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奇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奇谋-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笸ス阒谥滤的兀罟鹌诖酥V氐南蚰忝桥庾铩R换故乔胍甯冈鸱0伞!

    董卓适时的说:“桓德如此孟浪,确实该罚,便罚你备上厚礼。挨个登门赔罪吧,不过你放心,虎鞭嘛,你要多少,为父给你多少,万不要对诸公吝啬。”

    姬溪打蛇随棍上,赶紧接道:“溪领命便是,不过,虎鞭虽有效,但当下却是没用的,溪觉得还是应该谦让下诸公,所以,我等还是进城吧。”

    董卓哈哈大笑,看样子是真的高兴,竟再也不理会那几个明显行动不轨的人,转身便牵起天子的手,向车架走去。

    姬溪呵呵笑着,亦步亦趋,中途中只是隐晦的给了站在董卓车架边的芙儿一个眼色,而后便不管不问了。

    只是一眼,芙儿已经明白了姬溪的意思,于是立刻对身边的高顺说:“将军去将那生事的几个蠢材抓起来吧,要快,最好在他们彻底爆发之前制住他们,否则他们性命不保,不过,若是真的来不及,那就当场斩杀。”

    也许高顺自己都没有察觉,只是这短短的五六天的功夫,自己竟已经对芙儿的话言听计从,是以,听了付了话后,高顺没有任何的迟疑,立刻行动起来,堪堪在那几人失去理智之前将他们制住,整个动作,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而这场杀局,也随着高顺的快速行动而宣告结束。

    这一切,都被姬溪看在了眼里,心中对芙儿再次高看一重,此女,绝非等闲。

    而姬溪没有察觉的是,直城门前的这一切,另还尽皆落入了一个人的眼中,他自始至终的微笑着,旁观着,饶有兴趣的作着看客,他对姬溪非常的感兴趣,对那个婢女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在去往未央宫的路上,他一直观察着这两人。

第113章 禽兽不如枉为人() 
董卓没有去未央宫,而是选择在建章宫大宴群臣,这宴,自然不是好宴。

    姬溪虽然在直城门巧妙的阻止了董卓的杀心,但姬溪也知道,董卓的杀心不会那么容易的散去,姬溪能阻止一次,但绝对阻止不了第二次。姬溪能做的,只是削弱董卓的杀心,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姬溪没办法让董卓的杀心枯竭,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事实证明,董卓此来确实是来杀人的,当姬溪看到建章宫的大殿正中支起来的那口硕大的铁锅时,姬溪便知道,董卓的杀心,并没有消退多少。

    百官们坐定,具皆面寒胆颤的瞧着殿中的那口大铁锅,不知董卓意欲何为。

    董卓先是规劝天子回宫休息,小皇帝隐晦的瞧了姬溪一眼,得到了姬溪的首肯后便辞别董卓与百官,自行起驾回长乐宫去了。

    天子一走,董卓再也没有任何的顾忌,只见他大马金刀的往主位上一座,吆喝百官入席,并特意让姬溪坐在他的左方最上首,位在三公之上,这般做法,显然于理不合,只是没人敢言罢了。

    饮宴开始,董卓殷勤的劝酒,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董卓忽的轻飘飘的丢出来一句话:“诸公可知晓,咱家的命苦啊。”

    闻言,姬溪立刻就知道,重头戏来了。

    殿内的百官自然也明白,是以立刻打起了小心,一小官起身敬酒,言:“太师功在社稷,日理万机,还请保重贵体啊。”

    余者另有几人起身,对董卓阿谀奉承,不过他们拍马屁的功夫,自然是比不上姬溪的。

    董卓呵呵笑了两声,转入了正题:“前些日子,竟有人潜入郿邬刺杀咱家,亏的当时奉先在外值守,否则咱家性命不保啊。”

    殿上立刻有人挺身而出,为董卓打抱不平:“何人如此大胆,其罪当诛。”

    董卓说:“经过拷问,那几个刺客倒是嘴硬,据不招认,不过咱家相信,其幕后主使者便在此地,诸公猜猜,此人是谁啊。”

    闻言,殿内瞬间鸦雀无声,百官具皆噤若寒蝉,不敢言语了。

    董卓见状冷笑一声,说:“没人承认吗?好。奉先,将刺客带进来,当堂指认。”

    吕布领命而去,片刻后回来时,押来了三个半死不活,遍体鳞伤的囚犯。

    在百官的注视下,董卓离位,走到三人面前,阴笑着问:“谁指使的你们,如实道来,咱家或许还能饶过尔等的小命。”

    三人嗜血的盯着董卓,姬溪离得虽远,却似乎能听到那三人咬碎牙齿的声音。

    见状,董卓阴狠的笑着,对他们说:“咱家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若是还不说,看到那口大锅了吗?咱家会把你们一点点的扔进去,让你们亲眼看着自己的肉在那里面煮。”

    一人大骂:“狗贼,吾活着杀不了你,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董卓冷哼一声,说:“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蠢东西,来啊,把他的胳膊砍下来,丢进去。”

    董卓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刽子手寻令上前,大刀抡起便砍,一条血粼粼的膀子应声而落。

    在此人的惨叫声中,他的胳膊被丢进了铁锅,溅起了大半的水花。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手臂被丢在铁锅里面煮是什么滋味,姬溪没办法体会,他只能深切的体会到自己的感觉,这感觉很不好,非常的不好,不是怕,而是恶心。

    再看百官,具皆面如土色,便是王允等人也是瑟瑟发抖。

    而董卓却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是以竟是眼冒精光的紧紧的盯着,且似乎觉得不甚过瘾,便让刽子手再次看下了那囚犯的小腿,洗也不洗的直接丢了进去。

    这囚犯死了,也不只是被吓死的,还是疼死的。

    与他一块死的还有一个,不过这一个确实被活生生的吓死的。

    还剩最后一个,董卓期待的问他:“怎么样,你现在想起来是谁主使你的了吗?”

    此人虽然还没有被吓死,但也已经大小便失禁了,面上惊恐,喉咙里面却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见状,董卓厌恶的很,竟是亲自动手,竟此人的头颅砍下,提了头发就扔进了铁锅。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那木柴烧断的声音不绝于耳,那声音,夹渣这一股说不清的气味,令人作呕。

    董卓似乎很满意这样的氛围,或者说那他很享受百官们那畏惧的神情,所以,在杀了那三个囚犯之后,便一言不语的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挂着阴冷的笑,不断的扫视百官,久久不语。

    直到,铁锅沸腾,里面的肉已经煮烂。

    董卓招招手,对百官说:“今日,咱家请诸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来呀,将美味端上来。”

    这肉,自然是人肉,说实话,姬溪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煮熟的人肉,客观的说,这人肉看起来跟猪肉差不多,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能吃的,只是,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人不只有眼睛,还有思想,而思想这东西,却桎梏了人的眼睛以及所有。

    百官们不敢动,董卓哈哈一笑,当先吃了一大口,就着酒水送下,后大呼曰:“真真是人间美味,哎,诸公怎么不吃,莫不是,这美味的主人与诸公有旧?”

    一人挺身而出,大骂曰:“禽兽董卓,你妄为人矣,本官誓死不与尔等为伍。”

    说罢,迎头便向董卓撞去,可还没跑出去两步,便被武士斩杀,更在董卓的呵斥声中被大卸八块,丢尽了铁锅。

    董卓怒喊:“此人定是刺客的幕后主使者,诸公之中,还有他的同谋吗?”

    谁敢承认?于是乎,在董卓的淫威下,不少人颤抖着提起了筷子,强忍着恶心,或多或少的吃了一块。

    姬溪没有吃,淳于嘉没有吃,赵谦和种拂也没有吃,另外还有些小官没有吃,可吕布,王允,马日譂,赵岐,华歆等人吃了。

    董卓笑着勉励了王允等人的忠心报国,接着便面色突便,拔出腰间佩剑,大步走到一没有吃肉的小官面前,问他:“汝为何不吃?”

    那人诺诺不敢言,董卓大怒,一剑劈下,当场斩杀,后又问一人,再杀一人,然后,走到了光禄大夫淳于嘉的面前,问他:“汝莫非为刺客同党?”

    姬溪注视着淳于嘉,他和淳于嘉接触过,他的蓝田县县令之职就是出自淳于嘉之手,只不过自那之后,便再也没有接触过罢了。

    淳于嘉是什么人,姬溪以前不甚知道,但今天却知道了,别的不说,这是一个又风骨的人,他明明很怕死,但他更怕吃人肉,所以,他选择了以死相抗,而选择之后的他,面对生死便很坦然。

    他自顾自的饮酒,对董卓的问话不屑一顾。

    董卓大怒,作势欲砍,却不料平地一声惊雷,一声劝阻响起:“义父,且慢。”

第114章 天降文和辩群雄() 
被姬溪所阻,董卓明显的不悦,可心里又非常的喜欢这个新收的义子,因为喜欢,故而多了些许的容忍。

    是以听到姬溪的喊声后,董卓停住了手,转身问姬溪:“桓德因何阻我?”

    姬溪谄笑着起身,走到董卓的身边,却没有回答董卓的话,反而对淳于嘉厉声喝道:“说,你是不是刺客同党?”

    鬼门关前走了一遭,淳于嘉却似乎更加的镇定了,是以听了姬溪的喝问后,不疾不徐的摇了摇头,只不过说的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闻言,董卓大怒,而姬溪亦是大怒,只不过姬溪的反应快,是以在董卓将欲动手之前已经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淳于嘉应声而倒,复起身时已经血流满面,看起来凄惨无比,实则姬溪知道,他根本就没受什么大伤,充其量擦破了皮罢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淳于嘉大怒,可还未及大骂,姬溪已经窜到了他的身前,将之一把提起,厉声喝曰:“儒生何故如此狂妄?你说我等欲盖拟彰,那你可能自证清白?”

    淳于嘉大声道:“吾生而清白,磊落堂皇,何须自证?”

    姬溪冷笑道:“汝不食肉,岂非做贼心虚。”

    淳于嘉:“吾一生精研圣人之道,安能行此禽兽之事?”

    姬溪放开他,退后一步,继而冷笑嘲讽:“穷酸腐儒,安敢妄言天地大道?”

    淳于嘉针锋相对:“黄口孺子,岂知人伦纲常?”

    姬溪:“先祖茹毛饮血,吞天纳地,何况人乎。故,食人有何不可?与纲常何干?”

    淳于嘉:“燧人氏引天火,教导众生,后造化皆起于此,三皇五帝感之德,方有人之净土,汝何故数典忘宗?”

    姬溪:“世有万法,然以性命为大,汝何故执着于此小道,而至身后之事于不顾?”

    淳于嘉:“圣人之道,方为天地大道,仁智礼仪信,缺一不可,吾自不才,然必坚守,是非功过,自待后人评说。”

    接下来,二人你来我往,就性命为首还是纲常为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董卓和百官们的瞠目结舌中,喋喋不休,不分胜负。

    继而,有铮铮铁骨者挺身而出,相助淳于嘉,而姬溪独占诸公,渐渐力有不逮,忽的,一人出列,却是站在了姬溪的这一边,且此人的才思辩才,竟是高出姬溪一筹,二人齐心协力,总算撑了个旗鼓相当。

    姬溪大喜,细看此人,四十余岁,身材中等,精瘦干练,对方道出了此人的名号,姓贾,名诩,字文和。

    当知道此人乃是贾诩时,饶是姬溪正处于激烈的争辩之中,都禁不住的大为震惊。贾诩何人,后世称之为“毒士”,其一生用计,皆妙到巅峰,无往而不利,乃是三国史中名列前茅的谋士,此人,乃是当之无愧的奇才。

    不过此时的他,应该尚未显露出风采,他应该还只是李傕手下一个小小的参谋主事,不过姬溪却并没有因此而小觑他,因为在这满堂诸公中,只有此人洞悉了自己的用心,且当机立断的选择了帮助姬溪。

    姬溪在做什么呢?他在告诉董卓,你可以杀些人出气,但有些人是绝对不能杀的,比如这淳于嘉,他是当世大儒,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你杀了他,必然引起天下士族的反抗之心,虽说你早已经失去了,但只要你养着淳于嘉这些人,事态就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可你要是杀了,天下文人的口诛笔伐可不是那么好受的。

    这话,不能明说,否则以董卓的性子,必然不会听劝,且还会表示自己不怕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从而杀更多的人,所以,只能让董卓自己去认识到这一点。

    怎么让他自己醒悟过来呢?姬溪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让董卓知道,什么才是文人,所以,姬溪有心的发起了这场辩论,辩论的胜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董卓知道,文人,是可以为了自己的理念付出一切的,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惹怒了天下文人,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

    姬溪没料到的是,自己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口才,对付一个淳于嘉,靠自己还行,但当人数多了起来之后,姬溪立刻感觉力有不逮了,幸得关键时刻,贾诩站了出来,此人雄辩,技压群臣,姬溪觉得,要不是他克制了许多,只怕淳于嘉等人早就被其说的哑口无言,败下阵来了。

    这便让姬溪更加的看重贾诩了,什么是拎得清,这才是拎得清,人家清楚的知道,这场辩论要的不是胜负,要的是董卓反应过来,所以,在董卓醒悟之前,自己不能败,也不能胜,必须把这场辩论撑下去。

    董卓终归不是笨人,他终于反应过来了,而在他的眼中,姬溪并不是在点醒他,他只是纯碎的好胜心强,想在言语上压倒淳于嘉等人,这属于书生意气,继而,他对自己能从这场辩论中看到隐藏的危机,感到由衷的优越感,人啊,一但太过自信优越,便总会对底下的蝼蚁多出些同情,于是,董卓抬手阻止了这场辩论:“诸公不必多言了,此事说白了只是理念不同罢了,我等一心为国,理念不同也能互补互助。说来倒是咱家唐突了,怎能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诸公呢。哎呀,咱家错了,来日定请天子治罪。”

    闻言,百官们明显的松了口气,姬溪心中也松了口气,可表面上却仰起了脖子,硬生生的说:“义父不可,这些人明显包藏祸心,义父万不可轻言放过,孩儿请义父批准,将这些人教给孩儿审问,孩儿必将为义父揪出那些刺客的幕后主使。”

    听了姬溪的话,百官们刚刚松的一口气瞬时间再次提起,具皆对姬溪怒目而视,恨不得铁锅正煮着的乃是姬溪,如果那样的话,百官们觉得自己一定能大快朵颐。

    贾诩诧异的看了姬溪一眼,继而似乎明白了什么,意味难明的笑了笑,不言不语。

    姬溪说这话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他清楚的知道,董卓既然想通了关键,那便不可能更改,董卓只会觉得自己使起了性子,明面上辩不过淳于嘉等人,便想暗地里使坏,而董卓既然已经明确了不能杀淳于嘉,自然也就不可能将淳于嘉交给自己。

    姬溪说这话真正用意是,他在董卓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让董卓觉得,自己的理念与董卓不谋而合,且自己忠心耿耿,那么,以后的日子里,董卓若是再想对朝中哪个大臣不利,第一个想到的便很可能是交给自己去办,如此一来,自己便多了许多斡旋的机会。

    瞧瞧,姬溪是个多么复杂的人啊,他内心里面看不起这殿上的大多数人,但他却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些人能站在这里,那么必然有他们相应的才能,而小皇帝要治国平天下,便必然要依靠这些人的能力。所以,姬溪看不起他们,却要救他们,而他所救下的这些人,却没有一个对他感恩戴德,反而全部对他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