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霰慈ズ鼻鞔罅海ń窈幽峡猓航愉讣泵σ院匚骸N阂蕴由晡辖肱愉敢允蚴孔溆髌刖F刖┌埽壕糇贰V谅砹辏ń裆蕉断匚髂希旌诘老粒刖苑Я宋壕F刖蝈缶惴ⅲ壕舐遥勒呶奘E愉缸陨保由瓯宦病U饩褪侵摹奥砹曛健薄K镫魇谴呵锸逼诰录宜镂涞暮笠幔钦焦逼谥木录摇K端镫鞅ā反笤荚诙汉笃谝淹鲐V钡焦1972年才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发现。魏在马陵失败不久,又为秦击败,并被秦夺回河西之地。此时魏“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②当时秦对魏的威胁最严重。魏为了安全,于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三十一年)将国都自安邑东迁大梁③,并与关东各国议和。关东各国也畏于秦的东侵,就互相结盟,迅速形成了关东各国与秦的对抗。合纵与连横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文献记载,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的主张于公元前334年首先得到燕文侯的支持,继之又得到赵肃侯的支持,后又联合韩、魏、齐、楚,形成南北联盟之势。“南北为纵”①,因称“合纵”,苏秦为纵约长。“合纵”的形成,曾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农涧河畔王垛村)十五年”②。可是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后苏秦死于齐,“合纵”瓦解。张仪稍后于苏秦,为秦相,首倡“连横”。秦之主要联合对象为魏、韩,“东西为横”②,因称“连横”。公元前322年,张仪至魏国,劝魏背弃纵约,西亲秦国。魏王不听,秦出兵大破韩军,斩首八万余,诸侯震恐。魏迫于压力,就背弃纵约,与秦连横。后来关东各国又联合起来,赶走张仪,公推楚怀王为纵长,出魏、楚、燕、韩、赵五国之兵以伐秦。可是兵到函谷关,即为秦军所败,“合纵”又瓦解,魏、韩两国又转而屈从于秦。形成秦、魏、韩三国“连横”,齐与楚两国“合纵”的对抗形势。秦为了拆散齐、楚“合纵”,就派张仪至楚,劝说楚怀王与齐绝交,并许以“商于(河南淅川西南)之地六百里”④谢楚。可是在楚闭关绝齐之后,向秦索地,张仪却说当初只说许给“六里”。楚怀王知为秦所骗,就发兵攻秦,为秦所败。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至秦会盟,楚怀王赴会被秦扣押,死于秦国。此后,关东各国虽还想合纵,情况更困难。秦远交近攻 秦在破楚之后,又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一面设法拉拢远方的齐国,一面加紧侵占邻近国家的土地。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河南洛阳市南),斩首二十四万,虏韩将公孙喜,拔五城。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mǐn皿)王为东帝。几个月后,虽因秦欲伐赵,齐欲伐宋,意图不一,又各去掉了帝号,恢复王号,可是关东各国的合纵形势已彻底破坏了。燕乐毅伐齐 “合纵”破坏,关东各国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当时宋是一个中等国家,由于地处中原地区的东部,与齐、赵、魏、韩、楚为邻,形势极为重要。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引起了其他各国的震恐。秦即作为主谋,联合楚、韩、赵、魏、燕共六国,出兵伐齐。联军在济西(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后,因内部发生分歧,秦等五国相继罢兵。燕昭王因齐在前314年曾侵燕,攻破燕都蓟城(北京城西南),使燕王哙和原相国子之残遭杀害。就命燕军统帅继续伐齐。不久攻破齐都临淄(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齐湣王逃至莒邑(山东莒县),为楚将所杀。乐毅以功封昌国君。他在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齐只有莒和即墨(山东即墨市)两个城未被攻下。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疑忌乐毅,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燕军易帅,士卒纪律松弛,到处抢劫,齐国人民纷起反抗。齐将田单在人民的支持下,利用燕军混乱之机,设计大破燕军于即墨,燕军溃退,齐军收复了全部失地。  2。秦统一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如《战国策·东周》曰:“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孟子·告子》(下)曰:“以邻国为壑。”同书《离娄》(上)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关东六国虽曾进行过一些政治改革,但极不彻底,基本上是贵族掌权,封建领主制残余保存较多,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火併,阶级矛盾尖锐,国力薄弱。可是,秦国的情况与关东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秦在战国中期,在商鞅的主持下,变法比较彻底。在此后的一百年间,秦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荀子·强国篇》曰:秦的官吏“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工作效率高,社会很稳定,政权也较巩固。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地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又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在军事方面,秦对士卒的训练是极严格的。又实行“军功爵”的政策,“以功劳,行田宅”,所以士卒勇于战斗。《荀子·议兵篇》曰:“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可见秦之锐士是很厉害的。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至昭王(前306—前251年)时,已包括了西到今甘肃、四川、南到湖北、湖南,东到河南中部、河北南部,北到山西、陕西北部。这样大的疆土已远远超过了关东六国所剩疆土的总和。至此时,已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秦灭六国 秦的统一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至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为第一阶段;从前231年至前221年(秦王政即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秦从前278年起,开始对关东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就是在这一年,秦国著名的将军白起率军攻下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秦在这里设立了南郡。迫使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封为武安君。这就揭开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序幕。次年,秦派蜀守张若夺得楚的巫郡和黔中郡。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攻韩,又与赵争夺韩的上党郡。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破赵军,杀赵军统帅赵括,全坑赵的士卒四十余万人。此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基础。第二阶段,此阶段是在秦王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即位,时年十三岁。由相国吕不韦掌权。前238年,秦王亲政,镇压了嫪毐(lào ǎi烙蔼)的叛乱。次年,免除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后吕不韦自杀。秦王政整顿了国内的政治之后,就展开了对六国的进攻。前230年派内史腾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4年,秦将王翦以六十万大军伐楚,次年灭楚。前222年灭燕、赵,前221年灭齐,统一了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复习题:* 1。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社会意义是什么?2。战国时期的新的租佃关系的状况怎样?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各由谁主持修建的?*4。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金属货币类型?各属于哪些国家?* 5。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要名词:* 战国七雄 * 李悝 秦孝公 * 孙膑 乐毅 *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 合纵与连横 * 都江堰 郑国渠
…① 《战国策·赵》(三):赵奢曰:“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同书《燕》(一):苏代曰:“凡天下之战国七”。 ① “尽地力”就是“尽地之利”。《管子·小匡》引管仲曰:“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 ②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斗”,原作“升”,误。 ③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民:士、工、商。 ① 《韩非子·和氏》。 ② 《史记》卷五七《吴起列传》。 ①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 ② 《史记》卷五《秦本纪》:“献公元年,止从死。” ③ 秦原都雍(今陕西风翔南)。 ④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十年,为户籍相伍”。 ⑤ 左庶长:后在二十级爵中为第十级。 ① 魏相的属官。 ②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曰:秦“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③ 《史记》卷五《秦本纪》。卷六八《商君鞅列传》作三十一县。 ①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鞅列传》。 ① 桶、升:均量器名。方斛谓之桶,容量六升。 ② 《韩非子·和氏》。 ①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② 《史记》卷八一《赵奢列传》。 ①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①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① 《战国策·楚》(一)。舫,两船相并为舫。 ① 《战国策·赵》(三)。 ① 《孙膑兵法·禽庞涓》:“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擒)庞涓。”(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②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③ 一说迁大梁时间为魏惠王六年或九年(前364或前361年)。 ① ③《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索隐。 ② 同上书《苏秦列传》。 ④ 《史记》卷七○《张仪列传》。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主要文化成就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五经 三传。五经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六○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诗》的内容很丰富。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雅和颂主要是领主贵族用于宗庙、朝廷上的诗歌。国风中的不少篇章揭露了领主贵族们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雅和颂虽为贵族乐章,但有些是叙事诗,记录了不少史事和制度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现存本《尚书》有今文和古文的区别。《今文尚书》是西汉初年由老儒口头传授,弟子们用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现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遗文;但有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旧时谓之伪作,如《尧典》、《皋陶(yáo摇)谟》、《禹贡》、《洪范》等皆是。这几篇作为战国时的著作,其史料价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贡》记述了战国以前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情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汉时曾在民间收集到先秦本《尚书》,因用战国文字书写,被称为《古文尚书》,今已失传。现存本《古文尚书》经清代学者考订,认为是晋朝文人伪造的,因之称为《伪古文尚书》。《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出现于商、周之际,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其对自然或社会变化的论述,富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在此书中,还记录了我国当时观察到的日蚀三十次,地震七次,这些资料都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三传 “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左传》也叫做《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叙事明晰,繁简得宜,保存了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公羊传》也叫做《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唐人考证,为西汉前期人所作。《穀梁传》也叫做《春秋穀梁传》或《穀梁春秋》,旧题战国时穀梁赤撰。初仅口述流传,西汉时才成书。后两书的体裁相近。都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二、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孔子和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在鲁国任下级和中级官吏。后自办学校,以教书为业。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先后游访了卫、宋、陈、蔡、楚等国,但均不被采用,后回鲁国病逝。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历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的修养,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八个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