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奇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奇谋-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人清楚,刘协的做法对姬溪的权势并没有实质上的损伤,但总归是一个好的迹象。

    而后,姬溪的动兵意图亦大白于天下,毫无疑问,姬溪要北伐,要打漠北。

    三人绝不会相信姬溪是看重了漠北的利益,显而易见的,姬溪北伐的目的是练兵,是锤炼自身的刀锋,以待后用,后用到哪里,自然是要用到他们三个人身上。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于是,曹操紧随姬溪之后,发兵十五万,入侵辽东。孙坚和刘备兵分两路,各发兵十万,深入南蛮不毛之地,镇压南蛮各族。

    对姬溪曹操他们四人来说,此次用兵其目的并不是扩充领土,而是要用鲜血凝聚自家的军魂,以待他日会猎天下。

    却说姬溪屯兵雁门关,压住朔方,威临云中,乌桓,鲜卑及其各族心惊胆颤,立刻放弃了之前的嫌隙,用很快的速度结成联盟,成七路兵马,共二十万大军。令姬溪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推选了袁熙做盟主。

    在姬溪看来,袁熙只不过是个丧家之犬罢了,他的父兄已被曹操消灭,根基已失,听闻当年只带着数千兵马侥幸逃出了塞外,不成想这家伙倒真是个人才,短短两年的时间,竟然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不让姬溪诧异,而当姬溪知晓这袁熙的身边又逢纪和沮授辅助时,那诧异的感觉便消失了,因为姬溪知道,逢纪和沮授乃是当世一等一的智者。

    此次出征,姬溪没有带任何的谋士,所以,当知晓逢纪和沮授的存在后,姬溪不免有些动摇,想着要不要将南阳的贾诩调过来协助。思虑再三后,姬溪还是决定将贾诩调过来。

    十日后,贾诩到了,进堂面见姬溪。

    姬溪亲切的奉茶看座,天南海北的闲扯,就是不提怎么用兵。贾诩多精明的人啊,自然知道此一战姬溪并不想用计,将自己调过来纯粹是为了防止误中敌人奸计罢了。

    二人心知肚明,而贾诩也赞同姬溪的做法,对他们来说,大漠已经没落,没有甚多的威胁,更没有什么逃过诱人的利益,若是当真将漠北划入版图,只怕还是负累。所以,此次用兵,归根结底在于练,而不在于夺。

    贾诩的到来,令姬溪没有了后顾之忧,第二日,一封战书自雁门关送出,直达云中。书上云:“尔等忘恩负义,昔年受大汉庇护,今日反戈,实为大逆不道。今吾王道之师,堂皇大道,若不早降,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很快,云中城的回应到了,书上云:“尔乃叛贼,吾等世受皇恩,愿提尔首级往见皇帝,以报前恩,以续前约。望君引颈净首,待吾来取。”

    姬溪看后大笑不止,后传令,明日大军出关,直逼云中城。

    三日后,离云中城五十里处,姬溪安下大营。是夜,敌军偷袭,无功而返。次日,五万大军兵临云中城下叫战。

    姬溪出阵,着人取来木桶,放满清水,竟当真在众目睽睽一下开始洗头,洗的时间很长,洗的很仔细,当然洗的也很干净。

    而后,姬溪朗声笑道:“袁熙我侄,叔父我已净首,快来取我人头。”

    其实,以年纪论,姬溪比袁熙不过大个七八岁而已,称呼袁熙为侄,显然带有羞辱的意思。然而更羞辱袁熙的,是姬溪洗头的举动,他在信上说要姬溪引颈净首,现而今,姬溪真的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引颈净首了,就看他袁熙敢不敢出城来取了。

    可以想见,若是袁熙不敢出城一战,是怕瞬时会成为天下笑柄。对己方的士气也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城墙上,袁熙面目沉静,目中却有狰狞之色,身后,逢纪和沮授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选择缄口不言,在他们看来,这第一战,必须要打。

    各部首领亦被气的哇哇大叫,嚷嚷着要出战。于是,袁熙即刻以盟主身份下令,让郝丹和蹋顿各领本部军,共计六万出城迎敌。

    城下,姬溪笃定袁熙等人不会怯战,早已布好了阵型。眼见敌军蜂拥而出,姬溪哈哈大笑,瞬间热血沸腾,已经许久没有体会到这种铁血的味道了,姬溪还是怀念。

    身边姬渊当即便要冲出去,被姬溪止住:“干什么去,待在我身边,那都不许去。”

    姬溪深知姬渊在战场上的作用,在战场上,凡是被姬渊盯上的人,很少有能活着回去的,可此一战,姬溪的目的是练兵,要是刚开始敌军的主帅便被姬渊斩了,那么敌军的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这可不是姬溪想要的。所以,姬溪严禁姬渊出手,带着姬渊退到中军,登上已经搭建好的简易高台,纵观全场,目光锋利的挖掘己方的不足。

第405章 利弊权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高台上看下去,种种弊端一一浮现出来,姬溪一一记在心里。一个时辰后,姬溪下令鸣金收兵,彼时,正是敌方已露败象,己方士气正隆之时,只需要在坚持半个时辰,必能大获全胜。可这样的胜利却不是姬溪所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解决作战过程中现有的问题,而不需要打了胜仗后士兵们的趾高气昂。

    姬溪鸣金收兵,令城墙上的袁熙及联盟诸首领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姬溪是被他们打怕了,否则为什么要退呢?于是,他们强烈建议乘胜追击,甚至要全军出击,一举歼灭姬溪。

    袁熙有所意动,逢纪劝说:“主公,当心有诈。”

    沮授也说:“姬溪素以奸诈著称,不得不防。”

    瞧,此二人熟知兵法,颇有智谋,可对战场局势的把握远不如姬溪,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出己方的败象。

    逢纪和沮授没有看出来己方的败象,联盟中的诸位首领更是没有看出来,是以袁熙虽然有心听从逢纪二人的意见,无奈何诸位首领态度坚决,有甚者已经疾步下了城墙,去召集兵马了。

    袁熙无奈,各首领的不停号令令他非常的窝火,但他没有办法,因为他本身的实力并不足以凌驾于各首领之上,自然他这个盟主的身份也不会有太大的威慑力,所以,他只能听之任之。

    转念一想,己方又二十万大军,而姬溪只有十五万,再者,此去五十里直到姬溪的大营,一马平川,根本就没有可供埋伏的地方,追击的风险并不大,于是乎袁熙当机立断,下令全力出击。

    城门大开,兵马黑压压的涌出,宛若洪流般的向姬溪的五万大军压去。

    此时,姬溪的撤退才刚刚开始,不得不说,对袁熙的全力出击姬溪有些诧异,不过却并不担心,如姬溪这般征战沙场的老手,不可能对此不做准备的。

    飒然一笑,姬溪挥了挥手,身侧传令兵会意,弯弓搭箭,接连三支响箭冲天而起。

    瞬时间,鼓声大振,撤退立时停止,且即时发动了疯狂的反扑,而且,东西两侧冲来了两股洪流,一路黄忠,一路高顺,将自云中城内正在涌出的洪流拦腰截断。

    两路全是骑兵,且是精锐中的精锐,虽加在一起也只有五千兵马,可造成的破坏力却是恐怖的。

    三支响箭,向军队传达的信号是殊死一战,不歼灭或者打退敌人绝不罢休。是以姬溪一改先前暂且退兵的态度,亲自上马参与了战斗,姬溪都上了,姬渊自然随行。

    兄弟二人冲进敌阵,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姬渊连斩大将,声势滔天,己方战士声势愈隆,敌军却因为骤然遇到强袭,且被两路起兵拦腰斩断,首尾不相顾,顿时慌乱,乱象一生,自然兵败如山倒。

    城上响起了鸣金之声,敌军陆续撤入城内,姬溪却不着急退了。阵列城下,明目张胆的打扫战场,救治伤员。

    姬溪再次出阵叫嚣道:“侄儿,就这么点本事吗?做叔叔的,很失望啊。”

    城墙上,袁熙阴寒着脸,重重的哼了一声,强压怒气,没有言语。

    沮授轻声说:“主公,这也未见得是坏事,经此一役,想来各路首领应该收敛些了。”

    见城上没有回应,姬溪哈哈大笑数声,下令回军。

    回到大营的第一时间,姬溪升帐。问:“伤亡几何?”

    高顺出列答:“轻伤二千七百人,重伤三百一十二人,战死一百一十九人。”

    姬溪轻呼口气,又问:“杀敌几何?”

    黄忠回答:“斩首千余。”

    对比之下,此战无疑是胜的,但姬溪并不满意,且是非常的不满意。而后,姬溪将今日发生的问题逐一说出来,说着说着就骂了起来,训斥的各将面色通红。

    接下来十余日,姬溪未在出战,耐着性子一一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期间,袁熙那边毫无动静,显然是不敢轻举妄动,想要以静制动了。

    袁熙的态度,正是姬溪所需要的。姬溪需要的是一个猎场,这云中城,便是姬溪的猎场,袁熙,是姬溪的猎物,姬溪却不是猎人,而是训练猎人的人。

    十余日后,姬溪再次率领五万大军兵临云中城下,邀战。袁熙不出,姬溪便命人咒骂不休,日夜轮转,不休不止,只两日,城内便有人忍不住了,率领数万兵马出城来战。

    这一次战了两个时辰,姬溪鸣金收兵,袁熙等人再不敢追。

    姬溪又修整了几日,再次兵临,只不过带来的将士却少了一些,且越来越少。

    没几次,逢纪便觉察了姬溪的意图,可觉察之后,逢纪却只能苦笑。他先和沮授通了气,没想到沮授早已有了这个猜测,二人一碰头,一推敲,而后认定姬溪此次征伐,乃是为练兵而来。

    二人商量许久,还是决定将这个推断告诉袁熙。

    袁熙听后勃然大怒,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说明姬溪从内心深处就看不起他袁熙,跟本就没把他袁熙当成一个像样的对手。

    袁熙怒声道:“姬溪欺人太甚,不血此恨,我死不瞑目,请二位先生为我设计,我定要取姬溪性命以雪此奇耻大辱。”

    来此之前,逢纪和沮授对袁熙的反应早已心中有数,对于袁熙的问计也早有准备。不过,二人准备说的是:“主公,当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终成亥下之战的绝世之功,主公应该效仿。”

    袁熙怒声道:“难道要我甘心去当姬溪的磨刀石吗?”

    沮授:“主公,姬溪的身边有贾诩在,贾诩其人,想来主公也是有了解的,贾诩之才,乃我等所不及也。我等即便设计,想来也瞒不过贾诩贾文和。不若忍受下去,姬溪的目的不是漠北,只需和他耗下去,姬溪久之必退。”

    袁熙闷声不语,显然不能接受。

    这是,逢纪沉吟说:“主公,凡事有利必有弊,祸兮福之所倚。配合姬溪,或许能产生难以想象的益处。”

    闻言,袁熙一愣,沮授若有所思,顷刻间恍然大悟,道:“甚好,甚好,千载难逢的机会。”

    接下来,二人从另一个角度向袁熙阐述了配合姬溪的利弊,而袁熙听后,神情振奋不已。

第406章 敌我的配合() 
之后的时间,姬溪临阵越加的频繁,渐至隔三差五。而令姬溪想不通的是,虽然自己每一次都给袁熙留了些余地,但袁熙的伤亡是摆在那里的,数倍于己方的伤亡数字早该让袁熙觉醒了从而龟缩不出了,姬溪甚至早已为此制定了很多的方略。然而结果却是,袁熙竟相当的配合,几乎每战必迎,仿佛是故意配合姬溪似的。

    询问贾诩。贾诩笑道:“袁熙身边有能人,逢纪和沮授确实非同凡响,想来他们已经推断出将军的意图了。”

    姬溪:“这便怪了,既然推断出来了,为何还如此配合呢?”

    贾诩:“借刀杀人罢了。”

    姬溪瞬间恍然,嘿嘿笑道:“也好,互惠互利,送他个顺水人情吧。”

    贾诩却有些担忧的提醒道:“将军,下官却有些担心。袁熙胸怀大志,文有逢纪沮授,武有麴义文丑,若放任不管,怕将养虎为患。这塞外之天地,眼下纷乱不休,正是英雄横空之际,袁熙短短两年便有了盟主的身份,他日一统大漠也非不可能,介时,只怕后患无穷。不可忘记匈奴那绵延数百年的祸端啊。”

    姬溪沉吟道:“文和的意思是,此战一劳永逸?”

    贾诩点头。

    姬溪思考了一会,还是摇头道:“漠北太广,若想一劳永逸,非数年不可达。在这期间,若然关内生变,我等危也。故而,攘外必先安内。”

    姬溪的话从实际出发,贾诩并没有反驳的理由,是以退一步道:“将军所言有理,但下官仍然建议,稍微调整一下此次北伐的战略,在强兵的同时,攻占云中城,最大程度的消耗袁熙的实力,减缓其前进的步伐,为将军一统天下赢得时间。”

    姬溪点头,说:“甚好。”

    接下来,姬溪鳌兵的频率越加频繁,在这频繁的作战中,战士们的正题实力在不断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日的进步令姬溪欣喜,而袁熙绞尽脑汁的配合更是让姬溪舒心,是以近来姬溪的心情非常之舒爽。

    这一天,高顺提醒道:“将军,近两月来,我军的实力提升的很明显,但积少成多下,我军的战损已经达到了三千,是时候补充了。末将建议,不可再从各师征调,应该征兵后备。”

    闻言,姬溪的好心情瞬间被打击的消散了多半,没好气的瞪了高顺一眼,却对高顺的提醒很是重视,于是乎,当即些了封奏表,遣人快马报向长安。

    奏表到了兵部,赵谦非常重视,第二日便在朝堂上将姬溪的奏表呈上,引发了一场讨论。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更多,有甚者,已经开始指责姬溪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去打这么一场没有意义的仗,且这个势头日渐凶猛。

    议郎费桢站了出来,沉声道:“臣以为,太平日短,本应休养生息,冒然征伐以属莽撞,再行征兵更增国家负担。故,臣请陛下下旨,即刻召大将军班师,严守国门即可。”

    刘协颇为意动,他之前赞同姬溪北伐,是因为需要姬溪离开长安,如此他才能大刀阔斧的接收境内的控制权,才能无所顾忌的培植自己的势力,而经过这数月的努力,他有了五千直属与自己的羽林军,有了长安府的一万巡防官兵,各地的巡防官兵加在一起也有了三万之数,这将近五万兵马,全都听命于他刘协。这使刘协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根基,有了一些本钱。

    实力大幅增强后,刘协的野心更是按捺不住,很快便将目光瞄向了军权。

    当然,想要军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得循序渐进。第一步,便是要将姬溪召回长安,只有让姬溪远离军旅,方能逐渐淡化姬溪在军旅中的威望,为日后打下基础。

    所以,刘协当然同意费桢的建议,可却不好贸然开口同意,因为他知道必然会有人反驳。

    刘协以为反驳的人要么是吕春,要么是华歆,却不料,平日里很少发言的姬昀却在此时站了出来,且一开口便要人命:“费桢所言,误国误军误民,请陛下斩之。”

    刘协神色一滞,抿嘴不言,费桢怒声道:“血口喷人,老夫如何误国误君误民了?”

    姬昀不急不缓的说:“国之大事,你一儒生,空口白牙,不知道理,是为误国;陛下圣明,大将军北伐之事,陛下全力支持,你之言是要陛下朝令夕改,是为误军;天下四分,民生水火,欲廓清寰宇,必要强兵,为万世基业,眼下的些许困难何足道哉,你要休养生息,曹操,刘备,孙坚三人会给你休养生息的时间吗,天下百姓苦等我皇君临天下,你这般畏缩不前,岂不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