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尉,但现在太尉是刘虞,而没有任何理由就罢免刘虞很可能遭到袁隗和大臣们的反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董卓为了这个太尉的职位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和李儒商量了一下,决定上奏天子改任刘虞为大司马。    此时拜刘虞为大司马,根本就是胡扯,毫无依据。难道本朝还要出现四位三公重臣?刘虞算什么?他还是不是三公?董卓的提议让太傅袁隗哭笑不得。但是,袁隗却不得不屈服于董卓,毕竟,现在他的性命都是攥在董卓手里面的。    九月十二日,司空董卓和太傅袁隗向天子上奏,提议任命原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而司空董卓改任太尉,兼前将军,并加赐节钺和虎贲卫士,进封为郿侯。不久,天子又依两人的奏请,拜太仆杨彪为司空,拜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至此三公再现朝堂。    太尉董卓和太傅袁隗、司徒黄琬、司空杨彪、尚书令丁宫等人多次聚议之后,决定顺应天意,矫正桓、灵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重振大汉天威。朝中上卿四府,尚书台在众多重臣的努力下,迅速恢复正常,大汉内外廷开始了高效的运转。    袁绍找到袁隗,愤怒地说道:“叔父大人,如果任由董卓为所欲为,这天下败亡在即。”    袁隗神态安详,不急不慢地说道:“危言耸听。”    “本初,你注意到没有,今天洛阳的局势和二十一年前北宫兵变后的局势非常相似。当年大将军窦武被杀,窦太后被幽禁,朝堂之上只剩下一个幼主和两方针锋相对的权势。今天呢?今天的朝堂上,也是只剩下了一个幼主和两方针锋相对的权势。只不过,我们的对手由一帮气焰嚣张的奸阉变成了一个气焰嚣张的武人。”    袁绍不服气地回道:“那车骑将军呢?叔父大人为什么一直说车骑将军是大汉最大的祸患。武人虽然不谙政事,但他们血腥残暴,贪婪无度,一样可以败亡我大汉。董卓就是这种人,叔父大人应该早图铲除之策,以护我大汉社稷。”    袁隗摇手说道:“本初,要想重振大汉国,首先就要彻底诛杀奸阉和外戚,这次我们做到了。但你想过没有,奸阉和外戚是不是就此没有了?彻底绝迹了?”袁隗叹道,“只要有外威,就会有外戚主政,只要有外戚主政,奸阉就会帮助天子夺回皇权从而操持权柄,这害国之祸将永远没有绝迹之时。”    袁绍若有所悟,沉默不语。    “杀了奸阉和外戚之后,我们就有了重振大汉国的希望。但我们并没有重振大汉国的办法。我们是有大汉律,传承四百年的大汉律是我大汉国的立国之本,但今天的大汉律已经被奸阉和外戚践踏的面目全非,它的威严和锋锐已经荡然无存。同样一个律法,在我们手上是治国的工具,但在奸阉和外戚的手上,却是维护他们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工具。”    袁隗沉声说道:“天子是大汉国的天子。不论谁做天子,大汉国都能永存于世。我们也罢,百姓也罢,需要的不是天子,而是大汉国,国泰民安的大汉国,强大富裕的大汉国。董卓废黜天子,逼迫太后还政之后,既没有天子的信任,也没有太后的信任。他手上只有一个幼主,也就是说,他可以为所欲为。但你注意到没有,他是一个武人,一个为国家戍守边疆几十年的武人,他深受奸阉和外戚的打击之苦,深受大汉律被肆意践踏侮辱之苦,深知国家衰败之由,一旦掌控了权柄,他最想干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权力和钱财已经有了,想铲除的敌人也已经死了,而朝堂的大臣们也站在他一边帮助和支持他废黜。那么,他现在还想干什么?”    袁绍脱口而出道:“叔父大人,忠和奸,只是一线之间,毫泥之差而已,这太危险了。”    袁隗笑道:“重振大汉,岂能没有危险?今日大汉的局势已经出现了中兴的希望,我们这些臣子岂能辜负先辈们的重托?”    “朝中的许多大臣们只看到了武人乱政的危险,却没有看到武人果敢决断的一面。本朝建国初期,武人和士人同主朝堂,国家不是很兴旺吗?武皇帝的托孤之臣不就是有数名武臣吗?金日磾甚至还是一个匈奴人。但武皇帝雄才大略,依旧以社稷相托。”    袁隗说道,“董卓的实力虽然强劲,但他有车骑将军曾炩的实力吗?现在长安还有皇甫嵩的大军,如果董卓像奸阉和外戚一样祸乱国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袁隗非常兴奋地捋须说道:“为了这一天,我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总算完成了。我要利用董卓的武力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已经做成了,奸阉和外戚已经被诛杀一净。第二件事正在做,就是废黜天子,逼迫太后归政。这也算是替先帝完成了心愿。第三件事就是重振大汉律的威严,这是振兴大汉国的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只有董卓才能做到。”    袁绍目瞪口呆地望着袁隗,无言以对。    袁隗稍稍平息了一下心情,继续说道:“本初,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让董卓入京?要纵容董卓废黜了吗?”    袁绍点点头。    “当然了,不管是谁,只要久握权柄,都有可能做出不法之事,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军队,要有足够威慑和逼走董卓的实力。”袁隗说道,“你早点离京回到冀州去,那里富裕,人口多,又是门阀士族集中之地,容易组建军队和得到支持。”    袁绍迟疑道:“为什么不回老家汝南?”    “那太明显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董卓的怀疑。”袁隗说道,“而且汝南距离京畿也远了一点,还是在京畿附近州郡屯兵为好。再说,你在冀州已经有了根基。你先走,过一段时间,我会陆续遣派大臣到各地任职以为后援。”    董卓刚刚走进袁府,迎面碰上了袁绍。    袁绍也不行礼,怒气冲天地指着董卓骂了起来。袁绍说:“我大汉开国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龄尚幼,又没有什么过失传布于天下,你竟然敢倚仗武力废嫡立庶,这必将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大人必将成为大汉国的千古罪人。”    董卓给骂得莫名其妙:“小子,你也太放肆了,你以为我不敢杀了你?”    袁绍冷笑道:“杀了我,你也一样是大汉国的叛逆。”说完扬长而去。    董卓气得肺都炸了。袁绍是袁隗的侄子,杀又不能杀,抓又不能抓,只有干瞪眼的份。    袁绍把司隶校尉的符节悬挂于上东门上,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而去。

    第四十三章 阿瞒潜逃

    (感谢凹凸儿子和流·竜马同学的打赏,大家握一个,谢谢)    自从洛阳大乱后,皇宫内就再也没有宦官了。天子于是下旨命令每位公卿大臣出一子为郎,补充中官的职位。宫内没有宦官,最不方便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有伤风化的事损害了皇室的威仪,南北两宫增加了大量的巡值卫兵。    虎贲中郎将袁术和奉车都尉董旻平时都在皇宫内值守,这两人看到**佳丽众多,竟然心生歹意,**先帝嫔妃,夜宿宫闱。    袁术和董旻担心东窗事发要掉脑袋,于是挑选了几个绝色美人悄悄送到太尉府,说是孝敬太尉大人。董卓睡过之后随意一问,才知道上了两人的当。董卓将错就错,对袁术和董旻说,以后天天晚上给我送几个来。    袁术和董旻做得很隐秘,这事只有两人的几个心腹知道。    董卓整顿北军的时候,不愿意把曹操留下,于是就上奏天子拜他为南军的骁骑校尉。骁骑校尉的职责是掌宿卫兵,天天带着羽林巡查皇宫各处。    这天黄昏曹操在玄武门拦住了袁术的车驾,拉着他闲聊。趁着袁术不注意,他悄悄掀开车帘往里瞅了一眼,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车内霍然坐着两个先帝的嫔妃。    袁术走后,曹操马上就跟了上去,他想看看袁术把人送到什么地方。    袁术和一帮亲卫簇拥着马车走进了太尉府。曹操站在太尉府外面怒不可遏,张嘴骂了两句。本来,他就对董卓最近的一系列作为很是不满,再加上现在看见董卓居然敢玷污先帝妃嫔,心中之愤怒可想而知。    他骂完刚刚转身要走,却被从府内走出来的董旻看到了。    “孟德兄,你有事吗?怎么到了太尉府门口又要走?”    曹操大惊,急忙换上一副笑脸迎了上去;回答道:“我找太尉大人有点事。”    接着他手指昏暗的天空说道:“不过;现在天色已晚,我还是明天再来吧。”    董旻一把拉住他,“孟德兄的事就是我的事,走,我陪你进去找太尉大人。”    曹操叫苦不迭。他一边和董旻大声说笑着,一边提心吊胆地走进了太尉府。董卓看到曹操来了非常高兴:“不要走了,在这喝酒吧。”    曹操坐在席上心惊肉跳,一双眼睛四下看个不停,生怕从屋外冲进来一帮卫兵把自己砍了。    董卓兴致很高,对曹操说起了过去的事,尤其对曹操的祖父曹腾赞不绝口,言辞之间钦佩有加。曹操急着要走,哪有心思听,连连举爵敬酒,不一会儿董卓就喝多了,开始胡言乱语。    这时曹操听到屋外传来了袁术的笑声。曹操背心一凉,不过,他毕竟是智谋之辈,灵机一动,扑通一声,一头栽倒在案几上,整张脸都埋进了菜肴里,狼狈不堪。时间不长,鼾声大起。    袁术看到曹操脸色顿时就变了:“曹阿瞒什么时候来的?”    董旻说,你前脚进府,他后脚就到了。    “坏了,这小子比鬼都精,我们的事一定被他知道了。”袁术狠狠地打了曹操脑袋一下,“大人,快把他杀了,以免坏事。”    董卓被曹操一连灌了几十爵,头晕脑涨,一时没反应过来,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指着袁术问道:“人给我送来了?”    袁术说送来了,董卓转身就走。袁术跟上几步,小声说道:“大人,快把曹阿瞒杀了。”    董卓不理他,踉踉跄跄走了几步差点摔倒。袁术和董旻急忙一左一右扶着他往卧房而去,一路上袁术说个不停,极力怂恿董卓把曹操杀了。    三人刚走,曹操一跃而起,三步并作两步,仓惶而逃。到了府门处,太尉府长史何颙和几个掾史正好走下马车进入府内。何颙看到曹操一脸油渍,胡子上还挂着几片菜叶,不禁捧腹大笑道:“孟德,你又喝多了?来,来,到我那里再喝一点,你我一醉方休。”    曹操怒睁双目,一把推开何颙,纵声狂吼:“让开,给我让开……”    何颙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曹操那张狞狰的脸,不知所措,“孟德,你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曹操冲出太尉府,一拳打飞驾车的仆役,挥刀砍断马缰,飞身跳上马背,绝尘而去。    与此同时,袁术和董旻带着一帮亲卫狂奔而来,“抓住曹操,抓住他……”    何颙大吃一惊,迎上袁术焦急地问道:“公路,为何要抓孟德?”    “曹阿瞒刺杀太尉,罪不容诛。”袁术气急败坏地叫道,“这个混蛋,害死我了。我要把他大卸八块。”    长街上,铁蹄奔腾,杀声震天。曹操回头看看越来越近的追兵,破口大骂,“袁公路,总有一天我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    长箭呼啸而过,刺耳的厉啸声骇人心魄。曹操缩着脑袋抱着马脖子打马如飞。    一彪人马从侧街突然冲了出来:“前方何人,速速下马就擒。”    曹操闻声狂喜,举手高叫:“前面是子师兄吗?我是曹操,我是曹操。”    来人正是新任尚书令王允,王允对曹操说道:“孟德,你又喝酒了?你都是两千石的官员了,还经常喝得醉醺醺地打架斗殴,你成何体统?”    王允当年被奸阉陷害的时候,他的老师司徒杨赐请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和诸多大臣联名上奏为其脱罪,其中就有大鸿胪曹嵩。曹嵩因为自己和奸阉关系特殊,所以前前后后出了不少力。王允为此心怀感激,数次登门拜谢,他和曹操也因此交情甚好。他比曹操年长,这样骂他也没什么关系。    曹操指着后面追来的袁术骂道:“袁公路输酒又输钱,发疯了,子师兄替我挡一挡。”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跑了。    王允拦住了袁术。    袁术看见曹操跑远,大急:“王大人快快让开,曹阿瞒刺杀太尉,我等奉命捉拿,耽误不得。”    “是吗?”王允冷笑道,“孟德刺杀太尉?那太尉大人的手令呢?袁大人是虎贲中郎将,负责禁宫宿卫,无论是抓刺客还是抓钦犯,都是司隶校尉的事,和袁大人好像没有关系吧?”    碰到王允,袁术毫无办法。王允的刚直是出了名的,而且他不怕死,就是威胁他也没用。袁术看看王允,小心翼翼地问道:“王大人,刚才曹阿瞒对你说了什么?”    王允鄙夷地看了他一眼,不冷不热地说道:“你做了什么事,你心里清楚。我奉劝你一句,你最好不要给太傅大人惹麻烦,否则以太傅大人的性格,他绝不会手下留情,姑息养奸。”    袁术心里大惊,摸着颔下的小胡子半天没说话。    董旻凑到他耳边说道:“公路,算了吧。这事你也就是猜测,孟德未必真的知道,而且就算他真的知道了,他也没那个胆子到处宣扬。大家都是兄弟,放他一条生路吧。”    袁术心不在焉地哼了一声。    曹操一口气跑到南城的开阳门,对着城门守卫大叫道:“我奉太尉令,有急事需要出城,马上给我开门!”    城门守卫道:“太尉大人的手令呢?”    曹操大怒:“时间紧迫,我哪有时间跟你唧唧歪歪。要是耽误了太尉大人的事情,你有几个脑袋!”    守卫见曹操面目狰狞,心中大惊。曹操可是两千石的大官,他一个小小的守卫,怎么得罪的起?只得不情不愿的开了门。    城门都还没有关好,曹操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纵马出城了。    曹操刚刚离开,袁术也带着几个士卒来到城门。他趾高气扬的对守卫说道:“我要出城,快快给老子开门!”    城门守卫要求看董卓的手令,袁术破口大骂:“瞎了你的狗眼,你看看我是谁,居然敢跟我唧唧歪歪!”    守卫是认识袁术的,还知道他是董卓的心腹,心想也没什么,让袁术也出城去了。    第二天,洛阳城传出了惊人消息。骁骑校尉曹操刺杀太尉董卓失手连夜出逃。    太傅袁隗也接到了董卓被刺的消息,但这个消息却是董卓的弟弟董旻亲自来禀报的。董旻说,刺杀太尉大人的是袁术和曹操两个人。现在袁术逃了,太尉大人想问问太傅大人,此事应该如何处理?    袁隗考虑了一天,随即上奏天子,说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承担繁重的国事,请辞太傅一职。天子拒绝,依旧以袁隗为太傅,只是免除了他参隶尚书事。这样一来,朝中只有太尉董卓一人参隶尚书事,代理国事了。董卓大权在握。    天子从太尉董卓之奏,拜袁绍为勃海太守,亢乡侯。拜袁术为后将军,衡乡侯,督请回京就职。    不过,曹操没有袁术那样的好运,董卓在酒醒后派出了大量的军兵出城搜索他的踪迹。董卓还发出了对曹操的通缉令,满天下的追辑曹操。    曹操也是清楚,董卓在酒醒之后肯定会派兵追捕他,所以,他出城之后不敢走大路,尽是捡偏僻小路走。也不敢使用真名,只得隐姓埋名的赶路。

    第四十四章 烽烟再起

    (凌晨更新,求收藏和票票,雪恋跪谢!另:对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加书友群69204216)    匈奴自本朝宣皇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五单于争夺王位引发内乱之后,实力巨减。后来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稽侯珊附汉为藩臣,大汉国皇帝待之以殊礼,大单于位居诸侯王之上。到了光武皇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驻牧于匈奴之南,管领南边八部之众的蔜鞯日逐王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