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闲人- 第5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群臣沉默,事能这么做,但话不能这么说,任你怎么说,反正实际操作还得由人来决定,是人就免不了人情。

    崔义玄突然站出来,道“回禀陛下,老臣认为朝廷当全面推行科举制,将科举制视为入仕的唯途径,如此来,在选拔官员上面,便可做到人人平等,而且也能够提拔更多的人才上来。”

    疯了!疯了!

    贵族们仿佛感觉到天崩地裂般,科举制可是隋帝弄出来埋葬士族的,你身为士族竟然科举制,这不是疯了又是什么。

    李治频频点头,道“爱卿之言,甚合朕意。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科举可以为朕求得更多的人才,朕也认为朝廷当大兴科举。”

    如果是科举是唯入仕的途径,那门第就彻底拜拜了。

    “陛下圣明。”

    李义府立刻站出来高呼道。

    干进士出身的寒门官员全部站出来,表示这决议。

    其余的贵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只是寒门开口,他们当然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但是山东士族往这站,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反击了,人家同样是士族,而且在名望上还是士族之,他们都赞成科举制,追求公平、公正、公开,这些人还能说什么。

    “微臣反对!”

    正当这些贵族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声天籁之音在耳边响起,众人满含激动的泪水赶紧寻声望去,可看到那人,眼珠子差点没有掉出来。

    出声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寒门的寒门,农夫的山泉………韩艺。

    科举制公平吗,根据历史的结果来看,也不是非常公平,但至少比九品正制要公平多了,它还是打破了贵族对于政治垄断寒门人士可以入仕,权力心。

    方才崔义玄他们推崇科举制,就已经让人呆若木鸡,如今韩艺站出来反对科举制,大臣们都感觉自己是在做梦,个劲的掐自己的大腿,但各个疼的是龇牙咧嘴。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崔义玄他们也纷纷皱眉不语,这小子真是个搅屎棍,甭管什么事,都得插上脚。

    方才还淡定的李治,看到韩艺突然站出来反对,不禁也变得跟那些大臣样,有些吃惊,纳闷道“爱卿不是直推崇尚贤之风么,兴科举不正是你所想,你为何又要反对?”

    韩艺拱手道“陛下,微臣不是反对兴科举,而是反对如此草率的兴科举。”

    李治听得有些迷糊,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今的科举制度还不是非常完善,如果贸然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微臣建议陛下要三思后行。”

    崔义玄不屑道“你说科举不完善,那你倒是说过理由出来。”

    韩艺道“先点,我对于当今科考的是极其反对,而且是从骨子里面反对。”

    从骨子里反对?李治嘴角抽了抽,真想将这张嘴给封上,忍着怒气道“哦?不知韩爱卿为何对于这科考的有如此大意见,朕倒也想听听。”

    韩艺昂傲气道“回禀陛下,因为微臣觉得当下这种科考制度是不可能选出像微臣这样的人才来。”

    “噗!”

    不少官员当即笑喷了,而其余的官员也是忍俊不禁,气氛下就变得轻松起来,这个理由不得不服呀。

    许敬宗冷笑道“但是像皇家特派使这种人才,真是百年难遇,科考选不出也十分正常。”

    “许大学士过奖了。”

    韩艺微微笑,又道“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朝廷的需要的是治国人才,科举的就应该跟治国有关系。前朝科举分明经和进士,而我朝制度虽然增加了许多的科目,但还是以明经和进士为主,以至于很多科目都是名存实亡,不受重视,这个待会再论。先说这明经,考明经的题目主要是默写和背诵经以,以及少量的策问时政的口答,但是读书不是让你背诵和默写,而是让你学以致用。”

    许敬宗道“可是你连背都背不出,那你如何学以致用。”

    韩艺道“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考的涉及到很多经书方方面面的,你如果都没有看过,那你就肯定答不出,何必又再去考什么明经呢?我大唐化博大精深,出题人得有出题的艺术,默写的题目,那简直就是丢朝廷的脸,只要认得字,都可以去出题,换我我也行啊。”

    少数的大臣纷纷点头,你考些涉及到这些经书的题目,何必去默写了,但多数的还是对此嗤之以鼻。

    许敬宗道“明经只是其,朝廷选拔官员,主要是看进士科。”

    “这进士科比明经稍微有趣些,主要诗赋和策问,是需要创造的,不是死记硬背,但是进士科主要还是以采为重,尤其是诗赋,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要重于策问。朝廷确实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只是小部分而已,这采好,跟宰相的职能没有关系,宰相只要将语句写得通顺,字写得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做出千古佳句来,宰相的职责就是要辅助君主,治理好天下,写诗只算作兴趣,算作你个人学修养,你诗写得好,跟治理国家没有关系”

    这话出,几乎将臣都给得罪到了,气得是吹胡子瞪眼,立刻站出来指责韩艺,你这是侮辱读书人呀。

    但是武将欣赏韩艺的观点,降低采,就能够增加他们出将入相的希望,也纷纷站出来反驳这些臣。

    唐朝的武之争就没有断过,因为武是平等的,直到宋朝,就开始以臣为主了。

    这眼看场武斗又要上演了,李治赶忙喝止他们,又瞧向那罪魁祸,道“那你应该说考什么?”

    韩艺道“微臣认为应当先废明经,诗赋章另作为科,毕竟朝廷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要说选拔能够辅助陛下治理天下贤臣,微臣觉得当以时政为重,也就是进士科里面的策问。经书和史书,都是教人如何治理天下,看这些书也是这个,那朝廷就应该考这个。如今咱们大唐还有很多问题难以处理,就说这人才选拔,如何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而且让天下人信服。这就是个很好的题目。还有早年贞观大旱,朝廷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防范于未来。还有,土地兼并,如何防止土地兼并,保证百姓的利益。

    像马贤相的《陈时政疏》,贾谊的《治安策》,李斯的《谏逐客书》,这些千古奇,都是对于时政的论证,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学以致用,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当然得以此为主,考得也应该是这些。当初先帝看重马贤相,就是因为这篇《陈时政疏》,先帝应该没有问过他,是否背得出《大学》、《庸》,哪怕马贤相背不出,光凭这篇奇,足显宰相之才。

    而当今的进士科,诗赋占有太大的比重了恕微臣说句稍微自大的话,微臣的诗赋要胜于马贤相,胜于李斯,但要论治国之术,微臣远不如马贤相,如果将时政与诗赋放在起,作为同科目,这不但加大了科举的难度,还会令朝廷失去许多人才,有些治国奇才只因诗赋写得不好,导致没有入仕,这就是朝廷的损失。”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

第八百九十四章 科考之弊端() 
其实每个人的主张和思想,都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韩艺也不例外,韩艺是一个老千出身,他不太喜欢死记硬背,他主张的是活学活用,他看书就是看个重点,看个大概,绝不会一字一句的去看,因为他是老千,学得东西太多太杂,不可能都系统性的去学习。

    可是李治也有自己的思想,他是很喜欢诗词歌赋的,他觉得这非常,他虽然也知道韩艺说得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他的主观意愿,就是不太赞同,下意识就是抗拒的,可正欲反驳韩艺时,忽听得一人开口道:“老臣赞成韩艺的建议。”

    李治一看,有些郁闷,说话的正是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的李勣。

    又见李勣拱手道:“陛下,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将兵法背得滚瓜烂熟,排兵布阵,无人出其右,可他却惨败于秦,就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行军打仗是如此,治国同样也是如此。”

    武将都站出来表示赞成韩艺的建议,他们本来就是韩艺的,现在老大都站出来了,更加是不遗余力的站了出来。

    韩瑗、来济等一些大臣也都站出来表示,他们都是宰相,而且是能臣,他们都知道诗赋跟治国没有关系。

    当然,文臣基本上都是持有反对意见的。

    李治本想直接反驳韩艺的,可见李勣站出来了,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过得片刻,他道:“此事事关重大,朕还得考虑一下。”

    那些文臣轻轻松了口气。

    然而,他们这口气都还只是出到一半,韩艺又道:“陛下,微臣还想毛遂自荐。”

    李治皱眉道:“毛遂自荐?”

    “不错!”

    韩艺道:“微臣想将微臣的贤者六学给科举。”

    很多大臣都开始捂脸了,这小子还真是不要脸,真当这朝堂是你家开的呀。

    许敬宗是忍无可忍了,道:“难不成你还打算拿科举去考如何种田,岂不是让天下人笑掉大牙。”

    许多大臣都哈哈大笑起来。

    等到他们笑完,韩艺才道:“许大学士,如果你觉得种田是一件很丢脸的事,那我建议你干脆饭也别吃了,你吃着农夫种的米,又觉得种田是一件丢脸的事,这非君子所为。”

    许敬宗面色一沉,这小子真阴险,唐朝非常重视农桑的,心里这么想的,但决计不能说出来,道:“老夫何时说种田是丢脸的事,老夫只是说种田跟科举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韩艺道:“我不这么认为,官员的职责是在于,而的最高艺术就在于不,也就是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这就是的最高艺术。如果一个官员能够让一方百姓一亩地产出一百石粮食来,一妇月可织出上万匹丝绸来,他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朝廷还必须得赞赏他。

    只有无能的官员,才会整天跟在百姓的后面,念叨着,种田织布种田织布,可是地就这么多,你不发展农学,撑死也不会多出一粒米来。我在大唐日报上面非常清楚的阐述了农学的意义,就是让百姓能够更加省力的种出更多的粮食,先秦时期,一亩地产多少粮食,现在咱们产多少粮食,我宁可舍弃一百个像许大学士这样能干的忠臣,也不愿让农耕退回到先秦时代。因为没有粮食就没有安定,再能干的臣子也是弥补不了的。”

    许敬宗气得鼓着双眼,可是却不知如何反驳。

    崔义中道:“农学我就不说了,你那科学又是什么玩意?”

    韩艺笑道:“科学是研究万物的,我的纸墨、香水都是来自于科学。为什么弓箭能够射出去?为什么船能够在水上行走,而同等重量的物体又会沉入水底?为什么墨水能够纸上写字?为什么铁又会生锈?为什么饭菜放久了会坏,但腌菜又可以保存很久?这都是科学。”

    崔义中哼道:“我知道这事就行了,我要知道原因作甚?”

    就是因为你这种人在,才导致我华夏民族今后会一蹶不振!韩艺难得奋青了一下,嘴上却笑道:“如果你知道铁生锈的原因,是不是就有希望想到办法阻止它生锈,如果铁铜不生锈的话,那每天可以为我大唐节约多少钱啊。如果你知道弓箭为什么能够射出去,是不是就能想到办法让弓箭射得更远一些,在两军对战中,这弓箭哪怕比对方射远一丈,那也是巨大的优势啊。

    如果你知道墨水的特性,是不是就有可能发明更多墨水,好的墨水,好的纸,不但可以让写字的人心情愉快,创作出诗赋来,还能够保存的更加,并且应用于应刷术上面。如果你知道这腌菜为什么能够保存很久,是不是就有可能想到办法将粮食储存的更久。如果你能知道船为什么在水上行走,是不是就有可能想到办法我们大唐的战船变得更大、更快、更坚固。

    旧儒学思想是让国家变得安定、和谐,这是基本,而我的新儒学思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富裕。我认为大唐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已经是非常和谐、稳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大唐变得更加强盛、富裕。”

    许敬宗哼道:“什么新儒学,这都是你自个认为的。”

    韩艺耸耸肩道:“我不过是在做那董仲舒做过的事情,谁规定我大唐就不准再出一个董仲舒了,你这是看不起我人杰地灵的大唐。”

    这小子脸皮厚的,简直就是丧尽天良啊!

    那些文臣恨不得用口水淹死韩艺,你也配合董仲舒齐名。

    李治也都有些为韩艺感到脸红。

    韩艺毫乎,他真不觉得自己是在吹牛,他确实认为自己比董仲舒要强,又向李治道:“陛下,我大唐科举制度远胜于前朝,不过就是没有好好利用罢了,以前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进士科和明经科都包含在常科里面,而制科是为朝廷招纳特殊人才的,但是制科一直不受重视,导致形同虚设,但是微臣认为朝廷离不开制科,工部需要兴修水利、宫宇的人才,户部需要算账的人才,兵部需要研制武器的人才,等等。

    而制科对于科举是一个非常的补充,因为他能够让人才分流,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毕竟有些人擅长打仗,有些人擅长治国,但两者缺一不可。微臣建议将六学统一规划到制科里面,为朝廷各种各样的人才。”

    许敬宗一听,心里乐了,你小子还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呀。道:“陛下,虽然老臣有所不认同,但是特派使说得也的确不无道理,老臣认为可以试一试。”

    制科是出来就要面临淘汰的东西,因为制科求的是特殊人才,一般选官不从制科里面选,哪怕选上了,也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官员,没有权力的官,谁愿意当,而且制科是皇帝开口说考才能考,没有规章制度的,不像常科一样,年年都考,故此不受人重视,没有人去考这些,所以后来就淘汰了,你把贤者六学扔到制科里面来,那你不就是自取灭亡么。

    又有一些大臣站出来韩艺,其中有些是真的有才之士,还有些就跟许敬宗一样,垃圾就应该放到垃圾桶里面去,这是正确的。你们寒门不是推崇贤者六学么,你们寒门就都去弄制科吧,咱们士族走进士科,皆大欢喜。

    李治不懂这贤者六学,听着也好像有些道理,尤其是农学,这值得去发展的,毕竟大唐是小农经济,农耕也是国家头等大事,点点头道:“此事朕准奏了。但是关于这六学如何考,考什么,这个你还得上一份详细的奏章来。”

    “微臣遵命!”

    韩艺暗想,你们这些家伙,忘记是我干什么的么,我可是一个老千,比商人还要狡猾的老千,老千生产的商品,哪怕是一坨屎,也是能够卖出去的,哥们既然生产了这玩意,就必须将它卖出去。又笑眯眯道:“陛下,关于科考,微臣还有一个非常的建议。”

    还有!

    李治虽然有些不耐烦了,但他得忍,毕竟他要从谏如流,道:“说吧。”

    韩艺道:“一旦大兴科举,可以预见的是,这将会成为我大唐子民的头等大事,甚至可能发展为一考定终身,这对于百姓而言意味着一生,但仅凭科考的成绩而言,未免有些武断了。因此微臣建议,应该将考生平时的行为、品行作为的参考。朝廷要得不是那些贪念权势的人才,而是那些有抱负,有理想,是真的想未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的人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