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立即退出了和北方的联盟,并成立了“美利坚诸州联盟”。林肯拒绝对它的承认。双方争执十分激烈,最终于1861年4月12日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最大的内战。开始时南方各州的自愿兵取得了相当的胜利。但四年战争之后,经过众多的失败,他们不得不向人员、经济和技术占优势的北方举手投降。
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演说:“我们作战不仅为了结束奴隶制,我们作战也不仅为了维护联盟,我们实际做了更多的事情。我们作战,是为了属于人民的政府,通过人民执政的政府和为人民效力的政府,不在地球上消失。”林肯本人却不得不为了这个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南军投降五天后,于1865年4月14日,他被一个狂热的南方人刺杀。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大约有60万人丢掉了性命。南方的大片地区变成了荒芜,其影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南方一直比北方贫穷。
内战后,奴隶制被废除。但这并不是说,黑人在美国已经和白人公民处于平等地位。在后来的时间里,不论法律上或社会上均没有做到这一点。但重新统一的美国,很快就成为最富有最强大的世界大国。
第三部分
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旨在控制其他国家,我们就称其为帝国主义政策。有国家形式那一天开始,就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想一想罗马或者中世纪一些帝国。欧洲、美国和日本工业化以后,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旨在控制其他国家的竞争,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的殖民主义政治家塞西尔·罗兹于1877年写道:“我断言,我们是世界上的第一流种族,因而对人类来说,最好是世界的大部分由我们来居住。”这种思想在其他国家也有,包括德国。
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经过三次胜利的战争,终于成功地建立了以普鲁士为主但不包括奥匈在内的德意志帝国。这个位于欧洲心脏的大国构成对其邻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受到多方的不信任。在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还能控制着局势的时候,他对邻国采取了怀柔政策,他声明,德国对自己的版图感到满意,已经“很知足”了。他的这个明智的结盟政策,既保障了帝国的地位,也维护了欧洲的和平。
然而,到了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登基,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了一条“新的路线”。这个满怀抱负、生性活泼而虚荣的年轻君主的行动准则,就是这样一句话:“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由于俾斯麦不同意他称霸世界的幻想,于是 他解除了这位老宰相的职务。然后,他就开始“全速前进”(德皇的口头禅)。后来的帝国宰相冯·比洛,1897年在帝国国会发表殖民政策演说时,是这样结尾的:“德国人把陆地让给一个邻居,把海洋让给另一个邻居,而把天空留给自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我们不想把别人推进阴影,但我们要求在太阳底下有我们的位置。”为了攫取这个位置,首先就需要一支舰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海外的原料和销售市场。于是,皇帝下令,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
英国作为最强大的海上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受到了挑战,于是开始建造更加巨大的战舰。同样,其他欧洲国家也不能对德国的“磨刀霍霍”视而不见。当德国政府不再延长俾斯麦签定的同盟条约时,英、法、俄各国反而签定协议,避免相互间发生战争。德国孤立了,感到被敌人所包围。皇帝和他的政府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扩军,以便在必要时用武力捍卫自己的利益。这种普遍的扩军行动和过激发展的民族主义,使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稍有一丝星火就会引起爆炸 — 所有参与者似乎正在等待这个星火的爆发。几乎没有人再做任何努力去维护和平。
第三部分
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
1914年7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被刺。凶手是一个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他和很多同胞一样梦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国家,因此把奥地利王储看成是这条道路上的障碍。他的刺杀行动,本不应成为发动一场大战的理由,如果是在其他时代也不会引发战争。然而,它却成了引发大爆炸的那颗火星。后来人们才说,谁也不想有这场战争,“一些人物和国家”是被“拖进、误入和陷进”去的。所有这些托词只是想表明,那些“大人物”失去了自控的能力 — 而且为此还有很好的理由。也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某些“大人物”甚至表示,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例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萨拉热窝的刺杀行动,为德国领导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
不论情况如何,德国本是最能够制止这场战争的国家,因为奥匈帝国单独是无法进攻同俄国结盟的塞尔维亚的。但威廉二世却向维也纳的奥皇表示了坚决的支持,并以这张“空头支票”鼓动他向塞尔维亚开战。结盟机制随即启动,到了8月4日,双方正式宣战。德国和奥地利为一方,塞尔维亚、俄国、法国和英国为另一方,形成了一条鲜明的战线。
战争的开始几乎受到欧洲的普遍欢呼。很多人甚至感到一阵轻松,几个月来的紧张局势终于有了结果。特别是在德国,人们普遍估计这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士兵们坚信,他们将作为民族英雄回家来过圣诞节。某些警告的声音被忽略或者不被认真对待。它们主要来自诗人和艺术家,但也有一些政客指出了这场战争可能出现的后果,但却无济于事。例如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就曾于8月4日指出:“就在这一时刻,整个欧洲的光亮熄灭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将永远不会再看见它。”人们把这看成是悲观的夸大其词,而不予理会。
在较短的时间里,战局的发展似乎真的证明那些警告都是错误的。德国部队在东西战线上都战胜了敌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预言,看来有可能应验。然而,英法部队却在巴黎市郊阻止了德国的进攻。9月6至9日的马恩河战役之后,运动战变成了阵地战。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已无法实现,战争对德国和它的伙伴奥匈帝国,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尽管如此,在两条战线上仍然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士兵们都挖掘了战壕,向敌人射击,和被敌人射击,但双方都无法取得进展。攻占几百米的阵地,要牺牲很多人的生命才有可能。就这样,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参战的士兵,只不过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这场新式战争 — 首次使用了机关枪、装甲车、飞机、潜水艇和毒气 — 的高潮是凡尔登战役:1916年初,德国的最高统帅部要让法国“把血流尽”,企图扭转败局。在一场持续几个月的空前的“物资大战”中,大约70万法国人和德国人丧失了性命。一个士兵临死前写道:“在我们阵地对面,世界似乎已经走向末日。离开战壕!没有一平方米的面积没有被炸烂。机关枪嘟嘟的响着,炮火轰鸣着。地狱般的喧嚣。那里倒下了一个,紧跟着又是一个。少尉U,我们的连长,站了起来 — 突然 — 他手中的地图变成了碎片,他用手捂住胸口,向前倒了下去。几分钟后他就死了。中午十二点,敌人开始反击。在炮火中他们又退了回去。”战争的毫无意义,在“凡尔登地狱”中表现得淋漓至尽。
真正的世界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于1917年初发出“无限潜艇战”的命令中开始的。“无限”的意思就是,连中立的船只,包括美国船只,也可以击沉。于是,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但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将军为首的德国军方,却一直还不肯相信,他们已经无法赢得这场战争。他们还梦想着出现一个屠龙英雄“齐格弗里德”,断然拒绝了德国国会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和平倡议。1918年,他们还以强硬的态度迫使在革命者列宁领导下的新俄罗斯签定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但在半年以后,连最高统帅部都不得不承认,战争已经失败。鲁登道夫于1918年10月1日向高级军官承认:“最高统帅部和德国军队已经完了。战争已经无法取胜,彻底的失败即将来临。”但最高统帅部却不肯承担彻底失败的责任。因此他向皇帝建议,“现在也应该让那些使我们走到这一步的人们进入政府:让他们去签署现在必须签署的和约。让他们去喝强加给我们的烂菜汤。”这是对事实的无耻的歪曲,目的只是想不让军队接受投降的屈辱。失败的责任据说应该由政党,特别是德国工人政党,社会民主党来承担。将军们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 损伤了第一共和国,这我们以后还要论述。
但战争尚未结束。尽管鲁登道夫承认了失败,并于10月26日辞职,但海军司令部仍然在两天后向舰队发出命令,向英国舰队发起最后一次攻击。但水兵们不再想当炮灰,而是奋起进行起义,并很快就延伸到了工人和士兵之中,最后形成了“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9日,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宣告“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威廉皇帝逃往荷兰,各地的诸侯纷纷退位。11月11日,由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新政府代表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最终停止了战事。紧接着在巴黎召开的和会,却不许德国参加。胜利者成了法庭,制定了“凡尔赛条约”,其中的很多条款都过于苛刻,不仅是德国人民感到不公。特别是第231条,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让它们对损失和伤害承担责任,这在德国引起了愤怒。谢德曼拒绝签署这份和约,并宣告辞职。当战胜国以继续战争进行威胁时,新的德国政府还是签了字。
在德国,人们对民主政客的愤怒与日俱增,在很多人们的眼里,他们应该对“耻辱和约”和“凡尔赛之耻”负责。右翼政党和团体要求“修正凡尔赛”;今天我们可以说,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和约中,已经隐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另有3000万人受了伤,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三个大君主国俄罗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多民族的奥地利分崩离析,新的国家如捷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出现。同样,奥斯曼帝国也彻底崩溃。土耳其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置于英国和法国的管理之下。英国和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虚弱了许多。总的说来,欧洲在世界上失去了其领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它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它才是战争的真正赢家。美国的参战和俄罗斯的十月革命,使1917年成为“划时代年”。尽管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还很虚弱,但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开始在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上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
第三部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九世纪末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在沙皇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不是在本来是针对他们的工人当中,而是在知识分子当中。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个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人称列宁的人(1870…1924)。他在大学时期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但发现,这对落后的俄国是不适用的。因而,他必须修正马克思主义,使其适合俄罗斯的国情: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
传播。但为此必须建立一个由职业革命家严格组织的“干部党”,来领导无产阶级,并在人民中培养正确的觉悟。只有这个党可以决定发动革命的时机。同样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也必须保持党的领导,在敌对的反革命力量面前保护人民。
这个“列宁主义”在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 — 当时只能在地下或国外活动 — 中间也不是没有争论的。在后来的争论中,党分裂成为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和温和的“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决定性的力量。
这一年的2月,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但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却只想要政治革命而不要社会革命;工人和农民的处境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政府还继续对德的战争,致使对人民的物资供应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从瑞士的流亡地返回俄国,并在他的“四月宣言”中要求立即停止战争,推翻临时政府,一切权利归工人和士兵委员会 — 即“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它分给农民。
政府禁止了列宁的党,并派军队镇压游行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勉强地维持统治。但供应情况越恶化,列宁的口号“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吸引力就越大。到了10月,正确的时机成熟了。“政府已经动摇,无论如何也要给它以最后的冲击。”党的中央委员会于1917年10月25日 — 按照西历是11月7日 — 决定接管政权。在24至25日的夜里,布尔什维克占领了首都的一切重要设施。“赤卫队”攻击“冬宫”,逮捕了正在那里开会的临时政府。就在这个夜里,召开了“第二届苏维埃大会”,列宁在会上宣布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孟什维克为了表示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做法和目标当场退出会场。剩余的人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作为革命政府。就这样,布尔什维克几乎没有流血就夺取了政权。政府立即颁布“法令”,宣布要实现要求土地和面包的愿望。在其他一些命令里,工业和银行被国有化,也包括教会的财产。一切私人贸易被禁止,物资的分配由政府组织。原来的司法机构被人民法院所取代,法官由选举产生。妇女获得了和男子同等的权利。结婚得以简化,非婚生子女享有和婚生子女同样的权利。中学和大学对劳动人民开放,教育、科学和艺术将为培养“新人”做出贡献。
这个彻底改造社会的纲领,是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实验。欧洲各地的知识分子都对此感到神往。但大多数人却抱有怀疑直至拒绝的态度。这种状况在新成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也有表现,在选举立法机构国民大会时,布尔什维克仅得到了24%的选票。由于列宁担心革命政府会被选出的人民代表所取代,于是于1918年1月18日用武力解散了国民大会。按照他的说法,他的此举“代表了人民的大多数”— 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
列宁断言比人民自己更了解人民的利益,所以任何政策都可以得到辩解。布尔什维克作为少数派夺取了政权,并试图用一切手段把它维护住。由于人民的大多数不愿意这样,所以爆发了内战。沙皇的旧部、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在外国的帮助下反对共产党 — 布尔什维克于1918年初更名为共产党 — 的统治,斗争达三年之久。革命的反对者,即“白军”开始时还取得了相当的优势;1919年10月,他们的军队已经接近彼得堡。但列宁的最聪明的战友列夫·托洛茨基,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