是从前方,而是从身后。

    一名郡守府的差役气喘吁吁地下马,跑到段干崇面前,仓促地行了一礼,道:“郡守大人,御史大夫已经到府衙了!”

    “什么?”段干崇呆住了,闻得此言的东郡官员们也是一阵窃窃私语。这怎么可能?!自己一行人就在这条官道上守候了两个半时辰,根本没有看到一只鸟兽经过,堂堂三千多人的队伍,绝无可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经过而自己一无所知!

    “御史大夫从哪个门入得城?”段干崇很快意识到,既然范睢没有走西门入城,那肯定是走的其他方向,否则,绝对解释不了现在的情形。看来,范睢这是先声夺人,告诉东郡官员们,韩王对自己这些东郡官员,或者是对自己,是多么的不满!

    “卑职听闻御史大夫是从北门入得城,三千羽林大军已经进驻了城中的营寨!”差役连忙回道。

    段干崇点了点头,吩咐道:“你速去回禀御史大夫,就说本官和东郡官员随后就到!”

    “喏!”差役打马而去。

    段干崇神色不动地对一旁的东郡官员说道:“诸位,御史大夫范大人已经在府衙相侯,我等也别杵在这里,都速往府衙赶吧!”

    说完,段干崇转身第一个上了马车。郡丞、司寇等大小官员也慌忙悉数上车,催促着车夫紧追着段干崇坐下的马车不放。隆隆的车马声惊扰了这方土地的宁静,除了车马声,竟然再无别的声响。的人开始变得心事重重,思考范睢此举背后的含义。

    此时的府衙中,东郡郡尉胡殇正与范睢言谈甚欢。原本胡殇也是要随段干崇一起出城迎接范睢的,只是韩王在稍早些的诏书中下令,胡殇的任务乃是剿匪,东郡的匪患一日剿除不清,胡殇一日不可离开浚仪,加上城中不可没有官员坐镇,所以胡殇就留了下来。没想到,留在城内的胡殇居然是东郡官员中第一个见到范睢的人,而那些出城迎接范睢的人却是扑了个空。

    胡殇的身份不同于段干崇,论背景,胡殇的地地道道的韩国人,在军中屡立战功才被提拔到执掌一郡军事的郡尉高位上;而段干崇呢,之前是魏国上大夫,乃是降臣。论地位,郡守和郡尉归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虽然郡尉的官秩稍微低了一些,但却不归郡守管辖,两个官职称得上是平起平坐。决定位置,与和段干崇说话不同,范睢是把胡殇当做了自己人!趁着甩开段干崇一伙人的功夫,范睢仔细问询了东郡骚乱的情况,并隐隐表示,韩王对胡殇有些失望,但还可以挽回!明天五千字大章,微醺中。。。歇息了(。。)

第十一章 平乱2() 
段干崇一行心急火燎地赶回府衙,终于见到了范睢。顶…点…。xstxt。此时的范睢,早已从东郡郡尉胡殇口中得知了骚乱的始末,对段干崇的不满也就减弱了三分。

    范睢从来没想到,东郡的地方豪族会如此猖獗!他们凭借在地方上的巨大影响力,裹挟着不明真相的群众公然反对新法!新法还没施行呢,乱象就已生成!此起彼伏的匪患是对韩国新法的无声示威!略有家产的地主、豪强们几乎都站在了韩国的对立面!一触即发的对立情绪一直在酝酿着,如果韩国这个时候强力弹压,只会适得其反东郡百姓们彻底死心。这也是东郡上下官员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

    上兵伐谋,何况暴力只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而遗憾的是,东郡的这次骚乱就不是简单的暴力可以解决的。没有其他国家的撑腰,东郡的地方豪族绝不会这么齐心协力!目前已经可以确定的是赵国、秦国参与其中,虽然他们不过是出动了为数不多的细作和小股的斥候。可

    对东郡豪族来说,他们起事造反的勇气虽然没有,但给韩国添添堵,牵扯韩国精力的能力还是有的。秦、赵两国许下的空口无凭的承诺让东郡豪族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轮番制造骚乱。如果不是河东、河内的地方豪族数量实在太少,势力实在太小,两郡也不会如眼前这般消停。

    范睢和东郡官员们虚与委蛇了一番,安抚了他们紧张不安的情绪,答应出席晚上专门为范睢准备的宴会后,便遣散了众人。只留下郡守段干崇、郡尉胡殇一起商议要事。

    “段郡守,本官问你一句实话,这件事。有多少东郡的地方豪族参与了?”

    段干崇恭恭敬敬地回道:“启禀大人,据臣所知,除了吴氏一族,其他尽皆参与!全郡总共有二十个家族参与其中!”

    吴钦这个人果真是老奸巨猾,轻易不肯下注。不知道是韩国委任他的三老职位起了作用,还是授予他的云骑尉的爵位有作用!他居然主动按照爵位削减了仆役、农田的配备。将多余的田产分给众多的子嗣后辈。这次东郡骚乱,有了秦、赵两国的,他也罕见的没有参与其中。当然,他那五千人的私兵还藏匿在庄园里,这一点是瞒不过韩国的。

    范睢脑海中飞快地掠过这些念头,冷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他们的私兵大概有多少?”

    “最多不过两万,最少一万四千人!”段干崇飞快地报出一个数字。

    “他们控制的百姓又有几何?”范睢追问道。

    “当在一万五千户左右!”段干崇又道。

    范睢满意地点了点头,向郡尉胡殇追问道:“胡郡尉以为。剿灭这支人数不满两万的私兵,大概需要多少兵力?”

    胡殇仔细想了想,凛然道:“如果想要控制伤亡在五千以内,派遣三万大军足矣!若有羽林军协助,两万大军即可!”

    段干崇听到这里心头就是一颤,范睢不可能不知道时局的微妙,但听范睢的语气,奉了韩王旨意的范睢这次明显是要快刀斩乱麻!这样做。合适吗?

    “呵呵,本官这次带领的三千羽林军可不是吃素的!虎贲营现在已经移驻砀郡。羽林军怎可让人专美于前呢!调集两万大军平叛,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范睢的话越来越有意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这次危机!

    “三天,最多三天!”胡殇道出了一个保守的估计。

    范睢听后就笑了,不明原因地笑了。范睢转过头,饶有兴趣地对段干崇说道:“段郡守,本官想要镇压东郡豪族。段郡守觉得可行乎?”

    段干崇脸色陡然发生变化,脑海里迅速闪过几个念头,诚惶诚恐道:“大人,平乱虽意,治民难啊!”

    范睢当然知道段干崇这句话的背后含义。这一万五千人的私兵背后就是一万五千个家庭!如果将这支私兵剿灭。东郡可谓是家家戴孝,韩国想要收复东郡百姓的心就难了!

    “民如果是顺民,自然以仁义礼法教之,如果是刁民、恶民,只有血淋淋的事实才能让他们长教训!”范睢说的不以为然。

    “而且,杀鸡骇猴的道理段郡守没听过吗?一味的忍让退却只会让刁民觉得我们好欺负!据本官所知,东郡的豪族虽多,但不是在一个地方吧?!如果本官出其不意地派大兵剿杀,也许其他地方的地方豪族就能真正安稳下来!也免得东郡被搅得血雨腥风,天翻地覆不是?!”

    段干崇细想一下也是这个道理,自己瞻前顾后,只会把事情拖得越来越糟!范睢既然这么说了,那就是代表韩王的决定!自己再反对的话,就是和自己的前程过不去。只是,段干崇还是略显忧虑地说道:“秦国、赵国也派遣了数百的细作、斥候,大人若想用兵,当防止消息泄露啊!”

    范睢点了点头,笑道:“秦、赵两国终究不敢站出来明着反对我们韩国!本官这次有备而来!段郡守只管放心!如果可以用数千人的鲜血让魏地的百姓明白谁对他们是真的好,这些鲜血就没有白流!本官听说,骚乱最开始的地方是在桂陵对吧,现在也是最猖獗?”

    段干崇点了点头,说道:“启禀大人,动乱确实始自桂陵。截止到昨日,桂陵已有不下百十人死于匪患!”

    “桂陵当地的豪族可是白、王两家?”范睢追问道。

    “不止白、王两家,宋、卫两家在桂陵也各有一支分支。说是分支,其实和本宗走的很近!当地的人谁都清楚,这不过是宋、卫两家不愿意招摇耍得把戏!”

    “实力如何?”范睢问起了最关心的问题。

    段干崇立刻意识到范睢是要拿白、王、宋、卫四家来敲打东郡,不是试探虚实,而是逼迫对方出招!

    “私兵当不下四千人!”(。。)

第十二章 平乱3() 
自从虎贲营移驻砀郡、羽林军进驻东郡,原本喧嚣尘上的骚乱戛然而止,此起彼伏的匪患也是偃旗息鼓。;  阴谋的制造者——地方豪族们小心翼翼地审视着范睢的一举一动,想要看清韩国接下来要搞什么动作!是权作不知,一意孤行地实施新法还是退让一步,维持现在的形势?不少势力在隐隐期待着。

    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范睢给出了答案。最先出现匪患的桂陵爆发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情——当地的豪族白、王两家以谋逆罪被羽林军抄家灭族!两族主事的七人在东市被枭首示众,其余族人,男的系数发配边塞,女的罚为奴仆、娼妓。

    这件事的发生毫无征兆,就在羽林军包围白、王两家的前一天,桂陵的县令还专程拜访了白、王两族的族长,表达了对时局的隐忧。其语气之恭敬,态度之谦卑,不难让人联想到可能是韩国屈服了!

    可就在两族弹冠相庆的时候,羽林军疾驰而至,根本没给两族征召私兵的时间。几乎兵不血刃地,羽林军拿下了拥有三千私兵的白、王两家。在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范睢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将两族名下的土地收归国有,在桂陵开始开展轰轰烈烈的变法!

    与此同时,羽林军查封了宋、卫两家在桂陵的商,理由是宋、卫两家运送的货物有韩国明令禁止的违禁物品——水泥。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这些年随着水泥的产量越来越高,韩国对于水泥的控制松散了许多。对于各个商走私水泥到他国一事,韩国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想到这次范睢拿这件事来大做文章,查封了宋、卫两家的商!

    在明眼人看来,范睢这么做无疑是敲山震虎。白、王两家已经烟消云散,韩国是借着这件事情。警告诸如宋、卫的豪族老实安分起来!对于过往的事情韩国可以既往不咎,但会观其后效。否则,范睢若是得理不饶人,想要对东郡的豪族斩尽杀绝,完全可以扣留宋、卫两家在桂陵的负责人,而不会让两家花钱担保出来!毕竟。宋、卫两家在桂陵的管事人也是族长的长老。

    范睢这一系列的举动让东郡的豪族们暗暗心惊。他们都清楚,说起来,自己豢养的私兵不见得有多么忠诚。如果自己如同白、王两家一般轻易覆灭,他们是不会拼了命为自己报仇的。

    尤其是韩国的新法在桂陵失去了最大的阻力后,推进的异常迅速。百姓们也知道了新法给自己带来的切实好处,单单是免除一年的徭役就足以让见利忘义的百姓们心动。更遑论其他的好处!

    指着这些私兵全心全意地效忠自己,无疑是最傻的想法!而且,各地的豪族若是不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要尽快起事,这和暗地里给韩国添堵不同。这是真正的造反!到时候,会有多少私兵追寻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息从桂陵飞快地传到整个东郡、砀郡。关于吃饱穿暖的承诺从来没有哪一任魏王做出过,但韩王却做出了。虽然不排除收复民心的作秀嫌疑,但看新法的政策和对军功的奖励,东郡百姓们第一次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底层的民众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饥寒交迫的民众看到了果腹的可能。

    民众也是第一次听说国家、民族这个概念!这个时代的百姓。远远没有产生国家的概念。也或者,对他们而言。国家不过是他们需要缴纳赋税、服劳役、兵役的对象!是上位者代表的势力!国家的灭亡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寻常的小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