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本深见周围的将士,不知道何时全都占了起来,围过来注视着他,他不禁叹了口气,“带上来吧!”

    “李军门,你要……”何承志话说道一半,却停了下来。王屏藩沉默着,也不说话。

    他们吃金国的俸禄,有责任为金国尽忠,可是这万余士卒却只是当兵吃粮,他们已经尽了士卒的责任,血战了一场,现在已经战败,却没有责任要求他们也已死殉国。

    士卒听了李本深的话,脸上不禁一喜,抱拳后飞快的转身,然后脚步飞快的下山,不多时,便将李元胤迎接上来。

    李本深看见李元胤,却微微一愣,惊讶道:“怎么是你?”他遂即站起来,盯着李元胤道:“元伯好大的胆子,难道不怕我杀了你么?”

    高杰与李成栋很亲密,像是兄弟,李本深是高杰的侄子,李元胤是李成栋的义子,两人在徐州时辈分差不多,所以有些交集,相互之间都认识。

    王彦派李元胤过来,让李本深有些意外,不过却看出了王彦在招降上下了心思。

    李元胤却笑道:“山下数万大军围困山顶,本镇有什么好怕。再说就算本深你不念旧情,也得为山上近万手下考虑,他们都有家人,你总不能让他们都陪我四死吧。”

    李元胤声音豪迈,话音很大,原本周围只是围了一圈将校,现在士卒们都站起来,里里外外围了几圈。

    李本深见士卒都看过,鼻子重重出了口气,沉声道:“你想怎么样?”

    这个时候,李本深开不出什么条件,他也不想提什么条件。老实说,金国对他不错,这次大败已经让他心灰意冷,如果不是万余士卒,他可能不会让李元胤上来。

    “监国念旧情,点我的将,让我一定要说服你归顺大明。”李元胤也不废话,自己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然后说道:“眼下局势已然十分明朗,豪格仅率十余人逃到渭水北岸,我大明占据长安,夺取关中已成定局。现在山下兵马重重围困,你们根本无法逃脱,更不会有援兵过来,本深你不为自己想,也该为一万士卒想想。多的我不说,这是监国给你的信,我劝你归顺吧!”

    李本深在一旁坐下,脸上一阵沉默,李元胤取出王彦的信交给他,继续道:“这是监国给你的信,只要你们归顺,士卒可以卸甲归乡,将领如果愿意继续从军,可去南京武学学习,然后分配各军。”

    李元胤声音很大,他是故意说给所有人听,周围金军将士听了,不禁纷纷议论起来。有的人信,有的人却认为明朝不会那么好,但心被骗下山后,让他们去做苦役。

    李本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信,他展开一看,信的内容并没有说什么条件,因为这些李元胤会说,王彦写的是一些感慨。

    王彦在信中说他曾也是徐州镇的一员,感叹着近十五年来,徐州镇分崩离析,他、李成栋、李元胤、还有李本深,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这个大时代中飘荡,有的走对了路,有的则上了歧途。

    如今天下即将一统,徐州镇各部也算历尽风雨,王彦希望十五年后,各部能够从新走到一起,不要在自相残杀,相互为敌……

    李本深看完王彦的书信,不禁久久无语……

    在李元胤招降李本深时,渭水南岸,一片人潮中,唐通身前同样来的一员明军使者,只是级别并不如李元胤高。

    王彦派李元胤去招降李本深,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比较安全,把握很大,就算李本深不愿意投降,也不会杀李元胤,毕竟双方有旧,并非你死活的敌对关系。

    王彦灭金,打的旗号虽然是扫平胡虏,但是两者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一场争霸战争,只要一方肯认输,那就完了,并不会像明与满清一样,进行报复性的屠杀,双方的仇恨没有那么深。

    没有派级别更高的人去招降唐通,主要是这厮之前拒绝了明朝的招降,还害死了明朝的使者,张名振有些拿不准,所以只派了个信使。

    “国公,明军怎么说!”唐通周围同样围了不少人,一名部将见唐通看着王彦的书信,脸色阴晴不定,忍不住开口问道。

    唐通沉着脸,将书信递给身边副将,“楚王给出条件,保我们平安,不过需要举家迁往南京。”

    “那不就是软禁么?”福将愕然道。

    唐通脸上惨笑,“现在我们还有别的选择么?”

    临潼大战结束,明金之间的胜负便分了出来,金国大势已去,已然成为事实。金国彻底丧失了争霸天下的可能,也就说跟随金国将没有政治前途,金国不在是一个人才能够施展抱负的舞台。

    原本难以招降的金国官员,此时思想上都发生了动摇,没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一个没有前途的政权,继续走下去。

    当然有动摇的,便也有顽固不化的,明军在骊山和渭河南岸的招降比较顺利,但被困在泄湖的金将刘之复却拒绝投降,自刎之后,镇内的三千多残兵,才抬着他的尸体出来投降。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400章捷报东传

    征伐关中之役,表面是兵力的对决,事实上是国力的对抗。

    金国若是钱粮充足,那金军也就不会急着想要击败明军,可以稳着来,但关中缺粮缺钱,持续的战争影响春耕,金军等不下去,所以作为守的一方,却迫不得已的急着决战,最终导致失败。

    一般而言,战争中进攻一方,要比防守的着急,弄不好就常常粮尽而还,可是明朝通过前期对金国实行的经济扫荡,再加上自身国力上的优势,却扭转了整个战事中,双方的一个位置,使得明朝反而比金国要能耗一些。

    从战争一开始,明朝在大战略上,就已经成功,金国虽然在战术,一再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整个大战略的劣势,最终还是导致了金国的失败。

    五月,洛阳城外。

    从三月底,明军破潼关,冲入关中之后,原本以为战事消耗,会逐步减少的明朝内阁,却发现消耗反而大大增加。

    明朝之前用经济手段,搞垮了金国的经济,让关中百业凋敝,粮食产量锐减,现在又用战争手段,击败了金国的军队,搞垮了金国的政权,让关中的行政体系随之崩溃。

    这样一来,关中的乱摊子谁来收拾,自然是打进关中的明朝。之前造的孽,现在咬着牙也必须要还上。

    去岁关中就缺粮,今年又没收成,饥民已然揭竿而起,处理不好,让饥民演变成流寇,冲出关中,那明朝可就玩砸了。

    现在金国垮了,镇压叛乱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强行入主关中的明军身上,而要平定叛乱,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粮”!

    从四月初开始,明朝运往关中的粮食,不减反增,原本以为可以回乡的民夫,还要继续服役,再加上明朝大量征调民夫,已经影响春耕,民间虽未爆发动乱,但也十分的不满,满腹牢骚。

    洛阳城东的官道上,押运粮草的民夫绵绵不绝,各种车辆慢慢的向西前行。

    道路上,几名绯袍大员,骑马驻立在道路边上,观察周围的麦田。

    远处几个裹着头巾戴着斗笠的女人和老人,正弯着腰在麦田中除草,不时有人老人直起有些佝偻的身子,用手自己捶了捶老腰,擦了下汗,又弯下腰去继续劳作。

    远处小河边,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用瘦弱的身体一奋力的踩着水车,不时还要注意旁边玩耍的小童,呼唤着让他们不要靠近河边,注意安全。

    因为大量青壮被征往关中运粮,民间劳力不足,老人、孩子、女人便只能齐齐上阵,可是即便如此,田间的麦子也不如往年长的好。

    眼下的情况,虽说不至于绝收,但是收成减少,却不可避免。

    堵胤锡与几员官员,观察了一路,神情有些严肃,一旁的官员抬头看了看天色,不禁催马靠近他,然后小声说道:“阁部,天色不早了。此地距离洛阳尚有十余里,还是赶路,早些回洛阳吧!”

    洛阳城,内阁并没有随着王彦入关,而是留在洛阳,协调关中战事与后方物资的供应。

    这时陈子龙坐在书房内处理公事,案台上堆满了南京和关中送来的卷书。他展开一卷,手中执笔,仔细的观看,不觉间皱起了眉头。

    从前线传回的消息来看,就在近些天之内,明金两军的主力,应该已经开战。虽说大明谋划已久,整个战略布置上一环接着一环,并没有什么纰漏,但是战阵之事,从来没有绝对,历史上以弱胜强,因为一点小的失误,导致大败的事例,并不是没有。

    对于战争的胜负,陈子龙比较担心,怕出现什么意外,可是战争打赢了,他同样也担心,关中几百万百姓是嗷嗷待哺,真要是打下了关中,内阁也发愁。

    眼下他手上就有份一宗卷,不过并非关中和南京传来,而是山西送到洛阳,说的是陕北的事情,但却与粮食有关。

    山西总督李建泰上报,榆林府的流民演变成流寇,跨过黄河袭击了山西偏关,啸聚数万,占据河曲、保德州两县。从这个消息来看,关中的粮慌,或许比内阁预料的还要严重一些,这不禁让他发愁起来。

    “陈阁部!”这时一个声音,忽然从书房外传来。

    陈子龙抬头一看,却是堵胤锡站在了门口,身后还跟着苏观生。陈子龙见了,不禁放下毛笔,站了起来,拱手迎道:“两位阁部外出巡视,这么快就回来了。”

    堵胤锡挥手道:“看了一圈,同各县上报的情况差不多,收成都会有减产。”

    陈子龙伸手让两人坐下,苏观生坐定后,开口道:“大樽公啊!看来朝廷要做早做准备,应各县的请求适当减免田赋,不然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啊!”

    陈子龙听后一脸为难,他坐回来捋了捋胡须,“战事最耗钱财,户部已经欠下不少借款,正指望今岁两季赋税先还一笔,再行借贷。如果减税的话,户部压力很大啊!”

    堵胤锡听他这么说,不禁皱了下眉头,然后开口道:“那就多征商税,特别是钱庄也要纳税。”

    “这个~”陈子龙却不敢接话。

    明朝社会迅速变革,出现许多新的行业,税赋制度并不完善。一般而言,朝廷只征收实物税和物品税,就是生产多少布,多少茶叶,交多少税,对于钱庄这种钱生钱的金融行业,却还并没有形成规范,以至于这些行业野蛮生长,飞速的壮大。

    要征这个税,得罪的人可不少,苏观生知道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定下来的,他见陈子龙不好接话,也不为难,遂即转移话题道:“关中那边有消息没有,现在到底什么情况,能打下长安么?”

    陈子龙闻声,转过头来,摇了摇头,“前段日子的军报说横冲、忠勇两镇被围在临潼,监国已经发大兵前去救援,现在应该正值大战,可具体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

    堵胤锡与苏观生一听这话,不禁有些坐立不安。这段时间两人没有在洛阳,而是在外巡视地方,所以并不知道关中的具体消息,只知道已经拿下潼关,大军冲入了关中。

    两人原来以为形势一片大好,却不想听到两镇精兵被围的消息,脸上不禁都有些不淡定了。

    “伐金之战已经打了大半年,规模实在庞大,可千万不能有什么失误啊!”苏观生不禁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来回走动几步,停下来说道:“这次我与堵阁部巡视地方,战事早伤了百姓的元气,这要是万一有个闪失,怕会出大问题。”

    对于这场大战,金国撑不了多久,明朝底子厚,能耗一些,但毕竟五十余万大军,数以百万的民夫,家底再厚,时间久了也会吃空。眼下耗费了那么多,要是出了问题,那真是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堵胤锡皱眉道:“战阵之事,还是要谨慎些为好。如果监国没有太大的把握,不如见好就收,先割金国几块地,以后寻机会再打,不用这么急于求成。以我朝国力,徐徐图之也不难,难道还怕金国做大不成。”

    堵胤锡对于王彦一直心存警惕,他是亲眼看着王彦这个人一点点的改变,逐渐变成现在这样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为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他心中始终有根弦紧绷着,就是要制衡王彦。不管是对皇帝,还是对王彦,监视主上,让他不要犯错误,都是一个文臣该有的责任。

    陈子龙对于战事,同样也存在担心,金国毕竟有十多年的根基,并不好对付。王彦想要一战灭国,之前情况好,下面的人没有理由反对,可是收到两镇兵马被围临潼的消息后,官员们便不可能不担心,不怀疑能否一战灭了金国。

    不过眼下,着急也没有什么用,他们在后方又使不上劲,陈子龙宽慰道:“两位阁部稍安勿躁,前面已经开打,不可能停下来。现在我们急也没用,只能做好本职,保持关中的粮草、物资供应,然后等待消息。”

    他这话说的有理,堵胤锡与苏观生只能暂时安静,而正在这时,主管兵事的陈邦彦却风风火火的走进来,他一看堵胤锡和苏观生也在,不禁微微一愣,但是遂即满脸笑容的对几人道:“几位都在,那正好一起看看关中送来的捷报。”

    (感谢青春岁月那条河的1000,饭_太硬,书友160120044,杰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401章自己挖坑

    屋内几人闻语,见他手里紧攥着一份军报,堵胤锡、陈子龙不禁同时起身,但却是苏观生转过身来,先问道:“什么结果?”

    陈邦彦脸上漏出笑容,看着几人表情,故意顿了顿,才说道:“自然是大捷。”

    他的话一出口,几人一颗心便落地了,陈子龙从新缓缓的落座,堵胤锡和苏观生则几步上前,走到陈邦彦面前,接过军报,迫不及待的展开来看。

    两人迅速扫视一遍,脸上都出现了兴奋之色,神情振奋。

    看完之后,堵胤锡回座,苏观生则将军报递给陈子龙,然后说道:“监国在临潼大破二十万金贼,俘虏无数,豪格仅以数十人北逃。眼下大军分为三路,一路追击吴三桂,一路追击孟乔芳,监国则集结人马,直取长安去了。”

    陈子龙接过军报,看了一遍,有些激动道:“金贼主力溃败,监国拿下长安应该没有阻碍,如此关中可定。好,实在是太好了!”

    说完,陈子龙把那军报又来回看了几遍,还是有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真是太好了,这一战后,金国应该无法再组织什么反击,关中的战事估计快结束了。”

    语至此处,陈子龙停了停,看向几人又开口道,“如果关中战事结束,百姓便可暂时不受劳役之苦,民夫归乡后,今岁的秋收应该不会受到影响,这样朝廷的赋税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堵胤锡和苏观生巡视一圈后,担心战事拖延下去,会影响生产,现在拿下长安,便表示大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就算继续用兵,规模必然也会小很多,不会这么大的规模了。

    一时间,几人都不禁长长舒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苏观生叹道:“从甲申至今,天下从分崩离析,到再次一统,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他这话让几人都一阵唏嘘,一个大帝国从崩溃,到涅重生,重新走向大一统,其中经历了多少苦难,又有多少人为之牺牲,怎不叫人感慨。

    想当初从南京退到杭州,从杭州又退到福建,最后一直退到广州才站稳脚跟,想着一路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