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几名贼兵正吃得兴高采烈,刚起来过来巡视的牛录嗅见香味,也走了过来,直接用刀割下大块的鹿肉。

    他刚将鹿肉送到嘴边,几名黑影从后面猛地扑上来,将几名清军直接按倒在地,刀往脖子下一伸,然后一拉,鲜血飙射,结束了他们的性命。

    斥候百户几声枭叫,表示所有哨兵都被拔掉,丁可泽顿时拔刀怒吼:“给我杀!”

    五百明军包围了两座堡,从四面八方的树林中冲出,不到一刻钟,就拔掉了两个墩台,将一百五十名旗兵杀得干干净净。

第1212章夺取沈阳上

    丁可泽拔掉了对岸清军的墩堡,将一百多名旗兵全部杀光,然后拿出火箭射上天空,对岸的谢迁看见信号,随即安排大军开始渡河。

    船只先将绳索拖到对岸,士卒们砍伐树木,到天亮时,一座浮桥已经出现在鸭绿江上。

    三万大军列队出营,每个士卒除了手持兵器之外,后背都背着一卷毛毯和二十多斤粮食,向前挺进。

    这一路向沈阳进发,沿途都没有补给,全靠士卒和车辆自己携带粮食。

    王彦之所以要将清军留在关内,就是因为关外地广人稀,山林遍布,十多万满人散布在关外的森林和大山之中,明军找都找不到,而他们却可以忽然聚集在一起袭击明朝的据点,明军围剿起来成本太高。

    三万多大军,很快就过了鸭绿江,后面则是大片推着独轮车的朝鲜民夫。

    朝鲜缺少大型牲畜,运送军粮便只有靠人力去推,大部分的粮食,都在运送途中被吃掉。

    谢迁和夏完淳骑马站在西岸,三万大军,头戴单缨碟盔的是明军,头盔上有个小鱼叉的则是朝鲜军,大军浩浩荡荡的向东挺进。

    这时谢迁叫来丁可泽,吩咐几句,一支两千多人的精锐明军,便在向导的带领下与大队分离,往新宾堡的方向而去。

    明清于关外拉锯时,明朝的策略是凭城用炮,靠一座座雄城,堡垒联防,来防御清军,而清军则每攻一城必然对城池进行毁坏。

    大凌河城就是几毁几建,关外的其它城池,也多被清军毁坏。

    清军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略上,处于进攻的位置,再加上他们人口少,主要集中在沈阳,不需要那些城池,留下来反而会让明军再次占去,他们来年又要攻打,所以索性毁掉。

    目前清军在关外保存完好的城池并不多,只有沈阳因为是满清的“盛京”,所以城池最为完整,还得到了加固。

    眼下满清的兵力不足,关外只有三千多旗兵,由固山额真河洛会镇守。

    当然除了旗兵之外,沈阳附近的包衣、旗奴,还有满人的老弱妇孺,都可以拿起兵器作战。

    同入关的满人相比,留在关外的满人,还没有完全腐化,即便是妇人,也是能够开弓的。

    “盛京”是满人的都城,关外的人口大多集中于此,城内有一万多满人老弱,还有三万多包衣和眷属。

    城外的田庄里,则分布着近四十万辽民,几乎全是旗奴,是被压迫的对象。

    因为满人的主力入关,沈阳内的消耗大大减少,所以关外的满人由这四十多万辽民供养,尚可自给自足,不太需要关内接济。

    当然这些年清廷的情况越来越差,几乎已经没有给关外提供什么给养。

    这种情况,直到姜襄叛乱开始,才出现变化。虽说关内物资紧张,可是清廷还是不时有物资运送过来,城池也被勒令再次加固。

    除了官方运送的物资外,北京城内不少满人贵族,也往关外转移了不少财产。

    河洛会知道,这是摄政王在给大清准备后路。他不感怠慢,下令加固了城池,同时在城内修建大大小小数十座仓库,储藏了大量的粮食军资。

    这些物资关系到满人回到关外之后能否立足,河洛会十分谨慎,但随着多尔衮兵败,大清面临的局势严重恶化,他发现即便是“盛京”也不安全了。

    如果满人主力能退回关外,有个十万兵马,守住盛京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他听说,关内的旗丁以不足两万,他就知道盛京守不住了。

    因此他开始准备向满人的老巢“兴京”转运一批物资,以便于万一“盛京”不可守,他们还能退回山中。

    自从听到多尔衮死于败军中后,河洛会就知道,满人在关内待不住。

    在他看来,朝廷应该当断则断,讯速退回关外,加强关外的防守,可是他上书建议之后,朝廷却没有回应,不久之后,主张立刻放弃北京的英郡王、平郡王被杀,多铎被暴尸示众的消息传来,使得他不敢再发一言。

    他也是多尔衮一党之人,清廷内部睿王一派被大多清洗,让他不敢继续保持和楼亲一样的主张,只能焦急的等待。

    城头上,河洛会目光忧郁的注视着远方,他这么希望关内的清兵撤出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这个威胁让他寝食难安。

    朝鲜复国之后,明军和朝鲜军的主力就屯驻在鸭绿江边,这就像是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顶,什么时候落下来,关外就什么时候失陷。

    旁边的纳兰明珠低声道:“崮山,城内的包衣武装起来也有一万多人,就算明军从朝鲜杀来,我们应该还是可以一战的。”

    河洛会摇了摇头,“你不明白,就算我们能守住盛京,也没有意义!明军只要围困一段时间,城池迟早还是会被攻破。”

    “那眼下该怎么办?”纳兰明珠眉头紧锁。

    河洛会眼中露出愤恨之色,“现在的关键,是将我们满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并且要做好放弃盛京的打算,我们一旦被明军困在城中,那就完了!”

    纳兰明珠点了点头,问道:“这就是固山准备将盛京的钱粮,运往兴京的原因么?”

    “盛京一马平川,离明军又近,我们已经没了骑兵优势,明军很容易将我们困在城中,兴京就不一样了,在长白山中,明军要来进攻一是会拉长粮道,二是就算他们拿下兴京,也不可能长久驻军,等他们一走,我又能重新夺回兴京。”

    明军剿灭关外清军最大的困难,就是关外无法获得补给,粮食全靠关内运送。清军的胜算在于明军粮尽,自己退兵。

    如果清军被围在沈阳,明军运送粮草相对容易,还可以在城外种粮,但是兴京的话,就不同了,那里大山绵延,进去都难,明军待不了多少时间。

    “那要不我们先做准备,趁着明军没有动手,赶快将一些粮食运到兴京去吧!这样万一明军大举进攻,我们就能立刻撤离!”纳兰明珠开口道。

    满清只有发挥渔猎民族的优势,在山林中流窜,才有机会,要是被包围在城中,必然败亡,纳兰明珠也想明白了这一点。

    “我正准备这样做,这也是英郡王之前的意思。”说到这里,河洛会不禁叹了口气。

    纳兰明珠也沉默下来,两人就这么在城头站了一会儿,明珠忽然问道:“固山,朝鲜方面最近有动静没有?”

    河洛会摇了摇头,“我派了一队人马监视朝鲜,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

    纳兰明珠松了口气,“那我们转移物资,还有些时间!”

    两人正说着,一名士卒飞奔而来,急声禀报道:“启禀固山,兴京受到明军攻击,求援之人,刚到东城外。”

第1213章夺取沈阳下

    听说兴京受到了攻击,河洛会顿时惊的心头狂跳,急忙下了城池。

    不多时,他回到节堂,外面便有士卒抬着一副担架进来,上面躺着一名重伤的满人少年,大概只有十四五岁。

    满人兵源紧张,十五岁的都被补为旗丁到关内征战,关外都是些老弱妇孺。

    河洛会和明珠忙走过来,他们见少年身上有几个铳丸造成的大洞,鲜血已经乌黑,脸色惨白如纸已然奄奄一息,明珠忙蹲下身子急声问道:“快说,兴京怎么呢?”

    少年微微睁开眼睛,气息微弱道:“千余明军突袭兴京,额真救救族人”

    话没说完,少年身子一阵颤抖,忽然绷直,便断气了。

    河洛会脸色阴沉,明珠蹲了半响,伸手抚闭少年双眼,才站起身来,陷入一阵沉默。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明军居然突袭兴京,说明他们也怕大清退入长白山。

    “固山怎么办?”两人沉默半响后,明珠试探道:“方才说只有千余明军攻寨,要不我率一千五百人过去救援?”

    河洛会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负责监视朝鲜的人马已经被明军消灭,敌军可能早过鸭绿江了!”

    明珠心里一惊,“固山的意思,明军主力正向盛京杀来?那我们怎么办,分兵去救兴京,还是留下全部守城?”

    河洛会没有回答,这对他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他考虑半响,这个时候不能再分散力量,而留在盛京只能坐以待毙,被明军困死,忽然他一咬牙,“传令下去,趁着明军还没有到盛京,所有满人立刻带上粮食,前往兴京。”

    明珠一愣,“包衣不管呢?”

    “进了山,就没了粮食的来源,我们都吃不了多久,带上他们做什么。”河洛会冷声道:“让他们在盛京拖延时间!”

    兴京一带大山绵延,满人只能重新渔猎,粮食必然紧张,哪里还有粮养包衣奴才。

    明珠点点头,“那我们什么时候走?”

    “今晚出发,我估计明军前锋因该到盛京了。”

    事实证明,河洛会判断的没错,下午时分,就有人禀报,在盛京南方发现了明军哨骑,有大股军队望盛京而来。

    河洛会总共就三千人马,而驻扎在义州的明朝联军有三万多人,兵力是他的十倍,大清军雄风不及当年,河洛会并没胆量一战。

    是夜,他让包衣打着火把,上城巡视,制造盛京防守严密的假象,他则带着三千旗丁和一万满族老弱,背着包袱,赶着骡车悄悄出了北门。

    他们向北走了五里之后,转向东北,准备先到萨尔浒,再逆着苏子河,去兴京击败那里的千余明军。

    兴京是满人的老巢,那里的山、水和树林,甚至是每一块石头,满人都熟悉,而且位于绵延的大山中,满人到此,至少就站了个地利。

    沈阳位于平原之上,方圆数百里都是肥沃的平原,从沈阳往东,直到明朝的抚顺城,都是平地。

    原本这里生活着近百万的辽东汉民,是明朝两百年开拓的成果,不过因为老奴叛乱,这里早已荒无人烟,大片的良田都被杂草和森林覆盖。

    拨开嫩草,有时还能看见一座座村庄的残垣。

    要是没有这一场大乱,明朝内部的矛盾,可能就会因为向关外和向西南两个方向的移民,得到一定的缓解,有机会完成自身的蜕变。

    此时,在沈阳东北的一片树林里,几名明军斥候注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眼前通过,正是从沈阳撤出的河洛会。

    这支队伍有一万三千多人,为数不多的红甲旗兵护卫在队伍两侧,中间则是占了多数的老弱妇孺和粮食辎重。

    满人有大量牲畜,车辆很多,骡马拉着车,车上放着粮食坐着老人和孩子,满人的壮妇则赶着车辆,并没有拖慢队伍的行进速度。

    明军斥候观察了一会儿,便悄悄退出树林,然后抄另一条近路往前奔去。

    一口气奔出十余里,斥候来到了一片树林,八千明军在这里休息了两日时间,士卒个个精神抖擞,一洗连续行军半月的疲惫。

    谢迁接受了夏完淳的建议,让丁可泽先打新宾堡,让堡内的满人向沈阳求救,然后让朝鲜军进逼沈阳,逼河洛会弃城,他们则在城外埋伏,一举歼灭出城的清军。

    当然,如果河洛会不上当,那明军也没有损失,直接去与朝鲜军汇合,包围沈阳攻打便是,只不过多费些功夫而已。

    至于茫茫原野,怎么判断河洛会的撤退路线,也很简单。

    关外荒废太久,小道几乎都被杂草树木淹没,比较难行,河洛会大队人马,肯定要走沈阳到抚顺的旧官道,夏完淳建议谢迁在路上等着就行。

    这时谢迁与夏完淳正坐在树林里,斥候小旗上前来,单膝禀报,“启禀都督、监军,清军正从官道上过来,半个时辰后能进入伏击圈。”

    谢迁还是比较谨慎,“有多少人,队伍有多长,骑兵在前还是在后?”

    朝鲜的明军只能算是二流部队,尼堪一万精锐清军驻扎于汉城时,谢迁纠集了三万多朝鲜军围攻汉城,打了几个月,硬是没有打下来,所以他并不敢小窥清军,必须要将清军的情况搞清楚。

    “人数不到一万五,队伍大概拉了三里,骑兵有三千,不再前,也不在后,而是护卫在老弱和辎重的两侧。”

    夏完淳听了笑道,“这样行军,那就更好打了!”

    谢迁松了口气,点了点头,对斥候道:“辛苦了,去休息吧!”

    斥候行礼退下,这时谢迁一招手,坐在林子里的明军将领顿时就围了上来。

    河洛会出了盛京之后,便又绕回官道上来,然后继续向东北进发,他要先过抚顺,到萨尔浒建立据点,然后领精兵直接杀回兴京。

    他出城之后,走了几十里,离开了盛京附近,地面上就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可谓千里无鸡鸣,看不到一个村庄,一个人影。

    荒凉的景象,没有让他感到伤感,反而让他觉得安全,因为这对明军而言,算是一种坚壁清野。

    这时河洛会,见队伍疾行军了一天一夜,骑兵和老弱都已疲惫不堪,不少小孩,都已经在车上睡下,但是他并没有让队伍停下来,他决定再走一段时间,以防明军追上来。

    此时队伍从树林间的旧官道走过,两侧树林中埋伏的士卒,身子都往树木后面缩了缩,或者低头趴在地上,以免被清军发现。

    谢迁单膝蹲在树从中,轻轻拨开挡住视线的树枝,见清军从眼前通过,数百余辆大车上满载着粮食和军械。

    这时他忽然将手抬起,明军士卒便纷纷将手中的火铳伸了出来,对准了骑在马上的旗兵。

    这时谢迁判断,清军已经完全进入了伏击圈,他立刻将手一挥,口中一声暴喝,“放!”

    树林两侧,顿时响起铳声一片,林中硝烟弥漫,中间行军的清军,被火铳夹击,顿时人仰马翻,纷纷惨叫着坠马。

    铅弹漫天射来,顷刻之间,清军死伤数百,官道上一片混乱,护卫的清军拼命拉拽缰绳,企图稳住已经受惊的战马。

    这时,三轮铳过,谢迁顿时把刀一拔,怒吼道,“杀!”

    两侧近八千明军立时如猛虎般从森林中冲出,直扑上去,无论男女老弱,尽数砍杀,满人拿起兵器反抗,可他们哪里是明军对手,纷纷被杀得惨叫着滚下大车。

    几乎就在同时,林庆业领着两万朝鲜军,冲进了沈阳城,城内立时浓烟大起,满人的宫殿,祖坟都被朝鲜人焚烧。

第1214章进军河北

    共治五年六月。

    自从楚王将行辕迁到此地,大名府着实热闹了一阵。

    中原大战结束已经快两个多月,明朝在这段时间里,终于慢慢将战后的情况理顺。

    眼下河南和山东已经委派了三司官员,恢复了朝廷对两省的统治,山西义军遍布,情况要复杂一些,李建泰还没将山西的班子搭起来,不过各州县都打明旗却是不用怀疑。

    在控制这些地方之后,明朝的组织能力体现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