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贸易应该是个循环的大系统,明朝将国内的茶叶、瓷器、布匹运出来,赚了银子再将南洋的稻米、瓜果、香料运回去,丰富国内的物资,才是良性的循环。

    否则光挣银子回去,不紧紧会使得国内物资贫乏,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还会造成通货膨胀。

    俘虏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钱秉镫随即与真腊王签订协议。

    此时,在郑成功亲率水师,前往牵制苏禄的西班牙人之后,明朝水师随即从占城南下至暹罗湾,明军便开始准备向南进发,依然是士卒背负几天干粮,等与水师汇合之后,便能从船上得到补给。

    因为暹罗与荷兰人妥协,所以明军也没客气,直接进入暹罗境内,吓得正在抵御东吁王朝进攻的暹罗王,忙派使者给明朝赔礼道歉,就怕明军从背后攻击他们。

    幸运的是明军的目标不是他们,钱秉镫告诉使者,只是借道,让他们安心对付东吁,并表示明朝有大量的鸟铳,如果暹罗国需要,可以前往大明购买。

    东吁对于明朝而言是个不小的威胁,明朝并不想看到暹罗被东吁击败,使得东吁称霸南洋,所以可以给暹罗一定的支援,再者明朝有大批过时的鸟铳放在仓库,能卖出一些,便算一些。

    其实自从当初东吁不给王彦面子之后,王彦就对东吁没有好感。

    再者东吁趁着明朝无暇顾及西南之际,悄悄吞并了明朝在云南的几个宣慰司,还兼并了掸邦,至今还占了明朝大片的版图。

    明朝与东吁不仅是在南洋问题上的冲突,还有版图的纠纷,两国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有个爆发的时候,所以明朝需要防范于未然,不能让东吁做大。

    为了对付东吁,收回版图,明朝对逃入东吁境内的艾能奇,也改变了原来追剿的态度,转而暗中支持。

    十月间,战败后的君士坦丁,率着四百多名荷兰人和不到两千马六甲的士卒,乘船回到了马六甲。

    幸亏伍德够奸诈,留下来这点人马,伏击金边的守军,不然他们这一战就输得倾家荡产了。

    君士坦丁回到马六甲,荷兰东印度公司顿时如遭雷击,而这时明朝大军进入马来半岛,一路所向披靡,明朝水师重新向马六甲逼近的消息,也传到了马六甲。

    马六甲是荷兰重要的贸易节点,失去马六甲,荷兰在巴达维亚也站不住脚跟。

    东印度公司总裁莫斯契尔根据君士坦丁带回来的消息,确定了明军将会攻击马六甲,所以决定集中实力,不仅从巴达维亚抽调大量援军,还从锡兰和印度南部的柯钦抽调兵力来守卫马六甲,一定要保住此城。

第1245章石堡不好打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加上明朝对于马六甲其实眼红已久,所以这次明军不仅仅是击败荷兰人,占领马六甲那么简单,而且是占着便赖着不走了。

    荷兰人以马六甲为据点,每年向来往的商船收税,所得的财富就无法估量。

    明朝的海商对于荷兰人雁过拔毛的行为,坐着赚钱,早就不满了。

    马六甲这样的好地方,王彦早就垂涎欲滴,荷兰这次毁约,让明朝上下愤怒是事实,但是也给了王彦一个借口。

    偏巧马六甲苏丹国,也介入了战事,那王彦自然不会客气,早示意李定国,顺道灭了此国,在此建立亲明的藩国,然后将马六甲地区让给明朝。

    十月间,明军进入马来半岛,沿途的敌军几乎一触即溃,明军分两路,扫荡半岛两边的城市,李定国率领两万人,沿着东海岸进军,陈友龙沿着西海岸进军。

    说是城市,但其实就是些大些的镇子而已,许多连城墙都没有,明军简直一路破竹。

    大半月之间,到十一月十日,东路明军已经打下,吉兰丹、居茶、彭亨等地,然后穿过半岛到达马六甲东南面百里左右的麻坡与水师汇合。

    西路军进展也极为顺利,除了在太平受到稍微的抵抗之外,整个进军过程就像行军一样。

    伍德覆灭之后,马六甲的荷兰人只剩下一千多人,加上君士但丁带回来的四百多荷兰人,刚好一千五百人,不过东印度公司总裁莫斯契尔又从巴达维亚调来了两千五百人,另外还有一千多人将从印度来援。

    这样一来马六甲的荷兰人,将到达五千多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力量,几乎全部集中到了马六甲,东印度公司总裁莫斯契尔对守卫马六甲很有信心。

    马六甲港周围有许多山头,港内是荷兰人的四十多艘武装商船和扣押的明朝商船,明军水陆同时进攻,荷兰的船只有港内的炮台掩护,所以明军水师想要从水面攻入马六甲港,可能性不大,但明军的陆师,将成为荷兰的主要威胁。

    有见于伍德的败亡,已经证明了明军的实力。

    这时清醒了的莫斯契尔也想起来,荷兰与明军交手从未得胜,一直都在失败中,所以他不得不收起白种人的傲慢,认真在马六甲布防。

    陆地上的防守,他将以马六甲堡为主,由他亲自坐镇,然后分别派兵把守港口周围的三个炮台,来防止明军靠近马六甲港。

    明军远来进攻,他坚信只要坚守马六甲三个月的时间,明军就会人员疲惫,粮草耗尽,到时候荷兰从印度的援军赶来,就能轻而易举的击败明军。

    在莫斯契尔紧锣密鼓布防的同时,明军也在马六甲的外围完成了集结。

    为了能够全力攻打马六甲,李定国决定先扫灭半岛上的敌对势力,划定区域让广南三国的人马,负责清剿,将马六甲之北的地区,交给他们代管,帮助明军征集粮草。

    南洋密林遍布,土人分散在密林中,明军人生地不熟,很难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况且为了三瓜两枣,去深入密林统治那些村落,也不划算。

    因而明军暂时将这些未开发的区域,交给能适应南洋气候的藩属代管,等战事结束再扶持亲明的政权,或者学习西夷直接像占城一样派遣总督管理。

    马六甲之南,则让刘文秀带军进攻佛柔也就是后世新加坡一带,彻底灭了苏丹汗国,然后扶植傀儡,让当地人继续耕种,以减轻明军运输粮草的压力。

    十一月底,在扫荡外围之后,马六甲已经成为孤城,明军前锋开始出现在马六甲的边缘。

    明军骑兵很快发现,这座城池与明军以往进攻的城池不同,他并没有城墙,但是在城市的周围,却有坚固的石堡,还有建在山上的炮台。

    骑兵正打算靠近仔细观察之时,荷夷的炮台却忽然开火,炮弹打四里多远,惊得明军忙拉住战马,匆匆返回去禀报。

    十二月初二,大晴天,因为太阳照射南半球,所以虽然靠近赤道,也不算太炎热。

    明军这次出兵,虽然大多数是南军,但还是有些忍受不了南洋的气候,湿热的天气让明军染病者多达千人,辛亏出兵选对了时节,不然损失还要严重一些。

    明朝和北边打仗,一般选择春季出兵,这样越打越暖和,可以避开北方寒冷的冬天,而这次往南洋出兵,则选择秋季出兵,越打越冷,避开了南洋的酷暑。

    这次南下已经有不少士卒因为水土不服,天气湿热等问题,被送回了占城,或者死在军中,如果时节不对,怕病死的人要更多。

    此时,在马六甲港外围的一做炮台上,高二哥与十多个同伴,带着脚铐,在荷兰人的监视下,正忙碌地搬运石块、火药等物。

    “二哥,官军真的要打过来了么?”高义将一块石头慢悠悠的垒在墙上,眼睛看了下四周,小声问道。

    高二哥体胖多汗,最近整整瘦了一圈,他喘息道,“假不了,你看这些红毛鬼急得,没日没夜的逼着咱们加固炮台,就知道肯定是官军快来了。”

    高义听了之后,不禁大喜,“官军来了,我们就得救了吧!”

    高二哥却又搬起一块石头,叹了口气,“那也说不准,那些红毛鬼手黑的狠,没把咱们当人,说杀就杀。没准他们为了泄愤,不等官军打过来,就把我们杀了。”

    高二哥心里现在有了觉悟,他每次抱着希望和期待时,上天总是无情的给他当头一棒,将他从云端砸到地上,所以他现在什么事都先往最坏处想,期待放低一点,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真的啊!”一旁的高义听了他的话却吓得脸色一白,想起惨死的郑掌柜和前些天被打死的兄弟,一时忘了动作,旁边一名荷兰士兵,立刻一鞭子抽来。

    “啪”的一声响,高义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他捂住半边脸倒在地上,嘴里发出一阵惨叫,但那荷兰士兵却不打算放过他,嘴里骂了句荷语,大概是“黄皮猴子”之类的词语,又要上前抽打。

    高二哥见此忙丢了手里的石块,忙去护高义,将自己的后背留给了荷兰人,但是荷兰士兵的鞭子却并没有落下来。

    等了一会儿,察觉到异样的高二哥不禁抬起头来,看向那红毛鬼,却发现他正失神的看着炮台外面。

    他不禁忙扶起高义,然后向外看去,便见几里外的地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片人潮,正缓缓的向前移动。

    那火红的衣甲,那成片的碟盔,还有熟悉蓝底日月旗,于队伍中迎风飘扬,立刻就将他的目光死死吸引,再也无法挪开。

    高二哥看见这一幕不禁鼻子一酸,眼睛便瞬间湿润了,旁边被鞭子抽得只能睁开一只眼睛的高义却尽然哭了起来,他仿佛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一样,声音嘶声裂肺,似乎是伤心到了极点,但周围的人都知道,他那其实是高兴得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情感了。

    就在炮台上的明人眼睛湿**时,荷兰人却忽然惊恐的叫了起来,一队荷夷忙将上面的明人押下去,更多的荷兰人则匆匆跑上炮台,准备迎战。

    因为之前派骑兵查探过,知道荷兰人的炮打的远,所以明军在远外就停了下来。

    李定国则披挂整齐,骑着战马引着数十骑离开大军,奔到一座山坡上,拿出千里镜远观荷兰人的防御体系。

    最高的山顶上有一座城堡,由石头堆砌而成,应该十分坚固,港口周围的山上,还有三座炮台,也是石头堆砌而成,相反城堡下面的城市,却没有任何防御。

    西方人和明朝筑城的目的不太一样,明朝的城池是将百姓圈起来,所以动都不动就周长十里,目的是保护城中的百姓,而西方是将国王或者封建领主圈起来。

    他们的城堡一般比明朝的城池要小,只住国王和国王的侍卫,用来保卫国王和他的财产。

    李定国看了一阵,将千里镜递给刘文秀,等他看了一会儿之后,才问道:“怎么样?”

    刘文秀放下千里镜,摇了摇头,“怕是不太好打!”

    李定国微微颔首,显然他也这么认为,“这些西夷筑堡还真有一套,居然将堡垒建在山上!”

    “是啊!西夷火炮本就厉害,打得极远,又将堡垒见在山顶,我们的攻城器械几乎都用不上,只能扛着梯子登山攻城,但是山那么高,士卒怕是冲到半腰就没劲儿了。”刘文秀指着城堡,接着说道:“而且这城堡虽然小,但是防守起来却也方便,不需要太多人就能守卫,加上堡内没有平民,粮食消耗缓慢,还真不好对付!”

    李定国皱了下眉头,“先放伍德回去劝降。如果荷兰人愿意投降,那一切好说,要是不降,那咱们就得准备打硬仗了!”

    (求月票,订阅,推荐,宣传!)

第1246章棱堡难攻,先下炮台

    天下大势,此消彼长,而国无常强,亦无常弱。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主题,他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惨剧,不过一个硬币总有正反两面,他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兵器的进步。

    明朝通过数十年的战争,在兵器上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明朝由弱变强,在战争中蜕变。

    西方世界在长时间的落后之后,经历残酷的三十年战争,古斯塔夫在此段时间内完成了军事改革,西方的科技在战争的催化下,呈现飞速的增长,实力迅速增强。

    荷兰这个国家,于战火中独立,也在战火中变强,西方世界在战争科技上的进步,这一点是东方世界必须要承认的。

    在大军抵达马六甲之后,明军在外围停了下来。

    李定国在将伍德放回之后,便开始一边等候消息,一边让人根据侦查的结果,搭建马六甲附近的沙盘。

    当沙盘被做好之后,李定国对于招降荷兰人,已经不抱希望了。

    这一刻,他开始有些明白,荷兰人那么少的兵力,为何能在离本国万里之外,建立一个又一个的据点,他们确实是有些长处的。

    荷兰的这些堡垒真的并不好打,他们靠着海岸,选择险要之地建造,陆地上攻不下来,包围也不起作用,因为荷兰人可以利用海上的优势,不断送来粮食和物资支援,就算大军数万围困,也很难拔出这些棱堡。

    这种堡垒的出现,显示了西方军事上的进步,他是火炮出现后,旧城墙容易被轰塌,而衍生出来的新型防御堡垒。

    此时在帅帐内,一众明军将领不禁围着沙盘打转,一个个都暗暗咋舌。

    “大帅,这堡垒伸出六个角来,把城墙由凸变凹,我们攻击任何一面,都会受到两到三个方向敌人的火力打击啊!”陈友龙看着沙盘上的堡垒,有些吃惊。

    在观阵时,他们只看到堡垒的一面,当时只觉得建在山上不好打,现在从沙盘上俯瞰全局,才发现除了地利之外,堡垒本身居然也是个大难题。

    于佑明也皱着眉头,“是啊!本来攻堡就是仰攻,还要受到多面城墙的敌军轰击,并且你们看这个城墙,还不只一道,三道城墙像波浪一样,一道比一道高,我们就算攻上第一道城墙,第二道上的敌军也可以居高临下的射杀我们,轻松夺回城墙!”

    刘文秀仔细看了城堡一眼,指着墙道:“你们看,这城墙还有一定斜角,怕是炮弹打到上面,大多会跳起来!”众人看去,果然见城墙有个斜坡,这样的结构,炮弹打上去很容易被弹开。

    在众人观看时,刘文秀却又指着一处,接着说道:“还有这条沟,这些红毛鬼成精了吧!”

    棱堡中的棱角和波浪型城墙,特别强调只对防守者单方有利,它让攻击方难攻难守,让防御者易守易攻,就算第一道墙被占据,也能轻松夺回,攻击方越推进越容易受到多方威胁和内外多层交叉火力的打击。

    眼下这座六角三层棱堡。六个伸出的尖角,能保证每一个凹面上都有三个方向的火力交织,三层城墙从外向内逐次拔高,又能使得明军即便登上第一道墙,也会被第二道墙和主堡的敌军射杀。

    中国从很久以前开始,城墙上也有敌台、马面这些伸出城墙的凸起之处,但是并没有做到西方这么极致。

    西方的棱堡,大明朝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接触,孙元化、徐光启十分推崇西方的棱堡,明朝也在辽东仿筑“万敌台”,宁远堡据说按着棱堡来改造,但棱堡造价极高,大明却没有钱,所以棱堡虽好,但并未在明朝推广。

    李定国听着众人的话语,不禁沉默下来,除了众人说的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荷兰人的大炮架在高处,要比明军打得远,明军很难架炮轰城,甚至接近山脚前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伤亡。

    这种据说是远程攻城重炮出现前,被认为“不可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