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部:读n,同刑音,主管行政。这个行政并不同于广义的行政,而是特指。职责为监督、指导中央的行政命令在各地方的执行,同时负责对行政命令执行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反馈。除此之外还负责中央的档案管理、文书处置等工作。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设有布政使一职,按字面意思就是排布政事的使者,但是主要的职责却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负责一省的财政、民政。中国历代都是精英政治,文官体系都是被“读书人”这一阶层独揽。而历史上的读书入仕需要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刻苦,但是却往往脱离了实际。这样的人当了官,自以为圣贤书中的道理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因此很多政令法规往往都是源自拍脑袋而来。而且中国古代文书往往晦涩难懂,加上古文中又多有歧义,如此一来,一条政令下放到各省、道、府、县后就会根据各级官吏自己的理解加以变动,因此上就出现了一省有一省的方法,一府有一府的情势了。而这个方法和情势却不是因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变更,而根本就是各级官吏自己再拍脑袋的产物。再加上古代并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政令贯彻情况的部门,而是将政令执行的督查与各级官吏的监察结合在一起来完成的。所以不管中央的政令法例正确与否,到了下面就一定会变得似是而非。可是你又不能说地方官吏错了,因为他的理解就是这个样子的。除非从上到皇帝宰相尚书,下到具体负责的官吏差役,都只针对某一事情自始至终的关注,稍有偏差立即指出矫正,才会较为完整的体现中央的思想。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皇帝或最上层的大人们不可能将一个国家每天发生的每一条政令都如此尽责的督办。那么一个人或几个人不成,就单独设立一个部级单位来管理政令的执行,这就是当初封文胜对官僚体系的改革之一。
十部之外还有三寺主官叫卿,比如大理寺的主官叫大理寺卿。副官叫少卿,比如大理寺的副官叫大理寺少卿。:
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相当与现代最高法院。完全独立于之前的所谓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的三司体系,完全独立,并将刑部的审理权收入,负责全国案件的审理职责。大理寺下设各级程法堂,比如一省的就叫省程法堂,一府的就叫府程法堂,行使各级审判权。
御史寺:又称御史台。和历史上的御史台不同,不在行使“风闻奏事”的权利,而是行使监督权和问责权,对政务及军队体系的各项决策进行监督及问责,但这个问责是事后问责,就是不管是政务还是军队体系的政策决议在执行过程中,御史台是没有权利干预的,监督也仅仅是记录政策决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及反馈的意见,在事后问责时作为证据使用。而一旦政策决议出现问题,那么在事后问责过程中,御史院就会将监督执行过程中的证据拿出来,对责任人进行追责,该是决策者的问题找决策者,是执行者的问题找执行者。御史寺下设各级巡察御史,比如一省就设立省巡察御史,一府就是府巡察御史等等,行使细化到各级单位的监督与问责权。
宗正寺:又称按察使司。宗正寺同样不同于历史上同名的官署,职责绝对和管理皇家事务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行使公诉权,相当于现代检察院,同时还对执法及司法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及纠正。本来原名是按察使司,但因为建立时选择官衙位置恰好在元朝的大宗正府原址上,加上都是隶属法律体系,因此便称为宗正寺,原名反而没人叫了,到了最后连官方文书上也称为宗正寺了。宗正寺下设各级刑讼堂,比如一省的就叫省刑讼堂,一府的就叫府刑讼堂,行使各级公诉权。
然后是两院主官称为院长、副官叫副院长,所属皆为院士:
国柱院:很像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上议院,与英国的贵族院最为接近。但此时仅仅只是意义大于权力,毕竟没有经过改变,现阶段也仅仅只是封建王朝向君主立宪过度的初级时期,皇权虽然被限制了,但还是很大的。成员全部为亲王、郡王衔的皇族和伯爵以上的勋贵。本来原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制衡下议院型的国基院的,结果由于各方势力的角逐,变成了摆设。后来经过封文胜的改革,将国柱院变为了制衡皇权的机构。没有下设机构,只有一个国柱总院。
国基院:当初封建明设立两院的初衷是为了效仿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因为各方势力拉锯扯皮,最终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地方。国基院最初设立时的职责是就是立法,但各方实力角逐的结果就是这个权力变成了建议权。国基院院士为各地按人口统计比例选出的代表可不是现代投票选举啊,而是地方官员推荐,国基院工作人员及其他地区的院士进行走访调查,最后确定是否通过,先是成为各省的国基院院士,然后再由这些各省的国基院院士推举分别出来成为国基总院的院士,主要为各地有名望的士绅、退休官吏等。
两院的现在的运行模式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由国基院院士提出建议,如果大多数院士通过,则呈报给皇帝,由皇帝决定是否采纳,如果决定采纳,就送交国柱院,由国柱院投票决定是否真正执行,如果投票没有通过,则被驳回,送回给皇帝。国柱院有三次否决权,如果第三次否决后,皇帝还要执行,则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柱院院士投赞成票,否则将永远封存,不予执行也有特例,书中会详细介绍说明。
第二种是由皇帝提出,交国基院投票,只要有三分之一投票通过,即可以转递国柱院进行表决,表决的方法同第一种。
最后是三总道主官叫巡道,副官叫佐道:
江河总道:相当于现代水利部和海事局,拥有水利部的大部分权利,但没有防汛抗旱指挥的职责。因为江河流域很广,而且往往是两省交界地标,所以将江河的管理直接提出来设立副部级的衙门。同时,随着大明朝的海上活动增加,江河总道还接管了海事职责。江河总道在各省设立的直辖部门叫做河道,比如河南就是河南河道,江苏就是江苏河道等等,靠海的省份的河道衙门还负责当地的海事,主官叫巡察。
盐铁总道:负责管理国家专营的盐、茶、烟、酒、矿石等国有资源的生产运营。相当于现代国家盐业集团、烟草集团等等国企的合体。但是只负责生产和总售,不负责分销环节。本来最初设置时还打算将粮食与食用油划入,但是后来考虑到不管是粮食还是食用油的原料都可以作为种子使用,因此便将这两大类留在了新成立的农部里,没有划出来。各省设立盐铁分道,简称盐道,所以中出现的盐道并不是原来历史中的盐道。
路桥总道:新设立的衙门,管理国家修建的国道和桥梁,现在只负责管理养护,不负责建设,将来会将工部的道路桥梁建设的权利划归路桥总道管理。还负责某些路段和桥梁收取过路费的职责。因为蒸汽机车的研发是工部的主要职责,因此将来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可定也会由工部划归到路桥总道衙门的。各省设立的直属衙门简称路道。
地方上设省、畿读,基音、府州、县路等行政单位:
省:等同与现代的省,各省分化不做细表。省的最高长官叫做一省巡察慰抚使,简称巡抚,尊称抚台,政府文书除特殊情况外则统一称巡抚。和历史上清朝的巡抚不同,这个巡抚不负责军队事务。例如河南一省巡察慰抚使就是河南巡抚、安徽一省巡察慰抚使就是安徽巡抚等。
畿:只有北京、金陵、成都、泉州四城,北京称为京畿、金陵称为南畿、成都称为内畿、泉州称为海畿。级别同省,主官也叫巡察抚慰使,简称巡抚。畿由于地域等原因,下面不设府,而是直接管辖州和路。
府: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但又有区别,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人口聚居密度没有现代这么大,虽然本文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初级时期的工厂,但是由于时间及文化差异,同样不可能出现大规模人口自然迁徙由农村进入城市,所以府所在的主县并不能称为市,甚至连现在一个区都没法比。府属省直接管理,府的主官全称权知府事,简称知府。
州:和府的级别相当,但是一般是独立存在,不辖管县,比如北京附近的通州,就是一个州,但下属并没有县一级单位存在。州也隶属于省或畿管理,主官全称权知州事,简称知州。
路:历史上出现过路这一级的行政单位,但是这里却和历史上的路不同,是提出来特指的,路的级别高于县但小于府,一般都为京师、金陵等人口密集,辖区广阔的大城所设立的特殊行政单位,一般包含两到四个县,比如京东路就包含三河、大场就是今天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东安现代的廊坊市安次区四县。主官全名叫做某某一路事务佐理有司,简称佐司。
县:最低级的行政单位,隶属府或路管理,主官全称权知县事,简称知县。
各级地方衙门都下设除三寺两院三总道直辖部门外的政事阁内十部的所有衙门,名称分别是省下的厅如农厅、刑厅等,主官叫监厅官,副官叫佐厅官、府州下的科如农科、刑科等,主官叫理科官,副官叫佐科官、县下设组如农组、刑组,主官叫差办,畿和路下不单设各衙门。
0…2军队系统()
军队分为内卫及野战两类,内卫包括皇家卫队系统及各地方卫戍部队,野战包括各地方机动部队及边防军。中低级军官军衔统一,少将及中将则分为龙虎两种,龙为内卫部队,虎为野战部队,因为少将和中将是军队的主力指挥官,以龙虎区分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职能。
军衔:
擎国柱石大将军大将、
龙虎上将军上将、
龙庭将军或虎山将军中将、
龙啸将军或虎威将军少将、
左亭校上校、
右检校中校、
承威校少校、
左护尉上尉、
右都尉中尉、
游学尉少尉、
伍士伍士为带兵的最低级长官军职,带领一伍,一般由老兵或者有较高学问及技能者担任,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军士长,还有不带兵的技术兵种军职:长弓士、游骑士、善牧士等、
健卒入伍一两年或更久,但是还没有资格成为伍士的士兵、
游卒已经退伍或改编后从新应招入军队的士兵、
新兵刚入伍的士兵。
这个时空会在军衔前加上军种,军种则分为神机火器步兵、骁骑骑兵或快速反应部队、玄甲装甲兵,至于装甲请参考作品相关武器篇,以上三类统称马步这里面有个问题要说一下,那就是只有镇或以上军职在授衔时可以加上马步,其他的只能取实际兵种作为前缀,江河内陆水军、远洋外海海军、岸防顾名思义就是陆地上防守的,但隶属于海军的编制,主要在海岛及港口,以上三类统称为海路,用法通马步等前缀。
除此之外还有轻骑军种,相当与现代特种部队或特殊部门,御林军、内卫和锦衣卫、玉衣卫、暗衣卫暗衣卫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执行外勤工作的人员有军衔,但不公布,自己也不得彰显都在此列。
军职:
中央设兵事阁这个明朝没有兵部,而是设立兵事阁,兵事阁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政事阁并列,但是没有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只有对皇帝进行建议权,同时还要保障军队的日常运转,其职能可以参考现代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部分职能:
设兵事参相一职现代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马步参事一人陆军总参谋长陆军部部长、
海路参事一人海军总参谋长海军部部长、
军政参事一人总政治部主任、
武备参事一人总后勤部部长、
火器参事一人总装备部部长,
军法参事一人军事法庭首席**官、
军学参事一人军事院校校长、
提举参事若干作战或作训参谋,正、副军级。
兵事阁下属六部两院,分别是:
总参谋部主官是兵事参相,副官叫兵事尚书、
总军政部主官是军政参事,副官叫军政尚书、
总武备部主官是武备参事,副官叫武备尚书、
总火器部主官是火器参事,副官叫火器尚书、
马步军总部主官是马步参事,副官叫马步尚书、
海路军总部主官是海路参事,副官叫海路尚书,
军法总院主官是军法参事
军事学院主官是军学参事。
地方常设十大总镇,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总镇分为内四镇和外六镇。
内四镇分别是:
京畿总镇总部在北京、
江南总镇总部在金陵即现代的南京、
陕甘总镇总部在西安、
东南总镇总部在泉州
外六镇为:
辽远总镇总部原来设置在辽阳,后来随着国道的修建,北移到努尔干即现代的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区、
岭南总镇总部在广州、
海疆总镇总部原来设置在台湾,后来随着远洋的逐步探索,移到海关即现代的关岛、
远北总镇总部在和林即现代蒙古国哈尔和林、
西北总镇总部亦力巴里即现代新疆伊利地区、
西南总镇总部原来设置在大理,后来西南战争胜利后移到达卡即今天孟加拉国达卡地区。
除了十大总镇之外,还有一个衙门叫御卫总镇,统辖御林军镇、皇庭卫镇以及精英卫镇。
总镇下设镇,镇分为野战军镇集团军和卫戍军镇各省军区,一个野战军镇包含三到四个军或者卫,军的同级单位,某些特殊的单位会叫做卫,比如皇庭卫镇下辖的内廷卫和皇城卫,还有锦衣卫、玉衣卫等,一个卫戍军镇则包含一省的地方卫戍部队。
一总镇下辖五至十个镇根据地理位置及战区职能不同所辖部队也不同,设总镇抚使一人大军区司令员、总安抚使一人大军区政委,施行监军职责、总镇抚副使两人大军区副司令员、总经略使一人副总参谋长。
一镇设镇抚使一人省军区或集团军司令员、安抚使一人省军区或集团军政委,施行监军职责、镇抚副使两人省军区或集团军副司令员、经略使一人军区或集团军参谋长。
一军包含三师二营,三师为常备左中右三个师,二营为直属营和机要营,设指挥使一人军长,监军使一人军政委,监军职责,参谋使一人军参谋长,指挥副使两人副军长,参谋副使两人军副参谋长。
一师包含三团二营三连,三团为常备左中右三个团,二营为火炮营和斥候营,二连为直属连和特务连。设提督官一人师长、监督官一人师政委,施行监军职责、详略官一人师参谋长、提督副官两人副师长
一团包含三营二连,三营为常设左中右三营,二连为直属连和侦察连,设总兵官一人团长,监事官一人团政委,监军职责,总兵副官二人副团长。同时团也是野战部队最基本的平时驻扎单位。
一营包含三连二排,三营为常设左中右三连,二排为直属排和侦察排,设管带官一人营长,管带副官二人副营长。
一连包含三个排一伍,三个排还是左中右三个连,一个伍是机枪伍,装备明式机枪两挺,设游击官一人连长,游击副官一人副连长。
一排包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