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其声势,这股骑兵足有五六人,而且自北方而来,那便基本不可能是大明之军,王彦之心顿时跌入谷底,随连忙让车夫催马疾行。

    车夫也意识到危险,心中暗暗后悔,在这兵荒马乱之时,还为钱财所动,接下这样一趟远路的活计。

    这时车夫虽愤力挥鞭,但马儿本就不是好马,车上又坐了六人,如何能快过身后轻骑,片刻间便被骑兵追至。

    王彦见此,愤然抽出防身长剑,挡在马车门帘之前,想要护住车内三女,却忽见赶上的骑兵,并非清军,也不是流贼,居然是几名身着僧袍的小和尚。

    这些小和尚年纪都不大,最多的也就十五六岁左右,正骑着马匹,围着马车打转。

    原本提剑在手,准备拼死一战的王彦,见眼下情景,不禁微微一愣,但同时心里也不由得长长松了一口气。

    “将军?”在王彦微愣之间,又一名骑士来到马车之前,他着装于小和尚们不同,身穿短打,头戴蓑笠,看不清面貌。

    王彦听他呼唤,心里不由一惊,难道是旧人?于是连忙视之,而那骑士却已经翻身下马,疾步走到马车之前,跪拜在王彦身前。

    那男子对着王彦便猛然几拜,而后才摘掉蓑笠,王彦视之,心头立马一颤,“为宗!汝居然还活着!吾以为汝已今没于吴淞口矣!”

    “五千弟兄,尽死于清军之手,末将未能护李将军逃脱,独自苟活,愧对将军之托也!”胡为宗泪流满面道。

    王彦见此,连忙收起长剑,跳下马车,将他扶起,“多铎势大,五千子弟,为掩护百姓而死,为宗有何自责?泰祯之死,亦是吾决议让汝等断后,才有吴淞口七日血战,责任在吾,而非汝也!今为宗能回,吾心甚喜,切莫自责,而应当重振精神,为战死的忠魂,报仇雪恨!”

    当下王彦又询问,吴淞口大战后,胡为宗的经历,才得知,他被清兵逼上绝路,同军士投入水中,将士们多被江水淹死,而他则凭借常年在漕运上打滚,而练就的一身好水性活了下来。

    因为身上有伤,所以胡为宗一直隐藏于吴淞养伤,待伤好时,扬州军民已经出余杭,往天南而去。

    至于这些小和尚,则是他南下寻王彦途中所遇,乃是北少林弟子,而他曾经也拜师少林,算是同门,便一同南下。

    当下王彦又同几位小师傅见礼,得其姓名乃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也。

    衢州城内,唐王用完饭,随整备带着左懋第等人离去,这时却忽然听到大堂里,一士子打扮的青年谓同桌之人道:“马、阮误国,驱忠勇侯出浙,至有今日之败,若为吾见之,必然手刃二贼。”

    对于马士英、阮大铖,唐王心中也是暗恨,但二人乃是国之大臣,就算他以是监国,也不能斩杀二人,这青年却好大的口气,令唐王暗暗称奇。

    当下本欲离去的唐王,随又坐了下来,对一旁的苏观生一阵耳语,苏观生便起身朝那青年走去。

    不多时,那青年便随苏观生走到唐王桌前,众人观之,只见他仪表不凡,剑眉星目,身上儒服方巾,都是上品,腰间还悬着一块上好美玉,而玉佩上则刻着“大木”二字。

    在唐王与诸臣打量着眼前青年时,青年亦观察着一行人,居然在唐王未开口之前,忽然行大礼道:“南京国子监监生郑森,拜见唐王殿下,参加诸位大人。”

    唐王闻言,不由得大惊,连忙让其免礼,惊奇道:“本王未曾与汝相见过,汝怎知本王身份?”

    “在浙诸王多以降清,唯殿下与鲁王不降,而鲁王据说已经逃往台州,殿下则与臣工坐船逆钱塘而上。”郑森微微一笑:“今殿下与诸臣工虽然着便衣,然身上气质却为改变,且诸位臣工多穿儒服,殿下身边跟着这么多气质不凡的老儒士,想让人不知,也难也!”

    唐王与诸臣闻之,不禁暗赞,此子洞若观火,十分不简单,而许多情报,诸臣也是费劲功夫才得知,而此子居然知道如此之多,不禁让唐王怀疑其身份。

    这时一旁的黄鸣俊,忽然眉头一动,而后于唐王耳边一阵耳语,使得唐王脸上不禁一阵肃然,再看向郑森时,已经带着微笑:“本王方才还觉得汝之名讳,甚为耳熟,原来郑公子乃是于国子监读书一年,南京城内便有纵论天下,唯有郑森之说的安南伯之子郑大木。本王今观之,果然不凡,他日定为朝廷栋梁也!”

    唐王根基浅薄,福建郑芝龙掌握一省兵马,还有强大的水师,若能忠心辅佐于他,则大事可成也。

    唐王没有想到能在衢州城内,遇见郑芝龙之子郑森,他本就惊奇郑森的不凡,心中十分看重,现在又发现其父身份,自然好言拉拢。

    “殿下谬赞。”郑森闻唐王之语,不禁连忙行礼道:“森不过一儒士,当不了殿下之赞,而殿下之贤明,森却早有耳闻,如今国家危难,正是英雄奋起之时,以殿下之雄才大略,当网狂澜于即倒也!如今南京先失,杭州又陷,二主俱为清兵所掳,大明朝倾国无主,森愿休书家父,迎殿下入福州登基,恢复国土,抗击清军,重整我大明江山。”

    郑森被郑芝龙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并拜钱谦益为师,亲眼见立国不过一年的弘光朝廷土崩瓦解,而他的老师钱谦益亦投降清庭,郑森对此愤然,随跟随手下逃至杭州,却又再一次目睹朝廷倾覆。

    对于大明如今之危局,郑森心中异常悲愤,所以对身边之人,每每有憎恶奸臣,叹息时局之语。

第112章议唐王,郑氏起兵

    福州城内,郑家府邸,福建总镇,安南伯郑芝龙正座于桌案之前,翻看文书,忽然一中年男子匆匆往屋里走来,人未到声先至:“大哥,我听说大木来了书信,说他于衢州遇见了唐王,要迎其入闽,这是真的吗?”

    来人乃是郑芝龙五弟郑之豹也!

    郑之龙见他火急火燎的走进屋来,随放下手中文书,笑道:“大木书信在此,自然是真也!你且先坐下,我们再细谈!”

    “大哥也欲迎唐王吗?”郑之豹坐下后,问道。

    “对!”郑芝龙满面春风的点了点头,“大木此举,对我郑氏可谓有天大好处。唐王若是来了,我就把闽省这块宝地拿出,助其立足!”

    “什么?”郑之豹闻言,脸色不禁一变,“大哥,我们兄弟辛辛苦苦闯下福建这片基业,你却要送给唐王,这~这未免也太~”

    “哈哈~”郑芝龙见郑之豹的表情,不禁放声大笑,“兄弟,汝可真是个粗人啊。”

    郑之豹心里却十分不解:“大哥,难道你就忍心放弃多年基业,为唐王做嫁衣?这有什么好笑的,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呀。”

    郑芝龙见郑之豹不明白他心中想法,却也没在做解释,而是挥手道:“好了,暂且不说这些。大木信上言,他们十四日出衢州,准备绕道温州府,先同王士衡的大军汇合,再沿海路来福州,你算算唐王还有多久能进入闽地?”

    “如今时节,少风少雨,道路易行,唐王若自仙霞关入福建,五六日便可,但若绕道温州,那至少也需要半月时间。”郑之豹一阵沉思,“不过大木书信于路上已用诸多时日,料想再有七八日,唐王便可进入闽地。”

    “这么快呀!”郑芝龙听完,眉头不禁一挑,“看来留给我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郑之豹闻言,双眼一瞪,“大哥莫非还要亲自迎接唐王不成?”

    “唐王与王士衡汇合,身边就有数万大军,我郑氏欲获得足够多的利益,自然要起兵相迎!豹弟,你先回去准备一下,随我点齐大军,去迎接唐王。”郑芝龙顿了顿,又笑着道:“不,是去迎接咱们的陛下。”

    郑之豹闻言,却没告辞离去,而是满脸疑惑,“大哥,你真的要立唐王当天子?”

    “豹弟,你目光短浅啦!怎么就看只看见咱们这闽地呢?”郑芝龙不禁摇头道:“这大江南北,比闽地可大得多呀。我郑氏要想扩大地盘,迎立唐王,便是关键一步。”

    郑之豹闻言,眼珠一转,似乎明白了郑芝龙之言,“大哥是想同王士衡挣定策之功,好在新朝掌握大权吗?但以我郑家名声,我怕诸侯们不服啊!”

    “不服?”郑芝龙再次笑道:“兄弟,我郑家自然不可能直接号令天下,但我们有唐王啊!唐王可不是你我,他姓朱,姓朱,你懂吗?”

    郑之豹闻言似懂非懂道:“那我们兄弟该如何行事呢?”

    郑芝龙冷冷一笑,一字一字的说道:“挟天子以令诸侯也!”

    福建郑氏家族,自接受朝廷招安后,实力迅速膨胀,在陆地上,掌握一省之兵,在海上则数败红毛夷,确定了其在东亚海域的霸主地位。

    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

    在先帝在位期间,郑氏势力不断扩张,大明却战乱不断,内外交困,对于地方逐渐失去控制,而郑氏一族已然成了一大藩镇。弘光朝时,欲调福建之兵入卫南京,都未成功,郑氏几乎以成独立之王国。

    郑之豹听了郑芝龙之言,这才明白,其兄并非真心要拿郑氏基业,效忠朝廷,而不过是想利用唐王之名,将其作为手中傀儡,为郑氏谋求更多利益。

    当下郑之豹便满脸笑意的退出房间,回去准备。次日郑芝龙就大起福州之兵,得大军五万余人,浩浩荡荡的出了城池,往浙省方向而去,准备迎唐王入闽登基。

    金华城外,王彦同胡为宗相遇,心中大为高兴,随让他带着五名小和尚,一同南下。

    王彦一行人中,原本只有他一人,舞的动刀枪,能提剑杀人,现在却多了胡为宗这样的高手,还有北少林派往南少林交流的五名武艺高强的小师傅,王彦心中顿时安定不少。

    几人一路南下,途中道也遇见几股毛贼,胡为宗一一与其盘道,毛贼便多自行退去,但也有不识相的蠢贼,不知厉害,见王彦人少,以为可欺,谁知一交手就被胡为宗等人杀的片甲不留,仓皇退去。

    时间到八月十五日,正是中秋佳节,但王彦一行人却依然没有歇息,欲在天黑之前赶至丽水,正于道路上奔驰,前面的胡为宗却突然一拉缰绳,使得奔驰的马匹一阵嘶鸣,而后急停下来。

    “何事?”整个队伍停下来,王彦于后,不明情况,不禁问道。

    “侯爷,末将发现一些死尸,似乎刚死不久!”在通往南方的道路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十多具尸体,胡为宗从马上下来,一边查看一边回道。

    几名小和尚见此,亦翻身下马,双手合十,口道:“阿弥陀佛!”

    王彦闻声,随跳下马车,上前来看,却见胡为宗蹲在一尸体旁,而那尸体头上,愕然尽有一条金钱鼠尾辫,“北虏?”

    死得十多人中,一半是拖着辫子的北虏,一半则是汉人,其中还有不少儒服士人,这让王彦心里顿时一惊,清兵居然追到他们前面去了,莫不是阿济格趁势要一举扫平全浙,甚至入寇闽地。

    这时王彦看这些尸体,发现清兵都未穿军服,不像大军作战,倒像密探拿人,才打消了以为清军已经攻打浙南的念头,微微放下心来。

    “这些人都刚死不久,为宗再仔细查看一下,看能否有什么发现?”王彦看着尸体,皱起眉头,口中喃喃道:“清军这是在追杀谁呢?”

第113章查线索,唐王遇袭

    胡为宗得了王彦吩咐,随在死尸上一阵查询,却没能在北虏兵身上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他只得将目标移动到被杀的汉人身上。

    一番搜寻间,胡为宗却接连摸出几枚印章,这让他脸色不禁一变,连忙将印章交予王彦观看。

    王彦看见印章,脸色也变立马一变,这些都是官印,那就代表着被杀的汉人,都是出逃的朝廷命官,而身为官员的他们都已经战死,那他们面对的情况,显然已是岌岌可危,到了危机存亡的关键一刻,甚至幸存之人,已经被清军俘虏。

    这时王彦接过印章,嘴中不禁微微念道:“礼部主事方开世印,兵科给事中吴永印,大理寺卿顾先诚印,唐王府长史李文印~”

    王彦每看一个印章,脸色就沉重一分,这一个个印章都代表着一名死去的朝廷官员,而那枚唐王府长史的印章,则让他脸死大变,“清军这是在追杀唐王啊!”

    杭州之事,王彦并不十分清楚,但他知道在潞藩投清之后,大明朝最当务之急,便是立新主抗清,使得人心归附,使得心怀故国的义士在精神上得到依托。

    唐王府的长史,折于此处,而一同被杀的还有数位朝中大臣,由此可见,必然是不愿降清的朝臣,拥簇着唐王出逃,而被清军精锐快马追杀。

    王彦想到此处,心里不禁一急,连忙谓众人道:“吾怀疑是唐王被清军追杀,而看着些被杀的大臣,唐王处境必然已经十分危机。这些尸身血迹未干,想必战斗并未发生多久,唐王一行应该还在附近,为宗可速速同几位小师傅,于四下探查一番。吾就在此处,等候汝等消息传来。”

    “诺!”胡为宗闻言,抱拳应下。

    “汝等前去搜寻,切记要小心行事,万一发现清军,莫要冲动行事,当先回来告知与吾。”王彦嘱咐道:“两刻钟内,无论是否有所发现,也都先回来,与吾汇合。”

    “末将知晓了。”胡为宗点点头,而后便与五名小师向不同的方向搜索而去。

    王彦见此,随让三女不要下车,而后同苏昆生和车夫一起,草草的将死去的大臣掩埋。

    不多久,打探消息的胡为宗首先回来,“侯爷,南面不远处有座小山,唐王一行被困于庙中,二十多名清军正在攻打,似乎以有纵火焚寺之举,末将一人无法接近,随立马回来禀告。”

    得知唐王下落,王彦微微一喜,但一想到唐王一行,已经到了连朝中文臣,都亲自操刀与清军战斗的地步,心中又立马担心起来。

    这时王彦已经无法安心等候,几名小师傅回来后,再去救唐王,随吩咐苏昆生与车夫同三女在此等候,若小师傅们回来,便让他们去南面与他汇合,而后便同胡为宗先行一步,往小山奔去。

    唐王一行出了衢州城,一路南下,行到丽水附近时,阿济格派出的精骑突然追至,北虏骑兵精悍,唐王一行毫无防备,幸得郑森同大臣们拼死相护,才得以占时逃脱,但郑森的手下和几位年轻一些的文臣,也统统战死。

    唐王一行,仓皇离开驿道,向南钻入山林,妄图躲过清军骑兵的追杀,但唐王与左懋第等大臣,身体又怎能和虏兵相比,因而在逃出不远后,还是被清军追上,被堵在了破庙之内。

    二十多名清军,将破庙围住,四面攻打,但郑森虽是儒士,却出自将门,武艺不凡,加之左懋第等老臣,也不顾生死,拼命抵抗,居然借助地利,守住了庙门。

    清军冲击几次,都没能破门,恼羞成怒之下,便取来柴草,整备焚毁破庙,逼破唐王出来投降。

    破庙之内,唯有郑森一人还有些战力,其余大臣,都是久在朝堂的文臣,勉强守住庙门已是极限,出去同清兵浪战,那便只是送死而已。

    唐王没想到,他监国才几日时间,就陷入这样的绝境,心中已是一片死灰,他扫视一眼庙内狼狈不堪的诸臣,悲切的谓众人道:“诸位都是我大明的忠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