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
只有这两个字。
第三章 韩国戚与赵皇亲
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九月十七日,宋光宗驾崩,终年五十四岁。这一年是新皇帝赵扩登基后的第六年,六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让我们回到事发前,仔细看一看。
赵扩是幸运的,太皇太后吴氏宣布垂帘听政,任命他为皇帝,而垂帘期只有一天。当天入夜,吴氏宣布撤帘,唯一的一条政治建议是回忆。
她回忆说,孝宗赵昚去世前曾说:“宰相须是留正,不可轻易。”
一个下属最重要的是得到上级的信任,像留正这样,让领导一直信任到临死前片刻,是多么成功啊。于是在光宗朝任相,像光宗一样毫无建树的留正又成了宁宗朝(赵扩)的第一位首相。
隐藏起来的首相大人被南宋官方给搜了出来,火速入朝,以便参与第二天的皇帝亲政仪式。当此盛况,受此殊荣,想想之前的临事逃跑,六十多岁的留正觉得很不好意思,前思后想,觉得一定要对新皇帝表示足够的敬意,以及亲近。
他提出了上任之后的第一个施政建议,请赵扩推恩于人,也就是施恩于赵扩在王府里的旧日侍从近人。这么做,可以说很乖很讨喜,是留正这种让领导念念不忘的好下属的看家本事。可惜他没摸准新皇帝的脉,轰然撞上了铁板。
赵扩冷冷地说:“我还未见父母,就可以恩及下人了吗?”
留正骤然脸红,这在宋廷之上等同于被当众打脸,而他这还纯粹是自找的。这让人情何以堪啊,换个稍微脸皮薄些的,恐怕会立即辞职。
留正没有,他只是因为猝不及防才脸红了一下,之后迅速恢复正常,继续扬扬得意地当他的首相。在随后的十几天里,他处理的好几件事都让赵扩冷嘲热讽,挑出毛病。
留正仍然不在乎,他继续正常办公。这有什么啊,信不信在以后的史书里,关于这一段,完全可以这样解读:新皇帝刚上任,对工作不熟悉,久经考验的老同志不急不躁、不气不恼,专心工作,让国家平稳地步入了新时期。
这是正面典型!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本来留正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只是他千算万算,再不要脸,也没看清楚一个人的真面目,掂量出这个人的真实分量,因而阴沟里翻船了。
韩侂胄。
韩国戚最近有点不安于位,他放着本职工作——皇家高级服务生不干,有事没事总去都堂转悠,还老是在首相大人面前忽隐忽现。开始时留正没理会,时间长了怒火陡然间升起。这是在搞什么,俺只是逃跑了一次,回来之后威望全都丢了吗?!
都堂成了菜市场,什么人都能随便进来溜达?
怒火中,他命令省吏往外赶人:“这不是知合每天往来的地方。记住自己的身份,哪里来的哪里去,赶快滚。”韩国戚大怒。
这些天韩侂胄本就很恼火了,政变已经成功,每个参与者都得到了好处,比如赵汝愚,据内线说这人马上就要从西府升入东府,由武转文,平步青云。而他呢,还是个高级服务员!
忒煞是欺负人,难道都忘了是谁鼓动的吴太皇太后?没有这尊神,你们能干出什么事!
可是……怒归怒,他总不能硬邦邦地找上门去邀功跑官,怎么说他也是韩琦的后人,该端着的时候还得端着!
所以他每天都去都堂转两圈,提醒大家他的存在,可是没承想被留正当众羞辱了一番。留正是吧,真当自己是三朝元老,当俺是个侍应生了……那好,就让你长长眼,看清楚了俺到底是什么人!
韩侂胄身为皇家高级服务员、数得着的后族成员,和大内的联系是亲密无间的,他有大把的机会零距离接近新皇帝。
如果把整个皇宫比作一个大牢房的话,韩侂胄有足够的能力切留正的冷猪肉。
他先是小心地观察情况,很快他清楚了赵扩非常讨厌留正。这样事情就好办了,南宋的皇室血统很有特点,自赵构开始,每一代都非常执拗倔强,只要他们看不上,无论是谁,都别想好过。忠如岳飞,奸如汤思退,个个灰头土脸,死相难看。
到了赵扩,这个特点照样存在,甚至有所加强。
韩侂胄不动声色地走近赵扩。两者的血缘关系,加上前些天慌乱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让两者非常轻松地聊了些私人话题,内容主要是新皇帝突然上任后的得失,这很容易就转到了管理的层面上,自然而然地绕到了首相的工作上。
赵扩无法掩饰他对留正的厌恶,韩侂胄轻轻地挑拨了几句,迅速决定了留正的命运。几天之后,赵扩没经过部门审批,没走正常程序,用御笔直接罢相贬留正。
这个命令震动天下。
一来,宋代君主罢相,总是先示意本人自请罢政,之后君主准许,以示保全大臣体面,甚至为下一次拜相留有余地。像这样直接罢免,冷冰冰不留半点情面的,实在少见;二来,罢相是官场的大动作,其程序是所有官员升迁罢免的首要参照,有其不可更改和缺失的各个步骤,就连靖康时期罢免蔡京,都是台谏弹劾百官附议皇帝批准,才实施的。
像赵扩这样直接用御笔操作的,实在是极其少见。
留正被扫地出门。继任者尽人皆知,肯定是赵汝愚。他作为政变的首倡者、实施者,这点利益注定会得到的。
他几次推辞,赵扩几次勉强,他终于勉为其难地上任了。
赵汝愚执政,在很大层面上得到了认同。他的学识、资历、志向,在当时的南宋首屈一指,不管是谁,哪怕是愚悍泼辣的李凤娘,都没法否认。
赵汝愚真的有志向,他读万卷书,科考殿试第一;他兼资文武,两途为官鞭辟入里;他行万里路,江南蜀川间见多了吏治贪浊民生凋敝,这让他的正义感爆棚,使命感丛生。
他决定要倾尽一生之力,把宋朝带回到北宋中叶时的盛况。两者间相距不远,他不信人力不可以回天。他深怀感慨:“……国家自祖宗开创以来,盖历二百三十余年,如大厦焉,岁月深矣。栋挠梁折,曾风雨不庇矣。兴滞补弊,正有赖于今日。”
振兴天下,在他心中不外乎政、儒两道。政治方面,他自任领袖。精神方面,也就是儒家教派,他选择了当时的不二人选,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宗师。
朱熹。
这位在中古圣人史上排名第三,仅位列孔、孟两子之后的“朱子”,终于登场了。他被赵汝愚请出山,担任经筵,也就是帝师。
这样的配置,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挑不出毛病来,堪称最佳组合。消息一经传出,天下立即沸腾了,但凡知道点儿帝国往事的人们,都把赵汝愚比作范仲淹、司马光,而朱熹当然是二程。这样一来北宋时最了不起的执政者,最伟大崇高的大宗师,都在南宋找到了投影。
这简直是天不灭中华之元气,突然间在黑暗中爆发出了光明!于是时人称这时为“小元祐”。
普天都在同庆,皇宫的深处有一个人低下了头,开始喃喃咒骂。……赵汝愚,你小子还真担得起这个“愚”字。为啥你就这么蠢呢,简直比留正还讨厌、还操蛋!居然敢这样无视老子、消遣老子!
事情是这样的,政变进行中,赵汝愚作为执行者,他对同伙们有过许诺。他说,如果成功的话,“侂胄建节,彦逾执政”。
韩侂胄从高级服务员直升为节度使,赵彦逾从工部尚书进入东府。
可是成功之后,尤其是把留正赶走之后,一切都变卦了。赵彦逾找到他,他说:“我辈宗室,不当言功。”于是赵同伙还是工部尚书;韩侂胄找到他,他说:“我乃宗室,你是外戚,怎可论功?”名正言顺地,韩同伙还是高级服务员!
那为啥你成了首相?!
韩侂胄怨气冲天,但还处在暗气暗憋跟自己较劲的阶段。以他善于观望小心谨慎的秉性,他一定会先潜伏下来,等到时机成熟,能一击制胜时才会报复。
可不久之后,一件小事却把他深深地激怒了,让他忍无可忍地选择了立即行动。
话说赵扩的宁宗朝的精英分子聚集地比较奇特,居然是知合门事这个位置。除了韩国戚之外,还有一位能人名叫刘弼。这人官职卑微但颇精权谋,平时冷眼旁观,把朝局看得是清澄见底。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有业绩,这就和机遇有关了。
韩国戚那么大的后台,不也得和他在一个办公室混吗?
刘弼最近心里也有点不平衡,他自负心胸权谋在当时的江南绝对一流,连韩国戚也不在他的眼内。那么这次的宫廷政变,为什么赵汝愚选择的同伙是韩侂胄,却不是他呢?
至少可以咨询一下吧。
人有不平,必发之于口。刘弼有意无意地接近赵汝愚,像闲聊一样地问:“此次新皇登基,韩侂胄颇有些功劳,想来高升指日可待。”
赵汝愚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句:“他又有什么大功。”
刘弼转身就把这句话告诉了韩侂胄。韩国戚大怒:“好你个赵汝愚,老子没有大功也没有过失,为什么人前背后一点体面都不给我留,你凭什么如此轻贱鄙视我?!”
但是转瞬之间他又平静了下来。
刘弼是不是在挑拨……带着这个疑问,韩侂胄决定亲自去试探一下。他郑重地前去拜谒赵汝愚,希望能有个好结果,这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是给赵汝愚一个机会。
按说政变刚刚成功,两人还是战友的关系,赵汝愚无论如何也得亲近些才是。不料新首相正襟危坐,岸然不语。
韩侂胄很快就告辞了。出来后,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刘知合没有诳我。”很好,从此之后,他知道该怎么办了。
赵汝愚,有你没我!
赵皇亲轻轻地挥挥手,打发走了韩国戚,仿佛挥袖拂散了一只苍蝇一样,只有轻松没有不安。随后,他集中精力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宏图伟业。
他马上就要和开天辟地以来不出一掌之数的大圣人合作,改造国朝扭转乾坤了,哪有空理会一个小小的外戚、一个皇家服务员?
这是他的心思。平心而论,他实在是太轻贱韩侂胄了,视其如小人厮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半点的尊重。这样做,不仅韩同伙伤心生气,连旁观者都看不下去了。也有几位大人物,如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徐谊,劝赵汝愚厚待韩侂胄,使其心满意足,然后疏远就是,有什么害处吗?
节度使虽然恩数同于执政,俸禄高于宰相,毕竟只是一介粗官,连太监都兼职过,何必这样吝啬。
赵皇亲不为所动。
国子司业叶适也同样劝他。叶适,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是南宋儒家重要分支永嘉学派的领袖,在某种程度上能与朱圣人分庭抗礼,当然,后世的影响力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他的话不可谓不重,赵汝愚想了想,既然叶领袖都说话了,怎么都得给点面子。
几天之后,有旨晋升韩侂胄为承宣使。
终于升官了……效果却是火上浇油,让韩侂胄暴跳了起来。他原本是防御使,很低,升两级之后是承宣使,再升一级才是节度使。也就是说,赵汝愚仍然是卡了他一级,说什么都不让他摸着节度使的边儿,让他眼巴巴地看着,就是爬不上去。这算是什么,逗我玩儿,拿我开涮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
韩国戚怒了,他拒绝承宣使,只迁一官去当观察使。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撮火行为。你不是压我一级吗,我偏偏再降一级,这样你觉得如何,高兴了吧?
消息传来,赵汝愚觉得自己是有些过分了,随后,派人去转达了一下抚慰之意。小韩,都是为国家服务,不要怄气,不要计较,要以国事为重,个人待遇是小事……换来的是韩国戚的冷嘲热讽,不逊之语。到这时,赵汝愚终于有点蒙了。
国朝史上首相刚刚上任就被小吏挑衅的事太少了。这个小小的服务生到底想干什么?怎么敢跟帝国精英叫板?
韩侂胄有自己的凭借。在他来看,他有两个非常大的优势:
第一,他是外戚。自古外戚篡权的事屡出不鲜,是很多王朝的噩梦,亦为各代当权者提防。这的确不假,可是与皇亲比起来,他就是好的了。外戚弄权是国贼,做得成功的话,会把持朝政十几年,或者一两代。可是皇家宗室成员一旦得权的话,就会导致篡位。
就像宋初时赵大猝死,赵二登基,之后一连九个皇帝都出自赵二血脉。
这远比外戚可怕百倍。
第二,双方的职务对比。赵汝愚是首相,他位高权重,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有天差地远之别。可是,换一个角度看,知合门事交通内廷,深入后宫,与皇帝更加接近,可以随时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首相就不成了,他每一次想和皇帝相处,都会万众瞩目。史上很多大事,都会在这种情况下决定。
韩侂胄坐拥这两大先天优势,觉得有充分的体力能和赵汝愚掰手腕儿。但是真正决定动手之后,他突然有点儿茫然。
赵汝愚不是留正。留正在光宗朝有太多的劣迹让人心烦,扳倒他可以用挑拨的手段,并能迅速见效。可赵汝愚刚刚立有拥立大功,还素有贤名,这得怎么操作呢?
还用之前的办法,就算见效,也是个慢工夫……时间不等人呀。赵汝愚正在积极实施新政,等他出了成绩,再动他会难上加难。
犹豫中,有个人悄悄走近了他,对他耳语了一句话,让他瞬间茅塞顿开。
刘弼,另一个皇家高级服务员。他告诉韩国戚:“您还有另外两件武器没动用呢,那才是扳倒赵汝愚的关键点。”
御笔和台谏。
台谏,御史台、知谏院。这两个部门是北宋设立起来的,用以监督百官、制约相权。到了南宋,它们在朝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京官万千,只有三个圈子。第一,三省二府。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门下中书、枢密院,这是宰执圈;第二,给事中、中书舍人等的侍从圈;第三,台谏圈。
这三个圈子中,论权力当是宰执圈最大,国之大政,尽出其中。侍从圈也未可小觑,官阶不高,可有一样很要命的权力——封驳。皇帝下的命令不合他们的心思,这帮人就能驳回去,让皇帝重改。另外,他们与皇帝非常亲近,能随时提出各种建议,哪怕皇帝不听,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两大圈子集朝政权力于全部,建议权、决策权尽出其中,可以说两者联手,则天下尽在手中。可是,当他们面对最后一个圈子时,仍然有点儿心惊胆战。
言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帮人就像宋朝演义里的八贤王一样,上打君下打臣,打谁谁死,打错了没责任。
有宋一代权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离不开台谏,都得把这个圈子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而御笔,是比台谏更直接的打击武器。
御笔,也称内批、御批。是皇帝处理朝政时的专属指令。它直接由大内发布至朝局,不经中书拟议,绕过封驳程序,避开言官论谏。可以说是把三大圈子都扔到一边,独行其是,不受任何监督阻挠的快速通道。如果想从历史上找到相似的,那就是北宋灭亡前夕的那位隐相大人。
梁师成。
梁大太监凭着这个,让蔡太师都退避三舍,礼敬有加。
刘弼的确是个人物,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两样东西,给韩侂胄的权臣之路点亮了路灯。韩国戚沉默了一会儿,暗暗地盘算:御笔,他有把握。长期的接触,尤其是登基之前就有的接触,让他与赵扩走得很近,完全可以通过操作御笔来影响赵扩。甚至以后绕过赵扩,直接掌握御笔也不是难事。
重点在于台谏,怎样把这样独立于整个朝纲之外的大圈子抓在一介高级服务员的手里呢?这个命题荒诞到让人抓狂,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