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尚可喜闻语非但步子不停,反而还快了许多,疾步出门,骑上亲卫牵来的马匹,望南城而去。

    洛阳是大城,李自城攻城时有所损坏,但是尚可喜、孔有德在河南经营近十年,城池已经完全修复。

    城墙上,诸如望楼、敌楼、箭楼、女墙、马面都有,这让尚可喜觉得很踏实。

    除此之外,洛阳的护城壕也颇宽,明军想要扣城,先要解决的,就是怎么填平护城壕。

    尚可喜来到城墙上,城上不少清兵正涌到墙边往城外张望,他们见了尚可喜,慌忙散开各归本位,各级清军将领则忙给他行礼。

    一员清将来到他身边,指着城外一座山坡,“王爷您看,那金甲之人,莫不是王彦?”

    尚可喜闻语眉头一挑,伸手要来千里镜,忙拿起看,果见一骑着火炭马,穿着金盔金甲披着大红披风的将领,在数百骑的簇拥下,立在山头。

    看这身装扮,不是王彦是谁?

    尚可喜放下千里镜,被气得笑起来,“直娘贼,浪货,不怕老子冲出去,灭了你么?”

    城外,王彦披挂整齐的驻马山坡上,他马鞍上还吊着两张弓,做足了架势。

    “殿下,这洛阳城不愧为数朝古都,甚是雄伟啊!”李定国笑道。

    王彦却马鞭一指,豪气干云道,“孤兴大兵三十万众,尚可喜想用洛阳挡孤,无疑痴心妄想!定国且看孤如何大败北虏,夺下中都!”

第1178章三王会战(一)

    王彦意气风发,身后众将亦是轰然大笑,只是在笑过之余,众人远眺中国数朝古都,见城高三丈以上,城外护城河宽阔,兼有拒马鹿角陷坑矮墙配合,城体的配套设施也极为完善,瓮城、敌台、马面、箭楼一样不少,更兼城中有四万清兵,到底要怎么打下,心里还真没点底数。

    这样的大城,除了南京之外,天下少有能与之并肩。

    洛阳城光周长就有二十多里,真要强攻,按着兵法所言,明军怕是要大军二十万,才能在短时间内啃下洛阳城。

    李过见王彦自信满满,他一边扯动缰绳,一边问道:“殿下有什么好计策,取下这洛阳城?好叫职等心里有个底数。”

    他为流贼时,崇祯八年曾跟随高迎祥、李自成入寇洛阳,结果被官军杀败,崇祯十四年时,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李自成裹挟百万,再次攻打洛阳,也是因为有明将刘见义、罗泰等投降,加上福王不得人心,所以才破了洛阳。

    在他看来,以清军在洛阳的力量,打起来怕是不会轻松。

    众将虽然附和着王彦,但是细想之下,似乎也没有想出速破城池的策略,难道城中有内应不成?

    此时的局势,虽然明军占了巨大的优势,但是清军似乎还没到墙倒万人推,破鼓万人捶的地步。

    压垮清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没有出现,清军似乎尚可一战。

    若是明军能在中原大败清军主力,那整个北方必然望风而降。现在清军还有大军近三十万,满蒙和辽东汉将,还掌握了大量的兵力,似乎不太可能出现不战而降的局面。

    因而众人听李过问起,纷纷都注视楚王,想听听殿下要怎么破敌。

    王彦看着雄伟的洛阳城,却笑道:“战阵之事,在于扬长避短。且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今我朝内部稳定,国力强势,物资充沛,攻取洛阳不急于一时,但是多尔衮就不行了,他现在内有山西不定,河北人心动荡,且钱粮枯竭,外有孤王大军压境,他必求速战。孤大军临城,他必然回师救援,想要先击败孤王,解决南面的威胁,然后从容平定山西叛乱!”

    王彦说着,抬起马鞭在洛阳周围划了半个圈,笑道:“不过孤王不会让他如意,只待多尔衮大军入援洛阳,本王就会在伊水河畔,依伊阙、万安山,龙门关扎下坚寨,拖延时间,一面利用国朝钱粮物资的优势消磨清军,一面待东路军拿下徐州,包抄开封虎牢,将清军主力困于河洛,然后与清合战于野,一战溃其主力,则洛阳可以不战而下矣!”

    李过等人听明白了,王彦的意思就是将清军主力引到河洛之后,明军却利用资源和国力的优势,故意拖延决战,等清军物资消耗的差不多,东路军拿下徐州包抄过来之后,再以三十万众,同满清会战于野。

    只要明军取得会战的胜利,击败清军的主力,那洛阳城中的清军,就只有望风而降和弃城而逃两条路,明军不用去硬攻洛阳城。

    当他把这些话告诉身边众将后,众人觉得这次会战似乎并不难打,明朝这是国力碾压。

    众人纷纷点头,但是李定国却开口提醒道:“殿下此策的关键是个“稳”字,不过卑职要提醒一句,多尔衮若是大军回援,必然不会坐以待毙,清军必定会猛攻营寨,还有骚扰我军粮道,逼我军决战!”

    王彦微微颔首,笑道:“定国说的不错,所以孤王选择沿着伊阙、万安山,龙门关扎下坚寨,另外粮道则有横冲马军护卫,必然保证大军的供给!”

    王士、赵慎宽、谭泰等马军将领,立时抱拳,“殿下放心,我等定保粮道畅通,不让清骑接近粮道。”

    王彦满意的点了点头,而在这时,他们所在的山坡之后,无数的明军开始在旷野上出现。

    城墙上,正在窥视王彦一行的尚可喜,忽然听见周围一片惊呼,他忙放下千里镜,只见远处出现一片模糊的人影,他立刻又将千里镜拿了起来,圆形的视界扫视旷野。

    这时他只见视线范围以内,什么人山人海,如潮而来都不足以形容明军兵势之盛。

    城上的清军站在城头上,放眼望去,目力所及之处,全都是一片碟盔在攒动,明军就像一片滚滚而来的红云。

    在人海中,明军各部的旌旗,在冷冽的寒风中猎猎,如林的长枪,反射的冷芒,如同波光粼粼的海面,洛阳城仿佛要被海水淹没一般。

    十四万明军,滚滚如潮,这么多人,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惧怕,别说是洛阳城,就是黄河也可以趟过去。

    王彦只留郝摇旗率一万人,再召集两万多府兵防御汉中方向,湖北的精锐大军,可以说是倾巢而出。

    大军缓缓前进,光靠气势就把城头的清军,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个握紧兵器,看着城外,然后又看了看身边的同袍,想从他们身上找到安全感,可是却看到每个人的脸上,都漏出了慌张之色。

    明军像是一块红色的毛毯,将洛阳城南的旷野铺满。

    为首的骑兵,走到王彦所驻立的山坡后面,忽然一挥手,向前蠕动的地毯便停了下来。

    这么多人,可是却没有发出什么声响,只有是士卒踩在雪地里的吱吱声,还有战马打着响鼻。

    尚可喜看着眼前一幕,心已经沉了下来,然而明军却没在城下久留,稍微露面之后,便后退下寨。

    城内的清军被明军一惊,忙抓紧了防守的准备,他们搜集石,制造车,箭矢,火药,将兵力派上城墙,日夜加强巡视,而明军除了有哨骑来侦查城中兵力布置,统计城上的敌台和箭楼、马面、火炮的数量之外,却并没有寇城,甚至没有进行攻城作业。

    尚可喜派人出城打探,发现明军背靠万安山,扎下了绵延的营寨,似乎并没有攻打洛阳的打算。

    时间到了二月底,王彦等候的清军主力,终于进入了河洛。

    多尔衮听说明军兵临洛阳,亲率领七万大军从太原星夜南下,不到八日就到了洛阳对岸的怀庆府,然后从孟津渡过黄河,赶到了洛阳城外。

    当得知明军沿山下寨,并没有攻打洛阳后,多尔衮一眼就洞察了王彦的意图,然而他已经骑虎难下,只能调集精锐,寻求与王彦一战,速战破敌。

    多尔衮当即给驻守开封的多尼下令,让他留下一万人守卫开封,率领两万人,然后有从虎牢关抽调万五之众,赶赴洛阳寻明军决战。

    这样一来,加上洛阳城内的四万清军,寻求决战的兵力集结在洛阳城下,便达到了十四万五千人,同明军的兵力持平。

    与此同时,为了帮清国赢得战争,保持现今天下三分的局面,金国永平王孟乔芳亦领兵四万,豪格从太原再拨一万,共计五万人,分两路赶往洛阳,参与会战。

    至此交战双方,基本就位,明朝一方楚王王彦率领十四万众,对阵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和金国永平王的联军十九万五千人。

    这场关系天下走向的战事,将在中国的心脏爆发。

第1179章三王会战(二)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年号就代表着一个王朝,后世用什么年号来记事,这个年号所代表的王朝,就是当时中国的正统王朝。

    现今天干地支纪年为甲午年,西历纪年公元1654年,明朝纪年为共治五年,金为永章七年,清是顺治十一年。

    在这一年三月间,中原大地注定要发生一场关系天下命运的大战,大明朝摄政楚王,兴大军,立志要扫灭天下混乱,光复河山,使天下奉正朔,同用大明年号。

    三月初,中原大地冰雪消融,黄河已然解冻,这也就是说,清军无法踏冰过河了。

    明军沿着山下寨,摆明了是想拖延,可是多尔衮却拖不起,他没有那么多时间。

    除了山西要他平定之外,满清从去年八月间开始,就一直再打仗,影响了去年的秋收不说,山西的叛乱,河南和山东处于明军的兵锋之下,也会影响今年的春种。

    满清的府库早已见底,多尔衮拖不起,他只有强攻一徒,逼着王彦决战。

    战场的情势,就是那么奇妙,王彦发大军而来,尚可喜坚守洛阳,明军要硬功,就只能死伤惨重,他为清军争取了那么一点主动权,可是王彦往后退一步,沿山下寨,攻守的位置立刻就变了。

    清军粮饷不足,就只能被王彦牵着鼻子,去硬攻王彦的营寨,王彦牢牢的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

    多尔衮知道这一点,可是他没有办,清军只有速战击败王彦,获取中原大战的胜利,满清政权才能转危为安。

    金清联军在河南的兵力,超过二十一万,除了把守重要关隘的人马外,能直接投入战场的人数,为十九万人。

    三月初五,大晴天,多尔衮只留下五千人守洛阳,便带着十九万大军,向明军的营寨逼近。

    中午时分,金清联军以达万安山脚,明军哨骑早已发现了清军的踪迹,飞马入营禀报。

    明军大营靠山而建,绵延十余里,营前探马奔驰,不停的报个敌军的位置。

    王彦与众将得到消息后,早已登上望楼。今日天气晴朗,春日暖阳高挂,天空万里无云,视野极好。王彦与众将向北眺望,见原野上遍布的人潮正汇聚而来,前面人少,但越到后面人就越密集。

    “报!敌军距营七里!”哨骑疾驰而回,翻身下马,单膝禀报。

    这望楼很高,视线急好,天气晴朗,不用探马禀报王彦等人也能看到。

    王彦一下看出好几里地,见敌军前面马蹄轰鸣,后面枪如林,旗如云,随即开口问道:“你满瞧瞧,多尔衮那厮带来了多少人马?”

    李过看了看,“这从前至后绵延多少里也看不清楚,再加上步骑混杂,不好估算,但是瞧这架势,恐怕得有二十万!”

    “那多尔衮不是将能带来的都带来呢?看来他是想要拼命了!”刘芳亮笑道。

    王彦脸上也漏出笑容,“没有二十万,怕也**不离十,多尔衮是真急了!”

    “哈哈”看见漫山遍野的清军,王彦不惊反喜,忽然回首道:“定国,让你做的免战牌做好没有,给孤王挂起来!”

    “已经让人挂好了!”李定国抱了抱拳。

    王彦微微颔首,“那好,传令下去,各军仅守营寨,没有孤的命令,谁也不准出战!”

    清军既然已经过来,那他就只需等待清军娘草匮乏,士气枯竭,再加上东路军包抄上来,便可一战而定中原了。

    王彦命令传达下去,各营兵马立刻跑动着出了营帐,在寨墙后组织防线。

    随着清军接近,嘈杂之声如浪而来,隔着几里地都能听得,乱哄哄的一片。

    金清联军继续推进,在距离营寨三里的地方停下,多尔衮领着百骑奔出,有疾驰了一里,在离明军营寨约莫两里地处停下,远眺王彦扎下大营。

    明军大营绵延十余里,寨墙上站满了明军士卒,给人巨大的压力。多尔衮吐出了一口气,胯下的战马被明寨的杀气吓住了,不太听使唤,以至于多尔衮要一边扯动缰绳控制战马,一边转动脖子仔细察看。

    这一看,好家伙,多尔衮心里便不禁骂娘,王彦那厮不但筑了墙,还在营外挖了防止骑兵冲击的壕沟和陷坑,摆放了鹿角和拒马,防御十分完善,要是多给他一点时间,或许那厮能在这里筑一座城起来。

    多尔衮看着营寨内,一杆大纛旗挑衅似的舞动着,目光阴鸷,没想到王彦这厮这么阴险,早算到他会来攻,所以布好防御,等他一头撞上,用坚固的营垒,来消耗大清的勇士。

    “巴哈刺,去将本王的战书,射进明营!”多尔衮忽然扭头说道。

    多尔衮寻求速战,所以学着汉人的典故,想与王彦来一场约期会战。若是双方在原野上展开,他兵力占据优势,骑兵数目众多,他有八成的把握,击败王彦。

    来这里之前,多尔衮很用心的写了一封战书,光草稿就打了两回,他知道王彦这厮能忍,像个老王八一样,同时他也听说王彦好面子,喜欢出风头,所以他在战书中,没有用低劣的激将之计,而是对王彦进行了一番赞赏,甚至还拍了马屁,承认他威震华夷,表示想要与他一较高低。

    听闻多尔衮之命,一名白甲牛录,立刻领着两名骑兵疾驰着向明军营门疾驰而去。

    巴哈刺疾驰到营门百步处,猛然勒住战马,寨墙上有近百杆火铳瞄准他们,他身后的旗丁已经冒汗,可是巴哈刺是老旗丁,视汉人如草芥,身上有股曾经牛过不服输的气势。

    他一手拉住躁动的战马,一手搞举一份手书,大声喊道:“大清摄政王,向南明楚王下战书”

    然而他还没有说完,寨墙上的明军便直接开火,只听得一阵铳响,巴哈刺话未说完,就被从马上打得倒飞出去,后面两名旗丁,大惊失色,在一片铳声中,慌忙调转战马,一人战马方提起速度,就被击中后背滚落坠马,另一人伏在马上仓皇逃脱。

    多尔衮看见这一幕脸色铁青,众多清将脸色也不好看。那剩下一人奔驰回来,翻身下马,仓皇的跪地禀报,“摄政王,明军不接战书,还射杀了吧哈刺,对了,方才奴才看明营前挂了免战牌!”

    “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呐!王彦那厮真是岂有此理”多尔衮恨得牙痒痒,心中气急,可是最后还是没骂出来,因为这事他大清已经没少做,他脸上一阵涨红,最后忽然语气一转,冷哼道:“哼!看来王彦那厮是准备做缩头乌龟,躲在营寨里不出来了!”

    多尔衮看着众将,“你们不要觉得这样一来,就难以取胜。王彦躲在营内,就是变相的向本王服软,他不肯接战书,就是自认为不是我大清兵的对手。这个营寨比大凌河城如何,王彦想用一堵烂墙阻挡我们,我看他是痴心妄想。传令下去,大军立刻赶制器械,用攻城的手法,来对付明营,本王不信破不了他!”

    听了他的说法,他身边的各族将领,勉强提起信心,一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