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驸马- 第5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臣恭贺陛下,得此国之栋梁!”薛绍拱手拜贺。

    武则天十分爽朗的呵呵直笑,“不光是狄仁杰,这些年来你举荐上来的文武大臣已经少数,个个才能卓著独挡一面。承誉,为国举贤你真是功不可没。我大周朝能有今日之气象,你当居首功!“

    “陛下,此言差矣!”薛绍说道,“这些年来,臣最多只是做了份内之事,还做得不尽完善。陛下独挑大梁治理国家,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期间所受之苦所历之难,非臣下所能想像。我大周王朝能有今日之盛世,陛下才是当居首功!”

    “承誉,你越来越会奉承于人了!”武则天哈哈大笑。

    上官婉儿在一旁暗笑不语,心说女皇被人拍了一辈子的马屁,尤其是称帝之后身边的人都在拍她马屁。但是,我还真没见过有谁,能把女皇拍得如此心旷神怡的!

    薛绍也笑,“陛下,大过年的臣哄岳母娘开心固然是份内之事,但臣刚才说的这些话,也确实句句发自于肺腑。”

    “好了好了,你就不要再说这些奉承话了。”武则天再度大笑,笑得满面红光,“其实朕今日叫你来,还有两件事情。”

    “陛下请讲。”

    武则天说道:“其一,是有关你的私事。朕早就想问一问你了,你打算何时娶虞红叶过门呢?”

    “呃?”薛绍愣了一愣,笑道:“陛下,你可是臣的岳母。这种事情,你怎么也会关心呢?”

    “朕是你的岳母,也是你的君王。”武则天说道,“薛太尉迎娶红叶商会的大东家虞红叶,这可不是小事。光是过去的这一年,红叶商会上缴给朝廷的商税就已经超过了两京之总和,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北疆边境从胡人那里换来的马匹。那些马匹,他们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朝廷,统一豢养在河北马场成的军国物资。这其中红叶商会几乎是没有赚钱的,他们是在真心诚意的为国效力。此等义商此等义举,朕十分的欣慰,十分的感佩。朕希望你能早日迎娶虞红叶,这样朕才能名正言顺的封她为诰命夫人,然后给她应有的表彰与嘉奖!”

    “陛下……”薛绍笑了一笑也不知道该要说什么了,只好拱了一下手,“此事,臣会尽快办妥。”

    “好。”武则天挺满意的微笑点头,再道,“另有一事,与突厥有关。”

    薛绍精神一凛,“陛下请讲?”

    “还记得去岁突厥汗国征讨回鹘与薛延陀叛乱吗?”武则天说道,“当时,三方酋长都曾派人来京,向朕讨说法。但那时候你正在率军与吐蕃作战,朝廷无力干预北方之事,只得任由他们自相攻占。但是朕曾经私下对回鹘的大首领许下过承诺,若有万一,他可以率帐前来相投。”

    薛绍眼睛一亮,“陛下是说,回鹘请求迁徙内附?”

    “对。”武则天说道,“朕也是刚刚收到的消息,回鹘首领率领五千余帐已经逃至漠南求我朝开放边境让他们越过阴山。然后让他们能够从此定居于丰州境内的阴山南麓。你意下如何?”

第1053章 无愧() 
薛绍一听这个就来了精神,因为自己现在缺的就是一个找突厥麻烦的“借口”。¥℉,回鹘,或许会是一个很不错的突破口。

    寻思了片刻之后,薛绍答道:“陛下,臣其实有一个想法。”

    “但说无妨。”

    薛绍说道:“臣读《贞观政要》,其中读到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之事。当时不乏有大批重臣反对太宗如此行事,并提出质疑说,如今大唐四海呈平,陛下何必擅动万金之躯,发起这无妄之战?”

    “嗯,朕也记得很清楚。”武则天说道,“当时太宗皇帝陛下答曰,高句丽狼子野心久后必为中原心腹之患。他御驾亲征,是为子孙免祸。”

    “臣每逢读到此处,都十分的感慨。”薛绍说道,“当时太宗皇帝陛下已经一统四海开创了贞观之治。做为一名帝王,他的文治武功都已经足以标秉史册。然而他还能考虑到百年之后的子孙后代事,并为之付诸实施甚至不惜远涉万里御驾亲征。虽然那场战争我们失败了,但太宗皇帝的胸襟胆魄与雄才伟略,着实令臣佩服,甚至震惊。”

    武则天微微一笑,“朕知道,你想要说什么了。”

    薛绍也笑了一笑,“臣并无借古讽今激将陛下之意。臣只是希望,臣能够辅佐陛下多做一些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的事情。”

    “你想要彻底平定突厥,重收漠北归入王化?”

    “对。”

    “你认为,回鹘之事会是一个好的契机?”

    “对。”

    武则天沉吟了片刻,“有把握吗?”

    “没有。”

    武则天笑了一笑,“这么问吧,你有几成把握?”

    “五成。”

    武则天的表情变得严肃了一些,沉吟了片刻,说道:“承誉,朕知道你躬于实干,从来都不是一个浮夸之人。但五成把握,是不是太小了一点?”

    “陛下。”薛绍说道,“如果是一件十成把握之事,臣反倒不会如此焦急上心。正因为它困难,臣才希望趁现在我们君明臣贤上下同心、国力强盛兵锋果劲之时,尽早把这件事情给办了。未来之事不可期,谁也无法预料二十年之后突厥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谁也无法预料,我朝二十年之后会是一个样的态势。臣认为,想要解决突厥问题,现在就是最佳的时机。”

    武则天不难听出薛绍的弦外之音,她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二十年之后将近百岁,自己能活到那个年头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别说是二十年,人活七十古来稀,自己还能活十年都很不错了。到那时中原域中会是谁人之天下,局势将会如何复杂难测,还真的是谁都说不清楚。

    反观突厥,虽然这几年他们接连丧失了阿史那家的骨咄禄兄弟几人,还一度爆发出内战损耗严重,实力已经打了不小折扣。但是从他们最近的这一次平叛战争当中不难看出,突厥汗国的军事实力仍是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暾欲谷执政之后,他大权独揽统一了汗庭,整个突厥汗国反倒比以前更加的团结。而且,暾欲谷还给突厥汗国制定了很多完善的治国制度,这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崛起的真正要素。

    讨伐回鹘一战得胜,突厥汗国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将会更加的稳固。如果中原对其放任不管,还真的难说十年之后,突厥会发展到什么样的规模。万一到时中原有个什么内乱,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重演,当初骨咄禄与元珍大破边关洗劫到中原腹地的旧事。

    薛绍见武则天陷入了思考沉默不语,也没急着催促于她。等了一阵后他才说道:“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八个字用在突厥的身上,那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你认为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彻底的解决突厥之患?”武则天问道。

    “两个字,同化。”薛绍说道,“当初五胡乱华百国林立,若干年后他们都被汉化,成大汉民族的一部分。臣认为,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这个‘族’,并非是指狭隘的血统意义上的民族,而是指相同的文化底蕴。我们每个人、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夫,也都是活在文化当中的。这个文化包括我们的经史子集诗辞歌赋,包括我们的音乐舞蹈与历史传说,也包括我们的语言谈吐与生活习惯。臣认为,想要彻底的突厥问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政治博弈与武力征伐都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用我们的文化去薰陶他们,改变他们,同化他们。最终他们变成我们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的同胞。”

    听完这一番话,武则天着实愣神了许久。

    薛绍的躯壳中,毕竟是装着一颗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灵魂。或许他站得不如武则天高,他是却能看得比武则天远。因为,他是站在千年之后,纵观整条历史大河。

    读史以明智,薛绍的脑海里比武则天还多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认知。他的这番话说得挺浅显,其中的道理也并不复杂。但他的立意,却着实让武则天感到了震惊。

    武则天不由得复述了一句,薛绍刚刚说过的话,“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

    “是的。陛下。”薛绍轻吁了一口气,展颜微笑,轻松的说道:“臣实话实说,这些年来臣打的仗杀的人真是够多了。臣其实并不希望再有征伐再有杀戮,臣甚至比人都要痛恨战争。但是为子孙故、为民族故、为历史故,臣愿意再博一次。臣无所求,只希望能够辅佐陛下多做一些,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的事情。等到一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再谈论起神皇与薛绍来,能够不由自主的面露一丝自豪的笑容,臣愿足矣!”

    “……”武则天眼神十分复杂的凝视着薛绍,无语以对。

    她有点感动,也想了很多。

    其中最让她欣慰同时也最让她不安的是——薛绍信任并效忠于神皇。

    这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意义却是十分深刻。如果细加解读便是这样的意思:薛绍只信任并只效忠于神皇,他不信任将来神皇的继任者。否则,他也不会急于赶在神皇仍旧在世在位之时,想要处理突厥问题。

    毕竟武则天都已经七十多了,薛绍还处在三十而立的黄金年华。

    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们是一些什么货色,武则天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眼下不光是薛绍,很多有远见的大臣都不信任他们、都对社稷的未来充满了担忧,这些事情武则天的心里也是十分有数。

    但是为之付诸了实际行动的,到目前为止还只有薛绍一人。他的做法就是,趁神皇仍旧执掌乾坤,和她一起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这个办法听起来很傻,但它是那样的热血,真挚,与赤忱。

    “承誉。”武则天眼神深深的看着薛绍,“朕,还能找出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来拒绝你呢?”

    “谢陛下!”薛绍也多少有一点激动,抱拳一拜,再道:“臣请命亲自去一趟丰州,实地处理回鹘内附之事。”

    “你有必要亲自去吗?”武则天说道,“朕一纸调令,就能让回鹘的酋长来见你。如此迢迢千里,朕不希望你太过劳苦。”

    “陛下,很多事情只有亲身接触,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最深入的了解。”薛绍说道,“臣去了丰州之后,还可以在边防的问题上相机行事。万一有个什么争端,臣也可以就地处理。如果等着丰州和朝廷之间的消息传递来传递去,往往就容易误了时机。”

    武则天沉吟了半晌,点了点头,“好吧,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带多少兵?”

    “臣打算上元佳节过后就出发。至于兵马,臣只带薛楚玉与三千跳荡。”薛绍答道。

    “好。”武则天这一声说得干脆,“掩人耳目,朕会特命你为河陇道黜置大使你以钦差的名义代朕巡牧河陇诸地。再让薛楚玉率领三千跳荡,充作你的随行卫队。”

    “臣,谢陛下!!”

    上官婉儿一直安静的坐在旁边,这时眼神几乎都要呆直了。她怔怔的看着薛绍,仿佛就像是看到了他在战场之上纵马飞奔血染征袍的景象。

    不自觉的,她的眼圈居然就红了。

    武则天侧目看向上官婉儿,笑了,“快陪你的爱郎回家去吧!”

    “陛、陛下!……微臣失礼!”上官婉儿连忙下拜。

    “无妨。去吧,去吧!”

    薛绍和上官婉儿并肩走出了万象神宫,薛绍牵她的手登车。

    上官婉儿突然用力紧紧捉住了薛绍的手掌,“你又要离开?”

    “只是去操办一些简单的公务而已。”薛绍淡然的微笑道,“别紧张,不会打仗也不会有危险。”

    “你骗我。”上官婉儿认真的看着薛绍,“你越是这样轻松自如,就越代表此行风险极大。”

    “怎么可能?”薛绍笑道,“今时不同往日,我随时可以征调十万大军随我出征。但我却只带了薛楚玉与三千跳荡,那只能证明,我真的不会有危险!”

    上官婉儿深吸了一口气,眨了眨眼睛再又盯住了薛绍,“我知道我应该相信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是现在,我真的做不到。”

    薛绍说道:“这叫关心则乱。”

    “我必须要慢慢的习惯这种事情,对吗?”上官婉儿轻声道。

    薛绍轻轻的点了点头,“对。”

    【六七个小时,才写了一章。越到结尾越是难写。大家不要催我慢慢的,好好的,写好这个结局。】

第1054章 倒八辈子霉() 
回家之后,薛绍先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即将“出差”的事情,同时也叮嘱了上官婉儿叫她守口如瓶,免得因此影响了家人过年的喜庆情绪。

    薛楚玉带着妻儿去了龙门老家过年,薛绍就派出了一名部曲携自己的亲笔信抻前去告知他一声,省得误了出发的日期。另外还有夏官官署里的一些公务,薛绍也要提前做出安排,于是他将郭元振和萧至忠都请到了自己家里,提前面授机宜。

    现在夏官每年都会有一棕盛事要操办了,那就是武举。至推行开始的这几年来,大周的百姓尚武成风,重现了昔日大唐开国之初武德贞观年间的景象。

    前来应试武举的人员主要是军武世家子弟、在军旅当中服役的普通将士,再就是以平民子弟为主。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出自于名门望族,想要凭借读书入仕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以往这一类人想要向上攀爬的主要途径无外乎两条,一是从军作战博取军功,二是像来俊臣等人一样充作鹰犬。

    现在第二条路已经被封死,比起从军作战博取军功,武举显然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因此,很多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都渴望通过武举,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几年的试行和推广下来,武举作为科举的有益补充,已经在民间拥有了极高的影响力。反过来,朝廷通过武举选拔将才然后加以培养和任用,这既能提高将领的结合能力、保证王朝的将才永不匮乏,又有利于朝廷控制将领、掌控军队、巩固国防。

    薛绍私下认为,如果能把武举一直办好,从而实现朝廷对将领和军队的绝对掌控,同时又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这或许有利于避免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再度发生。

    当然薛绍心里也清楚,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复杂,光是通过武举这一途径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真要从根源上寻找问题,那还得从土地入手。随着土地兼备的问题不断严重,很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流民或是逃户。这就导致了府兵制的崩坏,因为府兵制的基础兵员是拥有土地的农民,他们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而且是自带粮草的义务为国家征战——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他们还怎么义务为国家出战呢?

    这就导致了雇佣兵的出现。这不仅导致了国家负担的严重加剧,还导致了后来的节度使军政一把抓,坐地为王成为国中之国。

    薛绍认为,想要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这些事情再次发生,不是一味的保持旧有的制度就行。府兵制还是南北朝时的制度,用到今天它多少已经有一些不太适应如今的环境了。兵制一定要进行改革,而且是针对眼下的土地、经济和民生来进行合理的改革。

    光是这一件事情,就值得薛绍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办了。

    目标很宏远道路很漫长,薛绍只能一步一步的来进行。眼下他反复的叮嘱了郭元振和萧至忠他们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