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骁骑- 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件事情最早是李玄提出来的,随后得到贾诩和李儒二人的一致赞同,极力推行此事。
    李玄认为时下的朝廷律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了,必须予以修改。否则,西凉三十万大军要么南下中原,攻城略地,从而缓解粮草压力和人口稀少的难题;要么裁军,藉此减轻钱粮供应负担。因为按照李利提出的要求,既要供应大军所需,又要大力发展农耕和改善民生,两者兼顾的话,以郿邬存储的钱粮最多维持两年,以后便难以为继了。
    有鉴于此,一直以来只关注战事的李利,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钱粮上面,大费心力筹划西凉大军的给养问题。
    军队重要,发展农耕和改善百姓生活困境也同样重要,绝不能耽误,时不我待,必须立即推行。西凉各郡县农事荒废已久,人口大量流失,这直接制约着西凉大军的发展扩张,等于是捆住西凉军的双脚。没有牢固的后方根基,就如同无根之萍,根本难以成事。
    此外,李利还有一点难言之隐。那就是西凉军重新整编之后,看似兵强马壮,实则战力大减,远不及此前。三十万大军全部混编组建新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磨合,更需要战火的淬炼,否则很难恢复此前的战斗力。而李利之所以推行整编,就是想加强自己对军队的全面掌控力,绝对不能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整编过程中,李利其实也想过裁军,削减兵马,减轻粮饷供应压力。只是西凉将士别看军纪松散,但单兵战斗力极强,一个个全是饱经战火考验的勇士,裁掉他们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李利一咬牙一跺脚,除了老弱病残之外,没有裁掉一个兵士,全部编入新军。就这样,三十万大军诞生了,而李利的烦恼也随之而来。
    扩军容易,招兵也不难,但养兵却很不容易,困难重重。
    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粮饷,募兵打仗,拼得就是钱粮。
    然而,西凉穷啊!不是一城一地穷困,而是西凉境内各个郡县都穷,穷得百姓易子相食。
    另外,西凉还很乱。流寇四起,诸侯割据,近十年来,就没有一天太平曰子,以至于百姓宁愿上山做野人,也不愿意守着农田过曰子。
    面对如此困境,李利当下真的犯难了。愁得他连续几天都寝食难安,恨不能再抢一座郿邬,那一切困难便迎刃而解了。
    被逼无奈之下,李利不禁把自己脑海中的养兵方法掏出来。
    那就是化整为零,让各营将士自力更生,自谋发展,以战养战,以战养兵,以战练兵。
    为此,李利还想好了一番说辞,说服李玄、贾诩等人。长安三辅之地和凉州周边的游牧民族,历来不事农耕,靠着放牧和劫掠繁衍千年,越来越强。既然一众蛮夷都能生存,那西凉军为何不能?最重要的是,西凉军眼下并不是没有粮草供应,而是不能长久。
    既然西凉军暂时需要磨合,又没有钱粮供应大军进取中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死马就当活马医,把兵权下放到各营统领和副统领手上,让他们独自领军征战,尝试一番。不等周边蛮族前来劫掠大汉,西凉军主动出击,到他们的地盘上劫掠。如果成功了,那便是意外之喜;不成功,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反正最近一两年内,西凉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磨合练兵,与其待在军营里闭门造车、埋头苦练,不如把兵马拉出去攻击周边蛮夷。
    左右都是练兵嘛,在哪练不是练啊!
    就这样,李利把大练兵和削减俸禄之事合二为一,促使一众将领欣然领命,使得削减俸禄的法令得以顺利推行。
    武将终归不同于文士,他们对钱财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文士那般强烈。只要他们能够养家糊口,衣食无忧,就会更看重手中的兵权和自身能力的展现。荣誉对于武将或军人而言,往往大于钱财和物质享受。他们希望建功立业,既能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又能蒙妻荫子。故而,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远不及文士会享受生活,注重衣着穿戴,向往奢靡富贵。
    正因为如此,李利结合前世记忆和自身的经历,对症下药,下放兵权,借此推行削减俸禄的财权。双拳出击,正中要害,使得政令得以实施。
    不过,此举对李利而言,同样是有利有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把兵权下放到领兵将领手里,很容易滋生山头,甚至会促使他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李利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也有所防范。他认为,下放兵权恰恰是检验此前全军大整编成果的绝佳机会,也是他识人用人的一次考验。一个人的忠歼善恶,平时很难看出来,直到放权放手让他自由发挥时,才能真正看清其人的本来面目。
    此时正值西凉军休整时期,李利有时间也有耐心考校一下麾下将领的能力和忠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时下正是天下各州郡最混乱的时期,无论是谁,只要手里有两三万人马,再攻占一座大城,就能割据一方,自成一路诸侯。这种局势对于手握雄兵的西凉将领而言,绝对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若是谁经不住诱惑,拥兵反叛,李利翻手之间便能将其剿灭,以儆效尤。
    否则,等到逐鹿中原时,军中某个将领突然出现问题,那对西凉军绝对是个不小的打击,甚至会让西凉大军遭受毁灭姓的重创。
    防患于未然,宜早不宜迟。
    
    军政议事完毕后,众将又在侧堂内开怀畅饮一番,直到曰落西山,筵席方才散去。
    正堂左后方,李利书房。
    李玄、贾诩和李儒三人联袂而来,经李挚通禀后,进入书房。
    “呵呵呵!”李利未语笑先闻,摆手示意他们三人不必拘礼,随意就坐。
    躬身行礼后,李玄三人也不客套,各自坐定。
    李玄率先禀报道:“主公,属下此来有几件亟待解决之事请示主公。其一,主公允诺兴建长安太学和武威讲武堂之事。蔡邕老大人对此事兴致极高,天天催促属下着手修建,还要招募天下名士前来授学。属下对此事至今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其二,主公所说的烈士,属下也是一知半解,至今尚未形成法令,没有向全军颁布。其三,如今主公与李傕的关系一直僵持着,按照主公的意思,李傕将军往后要接管天下各州政务的。但是,如今朝中很多政务都积压在属下的案头上,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处理,还请主公明示。”
    “呵呵呵!”李利笑着对李玄说道:“筹建太学之事其实很简单。天子就在长安,可以直接下诏征召天下名士前来授学,为了避免有人推诿不奉诏,诏书上可以言明厉害。建立太学乃是留名青史的大好事,关乎我大汉之国脉昌盛,直接影响后代子孙的前途。那些名士若是不奉诏,则可以直接颁布诏书,向世人阐明其行径,贬为庶民,发配南海蛮荒之地服徭役。而他们一旦奉诏前来,那一切就由我们说了算,应该教授什么学问,必须按照我们指定的科目传授。近期我会撰写一些竹简,主要是初学者和中学者应该学习的内容,将作为初学和中学的教习科目。
    下诏敕封蔡邕为太学院长,领太子太傅,位比三公。太学府将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学、中学和太学。初学学期不定,主要是识文断字;中学,可以学习诸子百家,不受科目限制,但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忠信仁义,明白事理,学期四年。太学就由征召的名士传授,学期三年。太学的学府也不用大费周章的修建,把董相国生前的太师府修缮一下,然后划分三个学府即可。
    武威讲武堂,我会亲自主持学府的初期事宜,学府暂定于龙骧李府,在城外修建两个简单校场,以作训练之用,军中各营统领担任老师。另外,下诏征召一批各州郡比较有名的武将和避世的名将前来授学,方式方法与太学大同小异。此外,太学生可以由中学转入讲武堂,武学生也可以进入太学,互利互通,希望将来能培养一批对我西凉军有用的人才。
    至于学费和其它一应费用,元忠可以针对时局酌情制定,尽量定高一些,否则烈士遗孤免费入学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不要担心没有学生,随着我军逐渐发展壮大,很多豪强缙绅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我们,不请自来,学生也会越来越多。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至于元忠提出的烈士,我给出的定义是:凡是为我西凉军的发展强大和繁荣昌盛而献出生命之人,就是烈士。眼下烈士的入选范围仅限于全军将士,等到我们真正强大之后,就不再局限于将士们了,文士和普通民众亦可成为烈士。
    最后就是我和叔父之间的问题,后天邀请叔父前去龙骧李府一叙,我当面和他深谈一次,希望能化解他心中郁结。此外,元忠眼下不必理会朝中送来的政务,你只管处理好西凉二州的政务即可,其它州郡根本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不用我们艹心。”
    李利对于李玄提出的三个难题信手拈来,一口气说完,中间毫不停顿。显然,他对这些问题早就有所考虑,可谓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第337章 经略长安(下)
    夜色渐浓,星光璀璨。
    晚风阵阵,卷走烈日余温,长安城迎来夏日凉夜。
    征西将军府。
    府门前点亮四盏灯笼,两大两小,悬于廊下,将“征西将军府”照得金光灿灿,煞是夺目。
    正堂内府,庭前屋后,皆有灯火照明。
    昏黄的火光下,数百名威武雄壮的甲士一动不动地伫立守卫,戒备森严。
    正堂后方,左侧书房内。
    听完李利一番阐述,李玄躬身一揖,欣然说道:“多谢主公解惑,属下如释重负,随后就能轻装上阵,尽快落实诸多拖延已久的政事。只是属下心中仍有疑虑,建立太学和讲武堂固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过此举似乎与我军并无多大益处。如果仅仅为了奖励将士们不畏生死、奋勇杀敌而设立学府,未免有些大动干戈,耗资甚大。毕竟筹建学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之事,也不仅仅是修建书院和征召名士授学这么简单,往后维持学府正常运转以及发放俸禄,同样是一笔不小的钱粮数目。如若学生不多,但征召的各州名士却不少,而他们又享有极高的俸禄,时间一长,恐怕就要难以为继了。
    此外,组建学府对天子颇为有利,借此可以彰显皇威浩荡,教化万民。但此举对主公毫无益处,反倒要为此大费钱粮,得不偿失啊!属下愚钝,还请主公明示。”
    李利意味深长地笑道:“陛下终究是大汉之主,始终占据着天下大义,乃九州正统,真龙天子嘛!创建太学和讲武堂,没有陛下颁布的诏令,只怕很难成事,也不会被天下士子和百姓认同。所以,此事断然绕不开陛下,为了顺利开创两座书院。我们必须打着天子名号方能促成此事。既然要用人家的头衔,那自然要有好处才行,因此陛下落得一个好名声,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创建学府可不仅仅是需要一批饱学之士授学就行,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以及护卫力量,而这恰恰是我军之所长,义不容辞啊!我西凉百姓尚武成风。文士却极为匮乏,上马打仗自然没有问题,但治理郡县、发展农耕和税赋之事,却不是我军将领能够办好的事情。征战用武将,治政需文士。既然我们没有足够的文士治理郡县,而天下文士又大多集中在中原和江南。那我们就自行培养,还能借着太学之名吸引和笼络一些文士前来西凉出仕。如此两全其美之事,我等岂能错失?
    至于皇帝刘协那里,暂时不必理会,他毕竟还小,再过两年也不过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不足为虑。何况天下局势瞬息万变。等到长安两个学府真正兴旺起来之时,我们的皇帝陛下会不会嫌弃长安城太小,会不会移驾中原呢?走一步看一步吧,呵呵呵!”
    听完话后,李玄似有所悟,躬身一礼,退回原位,暗自沉思起来。
    而贾诩和李儒二人听了李利一番话后。心神剧震,彼此对视一眼,当即他们二人心照不宣地微微点头。
    待李玄落座后,贾诩起身恭声禀报道:“主公,属下此来同样有几件悬而未决的军务禀报,急需主公定夺。
    其一,此番朝廷敕封军中将领。我军诸将近乎全部接受封赏,但其中也有几位将领的职位尚需斟酌。杨秋、马玩、成宜和梁兴四将,虽是凉州诸侯出身,又与我军屡屡征战厮杀。但他们投奔我军之后,一直任劳任怨,尽忠职守,颇有战功。而他们投奔我军时便是校尉,又一直担任各营副统领之职,一年多以来,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从未有失。因此,属下建议对杨秋、马玩等资历颇深、屡立战功的将领予以提拔,以免他们心生怨气,惹出事端。
    其二,各营辎重和粮饷发放,目前都掌握在统领手里,由各营统领直接任命负责看管辎重的将领。属下认为此举不妥,如若某个统领擅自贪墨粮饷和辎重,外人根本不得而知。故此,属下建议主公亲自任命各营辎重功曹,或是直接派遣功曹前去掌管各营粮饷辎重,如此方能确保万无一失,至少可以钳制军中将领监守自盗,肆意挥霍粮饷。
    其三,扬威将军樊勇自从南郊之战后,一直没有露面,故而,此番整军也没有安排他的军职。南郊之战,樊勇将军违反军纪,随性而为,其过失,全军将士有目共睹。但是,他此前跟随主公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军中资历极深,颇有威信。如此一来,樊勇将军的功过奖惩,属下实难决断,还请主公定夺。”
    贾诩禀报完毕后,书房内顿时一片寂静,气氛十分压抑。最重要的是,李利脸色阴沉,剑眉微皱,双眸中流露出凝重之色。
    “唉!”思索半晌,李利轻声叹了一口气,沉吟道:“樊勇是我的二弟,与我更是总角之交,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之前樊稠冥顽不化,临阵诈降,突袭我军后阵,致使我军上万将士血洒疆场。不过樊稠已受到应有的惩罚,被乱箭射杀,逝者已逝,恩怨两消。樊勇既是樊稠的侄子,又是他的假子,亲情难舍,忠孝难两全。如今,他已经护送樊稠尸身返回武威故居,暂时不用给他安排任何职务,让他尽尽孝心,守孝三年吧!”
    语气稍顿,李利继续说道:“杨秋、马玩、成宜和梁兴四人,未投奔我军之前,他们还是凉州的诸侯势力,在整个西凉境内也算是叫得上名号的人物。投效我军以来,的确颇有功劳,任劳任怨,没有打过败仗,也无过失。这样吧,任命杨秋、马玩、成宜、梁兴、铁萧、王方和马超等七人为裨将军,位于中郎将之下。文和随后去宫中领一道圣旨,正式任命他们的职位。此外,从龙骧营、金猊卫营中抽调一百名屯长或千夫长,派遣到各营担任功曹从事和辎重功曹,掌管各营钱粮辎重。此后,没有本将手令,各营统领不得擅自罢免或任命辎重功曹,违令者,按军纪严惩!”
    “诺,属下领命。”贾诩闻言躬身应道。
    待贾诩落座后,李利微笑着对李儒说道:“文优,之前你执意不肯接受朝廷敕封,不要任何官职。不过我还是给你保留一个职位,那便是你原来的官职,内宫中常侍。往后,我不可能一直坐镇长安,所以宫里的一切事宜就全权托付给你了。此外,我有意任命你担任征西将军府主簿,李玄担任将军府长史,贾诩担任军师将军之职。
    除此之外,我军情报和细作也需要进一步充实壮大,争取两年内让我军细作深入天下各个州郡,甚至遍布是天下各县。我意,组建成一支细作队伍,人数初步定为三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