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日,孙守法渡过渭水,赶至华阴县与明军先锋会兵一处,王士、刘芳亮继续引兵突进,仅两天时间,又杀至渭南县。唐通似乎以是惊弓之鸟,明军未至,便又奔二百里逃至临潼县。

    四月初一,在明军前锋大举追杀金军,一路势如破竹之时,王彦在潼关稍微休整后,留万余人马把守潼关,便领着近二十万大军和数十万运送物资的民夫从潼关出发,向关中进军。

    潼关南有山,北有河,关隘当险而立。过了关之后两山夹一沟,地势同样险要。

    此时在弯曲的山沟中,遍布着明军的身影,从两面山坡上向下俯瞰,仿佛一条血河蜿蜒着流进关中。

    明军队伍绵延着前行,挤满了山沟,前面的队伍已经入沟四五十里,后面的队伍才刚出关门。潼关背后地形险要,一直要到华阴县附近,才会好走一些。

    王彦的马车走不了这样崎岖的道路,所以他穿着金盔金甲,骑着火炭马与众将一起随着大军前行。

    前锋走了一个上午,行至一处,速度忽然慢了下来。

    王彦与众将打马过来,发现前面一处,两侧陡峭,最窄仅容单马,视力所及只见一线青天,心头不禁一惊。

    “附近有没有别的道路绕过去!”王彦勒住马缰,不禁问道。

    这种险要,让人难以生出安全之感,王彦脑子里立刻蹦出司马懿在上方谷,曹孟德在华容道,就怕一笑,上面突然冒出一股伏兵来。

    王彦行军一般都会避开这种地形,不过入关就那么几条道,潼关还算好的,他没有别的选择。

    李过打马靠近王彦,“有小道,不过比这里还难走。”李过似乎明白王彦的意思,抬头指着山顶道:“监国放心,卑职以派出大股斥候,山顶上有我们的人,沿途都有斥候探查,若有问题,斥候会立刻发射信号。”

    王彦抬头一看,果见两次侧山顶和山坡上有明军的身影,随即才放心了些,不禁对李过满意的颔首,“补之对附近的地形很熟悉啊!”

    “臣当年为贼,再此吃过一次大败仗,所以对潼关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能设伏的地方都有一些了解,也已派人探查!”李过骑在马上回道。

    王彦微微一愣,随即想起来,崇祯十一年春时,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杀得李自成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王彦一啪额头,想起这事,不禁又看了看两侧山头,见山腰和山顶散开的明军斥候,他才放心一些。

    王彦点点头,李过打仗还算是比较稳的,他相信他不会在此再栽一个跟头,况且先锋已经入关,他大军加上民夫至少四五十万,金军择一险要堵截还成,想要伏击这么多人马,金军怕是没那么多兵力。

    王彦心安了些,抽动马鞭,“让大军快一些,迅速通过这里。”

    险要之处,并不算长,只有五里视野便又开阔起来。

    通过险要之后,王彦浑身轻松,回头用马鞭指着方才通过的一线天笑道:“孤若是豪格,此处毕设一处伏兵,乱铳齐发,则孤命休矣!”

    李过却笑道:“豪格就是设伏,也会被斥候先发现,金军怎么会有机会伤到监国呢?”

    王彦哈哈一笑,打马与众军同行,待黄昏时分,大军先头终于走了出来,逼近华阴县,地形也变得相对好走起来。

    这时在华阴县数里外,一座被浓密树林覆盖的山岗上,两名金军斥候正注视着远处的县城,只见明军浩浩荡荡进入了县城。

    远处一员金盔金甲,披着大红披风,骑着火炭马在数百精骑护卫下的身影,更是各外的显眼。

    两名金军斥候对望一眼,迅速离开了山岗,向山脚下奔去,一名看守战马的斥候,便迁出六匹马出来,三人齐齐翻身上马向南疾奔。

    金军斥候一口气走了四十余里,天色早已全黑,才回到白广恩的临时营地。

    明军斥候经常外放二三十里,搜索范围极广,这也是当初白广恩不赞成伏击王彦的原因之一。

    他看过金国细作从明国盗来的武学兵书。从练兵、行军到筑营,都有规定,其中一项就是每到一处先放探马,这是写在册子上的,据说每个明军军官手里都有一本。

    正因为如此,明军很难被伏击,白光恩只能躲到距离华阴县和官道四十里外,才能避免被明军斥候发现。

    白广恩也是吴三桂、唐通那一批明朝的总兵之一,当年八总兵援锦州,他也在里面,能力还是很强的。

    三名斥候回到营地,先说了暗号,然后进入营地向头领禀报,斥候千户才带着他们到白广恩帐内汇报。

    “启禀军门,明军主力已经离开潼关,到了华阴县!”

    白广恩听了精神一振,“看见王贼没有?”

    “看见了,金盔金甲火炭马,是王贼无疑!他已经进了华阴县!”

    白广恩不禁微微兴奋,“这厮还是这么招摇!”

    一旁一名将领也有些激动,抱拳道:“军门,王贼已经到了华阴,进入关中,我们现在立刻插向一线天,截断明军的退路么?”

    白广恩摇摇头,“还不是时候,得等王贼继续西进离开了华阴才行。我们只有一万人,现在出去是找死。”

    明军主力在华阴的话,白广恩这个时候冲出去,确实是找死,而且会影响豪格的计划。王彦肯定会先灭了白广恩,不会贸然西进了。

    金将微微一愣,又问道:“军门,我们只要一月军粮,现在已经用了一小半,要是王贼待在华阴不走,那怎么办?”

    白广恩抿了抿嘴,“放心,如果不出意外,王贼很快就会西进长安了。”

    (感谢千里追梦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第1360章灞桥议事

    从潼关炮击后,豪格便返回了长安进行布置,很快他便派遣两支屯军,分别前往陕北和汉中,接替孟乔芳和吴三桂的人马,将金军主力全部调至关中,准备对明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击。

    豪格的军令发出不久,孟乔芳将延安的防御交给了兵部侍郎张文蘅,先令赵良栋率马步军一万五千人急行到高陵县南面的雨金镇,不久又让部将郑文成领万人,向南运动至石川水与渭河交汇的交口。孟乔芳吩咐张文蘅死守城池,不与陕北明军浪战,务必拖延李来亨南下之后,也引着马步军两万多人,向南赶至高陵县。

    蒲津渡口的一万金军,故意将渡口卖给孙守法后,西撤至故口镇,也归到孟乔芳的麾下,六万金军在渭河北岸张网以待。

    于此同时,在豪格同意万一汉中不保,将凤翔府、平凉府、秦州、乾州、泾州,二府三州作为蜀王封地后,吴三桂率领步骑六万人,从大散关撤入关中。

    为了避开眼线,吴三桂未到长安后,而是前往临潼之南的蓝田县和蓝盘山一带就位。

    这时从武关、卢灵关等关中各关隘调集的人马,也陆续与长安的两万禁军汇合,大约六万精兵,加上十余万屯军集结于临潼县西面的灞桥镇。

    至此,豪格动用陕北和汉中的兵马,分驻于渭河两岸,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共计十二万精锐,已经准备就绪,而他亲自率的中军,也到达了指定的地点。

    此时,陕北的明军在击退了孟乔芳后,正等待粮草过河后,再继续南下。而陕北战事绵延数月,无论金国还是明军,都没有精力关注陕北的民生,而也恰在两军交战的时间之内,平静了十年的陕北再次爆发了饥民暴动。

    匪军在明军与金军于绥德州厮杀时,得以在榆林府迅速壮大,其头领号平天大王,举旗号扶金抗明,已有向西进入山西偏关、保德州抢粮的意思。

    汉中方面的明军,因为之前贺珍被吴军击败,所以继续稳扎稳打的向南郑逼近,尚未察觉到吴三桂离开南郑。不过最多几日时间,马进忠和郝摇旗估计就能发现端倪了。

    关中的明军前锋则已经到达渭南县,而王彦主力也过潼关到了华阴县。

    这个时候,豪格觉得他要等来的时机已经到来,是时候对关中明军进行反击,要不然等陕北和汉中的明军反应过来,也杀入关中平原,那金国将无力回天。

    大规模的军队调动,使金国耗费极大,近二十万金军精锐集结于关中,迟早会被明军发现,大战一触即发。

    四月七日,灞桥镇,金军的大营内,豪格金盔金甲以皇帝之尊高坐于上,两侧吴三桂、孟乔芳等数十员将帅,各依官阶落坐。

    豪格将自己的金盔摘下,放在案上,然后扫视众人,朗声道:“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

    说话间,便见两名侍卫,抬着一个地图架进入帐内,豪格随即从案前走了出来,众人也齐齐起身站在他的身后。

    “据探,明军前锋以至渭南,王贼领着明军主力近二十万,也已经过潼关到了华阴县。眼下明军主力已经进关,这一仗该怎么打,诸卿可畅所欲言。”豪格在地图上指了两下,然后转身看向众人。

    吴三桂扫视战场,豪格驻军临潼之西的灞桥镇,孟乔芳的人马则在临潼北面的高陵县一带,他则驻军于临潼南面的蓝田。唐通作为诱饵,尚在临潼县。

    吴三桂捋着颌下胡须,沉吟道:“陛下的意思可是在临潼伏击明军?”

    豪格点点头,“预设的战场,确实在临潼县境内。”

    “如果是在临潼,那明军前锋和主力就都还没有进入伏击圈。”吴三桂皱眉,上前一步指着地图道:“而且王贼尚在华阴,离潼关太近,不知道陛下准备怎么将此贼引到临潼?”

    明军分成两部,王彦坐镇华阴,等于控制潼关的出口。白广恩一万人,很难攻击得手。王彦在此,可以保证关东的兵力和物资,源源不断的进入关中,同时情况不对,他还可以从容退回关东,可以说立于不败之地。

    金军要想将王彦击败,还得让他继续深入,等他一离开华阴,白广恩才有机会出手,才有时间于险要之地构筑工事,截断明军与关东的联系。

    如果王彦始终窝在华阴,那白广恩一动,就会被明军发现,而他工事还没建成,明军可能便已经杀过来了。如此一万对二十万,白广恩必败无疑。

    豪格一挥手,身后的兵相韩朝宣便回答道:“想要调动王彦,让他西进,我们准备在临潼率先伏击明军的前锋。若是前锋被伏,王彦没有不救的道理。”

    “明军前锋有六万人,且以骑兵为主,临潼地势相对平坦,想要伏击恐怕不易!”吴三桂谨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仅仅是灞桥的人马伏击,兵力明显不够,而如果需要调动南北两翼的兵马伏击,那又会提前暴露我和永平王的军队,王贼就能洞悉我们的意图,怕不会轻易入套。”

    吴三桂说完,看了韩朝宣一眼,有些不快,“这些韩相考虑过没有。”

    韩朝宣正要解释,豪格挥挥手,亲自说道:“吴卿担心的有理,不过这些情况,朕已经想过了。伏击前锋,吴卿与孟卿都不参与,孤准备让唐通让出临潼,引明军前锋进城过夜。等半夜时分,朕与唐通率领大军折回临潼,趁着夜色在城外挖壕筑堡,将六万明军堵在城中。”

    伏击六万明军,其中还有横冲马军,如是在平原上,怕是十多万人也堵不住,这并不容易,必须要有地形配合才行。如果明军进入临潼,金军能从外面将明军堵在城中,那横冲马军和龙骑军就等于进入了牢笼。

    吴三桂眼前一亮,“刘芳亮、王士从潼关追到华阴,又从华阴追到渭南,一路撵着唐通,还真有可能一头扎进临潼。”

    豪格见吴三桂认可,随即接着说道:“如果能将明军前锋困住,朕不信王贼不来救援,而如果王贼领兵来援,那朕正面迎击,吴卿和孟卿则从两面出击,必然能杀他个错手不及。”

    吴三桂点了点头,孟乔芳接过话头,“临潼一带,南面是山里,北面是平原。如果陛下将王贼的骑兵主力困在了临潼城内,那等于折了王贼一臂,我军骑兵正好可在此大显身手。”

    豪格笑道:“朕就是这个意图。”

    吴三桂又在地图上看了半响,补充道:“如果王贼真引兵来援,进入陛下设下的伏击圈,臣以为我们取胜还需要三个条件。”

    豪格不禁看向吴三桂,“吴卿说来听听。”

    吴三桂当即指着地图道:“临潼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骊山等山林地带。一旦开战,陛下亲率的领六万大军,十万屯军,需要顶住明军的正面攻击,保证明军不将临潼城内的马军解救出来。这是第一条。王贼人马以步军为主,开战之前,我军必须要抢占骊山、记王山、土桥镇、黑虎岭等南面的丘陵和山峰,阻止明军发现中伏后转入南部山林结寨。这是第二条。在开战之后,永平王的军队必须迅速渡过渭水,包抄零口镇、新丰镇,攻击明军之后,这是第三条。”

    吴三桂说着顿了一下,然后沉声道:“臣以为需要做到这三点,这次伏击才能取得大胜。”

    豪格听了郑重道:“吴卿说的三点确实缺一不可。朕到时会死守正面,不让明军解救临潼的马军。孟卿回高陵之后,当尽力多备渡河的器械,关键时刻切莫迟延。”

    说完他又看着吴三桂道:“至于南面的山林,就交给吴卿的三万步军。另外吴卿的马军要先躲在山林之后,等明军陷入大战后,寻击杀出,搅乱明军的阵线。”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感谢有水一川的打赏。)

第1361章西进临潼

    四月七日,豪格召集众人议事后,便马上让吴三桂、孟乔芳离开灞桥回去准备。

    算时间,他估计陕北和汉中的明军已经发现端倪,他们一旦知道对面的金军变了,并非孟乔芳和吴三桂的人马,而是战力低下的金国屯军,那些久经沙场的明军老油条们,肯定会意识到大金要在关中搞事情。

    拥立、定策、救主三件事情,要是干成一件,那一世荣华就跑不掉了。

    俗话说功高莫过救主。看那陈子龙、夏完淳当年在扬州救过王彦一回,如今陈子龙已经入阁拜相,夏完淳才二十七岁就成了一部侍郎。从他们的官位,就可以看出,王彦对他们的青睐。

    马进忠、郝摇旗、李来亨这些明将,一旦意识金军要在关中对王彦不利,心中还不高兴死。

    这样的机会可不常有,一旦出现还不抓住,不表现一下自己的忠诚,那也就别做官了。

    这些明军必然红了眼睛的往关中冲,来争夺救主的大功。

    这也是大金国做好事,要给明朝造王,原本只有个灭金之功可以争,而身为偏师的陕北和汉中明军,更是争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不同了,又多了一个救主的功劳,还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那还不甩开膀子干一场么?

    金国的屯军之前虽然也接受了一定的训练,最近又集训了小半年,要说上战场也免强,但他们除了训练之外,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器械。

    金国并不富裕,二十多万正军的装备,都是勒紧裤腰带造出来,自是没有钱财和物资来武装数十万屯军。

    他们的器械主要是金军淘汰下来,装备最多的是长枪,几乎站了六七成,因为造起来最简单。

    这些长枪和军中的大枪也有区别,制作粗糙得很,枪杆多半不达标准,基本就是棒子加个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