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佳的享受。
一旁的小火炉上,放着一个铜火锅子。
火锅子里,翻滚着沸腾的油花,闻起来味道极好,香味扑鼻。
张辽、高顺、陈宫和太史慈、韩当、凌统都围坐在火锅子边上。桌上摆满了各种荤素配菜,都用竹签子穿着。
孙策放下酒杯,拿起几串羊肉放进了锅里。羊肉被切成了薄片,熟的很快,所以很快,众人便纷纷拿起签子,吃了起来。
“公台,你以为袁曹之战,孰胜孰败?”孙策嚼着嘴里香嫩的羊肉,开口问道。
陈宫闻言,知道这是孙策在考校自己。
陈宫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杯中温热的黄酒,才缓缓说道:“仅以实力来论,袁绍据有幽冀并青四州之地,地广民富,兵多将广。相比之下,曹操虽据有广大中原之地,豫州、兖州、徐州、司隶皆在其手。然而徐州、司隶兵灾不断,残破不已。唯有豫州和兖州算是富庶。兵不如袁绍多,将不如袁绍广。曹操兵败的几率要大一些。”
顿了一下,陈宫又说道:“然而打仗,向来不是只看兵多将广。袁本初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反观曹孟德,好申商之法术,有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才也!”
孙策闻言,双眉微挑。
想不到陈宫虽然背叛了曹操,却依旧对其评价如此之高!
只见陈宫最后总结道:“因而,宫以为,恐怕袁曹之战,曹操的胜面要大一些。”
孙策微微点头,陈宫的判断与历史相符。
然而陈宫却没有停下,又继续说道:“不过,曹操虽胜,却不可能一战而竟全功。不过是攻守之势易耳!只要袁绍在一日,曹操便很难全据河北。袁绍若死,诸子争权夺利,曹孟德可逐一破之。不过,袁氏在河北民心颇盛,没有数年之功,恐怕河北难以平定。”
孙策闻言,心中震惊。
事实上,正如陈宫所预料的一般,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平定了整个河北。
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曹交恶,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官渡战败,再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乌恒,袁尚、袁熙败走辽东,为公孙康所杀,历时8年,河北方才最终安定下来。
',!'
。。。
166、党同伐异()
显然,陈宫是一个被低估的谋士。
既然如此,孙策自然要发挥出陈宫的最大价值,以人尽其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正月底,孙策一行终于回到了秣陵。
在孙策离开秣陵的这段日子里,整个江东发生了许多孙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总结起来,这些事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这四个字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事实上,所谓的党同,是孙策的有意为之,或者说这本就是人类的天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如是。
党同,是孙策为了平衡所需,是帝王权术。
然而,伐异,却让孙策很不爽。有党同,自然就会有伐异。然而孙策始终竭尽全力的避免大规模的伐异爆发,是因为这种内耗将会极大的削弱集团的实力。
如历史上有名的,唐朝的牛李党争,就是其中的典型。
如今以孙策为中心的江东利益集团,其主要任务是对外攻伐,一统天下。然而,内部无休止的纷争,将会让集团对外的能力大为削弱。这绝不是孙策想要看到的。
秣陵县,吴侯府,孙策的书房里,看着楠木桌上码放的整整齐齐,厚厚的摞在一起高达一尺的奏章,孙策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已经仔细的翻看过了这些奏章,其中并没有什么太大不了的事情。
不过是一些相互之间的弹劾罢了。
归纳总结一下,不外乎是江北士族和江东士族之间的互相弹劾。
以张昭、张纮为首的江北士族,和以吴郡四姓为首的江东士族,本就有着天然的矛盾,再加上孙策自己的有意引导,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孙策端起刚刚泡好的清茶,微微啜了一口,皱着眉头,静静的思索着,到底是不是自己玩脱了?
过了半晌之后,孙策终于确定,自己并没有玩脱。
或者,准确的说,这应该是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一次相互试探。
也许是孙策上一次迎娶大乔时,造出的声势,让江北士族看到了自己对吴郡四姓的不满。
当然,吴郡四姓也可能希望借着这一次的互相弹劾,来搞清楚孙策到底是怎么想的。
事实上,孙策的想法很简单。
作为一个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显然不能让自己的手下铁板一块。
孙策的统治,离不开其治下世家豪门的支持。
原本孙策的统治区域,仅仅在江东一隅,虽然孙策手下同样有大量的江北士族为官,可是江北士族的势力与江东士族一比,便远远不如。
然而,孙策的势力在不断扩张中。
当孙策控制了整个淮南之后,江北士族的势力急剧扩大。
以庐江周氏和乔氏为代表的江北士族,不能允许江东士族长期骑在他们头上。
尤其是让舒县周氏和皖县乔氏不爽的是,庐江郡太守竟然会由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子弟来担任,这简直是对江北士族的一种侮辱。
孙策对外表现出,一种对吴郡四姓的妥协,然而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孙策让陆航去担任庐江郡太守,也有几分有意为之的意思。
孙策不希望任何一方独大,不论是以吴郡四姓为首的江东士族,还是以淮南士族为主导的江北士族。
制衡,制衡,就是制约与平衡。
孙策要的是江北士族和江东士族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平衡。
如何做到相互平衡,显然就要看孙策自己的水平了。
好在这一次,江北士族和江东士族之间的相互弹劾,还算是比较有分寸,没有搞得让孙策下不来台。
而且,以孙策上千年的见识来看,他们之间弹劾的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大都是些什么贪污,渎职,不作为之类的事情,而且绝大多数涉及的都是县令、县长之类的基层官员,没有上升到郡一级的官员。
显然,这是一种试探。
孙策相信,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剧烈反应的话,很快新一波的攻讦和弹劾就会来临。
而且新一波的攻讦和弹劾,绝对会更加猛烈!
这不是孙策想要看到的。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年。
可以说,建安四年和建安五年,这两年是能够决定天下走势的关键两年,孙策怎么可能在内耗中度过?
所以,孙策的措施很简单,也很粗暴。
既然你们弹劾,那好办,全部撤职好了。
没错,不管是江东士族,还是江北士族,凡是在这一次弹劾中涉案的,孙策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连查都不差,全部撤职,而且,更重要的是三年内不可在孙策治下为官!
当孙策命令一出,整个治下一片哗然。
显然,所有的人都看出了孙策的不满。
于是乎,不论是江东士族还是江北士族,都暂时消停了下来。
对于他们来说,这一次的相互弹劾,损失实在是有些大,出身江东士族的县级令长被撤职13个,出身江北士族的县级令长被撤职7个。
虽然从表面上看,江东士族的损失要大一些。
但是,江东士族的人数本就要比江北士族多,尤其是在基层的县一级衙门里,大多是江东士族充斥其中。
所以,事实上江北士族的损失要更大。
江北士族顿时肉疼无比,而江东士族则暂时放下了心来。
孙策各打五十大板的命令,让两大利益集团明白了,起码暂时是没有东风压倒西风,或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可能性。
将矛盾暂时压制下去之后,孙策治下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备战之中。
袁曹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恶化,去年袁绍已经平定了公孙瓒,而曹操也解决了心腹之患吕布。袁本初和曹孟德,一个占据河北,一个控制中原,两雄争霸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
明年的官渡之战,更是会决定整个中国北方的归属。
孙策若是不从中夺取一些好处,那也就不是他孙策了。
',!'
。。。
167、袭许之谋()
至于如何夺取利益,就要看孙策自己的手段了。
事情的发展,正如孙策记忆中的一样。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初,得知吕布已死的消息后,臧霸投降了曹操,曹操终于全据徐州(除广陵郡)。
二月,曹操调集大将曹仁、史涣攻入黄河以北的河内郡。这一事件,使袁曹关系降至冰点,两雄争霸已然无可避免。
对于这一事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是如此记载的:“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
河北,向来是袁绍的势力范围。
然而,曹操突然进入河北,无疑打破了二者之间原本的默契。
也正是曹操进入河内郡,为其在河北之地取得了一个据点,所谓进可攻退可守,正是如此!
正是在曹操占据河内之后,袁曹两家各自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先说曹操,作为两雄争霸中处于守势的一方,曹操的所有措施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有效的防守而进行的。
首先,曹操命令臧霸率军进攻青州。青州刺史袁谭难以抵挡,齐郡和北海国相继失陷于臧霸之手。曹操的右翼得到了稳固。
其次,曹操调集于禁领兵北上,屯驻于黄河南岸,以防袁绍大军南下。
最后,曹操任命陈登守下邳,李通和满宠守汝南郡,夏侯惇与曹洪守许昌以西。这一项措施,显然是在防备孙策、刘表和张绣。
再说袁绍,作为进攻的一方,袁绍自信满满。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随后,袁绍又相继派出使者,联络刘表和张绣,一同夹击曹操。
然而,让袁绍没有想到的是,刘表表面上假惺惺的答应了,实际上却打算作壁上观,按兵不动,毕竟对于刘表来说,孙策才是更大的威胁。
更让袁绍愤怒的是,张绣不但拒绝了袁绍的联络,还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
虽然曹操深恨张绣杀其子曹昂、其侄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可为了稳定大局,曹操还是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使曹操免除了来自于张绣的后顾之忧。于是,曹操命曹洪驻守宛城,防守刘表。
这是整个建安四年上半年所发生的大事,虽然大战一触即发,却仍旧没有爆发。袁绍和曹操都在小心翼翼的准备着。
与此同时,孙策治下的各种准备也在进行。
大批的粮食和武器装备被孙策调集到了鄱阳郡内,大量的禁军已经向鄱阳郡开拔。孙策如此大规模的行动,自然是瞒不过曹操和刘表的探子。
曹操得到消息后,喜不自胜。
而据说刘表在得到消息之后,竟然一口气砸碎了七八个茶杯,可见刘表心中之怒!
曹操和孙策之间,也是往来不断。
孙策不断的上书,给曹操说了不少好话,似乎是在弥补因收留吕布残部而给两家关系所造成的间隙。
另一面,曹操为了稳住孙策,避免孙策在大战中抄他后路,少不得要给出孙策一些甜头。比如说,孙策四弟孙匡袭取了父爵乌程侯。
至于为什么,一来是孙匡自幼体弱多病,孙策对其极为怜惜。二来历史上本就是孙匡袭取了乌程侯的爵位。
孙策的一系列措施,让所有人都以为他将要攻伐荆州,然而,事实上孙策的目光一直就盯着许都。
不过,既然已经调集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装备,更有不少禁军侍卫司部队被调往鄱阳郡,荆州还是要打上一打的。
孙策的计划是,兵分两路攻打荆州。
一路由彭泽都督徐盛率领,沿长江而上,攻入江夏郡,剿灭黄祖这个杀父仇人。
一路由禁军镇守司偏将军程普率领,自豫章郡向西,攻入长沙郡。
也就说,孙策攻打荆州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江夏郡和长沙郡。
而这一切,或许都只是在为孙策偷袭许都作掩护。
事实上,孙策对于偷袭许都,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吴侯府,书房里,孙策看着面前的巨幅地图,眉头微皱。
偷袭许都,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自扬州北上,穿过汝南郡,进入颍川郡。
二是自荆州北上,穿过南阳郡,进入颍川郡。
孙策自然只能选择第一条路,可是第一条路并不好走。自淮南北上,必须要渡过淮河,而淮北一线曹操已经布下了重兵,李通和满宠驻守汝南,陈登驻守下邳。
想要通过汝南,就必须派出大军。一旦派出大军,那么偷袭的效果就没有了。
孙策将目光转移到了许都以北,约莫200里处的官渡。
官渡是自河北南下河南的军事要冲,位于黄河之南,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袁绍要进攻曹操,必然要先取官渡。
官渡距离许都只有200里远,可是自淮南往许都少说也有六七百里之远。
偷袭许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但收获又是巨大的。一来,许都被袭,曹操必败。二来,可以奉迎天子以令诸侯。
孙策站在巨幅的地图之前,久久难以决断。
事实上,孙策并不一定需要偷袭许都,他需要的是让曹操战败。曹操一统北方,和袁绍一统北方对孙策所造成的压力是不同的。
袁绍官渡战败,是由几个偶然事件造成的。当然也可以说是袁绍的性格缺陷导致了这几个偶然事件的必然发生。
一是,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斩杀。二是,许攸叛逃。三是,乌巢存粮被烧。
这三个偶然事件合在一起,导致了袁绍大败。
而如果避免这三个偶然事件,那么结果可能有很大不同。
毕竟,从实力对比上来说,袁绍要远远强于曹操。
官渡之战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曹操的这句感慨中,也能够看出,事实上曹操自己也对打败袁绍感到十分侥幸。
回想着历史上发生的细节,孙策缓缓坐回了椅子上,思索良久,终于拿起笔,给纸上写着的“袭许”二字,打了一个叉。
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孙策何必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呢?
',!'
。。。
1、伐楚()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7月,整个天下的局势都异常紧张,天下第一大诸侯袁绍与天下第二大诸侯曹操,沿黄河中下游屯兵对峙。
也就是在这一月,吴侯、扬州牧、安东将军孙策,于秣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