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奇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之奇谋-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人中,有姬溪的阵营的,也有余姬溪一直敌对的,平常的时候他们总是针锋相对,但是在这个关口,他们抛弃了自己的阵营,无私的结合在了一起。

    皇帝刘协的神色慢慢变的狂热,这个十六岁的君主,似乎预感到自己将荣耀加身,重现光武之道,再兴大汉。

    不过,数年来的习惯,使他没有妄下决断,而是将目光习惯性的投向了姬溪。姬溪连续四日不曾上朝,刘协也不知姬溪在策划着些什么。

    看着刘协狂热的神色,姬溪深吸口气,迈步出列,朗声道:“臣请陛下以苍生为念,下诏各路诸侯火速赈灾,有不从者,虽远必诛。”

    一言出,满堂皆静,再皆惊,再而不可思议,谁也没有想到,一向坚持乱世强兵,铁血无情的姬溪,竟然要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而且,听他的意思,要全力相助受灾地区抗灾,还要保护他们。

    刘协的身体变的僵直,他看向姬溪的目光很复杂,复杂中似有埋怨,可他没有开口,他也没办法开口,所以他只能等。

    然而他等来的,是户部尚书吕春的附议,以及吏部尚书蔡邕的进言:“老臣认为,姬尚书的建议功在黎民千万,此乃莫大之功德。臣附议。”

    蔡邕的话,分量极大,刘协身体微不可闻的一震,将目光缓缓扫向其他的臣工,可是,方才还群情激昂的大臣们在这个时候却具皆沉默了,他们一个个低着头,宛若斗败的公鸡。

    大家都知道,此时出兵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那个领头人却必将被万世唾骂,所以,谁也不愿当这个领头人。

    当然,这个领头人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在这朝堂上,能有资格当这个领头人的只有两个,刘协和姬溪。

    刘协肯定不能背这个骂名,所以,大家自然将全部的期望放在了姬溪的身上,希望姬溪能够替天子背负起这个骂名。以大家对姬溪的了解,姬溪应该会义无反顾,刘协也这么认为。

    可是,姬溪却临阵退缩了,从某一方面说,姬溪此举,不负那受灾的千万黎民,却独独负了刘协。

    这是刘协和姬溪两个人的事情,所以,百官们不敢插手,也不能插手,于是,大家具皆沉默,殿上一时间寂静无声。

    姬溪略含歉意的看了刘协一眼,可他的神色却很坚决。

    刘协毕竟还小,他恍惚间感觉姬溪抛弃了自己,他有些委屈。可他毕竟已经不少,也已经知道如何压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当沉默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开口:“既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傅的意思办吧,退朝。此事由太傅全权负责。”

    刘协负气离去,姬溪却只能无奈的苦笑,他自己也知道包括刘协在内的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承担起这项罪名,他不怕承担罪名,却怕昧了自己的良心,为了自己的良心,只能让刘协及百官们失望了。

    姬溪行事果断,短暂的苦恼之后,立刻开始了行动,当此黎民受难之时,容不得任何耽搁。当日,整个关中便在姬溪和吕春的运作下动了起来。

    首先,姬溪当场令礼部尚书黄琬以天子之名拟下圣旨,将姬溪的态度表达的清楚明白,而后分印多份,快马送往各路诸侯之所在。

    而后,即刻筹集境内的物资,由户部出钱,兵部出人,吏部出关,礼部出使,工部出车,刑部派出监察,六部合作,要求今日便要有一波赈灾的队伍开赴灾地,而后尽朝廷所能,不断的向中原地区输送物资。

    强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强硬的向世人展示其无与伦比的高效和手腕,当各路诸侯反应过来的时候,姬溪的救灾队伍已经深入中原,救了不计其数的灾民。

    而姬溪此举,却让各路诸侯具皆大跌眼镜,一时间,将他们弄的手足无措,他们发现,自己根本就猜不透姬溪在想什么。所以对此,各诸侯的反应不一。

    西川成都。

    李严等臣工建议刘璋应该响应天子的号召,立刻抽调物资去驰援中原。刘璋说:“理他做甚,难道我西川富裕不成。”

    汉中刘备府。

    刘备看着到手的诏书久久不语。

    张飞言:“姬溪小贼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娘的就会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哥哥不用睬他,我等尽管出兵便是。”

    关羽说:“姬溪收买人心是不假,不过我们此时也不宜出兵,否则有损兄长的仁义之名。”

    刘备看向徐庶,问:“先生以为当如何?是从召救援还是按兵不动。”

    徐庶话里有话的说:“主公以仁义为本,遇事争先,缘何此番却犹豫至今?”

    闻言,刘备的目光微不可闻的一闪,继而说道:“唉,先生教训的是,备确实贪利了,此事我不如姬溪。传我令,即刻遣人驰援中原。”

    襄阳刘表府。

    刘表的战略眼光或许不足,但他却真是个忠厚的老实人,他没有出兵也没有救援,却打开了自家的大门,迎难民入内。

    江东建邺孙坚处。

    经过一番讨论,孙坚没有做出任何的动作,仍旧静默的置身事外。

    此四路,或静或动,虽然各自的选择不同,但都没有再生战乱,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守住了各自的底线。

    眼看着,局势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然而,总有不开眼的,总有人日思夜想着去做一颗老鼠屎,这个人是袁术,这个蠢材竟然在此危难之际再度起兵,自淮南扑向了千疮百孔的豫州。

    袁术此举,无疑是在冒天下之大不违,简直是失心疯了。

第247章 老鼠屎的结局() 
相比于冀,并,青,幽几周,淮南的灾情略轻些,外加袁术的家底颇为殷实,是以退兵之后很快便稳定住了局势。

    如孙坚,刘备等诸侯一样,他也想等姬溪动兵,可他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姬溪号召天下英雄救灾的消息。

    那之后的几日,袁术可谓是坐卧难安,他无法忍受近一年的作战只是空耗国力却一点寸功也没有,他更无法忍受天上掉下了馅饼却不去捡,到嘴边的肥肉却没法吃。

    当他的哨探告诉他,青州,兖州的险情最重,已经牵制住了曹操几乎所有兵马的时候,他更加坐不住了,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心头在生火,不管怎样都排不出去。

    从焦急,到暴躁,再到痛骂天下诸侯具是无胆鼠类,而后,这个蠢材打算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袁术要兴兵,手下有数位臣工拼命死谏,然而,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救起一个求死的人。

    很显然,袁术在找死。

    当身在关中的姬溪得知袁术再起七万大军,几乎是动用了倾国之力去进攻豫州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袁术那厮疯了,他纯碎是在找死。

    姬溪困惑,困惑于袁术怎么会这么傻。你当初三路诸侯联盟都奈何不了人家曹操,你现在一路兵就能赢?是的,人家曹操是在全力救灾,但人家会傻乎乎的当真尽全力吗?人家会不防着你?

    再者,天子已经下诏,令各路诸侯赈灾,你他娘的不遵守也就罢了,你还公然违抗圣旨,这岂不是在明晃晃的昭告天下,你袁术不再是汉臣了。

    这么做,若是大汉当真已经气数已尽了那还好说,可如今的大汉朝廷一副欣欣向荣之势,你袁术这么明晃晃的打天子的脸,天子要是不伐你,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说白了,你袁术是在逼着朝廷出兵讨伐你啊。

    姬溪也曾想过,袁术如此作为是不是有什么别的险恶用心,可是和吕春琢磨了很久之后,发觉袁术什么底牌都没有,他这么糊涂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被猪油蒙了心。

    于是,姬溪第二日便启奏天子,请天下下令出兵剿贼,而且这一次,是名副其实的剿贼,完完全全的出师有名,因为袁术就是在造反。

    天子下令当日,调令便由赵云亲自送到了南阳宛城。

    赵云向贾诩传达了圣旨,而后拿出姬溪的虎符,自南阳抽调了六个旅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整编师,赵云亲自挂帅,整军仅两日,便向豫州出军。

    此一战,姬溪没有亲自来,他只将赵云派了出来,一方面是对袁术不屑,更重要的是,这是对赵云的考验。

    赵云跟在姬溪身边已经五年,五年后的今天,当初的那个毛头小伙子已经长成了一个沉稳的男子,他的身上,早已退去了浮躁,剩下的,可以称之为睿智。

    他今年方才二十四岁,但姬溪相信他的心性和对战局的把握绝不会输给一些老将,姬溪深信,有志不在年高,所以,姬溪一直在找一个能让他独当一面的机会。

    拿袁绍给赵云练手,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而赵云没有辜负姬溪的期望。

    初进豫州境内的时候,袁术和曹操的军队正打的如火如荼。袁术自领中军,以吕布为先锋,正打的以曹仁为主将的曹军节节败退。

    赵云大军入境,两方不知他的虚实,所以对他很是警惕。

    赵云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蛰伏了几日,不见任何动静。

    而后,袁术和曹仁或许是认为姬溪只是做了做样子,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了兵马,而实际上却并不想管两方的战争,于是,他们的战火再次加剧,而对赵云却放松了警惕。

    谁知道,赵云等的就是他们放松警惕,当他们的目光再次转向对方的时候,赵云骤然出击,一日间突进百余里,直切要害,只一仗,便在这纷乱的局势中切断了袁术的粮道。

    到此时,赵云的作战意图便非常的明显了,那边是助曹灭袁。

    粮道已失,袁术骤然慌了,他向撤兵,可前方曹仁紧追不舍,后面赵云步步紧逼,此二人素未蒙面,可配合起来却非常顺利,于是这仗自然也打的颇为顺利。

    袁术被二人前后夹击,形势岌岌可危,在这关键的时刻,吕布竟然反叛了,他竟然带着自己的本部八千兵马冲出了包围圈,一路向西逃命去了。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袁术顿时气的吐血,得,最后的指望也没啦。

    最后,袁术被赵云和曹仁堵在了一座名为正阳的小城中,他手下之剩下了区区数千兵马,而城外,却被赵云和曹仁的数万兵马包围着。

    袁术已经穷途末路,此战,他败的彻底,走投无路之下,他派人出城投降。

    当日,天气灰蒙蒙的下着小雨,正阳城外,曹仁领兵四万列于东,赵云领兵三万立于西,中间立着的,是袁术仅存的大将纪灵。

    摆在三者之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袁术要投降,向谁投降,袁术的印绶交给谁,是荣誉问题。不管是赵云还是曹仁,都要为自己的主上挣得这个荣誉,这同样是战争。

    两军阵前,双方诸将第一次见面,他们对站在旁边的纪灵视而不见,大家都知道,袁术想投降谁,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而是要看他们二人的意思。

    曹仁长的五大三粗,实则心思时分细腻,他率先开口道:“赵将军远来相助,着实辛苦了,待我面见我家主公,定会补上厚礼送至长安姬府。”

    这话只提姬溪却不提天子,意思便是这是诸侯之间的恩怨,与天子无关。既与天子无关,那这袁术是在豫州境内战败的,便一所应当成为豫州的战俘。

    这点心思偏偏五年前的赵云还行,可现在嘛,赵云眼睛一眨便看穿了曹仁的心思。

    于是,赵云直截了当的拆穿了曹仁的心思,开口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受天子之命剿贼,与姬将军何干?”

    见赵云不上当,曹仁咬咬牙,试探性的说了一句:“大家都是明白人,谁不知道,姬将军事当朝太傅,天子不也得随时听教吗,答谢姬将军不就等同于答谢天子了吗?”

    闻言,赵云双目圆瞪,出其不意的暴喝道:“放肆,汝妄为汉将,焉何说此大逆不道之言,莫不是也要学着袁术,做叛国的反贼?”

第248章 瞧,谁也猜不透谁的心思() 
赵云的话说的极为强硬,也非常的突兀,一下子将曹仁的诸侯相争之言给堵死了,打了曹仁一个措手不及。

    阵前放对,不管有理没理,气势决不能输,是以被赵云这一顿抢白后,曹仁的态度也强硬起来:“你放肆,我曹仁行得正坐得端,岂是你空口白牙能够污蔑的。倒是你,口口声声忠君爱国,其实不过国贼姬溪的走狗而已,有何面目在我面前妄言大义。”

    赵云针锋相对:“汝一匹夫,谁给你的胆子对当朝太傅言语不敬,莫不是你家主子教你的。若如此,曹操也是个口蜜腹剑的奸贼,枉费姬太傅力排众议,死谏天子抗洪救灾。”

    曹仁大怒喝曰:“竖子,你敢辱及我家主公?”

    赵云回:“我奉天子之命,你能奈我何?”

    “哼,奉天子的令,你吓唬谁呢?”曹仁打定主意不牵扯天子。

    赵云也很坚定:“信与不信,那是你的事情。今日我要带走反贼袁术,你要阻我?”

    曹仁的脸色彻底阴沉:“我要是不同意呢?”

    赵云断然喝道:“不同意,可以,先与我一战。”

    “战”字出口,身后的三万大军立刻随声而动,几乎瞬间,杀伐之气起,阴恻恻的令人心寒。

    曹仁久经战阵,自然一眼就能看出,赵云不是在做样子,且观赵云的排兵布阵,这是奔着决一死战去的。一时间,曹仁有些慌了,他心里清楚的很,曹操绝不会允许自己打这一仗,可如果不打这一仗,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赵云把袁术带走。袁术没什么要紧,要紧的是淮南的物资,让赵云带走袁术,便代表着淮南现有的所有物资全部是赵云的战利品。同样的,曹仁也不知道曹操会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于是,曹仁立刻陷入了两难之境,徘徊了片刻之后,他忽的心头一个咯噔,猛的醒悟过来,不对啊,看赵云这架势,他确实是想打起来啊,因为只要打起来,那么不管胜败,姬溪都会得到一个极好的借口,一个出兵中原的借口,莫不是,姬溪改变主意了,或者说,姬溪本就是因为怕担骂名从而顺水推舟,自己若是和赵云打这一场,岂不是正中姬溪下怀,姬溪岂不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兵中原了。

    不行,这仗决不能打,决不能随了姬溪的愿,几乎是想明白的瞬间,曹仁便下定了这个决心,于是,他立刻下令全军撤兵二十里下寨,而后火速派人前往许都请示曹操。

    曹仁不知道的是,他撤兵之后,赵云也松了口气,如他猜不透曹操的心思一样,赵云也猜不透姬溪的心思,直到现在,赵云都为姬溪当初的选择赶到诧异,因为以赵云对姬溪的了解,面对如此之大的一块肥肉,姬溪应该比袁术更加的贪婪才对,可姬溪却一反常态的变的大公无私,悲天悯人起来。

    姬溪的反差令赵云很不适应,之后姬溪又让赵云独自领兵来伐袁术,这更让赵云摸不着头脑了。

    诚然,姬溪有让自己历练的意思,袁术也确实不堪一击,但此战的重点显然不是袁术,重点是战胜袁术之后的利益划分。而对这个重点,姬溪却连一句像样的吩咐都没有,难道是姬溪么有想到吗?不大可能,以姬溪缜密的心思,不可能想不到战后会出现分歧,可既然姬溪想到了,又为什么只字不提呢,赵云想了很久才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可能性,姬溪在暗示他,曹操也不是不可以打,万不得已之下,打就打了。

    这个似是而非的暗示,令赵云不得不小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