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定想打谁打谁。

    这个时候还不能正视明朝的力量,还想着与明作对,那无疑是不自量。

    李企晨低头皱眉,没说话,孙可望看着低头的众人,继续说道:“如果能够洞悉今后的大势,现在就是我们改变与明朝关系的关键时刻,也是最后的时刻。李将军担心本王的行动会使朝廷迅速败亡,这点可以不用担心。有朝廷在,本王才好和明朝谈,如果朝廷亡了,那明朝必然不会轻易接受本王的条件,所以本王虽然抢夺人口,却不会攻击朝廷,这点你们可以放心。”

    这话有点混乱,李企晨等人有些不太明白,孙可望继续说道:“眼下对于朝廷而言是一次危机,对于我们而言,同样也是危机。这个危机来自于明朝的崛起,我们想要在西域生存下去,就必须结束与明朝对抗的状态,修复与明朝的关系,但是王彦此人好大喜功,本王如果直接服软,必然谈不出好条件,甚至引得明军的进攻,咱们在西域的功业,或许都要给他人做嫁衣。”

    “那王爷想要怎么与明朝改变关系呢?”李企晨不禁问道。

    如果金国失去关中,那明朝确实已经天下无敌,他们要继续与明朝作对,迟早要被明朝灭掉,这一点众人都认可。历史西夏能够割据,是有辽国牵制,可现在已经没有能牵制明朝的大国了。

    改变与明朝的关系,对于安西都护府来说,确实是一条好路,可是怎么改变,却是个难题。现在明朝强势的很,肯定给不出好条件,而安西都护府交权投降也不现实。

    孙可望微微一笑,“王彦此人欺软怕硬,本王要是摇尾乞怜,他必然会蹬鼻子上脸,所以和他谈,光服软不行。得让他知道本王不好打,知道我们安西都护府的实力才行。本王带这么多人过来,就是要展现一下实力。本王已经收到消息,有一支明军,正再攻打凉州,本王准备先击败这支明军,一让明朝知道我们安西军的厉害,二帮助朝廷解决这支明军的威胁。等这一战之后,本王一边迁走肃州、凉州等地的人口,壮大实力,一边与明朝谈判。”

    孙可望得意的笑了笑,“这时我帮朝廷解决了后路威胁,相信朝廷还能撑一段时间,而明朝见到了本王的实力,又急着灭朝廷,必然会同意本王和谈称藩的建议。如果条件谈成,本王就是明朝的藩臣,还能从明朝采购货物维持丝绸之路,岂不美哉?”

    这一下,众人明白,孙可望虽然抢夺人口,但其实算不上捅金国刀子,甚至是帮了金国朝廷一把。而他则利用此时,既能进入嘉峪关,迁走一些人口,补充西域,又能让明朝知道他不好打,让明军知难而退,接受安西都护府的倒戈。

    如果他的计划得成,那安西诸将,就从金国的将官摇身一变为大明朝的藩臣,等于从金国的漏船,上了明朝的大舰,可谓成功上岸。

    李企晨等人听了,不禁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齐齐抱拳,“臣等愿听大王安排!”

    孙可望见此满意的点了点头,“此事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实力强大,让明朝知道我们不好惹才行。所以孤希望众将能与孤同心协力!”

    他正说着,嘉峪关外,卷起一道黄尘,一队十多人的骑兵,疾驰着出来,径直往金军大营而来。

第1408章驰援凉州

    十多名骑兵,疾驰着从嘉峪关一路奔至金军营盘,卷起尘土直接进入大营。

    站在山腰的孙可望等一行人,看见黄尘滚滚的骑兵,从远处奔来,脸上露出肃然之色,然后挥手道:“走,下去看看,本王等的消息来了。”

    眼下情势虽然比较危急,但是将士们臣服,还是让孙可望十分高兴,意气风发的带头下去。

    等一行人下了青头山,孙可望也不进入大营,而是站在营帐外等候,不多时方才入营的骑兵,已经被人带到,为首一员校尉上前行礼,“启禀王爷,凉州虞相公有急信送到!”

    孙可望在西域能够形成自己的势力,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身边没有多少金国的文臣,武将们没有受到儒家的熏陶,还是更重利益一些,更看重自己的前途和富贵。只要他故事说的好,给他们描绘一个可行的愿景,就像陈涉吴广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给众将描绘一个好的未来,又有执行的能力,武将们便多半会跟着他一起建立功业,打一个江山出来。

    文臣就麻烦许多,可他们却是秩序的代表,想要他们效忠,要求便多了,可以说相对较难,但是邦国的治理,却又离不开文臣。

    金国在西域的文官少,使得孙可望的掣肘较少,但是他想要自立,却得弄走一批读书人才行。毕竟他在西域光靠武力震慑,只能安定一时,还是需要文臣来帮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来将整个封国维持下去,避免人一死,国家历史瓦解的局面出现。

    在西域或者说是草原,这种情况可以说十分普遍,强大如帖木儿,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崩塌了。

    不过孙可望想着背金自立,却不附和文人心中的道义,他想要招到读书人效忠,却比较难。虞胤是孙可望比较看重的一人,很想让他帮着自己,可是虞胤如果知道他要自立,或许会吐他一脸,大骂奸贼。

    如果是王彦这种好颜面的人,或许就放弃了,躲着这种不给面子的文人,但孙可望不一样,他流贼出身,行事却没那么多顾忌,现在不效忠没关系,先掳到西域养着,一年两年好吃好喝供着,石头也给你无热乎了。

    听说是虞胤来信,孙可望知道他等的消息应该到了,于是连忙说道:“速带信使来见孤王!”

    校尉微微一愣,反应过来后,忙行礼告退,不一会儿,一名消瘦的文官被带上来,向孙可望行一礼,“下官凉州知府韩国梁,参见安西王。”

    孙可望脸上流露出关切,忙扶住他的手臂,问道:“虞相派韩知州过来,可是关中有什么情况?”

    韩国梁是韩朝宣第二子,他一路疾驰过来,见金军营地外,大片的草坪都被战马和牛羊吃了大半,就晓得孙可望在嘉峪关外已经驻扎了一段时间。

    眼下金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他却迟迟不发兵支援,显然心存异志。

    韩国梁看见安西军的营盘外的情况,心中虽然愤怒,知道孙可望假关心,但还是隐忍下来,不去揭穿他,反而急声行礼道:“王爷,明将王得仁偷袭雍凉,已下西宁府,现攻打凉州正急,虞相在城中组织防守,还请王爷立刻发兵增援!”

    孙可望听了眼珠一转,并未答应,反而问道:“韩知州从凉州来,可知关中战事如何?陛下可发兵救援凉州?”

    听到此语,韩国梁心里一急,忽然用力,就要下拜,但孙可望却托住了不放手,他只能痛声道:“王爷乃国朝石柱,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爷之运以大金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眼下关中已然大败,全靠王爷力挽狂澜,王爷切莫迟疑啊。”

    孙可望听了之后,心里一惊,果然还是败了,他不禁回头与众将对视一眼。

    韩国梁既然急着来嘉峪关外来救援,关中失败的消息,估计隐瞒也没有作用,他急着搬兵至少说明情况不乐观,所以他直接说明厉害,但说完怕还是不能打动孙可望,于是又补充道:“眼下能救虞相,救大金者,只王爷一人。如果王爷帮助朝廷稳定局面,那功劳如同补天,进封一字王,也不是不可能啊!”

    孙可望闻语才回头过来,忙道:“韩知州何出此言,国朝有难,本王自然责无旁贷,岂会贪念什么爵位。”

    “那下官请王爷尽快发兵,助朝廷渡过危机。”只要孙可望愿意出兵,他怎么想怎么表演都成,韩国梁急忙行礼,欲敲定此事。

    说完,他便将一封信呈给孙可望,孙可望取出信来,是虞胤所书,内容与韩国梁说的差不多,都是晓以利害,再许以好处,最后说了些忠君爱国之言,让他速度发兵,解凉州之围,帮金国稳定阵线。

    孙可望看完虞胤的求救信,将信给身后张胜等人一观,然后对韩国梁道:“本王即为大金国的安西王,救援凉州自然义不容辞,本王会立刻出兵,三日之内必达凉州,为虞相解围。”

    语毕,孙可望见韩国梁并没有漏出喜色,知道他并不相信自己,但是孙可望也不在意,随即令道:“张胜传令大军收拾,立刻拔营,准备入关!”

    说完又扭头对众将道:“诸将随着本王进帐,商议进兵之事!”

    “王爷,下官代替虞相,谢过王爷了!”韩国梁弯下腰去,不禁深深一礼。

    孙可望早做好了进兵的准备,他一声令下,各部士卒便开始收拾营帐,不到一个时辰,便基本准备完成。

    中午时分,大军用过一顿午饭之后,六万人马便离开青头山脚下,向东挺进。

    韩国梁见他出兵如此爽快,只以为误会了孙可望,却不知他虽然领着六万人马东入嘉峪关,但是却在青头山脚下留了三千余人放牧牛羊,后勤并没完全跟上,显然不打算久留雍凉。

    孙可望这六万人马,玉兹和叶尔羌人占了一多半,有近四万人。孙可望在西域的根基还不算太稳,只有将这些西域各族的人马带在身边,他才安心。

    这四万人都是马军,孙可望的两万金军,与明军的龙骑类似,都配备了战马,六万人轻兵简行,浩浩荡荡杀向凉州而去。

    凉州城,明军的攻城行动还在进行,三千名军铳手,在盾车的掩护下,浩浩荡荡的向城墙逼来,盾车挡住城头射来的箭雨和弹丸,明军铳手列成三排,轮流向城上射击。

    弹丸不断呼啸着向金军射去,墙垛被打的碎石飞溅,不断有漏出身子的金军士卒跌落下城,密集的弹丸,压得城头上的金军士卒抬不起头。

    这时王得仁一挥手,旗鼓仰头吹响号角,两千多刀盾手,扛着数十架登城梯,推着攻城锤,便如同潮水一般的向城头杀去。

    因为受到了明朝火铳的压制,金军士卒很难行成密集的弹雨还击,只能从墙垛的射击孔中放箭,进行零星的还击。这虽然没有给明军太多杀伤,不过却也保护了自己,但当明军士卒靠近城墙,竖起登城梯,开始攀爬时,他们便只能冒着弹雨,用长矛和滚木进行反击。

    城头上,金军士卒不断刺出长矛,丢下滚木,金军士兵用铁勺舀起城墙上滚烫的粪汁,向登城梯上攀爬的明军士卒泼散下去,城下顿时一阵撕心裂肺的哀嚎。

    在凉州南城,明军攻击的城墙上,不断有明军士卒哀嚎的坠下,也不断有明军士卒冲上城头,双方不断搏杀,一名明军跳上城头,一刀砍死一名金军,却马上被长矛刺穿胸膛,另一边一名明军则抱着金军一起坠下城墙。

    一场血腥而残酷的攻防战在凉州南城,激烈的展开着

    (感谢青春岁月那条河的1000,有水一川,杰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409章凉州围解

    凉州城下,随着战事的持续,明军开始登上城墙,火铳手已经开始自由瞄准射杀城头的金军。

    一架攻城梯搭上城墙,十多名明军聚集在梯下,一名小旗嘴里咬着战刀,一手举着藤牌,向上攀爬,他刚顺着登城梯爬到半腰,城头一名金军狰狞着在墙垛间漏出半个身子,双手取起一块巨石,正要砸下去,忽然身子一颤,胸口被一铳击中,身体和石头一起跌下城头,从梯子旁边坠下。

    城墙下三十步外,一辆盾车后面,明军士卒收回冒烟的火铳,交给同袍,然后接过装填好的火铳,拿过来继续射击。

    之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因为自由射杀过程中,始终由一名士卒观察城头,然后连续射击,比士卒各自装填后抬枪射击,无疑更加知道该打哪里,哪里更加需要火力支援。

    尸体和石块从小旗身边落下,小旗顶着盾牌,又往上窜了几步,这时城头又出现一名手持长矛的士卒,顶替了刚才那名金兵的空缺,他将长矛刺下,捅在小旗举在头顶的藤牌上,押得小旗无法继续上爬。

    “快!火铳!”方才那名火铳手,一铳打空,弹丸射到了墙垛上,扭过头来急呼一声,将打完的火铳交给同袍,然后又接过一杆装填好的火铳。

    士卒将铳抬起,对准了那拿矛连连下捅的金军,然后深吸一口气,呼出时扳机扣动,火铳微微一震,腾起一团白烟,一枚铳丸在铳管内跳动着随处铳焰喷发而出,弹丸呼啸着直射城头。

    那持矛的金军士卒一僵,长矛脱手掉下城头,身体则倒在了墙垛后面。

    小旗感觉到没人捅他的盾牌,立时乘机上窜,一下站上了城头,而就在这一瞬间,又是一根长矛向他刺来,小旗身子一侧,一下用手抓住长矛,然后往身前一撤,将一名十六七岁的金军撤到身前,提手一刀,将他杀死,然后便跳上了城头。

    城上的金军大多是屯军,小旗一上来,就连杀两人,但就在这时几杆长矛同时刺来,捅中他的腹部,金军士卒怒吼着将他的身体,顶下城头。

    然而金军士卒未来的急高兴,紧随着小旗之后又连续跳上来两名明军。青海过来的明军,受地形限制,补给不便,并没有太精良的装备,但是精锐程度,却不是金军士卒可以比拟,金军士卒面对上城的明军,只能进行残酷的换命搏杀。

    王得仁驻立在大纛旗下,注视着攻城明军不断的登上城墙,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他从青海杀出,一定程度上,也是孤军深入,大军扎营于野,让他有些不安,只有尽快拿下凉州,然后进入城内,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安心等主力西来。

    “攻城锤上!”王得仁冷声吩咐道。

    七八十名披着双甲的明军士卒,推着巨大的攻城锤,在数百面盾牌的密集防护下,慢慢靠近城门。

    虞胤在南城亲自督战,怒声指挥道:“放箭,砸火罐!不要让明军靠近城门。”

    城头的金军士卒,连连放箭射铳,火罐砸下去燃起大火,但都不能阻止这只百足的铁甲虫。

    “轰!”的一声巨响,城门在晃动,凉州在颤抖,门洞处的砖石和泥土扑簌簌落下,攻城锤再次向后荡起,然后在士卒的号子声中,带着万斤之力回荡过来,再一次向凉州城门疯狂地冲去。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城墙在剧烈晃动,城门已经摇摇欲坠,虞胤身子不稳,险些跌到,他被士卒扶着,脸色惨白,不禁痛苦的逼上双眼,不愿意承认凉州就快完了。

    城门后面,手持长矛的金军士卒,挤满了门洞,他们看着被撞得一震一震,尘土哗啦啦啦直落的城门,一个个脸色发白,喉咙发干,惊惶的左右张望,想从身边的同袍身上获得勇气,但却看见一张张同样惊惶四望的面庞。

    注视着士卒攻城的王得仁,已经嗅到了胜利的气息,他脸上漏出兴奋之色,手将腰间战刀慢慢拔出,目光紧盯着凉州城门,只等城门一破,他便战刀一挥,指挥大军杀入城中。

    就这时,在他的西面,几名骑兵却疾驰而来,其中不少人身上还插着箭杆,满身是血的直奔中军大纛旗,引得列阵的明军一阵骚动。

    王得仁注视着战场,骑兵奔驰到他身旁不远处,他才听见动静,扭头一看,却心里一惊。

    骑兵奔驰过来,马未停稳,便飞身跳下,后面被箭射中的直接滚落下马,几名亲卫忙上前检查。

    “启禀军门,西~西面~大股金军杀来,足有五六万人~”为首一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