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我,又是如何待我的,我的心中自然有数。”太平公主微然一笑,说道:“咱们将心比心,你敬重我这个妻子,我也不是一个没器量的人。你名媒正娶的去把上官婉儿娶回来吧,我保证她在家族当中会有一席之地。”
薛绍沉默了片刻,说道:“这件事情,只能是以后再说。”
“好吧。那你要自己拿捏好分寸,凡事都不要太于过火。”太平公主拉过薛绍的手,轻轻放到了自己的小腹上,“感觉一下?”
薛绍先是一怔,然后就是惊喜,“怀上了?”
“这次肯定是个男孩子。”太平公主温柔的微笑道,“他很不安份,像他哥哥麟玉一样。”
薛绍心中顿时百感夹杂,将太平公主紧紧抱在了怀里,在她耳边道:“安然,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谢谢你,谢谢你成为我的妻子,伴我一生。谢谢你成就了我的人生,谢谢你一直对我如此体贴,一直对我如此宽容。”
太平公主也抱紧了薛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是吗?”
薛绍轻抚她的秀发,说道:“你知道吗,当我出征在外好多次濒临死亡的时候,我就在想你。我就想啊,我不能就这么死了,我还得回去和我的妻子白头到老。这些年来我遇到很多的麻烦很多的风险,但是只要看到你还在我身边,我就能拥有无穷无尽的勇气,毫无畏惧的大步向前。活到今天我唯一害怕的事情,就是当我某天突然回头时,却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了你。”
“我说过了,我会永远陪着你。”太平公主紧紧抱着薛绍,“无论是走向辉煌,还是走向毁灭!”
……
又过了几日,徐敬真的案子总算浮出了水面,武则天着令推事院审理此案。
受到牵连的大臣,有且只有三个,洛阳令魏元忠,御史中丞格元辅,文昌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光辅。
这三人的受累,都来自张嗣明的供辞。他说张光辅在统兵平定李唐皇室谋反案期间,一直阳奉阴违鼠首两端,既哄着朝廷也私下联络着李唐的皇室,两边讨好两边巴结。至于魏元忠和格元辅,张嗣明说他们和自己一样给徐敬真赞助过逃亡的路费。
按照原来的计划,薛绍是一定会死保魏元忠的。但是武懿宗的事情过后,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出手了。
因为,已经有一只大手在幕后亲自操纵这一切。否则的话,案件如果按照武懿宗等人的设想发展,由点及面的大网一撒开,哪会只有三个大臣受到牵连,而且只有张光辅一个犯下重罪?
很明显,那一只幕后大手不想这件案子牵涉过广,他甚至不想治死魏元忠和格元辅,只是不愿放过张光辅。
至此薛绍就又有一点想不通了,武承嗣想要治死张光辅,勉强可以理解。但那只幕后大手为何也要坚持如此呢?张光辅究竟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非但是把武懿宗的卿命搭了进去,还把幕后大手也得罪透了?
谁都会有好奇心,薛绍很想当面去找张光辅问个究竟,但他没有机会了。被推事院捉走之后不到两个时辰,张光辅一句供辞都还没有交待,就在牢里悬梁自尽,把这些秘密全都带到地下去了。
还有一个人肯定知道这些秘密,但她不说薛绍也不好去问。
徐敬真当然是被斩首,张嗣明贬庶人流放三千里。
魏元忠被贬了官,从京城洛阳令到偏远的洪县县尉。格元辅更惨点,从手握中央大权的御史中丞到岭南小县的九品主薄。
事已至此,薛绍只能在心里说一句:幕后大手的这一把稀泥,糊得漂亮!
太平公主听说之后甚为惋惜,她说魏元忠肯定是被诬陷的,她想要和薛绍一起出面去给魏元忠求个情。
薛绍对她说,这件案子是一棕铁案,谁都干涉不了。就算魏元忠是被诬陷冤枉了,也总好过像张光辅一样死于非命。如今留得了青山在,不怕日后没机会把他再弄回来。
太平公主何等聪明之人,听薛绍这么一说当下就醒悟了,“你的意思是说,魏元忠只是象征性的被罚?”
“魏元忠、格元辅和张光辅这三人涉案,很多人早就知道了。这么大的案子,肯定要有人被罚才能给一个交待。”薛绍说道,“但是这件案子也就仅限于三人被罚,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再去出面干涉,那就是太不识时务了。非但救不了魏元忠,反而会害人害己。”
“我知道了……”太平公主深有所悟的点了点头,“现在我就在想,武懿宗和张光辅一定是暗中有什么筹谋,想要把这件案子大办特办。但是他们办过了头触及了我娘的底线并将她激怒了,所以他们才会死。”
薛绍微然一笑,“怎么才叫,办过了头呢?”
太平公主眨了眨眼睛,说道:“伤及国之根本,便是过了头。”
“还有呢?”
“严重破坏李武两家的势力力平衡,也叫办过了头。”太平公主说道,“武懿宗很有可能暗中逼迫张光辅他构陷岑长倩等等一批重臣,甚至还包括……你我夫妻二人!”
“好了,点到即止吧!”薛绍微笑的轻轻掐了掐太平公主的脸蛋儿,说道:“我们心里清楚就好,不必说出口来。”
“武懿宗,合该当死!”太平公主恨恨的道:“我娘刚刚敲打过武承嗣,他简直太不识时务了!”
薛绍微笑道:“武懿宗可能是武家子侄当中,最恨我的一个。因为这些年来我没少整他,到现在他还欠我一笔他永远不可能还清的巨款。张光辅则是一个小人,他活命什么事情都肯干。再加上他此前在夏官为官之时,与我多有不和心中必然怀有怨恨。另有一事,此前我不是从酷吏手中救出了韦方质和范云仙等人吗?难保张光辅不会心怀侥幸,希望能够拖我下水之后,再榜着我一同上岸。他想得太天真了,我这样的兵马统帅怎么能下水呢?真到了我下水的那一天,整个军方还不乱套了?一时之间谁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万一有哪个暴脾气的家伙被逼反了,又该如何是好?”
“两相权衡之下,我娘果断办死了武懿宗,还让张光辅永远的闭上了嘴。”太平公主一拍巴掌,“这一下,全都解释得通了!”
薛绍再度捏了捏她的脸蛋,“一定要解释得这么清楚,你才甘心吗?”
“这都是长智慧的好机会呀!”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懂就问,我这是勤奋好学呢!”
薛绍大笑,“儿子的伎俩,你竟然也照搬挪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努力学习日有精进,怎么跟得上你这位文武全才的大英雄?万一哪天你嫌弃我了,不要我了怎么办?”
“日有精进?”薛绍笑道,“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歪词?”
“咦?……嘿嘿!”太平公主怪笑起来,“怪不得本宫越来越聪明了,原来全是你的功劳呀,薛郎!”
。。。
第955章 同心治国()
徐真敬的这一页,又悄然揭去。¤,很多人在事情过之后方才醒悟,原来自己刚刚才和死神擦肩而过。
一身冷汗!
至此,满朝文武也对另一个事实认识得更加清楚。不管这朝堂之上的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王侯将相几度更迭谁家兴荣,这个大周皇朝始终都处在女皇的强力统治之下,她对朝廷和国家的控制力是空前的强大。
如此强势的帝王,往前历数李唐诸帝,也就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经做到了这一点。女皇在某些方面甚至过之而无不及,就比如宰相这方面。李世民对他任用的宰相是相当敬重与信任的,宰相的权力也因此颇为可观。但是女皇身边的宰相就像走马灯似的一直在换,谁也别想长时间的坐镇政事堂从而培植起自己的一方势力。
许多洞察敏锐的大臣们意识到,如今的武周一朝,宰相的权力已经大为缩水。女皇手握绝对权力,力压群雄无人可与争锋。在满朝文武当中,最多也就只有总揽军事的薛绍,地位比较特殊。但他一直没有拜相,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再者薛绍本人也从不逾越本职多管闲事,在一群文臣矗立党派纷争的朝堂之上,他一向是超然于事外保持中立。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从不拉帮结派。他对朝政有着超强的影响力,但他很少在朝堂之上发言出声。但只要是他出了面,就一定能把事情办成。比如此前扳倒周兴、营救韦方质与范云仙。
因此,用“沉默是金、一言九鼎”来形容薛绍,是再也确切不过了。
人们不会忘记,女皇能够顺利登基,军方的力挺是一个至关的因素。其实那个时候,女皇登基的时机还并不十分成熟,在内,李唐皇室的谋反才刚刚平定,人心浮动局势不稳。在外,突厥、吐蕃和西域诸国强敌环伺,中原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但是正因为有了薛绍的大力一推,才让女皇跨出了一个大步迈过了那些大坎,顶着各方压力成功荣登九五。
登基之后,女皇再回头解决那些历史遗留的麻烦和问题,可就比之前容易多了。因为她已经是皇帝,办什么事情都能名正言顺。比如查办李素节清除李唐皇室的遗留问题,比如和盟突厥、远征西域。每一件事情她都办得相当的干净利索,每一件事情办下来都有助于她稳固自己的皇权统治,也有利于这个国家尽快的摆脱动荡不安的局面。
然而,女皇办理这些大事的背后,都有薛绍的影子存在。
不乏有一些睿智之人已经领悟到了某些真相,薛绍不吭声不代表他不管事。只不过他管事的时候一般人看不见。因为他都是直接和女皇本人对话,从朝堂之上公然发声。
薛绍管的,都不是一般的事情。
现如今,朝野上下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主动或是被动的卷入了争储夺嫡当中。唯有薛绍和他们人的层次和高度全不相同,他始终保持和女皇的步调一致,甚至高度也是一致。他们一同走在最前方,一起引导着这个国家的大体走向。至于那些王公大臣在他们身后如何盘算又如何掐架,和他们做的事情相比,都只是小事。
女皇和薛绍,正在分别运用各自擅长的文治和武功,同心协力的共同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真相。
有女皇在,没人可以动薛绍。因为薛绍受难,武周一朝的“武功”就要被废。
反之,有薛绍在也没人敢于动手扳倒女皇。因为女皇是薛绍自己选定的“最佳合作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薛绍再能打,离开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他也将一事无成。女皇超强的执政能力,是这个国家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最大保障,也是薛绍和整个军方根植的土壤和坚强的后盾。
女皇不会自废武功,薛绍也不会自断根基。他们两人的联手就是这个国家双管齐下的文治与武功。
有些人领悟到了,然而还有一些人稀里糊涂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张光辅,就因为这样的稀里糊涂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转眼已到,武举开选之日。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现在女皇将要开创武举。
毫无疑问,武举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开万古之先河的大事。而这件大事的首倡者与主办者,就是薛绍。
与之同时举行的,还有一场规模空前的“殿试”。武则天将要在宫中亲自“监考”,从参考的一万多名学子当中选拔人才。
这一万多名学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员,甚至还有来自新罗、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异国学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试考试项目全由武则天亲自拟定。
李唐皇朝对于“贴经墨义”的明经科十分的重视,它重点考察学子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这一科目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优势很大,因为世家富有藏书又多,学子们能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不难考个好成绩了。但是武则天更加重视“进士科”,这一科目对于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要求不严,主要侧重于考察诗辞歌赋,看中学子本身的才华与灵气。
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看完了能够记得几个句子甚至能够背颂全文。有的人则能领悟书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识,乃至于写出一本书。
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然而武则天在殿试当中还加入了别的考试科目,考察学子的对于政务的真知灼见与实际动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与突厥和盟,武则天就要求学子用文章来论叙,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为一题。另一题则是与民生相关,论述禁屠令的利与弊。
畅所欲言,不设禁制。哪怕有人在论叙当中辱骂了皇帝,也一概赦免无罪。
儒家经典、诗辞歌赋、行政能力,三项考核下来的综合优良者,就是武则天所要的人才。
武举和殿试大周天下的文武人才尽聚洛阳。
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世人时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现在,武则天和薛绍已经化身为天下有人才的伯乐。“有本事去洛阳”这句话,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薛绍主持武举,参选的健儿将近两万人比殿试还多。他们来自各个州县、各个军府和各个军武世家,甚至还有身怀绝技的道士与和尚。初赛的地点,选在洛水大营之侧的邙山猎场,就是薛绍曾经招待李大酺与孙万荣的地方。
数万人的大赛场,盛况空前。
初赛的项目是传统的军中技艺,先是体貌,体格高大强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翘关也就是举重考验健儿的力量,马术是的基本功,弓箭项目的步射、长剁远射还有骑射是重中之重。
体貌、翘关、马术和箭术这四大项,就是初赛的四大科目。这四项考核下来,择其优胜者复选。
初赛的淘汰非常残酷,近两万最后只有两百人复选。复远将要在讲武台的大校场进行。能够复选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军武人才了,无论他们能否在复远脱颖而出,他们都将获得从此在讲武台进修的机会,从而更上层楼。
薛绍拥有全权,但他只在初赛开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脸,就没再出现过了。初赛主要由员外郎萧至忠负责,复选则由夏官的两位侍郎姚元崇和苏味道把关。薛绍最在意的就是自己亲自拍板的终选,他很想知道谁会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任武状元。到时候女皇也将亲自到场,她和薛绍一样对这位武状元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连多日的武举初赛总算结束,两百名优胜健儿欢天喜地的被带到了皇城以北的圆壁城,了讲武台的封闭大校场内。
到了这里,健儿们就有点懵了。因为他们的既不是欢庆大宴也不是荣耀和赞美,而是超级严格的军事管制和铁面无私的严厉教头。进门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规矩”,这包括严格的校场制度和的军纪军律。这也是复选当中的一项考试科目。短短的几天之内,如果这些健儿不能背熟这些规章制度并严格予以遵守,马上就会被淘汰,连留下进修的机会也将丧失。
这里,其实就是大周皇朝的第一所“军校”。大校场的最中央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刻石,上书“军令如山”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薛绍亲自题写的。虽然比之书法大家远远不如,但是薛绍写下的这四个字,将是讲武台的学子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他们将要遵守一生的行为准则。
复选除了加入军律的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