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奇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奇谋-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松沉吟道:“臣以为,眼下天下四分。我川蜀富庶,数年未经战火,仓禀实,兵将广,而反观关中,数年来战火不休,其必然需要时间修整。再其未修整过来之前,岂不是最佳的进攻时机,若然等其喘过气来,只怕胜负难料啊。故,臣建议即刻起川蜀大军,攻占关中。”

第369章 受人以柄还是先发制人() 
张松的话不无道理,刘备立刻心动了,而此时,李严站了出来,怒声说:“大王切不可听此谗言,关中天险之地,比之川蜀亦不逊色,且关中出朝廷直辖,且不说贸然进攻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便说关中空虚,只怕也是理所当然。吕春内政上的才能,想来诸位已有了解,数年来,何曾见过关中粮草空虚过,当年姬溪困顿之时,尚能拿出上千万石粮草赈济灾民,眼下可能等闲视之。再者,姬溪之弟姬昀已回关中,此子虽初出茅庐,但试问诸公谁能胜之,更不必论姬溪账下姬渊,赵云,黄忠,马超等人,哪个不是声震天下的猛将,特别是那姬渊,恐有霸王之勇,不可力敌。是故,贸然进攻,只会自取灭亡。”

    李严的话,也有道理,但却无疑涉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张松暂且不论,关羽和张飞如何能忍,是以暴跳如雷,口出不逊。

    刘备厉声喝止了关羽和张飞的口出不逊,却也因为李严的话有些不愉。

    这是,法正站出来说:“臣认为李大人的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其用心确实良苦,眼下对关中用兵,实乃福祸难料。此因四方诸侯新立,彼此间态度不明。若然我军贸然出击,却被曹操和孙坚钻了空子,介时大势去也。故,川蜀应以静制动,敌不动我不动,静观天下大势,如此方为完全之策。臣以为,姬溪送来请柬是假,探主公是否有结盟意向却是真。”

    刘备沉思问:“孝直的意思是说,姬溪有意与我结盟?这可能吗?”

    法正笑道:“没什么不可能的。姬溪虽于大王有恩怨,但在天下大势面前,此前恩怨微不足道,相比姬溪也清楚这一点,是以借此机会向大王示好,意在缓和关系。”

    法正说到了点子上,姬溪确实存着这样的想法才给三方送来请柬的。

    刘备将信将疑,直到庞统说:“孝直之言一语中的。姬溪必是在向大王示好。想必他也向曹操和孙坚示好了。是以臣建议,当以礼还姬溪,礼不需重,须表达我方观望之态。而后,大王应立刻遣使往江东和中原探曹操和孙坚意向,若能结盟二者,关中唾手可得,若然不能,便不能轻举妄动,须维护眼下稳定的局面,静等时机。”

    在现而今的川蜀,刘备最为倚重的便是庞统,因为庞统的才能确实堪称惊天动地,二来庞统愿意替刘备做些刘备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判刘璋,比如污徐庶,这都是庞统的做的,写给徐庶的那封信也是庞统模仿刘备的笔迹写的。事后刘备会处罚庞统,庞统也欣然接受,如此一来,刘备所有的龌龊事情都有庞统来背了黑锅,且庞统还无怨无悔,试问这样的下属谁会不喜欢,当这样的下属又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时,又有谁会不倚重?

    所以,对庞统的话,刘备几乎是言听计从,此次也是一样,立刻听取了庞统的意见,一锤定音,而后由庞统安排诸事。

    再说东吴。自立国后,孙坚便将国度迁到了金陵,经过改善治理,眼下的金陵城极尽人间富贵,繁荣异常,竟比长安也不遑多让。

    孙坚接到了姬溪的请柬,随即招来了孙策,孙权,鲁肃,张昭,周瑜几人,共同商议。

    孙策说:“只不过是一孺子满月,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姬溪太过孟浪?”

    鲁肃说:“不然,姬溪再向我东吴示好,便是没有此事,姬溪同样会找到借口的,大国之间的往来,步步皆有深意。”

    张昭说:“然也,不过,姬溪乃小人,臣以为不可与之结交,倒是川蜀刘备乃正人君子,可以与之结盟,邀其共同北伐。”

    周瑜说:“不然,刘备偏安一隅,无大国之像,臣却以为姬溪乃当世首屈一指的英雄,若与刘备结盟,川蜀唾手可得,介时,再引曹操攻关中,合围姬溪,则天下得其过半也。”

    闻言,鲁肃却说:“眼下局面扑朔迷离,怎能仓促决断?臣以为我东吴有大江之险,万世无忧,只可尽管天下变,待时机成熟时方能动兵,如此方为万全之策。”

    周瑜反唇相讥:“此乃儒生之言,天下动乱久矣,民生何其悲苦,若如子敬所言,天下何时方能一统,我等大丈夫在世,何以心安?”

    鲁肃不疾不徐的道:“公瑾之言差矣,你所说之乱世那是之前,自去岁天下四分,战乱已凤毛麟角,百姓安居乐业,此时之局面养民方为上上之选,民生富足方为我等之远望,再动兵戈,劳民伤财且不说,徒劳无功也。”

    周瑜岂是那么好说服的,可他刚想反驳,孙坚却虚按双手,制止了二人的争吵,并说:“子敬之言甚和我意,眼下局势扑朔迷离,各诸侯勾心斗角,谁也猜不透谁的心思。所以,还是静观其变吧。我意,对姬溪假意奉承,给他背上些厚礼无妨,看看姬溪的反应再说。”

    孙坚主意已定,在他的威严下,诸人也不好再行争辩,便缄口不言,后孙坚让诸人散去,却将孙权留了下来。

    孙权年仅十八岁,相比于孙策,孙坚对孙权更为钟爱,要不是念及长幼有序,早把世子之位传给了孙权,便是眼下,孙策虽坐上了世子的位子,但在孙坚心中,还是倾向于将大位留给孙权。所以,孙坚对孙权总是留意甚多。

    刚才的激论中,孙权没有说过话,孙坚便将孙权留了下来,问他:“权儿,方才为什么没有言语?”

    孙权说:“父亲勿怪,儿臣只是有个问题没有想清晰。”

    孙坚饶有兴趣的问:“什么事情?”

    孙坚沉吟半响,道:“姬溪在对我东吴示好,这一点儿臣没有怀疑,想来姬溪也会同时向魏蜀示好,但,儿臣想不明白的是,姬溪为什么要这么做。儿臣想,眼下四分天下,局势并不明朗,新的利益关系必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便的错综复杂,此时无论任何一方先动,都将付人以柄,非但得不到任何实质利益,反而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以姬溪,姬昀,吕春等人的眼界,不会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姬溪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第370章 三封请柬() 
孙坚皱起了眉头,孙权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些刁钻,之前的诸位谋士全没有察觉出的东西,孙权却看出来了,于是,孙坚对孙权更加高看,同时,又开始琢磨孙权的疑惑。

    良久,孙权犹疑的说:“或许,姬溪意在扰乱我等的视线,也或许,姬溪笃定会有人对他有所回应,甚至是与他结盟。”

    孙坚先是肯定了孙权关于扰乱视线的说法,而后否定了会有人与姬溪结盟的推测,孙坚说:“不可能。刘备与姬溪势同水火,曹操曾自长安劫走姬溪家眷,后又逼迫姬溪助他消灭袁绍,姬溪必然对曹操恨之入骨,焉能同曹操结盟?”

    孙权却摇摇头说:“首先,姬溪家眷已经平安回到了长安,其次,在剿灭袁绍一战中,姬溪得到了并州,洛阳,南阳等地,其收获依然不小。最重要的是,姬溪和曹操并无死仇,且曹操之子曹昂现还在许昌为质。所以,曹操极有可能选择和姬溪结盟。”

    孙权这么一说,孙坚这么一听,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而后道:“很有可能。不能让姬曹再成联盟之局,必须要阻止他们。”

    对此,孙坚颇为赞同,后说:“我孙家死士潜入长安久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也该排上用场了,父亲以为如何?”

    孙坚凝重的点头:“也好。传我令,着魅影统领全局,彻底瓦解姬曹联盟。”

    孙权补充道:“另外,儿臣建议即刻遣使去往川蜀,交好刘备,必要时,可以联姻。”

    孙坚点头,说甚好。

    却说回长安,姬溪发出这三封请柬后,便没有再过在意,几日后和吕春姬昀偶然谈起天下局势时,忽的觉得有些不妥,便将前几日向曹操三人发出请柬之事说了出来。

    当时,吕春和姬昀目瞪口呆的看着姬溪,吕春隐晦的问:“主公,怒春驽钝,没能明白个中深意,望主公赐教。”

    姬昀就直白多了,仰天叹曰:“大哥,你太莽撞了,大国相交,只言片语都须细细斟酌,焉能如此孟浪?”

    此时姬溪也醒悟过来了,暗讨若是曹操三人想多了,还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不由得大为后悔,不过,姬溪不是个会自怜自艾的人,错了就错了,姬溪觉得也没有认错的必要。

    不片刻便恢复如常,姬溪说:“人心叵测,福祸难料,静观其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须心烦。”

    吕春苦笑,姬昀却傲然道:“确实,无甚好怕,且确实福祸难料,或许会有惊喜也说不定,兄长无须忧虑。”

    姬昀所言的惊喜很快便来了,没几日潼关各处关隘门户回报,说三家各有使团携带大批礼物入境,特别是魏国的使团,车队如山如海,数不尽的粮草物资。

    姬溪闻报,再次和姬昀吕春二人商议,不片刻便得出结论,刘备孙坚态度不明,但曹操却有意继续姬曹联盟,且以曹操尽付去岁许诺的粮草来看,曹操的诚意非常的足。

    曹操的意愿,于关中有百利而无一害,姬溪等人没有拒绝的理由,且需要竭力的维持。三人着重商讨的是,当孙坚和刘备得知姬曹联盟之后会做和反应,这个也不难推断,他们必然会紧紧靠在一起,形成孙刘联盟。

    不得不说,姬溪这无意之举,促进了时局的再进一步,表面上看并没有甚多作用,两两结盟和四方为政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还是势均力敌的局势,但从长远来看,结盟将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将缩短休养生机的时间,在将占据扩大的同时既可以大幅度的缩短战争的时间,虽然会更加的残酷,但对民生而言,乃是幸事。

    然而不管这么样,四方诸侯两两结盟对眼下的局势而言并没有甚多的影响,姬府的满月酒自然如期举行。

    当日,整个姬府张灯结彩,自清晨开始宾客便络绎不绝。

    刘协没有亲自到场,却送来了三金三玉以示庆贺和心意。百官们大多到场,就算没来的,也全部送来了礼物。军中诸将因为军队的纪律之故,所以来的人不多,只有几个轮休的到场表示心意,并带来的军中各级将领的礼物。

    姬府的库房很快便堆积如山,当然,此时的姬府,对这点钱财早就不看在眼里了。

    正午时,东吴的使团先至,领头者乃是吴国光禄勋斐唯,其向姬溪递送了礼单,举止有礼,颇有大国气度。不过,这份礼单中的东西就不大有大国风度了,那么那点寒酸的东西,姬溪非常不高兴,他是看不上孙坚那点东西,但东西代表的是脸面,孙坚这么小气,无疑与在打姬溪的脸。于是,姬溪皮笑肉不笑的对斐唯说:“近闻大江中鱼绝虾尽,文台兄想必忧心忡忡吧,不知可有姬某能帮的上忙的地方。”

    长江是孙坚的天险,也是孙坚的领地,姬溪说长江中鱼绝虾尽,摆明了是在羞辱孙坚已经穷的叮当响了,连长江中的鱼虾都给吃绝种了。

    这听闻自然是假的,这嘲讽却是实打实的,斐唯既然能被孙坚派来出使,且不论能力如何,这嘴头上的功夫自然不会甘于人后,是以很快回道:“太傅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大江中鱼虾泛滥,恐伤水土,是以我主派遣大军一兜而尽,是为还道于自然也。现我吴国境内百姓,日日鱼虾,早已闻之欲呕也。太傅若不嫌弃,臣可替主公做主,送太傅百万石鱼虾可好?”

    这话接的漂亮,一说孙坚顺天应人,二说东吴仓禀有余,三言姬溪道听途说,四问姬溪是不是因为自身穷酸所以才纠结于礼单的厚薄。

    姬溪一滞,没想到这斐唯的口才这么好,一时间竟找不到话来回他,这时,一人近前笑道:“我关中百姓自幼擒虎豹,食烈肉,口齿坚硬,只怕那鱼虾软肉食之不惯,故多谢阁下好意了。倒要劝阁下一句,请阁下回国之后向吴主进言,江东山清水秀之地,可不能久容这鱼虾腥气,请尽早处理,否则日久之后,山清不在,水秀不在,鸟语不在,花香不在,吴主不心疼,我朝天子,我朝太傅可是心疼的很。”

第371章 杨修和姬昀的敏捷() 
听了杨修的话,姬溪差点鼓起掌来,这话说的太漂亮了,一说关中民风彪悍,不想江东百姓只可与鱼虾较劲,二讽江东因满是鱼虾,是以臭气熏天,三言江东现在是东吴的江东,但只是教给孙坚暂时保管而已,日后必重回朝廷手中。

    视之,说这话的乃是杨修,都说杨修才思敏捷,当时无人能及,姬溪此前还不信,但今日却是领教了,不由的给了杨修一个鼓励的眼谁,还得意洋洋的说:“德祖所言甚是,可不敢暴殄天物啊。”

    斐唯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被气的竟一时间还不上嘴,只能顾左右而言他说:“这位后生便是杨德祖吧,好辩才,不过可惜,汝生不逢时啊。”

    这便是在挑拨杨修和杨修了,说杨修生不逢时,便是在影射杨彪死后,杨修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然而斐唯错的很离谱,杨修并不是没有得到重用,相反,其作为天子侍读,乃是一个重中之重的职位,眼下看不出什么,但以杨修的聪明,早已看出姬溪的良苦用心,所以,此时的杨修,对姬溪更多的是尊敬和敬畏,之前的怨恨早已烟消云散。是以,面对斐唯的挑拨,杨修断然答:“生逢乱世,当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吾为天子侍读,虽无甚建树,却可效犬马,愚以为正逢时也。却不似某些道貌岸然的小人,明目张胆的欺天霸世,还美其名曰时势造英雄,如此时势英雄,某不屑为之。”

    这反击更妙,且还含沙射影的骂了孙坚,。主上受辱,做臣子的当然坐不住了,是以斐唯有些恼羞成怒,厉声喝道:“汝一小生,安敢妄言天下英雄,放肆。”

    闻言,杨修淡然一笑,不做回应,因为斐唯既然说出了这么没水平的话,便等于已经彻底败下阵来,剩下的事情,不是他该做的了。

    果不其然,斐唯话音刚落,姬溪便冷声接道:“你放肆,当日我府大宴,焉能容你大放厥词。且念及吾与文台兄有旧,今日暂且饶你性命,回去转告文台,我姬溪这里,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长枪。”

    必须要说的是,姬溪,斐唯,杨修三人的这番言语较量,乃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姬溪最后的这句话,也不只是对斐唯说的,而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因为姬溪需要有人将这番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以此作为对曹操结盟之意愿的回应,亦表明姬溪既然和曹操结盟了,便不会再和孙坚结盟。

    当然,饶是当众羞辱了孙坚,也并不代表自此后便没有了和孙坚结盟的可能,大国之间的交往,从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都是为利益而来往,此时和曹操结盟对姬溪更为有利,姬溪自然会毫不留情的得罪孙坚,彼时若是和孙坚结盟更为有利,姬溪同样会不留余力的去踩曹操,同然,相信曹操,刘备,孙坚三人也会和姬溪存有一样的想法。

    于是乎,斐唯大老远的来出使,连口水都没喝上便被姬溪给赶走了。

    斐唯被赶走后没有多久,半下午的时候,西蜀的使团到了姬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