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要怕花银子,让将士在军中过个好年!”王彦点点头,然后一拉马缰,夹紧马腹,“走,去营中看看!”

    王彦主政初期,欠了钱,总想着要还,不然心中不安,可是他这四年来,就没一年不欠债的,到现在越欠越多,反而也就不急了。

    他发现有时候朝廷欠钱,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当然这钱也不能随便欠,胡乱花费,每笔都要用在点子上。

    王彦现在敢欠钱,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只要他北伐成功,不说别的光是收回的土地,就能将他的窟窿补上,所以王彦并不是很担心还不了的问题。

    汉水北岸,已经荒废了七八年,成为了明军的马场,

    相对而言,这么好的地方,被当做马场其实有些可惜,所以有不少豪绅,便想买下着块地,就连五忠军的军官也想,将这块地弄到手中,不过都被王彦坚定的否决。

    现在明军在此驻起绵延的大营,无数白包遍布在原野上,一面面大旗在营地里迎风猎猎。

    王彦一行人奔到一座大营前,里面驻扎的是忠勇镇的士卒,他们在南阳被清军围攻一个多月,清军退了之后,被调回武昌休整,并补充了一些兵源和有武院卒业的低阶军官。

    十二月间,不仅是北方冷,南方也是冻得不行,寻常人窝在家中,根本不会出来,可是大营里却是热火朝天。

    王彦一行来刚来到营前,百余马军便风驰电掣般的奔来,为首一人正是大将刘芳亮。

    “殿下!”刘芳亮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行礼道:“卑职恭迎殿下!”

    王彦先看了看他身后齐齐下马的士卒,这些士卒的装备与明军马军的制式装备完全不一样,一没有胸甲,二没有骑枪、马刀、三眼铳,他们全都是步军铳兵的装扮。

    这些士卒头戴碟盔,穿着棉甲,身上斜挎着一条带子,上面吊着各种药瓶,腰的左面挂着水壶,右边是装弹丸的皮盒和一根铳刺,他们后背则背着一杆自身火铳和一床卷起被子。

    上半年的时候王彦来到湖广,张存仁和谭泰曾经给他谏言,给步军配上战马,增加步军的机动能力,王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王彦听说满州人的重步以前也喜欢骑马,等临敌时下马近战。

    王看也翻身下马,扶起刘芳亮,目光扫视他后面,笑问道:“练得怎么样?”

    刘芳亮自然知道王彦说的什么,他忙拍胸脯道:“正要请殿下校阅!”

    “那好,孤就进营看看!”王彦将马匹交给属下,当即踩着积雪,徒步入营。

    三万大军的营地占地广阔,一顶顶大帐整齐有序。在帐篷中间,有一块巨大校场,上面一队队马军,正在进行演练。

    他们一会儿跨壕沟,一会儿冲陡坡,一会儿纷纷下马,迅速结成严密的步军阵型。

    这些人马,自然不是为了骑射和骑战,王彦对他们的要求很低,会骑马,别掉下来就行。

    王彦只打算留三万横冲马军在湖广,义从他决定派往两淮,增强戴之藩的力量。

    想要将清军主力歼灭在河洛,戴之藩的动作必须要快,迅速拿下徐州,然后包抄斩断清军退回河北的道路。

    给他一万义从,加上戴之藩手中四镇的五千骑兵,那东线的力量就会大大加强,打马光辉没有问题。

    只是这样一来,王彦和清军主力对上时,便有些心虚了,所以他希望训练几万骑马的步军,在中原大地驰骋。

    王彦站立在校场外,见数千士卒骑在马上,奔驰纵横,并没有掉下马来,满意的点了点头。

    (求订阅,求月票,推荐,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1174章队伍不好带了

    明朝这边大军集结,只等天气转暖,就可气吞中原,光复华夏民族龙兴之地。

    王彦想在中原决战,而不是先从朝鲜出手,是怕多尔衮觉得没有希望,主动撤回关外。

    让清军在河南同他决战,他是想将清军的主力,留在中原。

    老奴与皇太极窝在关外时,给明朝带来多大的麻烦。

    当年明朝多少精兵悍将,都折在了关外,白山黑水是满人生长的地方,他们往山林间一钻,别说剿灭,想找到他们都很难。

    如果多尔衮见事不妙,选择退出中原,清军居于白山黑水之间,会给明朝带来巨大的麻烦。

    只有将清军主力歼灭,就算清军残余逃到白山黑水的密林内,也将难成大事。

    要将清军吸引到中原,一是要让清军知道明军将要主攻河洛,二是要在进攻中适当的示弱,让多尔衮以为可以一战,不能将他吓跑。

    王彦在武昌几日之后,决定先实行第一步,而想让清军觉得明军会主攻河南,这很简单,楚王殿下很擅长这一点。

    王彦视察了武昌集结的各军和人马后,随即动身前往南阳,并不时穿着金盔金甲,打着他的亲王仪仗,出现在前线的营寨。

    一月间,王彦连续视察了汝州和襄城两座大营,每次都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像是民间取媳妇一样,清军想不知道都不行,而王彦就是要给洛阳、开封的清军看,宣告“我王某人来了!”

    王彦的威名远扬,天下何人不识?

    一时间,河洛之地,人心惶惶,清军在河南的主帅尚可喜,立时飞报多尔衮,王贼以到河南。

    多尔衮正为山西的局势着急上火,嘴上长满嘴泡不算,现在上火得屎都拉不出来。

    一月初,六万清军围困近四个月的潞州,被红衣大炮轰塌多处,还是陷落。

    孔有德和瓦克达冲入城中大肆屠戮,守将魏世骏战死,分守道吴守明、监军王宾辉焚衙而亡,城中尸满池塘,投井的妇人将深井都填满,近十万义民,只有大将高鼎令数百精兵冲出,然后同万链汇合,躲进了山林之中。

    孔有德拿下潞州之后,再无阻碍,于一月中旬与楼亲会师太原。

    数月的征战,六万南路军,损失超过一万,楼亲的人马在太原城下也损失了五千多人,至此,太原城下的清军增加到七万多人,金清联军的兵力达到了十一万左右。

    清军拔掉了潞州,晋南的反清起义被强压下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清军可以将太原、大同、宣府等城逐一拔除,从而平定山西叛乱。

    只是这需要时间,多尔衮得到王彦出现在河南的消息,他就知道王彦不会给他时间。

    情急之下,多尔衮见太原久攻不下,便亲自赶来太原督战。

    太原城外,清军的大营蔓延,白色的帐篷,像是坟包一样,围绕着太原城。

    多尔衮在数百白甲骑兵的护卫下,来到清军营地外,楼亲、瓦克达、孔有德领着满蒙汉三族将领,出营迎接。

    “我等拜见摄政王!”一众人见多尔衮的马车到来,纷纷跪地行礼。

    多尔衮身体不适,不能骑马,只能座着马车过来,他闻声挑起车帘子,被侍卫扶着下车。

    他看了众将一眼,豪格没来,金国的将官也没来,不过这样也好,他心道:“我现在的样子,豪格来了必定耻笑于我,他不来最好!”

    从马车下来,多尔衮没让众人先起身,而是将目光投降三里外的太原城。两个多月的围攻,清军连日炮击,城池已经十分残破,也出现了多处明显的垮塌,可为什么就打不下来。

    多尔衮阴沉着脸,没有理会众人,挥手道:“进帐在说!”

    说完,多尔衮徒步入营,跪在地上的众将,察觉到摄政王的不快,扭头议论了一会,见跪在前面的楼亲等人站起,也纷纷拍了拍雪起身,随着三位王爷一起跟在多尔衮后面,涌入大营。

    知道多尔衮要来,楼亲早已给他叔,准备了大帐,多尔衮直接入住。

    这时多尔衮在一张铺着虎皮的大椅上坐定,等众将鱼贯入内于两侧站好之后,多尔衮忽然怒声问道:“这几日哪部人马负责攻城!”

    众将领不明白多尔衮的用意,可是从他的脸色也能看出来,必是要出言责怪。

    攻城这种事,自然是三等汉的事,满蒙将领将目光投降右面,两名汉将相互看了看,只能站出来,齐齐行礼道:“回禀摄政王,奴才李本深,奴才刘忠负责攻打城池。”

    李本深是高杰部的一支,他本来应该官运亨通,可是受李成栋反正的影响,因为明军中有不少他的旧识,所以被清廷防备和冷落,官位越做越低。

    刘忠则是大顺军的一支,同样也不受清廷重视,将他手中的兵马逐渐剥离,削弱了他的实力。

    多尔衮看了两人一眼,都不是辽人,立时冷脸道:“来人,将他么脱出去杀了,震慑军心,本王看谁还敢不尽力攻城!”

    多尔衮一声令下,立时有白甲满兵,从帐外进来,就要拿人。

    李本深、刘忠没想到多尔衮这么很情急之下,自己便站了起来,大声申诉,“摄政王凭什么杀我们!这不公平!”

    两人靠在一起,居然不愿意束手就擒,并且他们说的话语,也并分求饶,而是质问。

    “摄政王三思!”站在右侧的几名汉将也立刻急声说道。

    多尔衮不禁一愣,他想杀了两个攻城不力的汉将,来震慑诸将,却不想两人却没有束手就擒,他看旁边的汉将也面漏愤慨之色,没想到居然引起了汉将的反弹。

    这些日子来,围攻太原的绿营和汉旗攻城冲到前面,满蒙人马却只是在后面督战,淫乐掳来的女子,他们付出那么多,却没有什么报酬,早已满肚子是火。

    在加上同样是汉军,看看金国的汉军,他们一比较自然更气。他们攻城本来就死了不少人,多尔衮没有奖赏不说,过来就要杀人,众人自然不干了。

    这时多尔衮才反应过来,大清已经不是当初的大清,他的话不在那么有威慑力。

    一时间多尔衮脸色铁青,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认为太原打不下来,是众人不尽力,所以他想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不想现在却不好收场,场面一度甚是尴尬,他也甚是心痛,大清为何落到这个地步。

    “摄政王,城中毕竟有四万叛军,其中还有两万多精锐的大同兵。兵法说五则攻之,太原没有打下来,臣认为不能全怪他们!”孔有德忙趁机求情,免得激起哗变。

    多尔衮才借破下驴,改口道:“既然恭顺王说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拉出去打二十军棍,警示诸军!”

    不杀头,众多汉将的情绪才缓和下来,李本深、刘忠两人见保住性命,也没再挣扎,被旗丁脱了出去。

    不多时,帐外便有军棍的闷响声传来,多尔衮感受到了汉将的怨气,不敢在点汉将,忽然开口对站在左侧的蒙古达尔汉卓里克巴图敦台吉道:“明天攻城,你们蒙古八旗上,必须要一战打下太原!”

    左侧的蒙古人听后,脸上一阵愕然,怎么能让蒙古勇士攻城呢?

第1175章王贼来了

    次日天刚亮,清军大营内的战鼓就使劲捶了起来,凄厉的号角在营中蔓延。

    近万蒙古旗丁很不愿意的从营地里走出来,在太原城外慢慢集结。

    大清的军队,汉军毕竟是占了多数,若是以前多尔衮未必看得起他们,可现在他却不能不稍微注意一下汉军的感受。

    多尔衮派蒙古人攻城,除了这一点外,主要还是因为他拖不起,汉军打了两个月也没打下太原,继续打也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他不得不派出精锐,要快一点拿下太原城,因为王彦已经到了河南。

    姜襄站在残破的太原城上,注视着清军的调动,他见近万蒙古兵走出营盘,听着号角声,只觉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其他三面怎么样?”姜襄开口问道。

    “国公,都有清军在集结,不过主攻因该是这里!”刘迁指着集结的蒙古人,他也惊愕进攻的人马换了。

    姜襄立时回头下令,“敲警钟备战!”

    城上的警钟声敲响,一万义军在城墙上迅速部署,数千百姓也在各自的位子就位。

    太原被围了两个月,城内守军经历多次防守,经验充分,不用吩咐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一切秩序井然,并不慌乱,不过姜襄眼中却漏出忧郁之色,太原城不缺钱、不缺粮,可是却缺少器械。

    多尔衮来太原不过一日,第二天就要求清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百架云梯十多架攻城塔,在士卒的簇拥下如同潮水向太原城滚滚涌来。

    三千蒙古人高举盾牌,手中握着弯刀,后面是近七千弓箭手,他们负责掩护,在‘咚!咚!咚!’的鼓声中,他们踩着鼓点向前进发。

    攻城这种活伤亡大又不讨好,从来都是绿营做,蒙古人虽然不满,但是还是必须拥着器械缓缓而行。

    一万人马在旷野上铺开,每一架云梯和攻城塔后面跟着数百人,而仗打到现在,清军对于攻城也有些麻木,蒙古人也懒得嚎叫,就这么低着头向城墙挺进。

    蒙古人虽然没攻过太原,可是却看绿营和汉旗攻了几次,他们推进到离城半里,立刻便发足狂奔,城头忽的砸来一阵石雨。

    一百多块巨石呼啸着从天而降,在蒙古兵的人群中翻滚,血肉横飞,惨叫声响彻原野。

    一架攻城塔被击中腰间,木板折断,木屑飞溅,塔身折断直接倒了下来,周围的士卒立时四散,又一架云梯被击中了木轮,轴承折断,云梯身子一歪,趴在地上再也无法动弹。

    攻城战最为惨烈,被箭射死,被铳打死,那算是轻松的死法,可怕的是被石头砸扁,被沸油淋,被金汁浇,那才死的难看。

    蒙古人不想攻城,恨不得拔腿就往回跑,不过后面多尔衮亲自督战,他们总不能连绿营都不如,所以蒙古人只能冒着石弹,硬着头皮向前冲锋,而随着大军向前推进,双方的弓箭手爆发激烈的对射,战事迅速激烈起来。

    守军在城墙垛口两边向下放箭,近七千蒙古弓手,则在城下列成队列,排成九排,轮流向城头抛射,他们人数密集将**箭雨射上城头,立刻就把守军压制住。

    双方箭如密雨,在天空织成一片黑色的箭网,蒙古人伤亡惨重,而守军也被压制,出现了不小的伤亡,不断有人惨叫着中箭。

    在密集的箭雨中,三千蒙古人拥着器械靠近城墙,战斗开始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城头滚木石,不停的砸下,火油罐砸在云梯上立时就燃起熊熊烈火。

    蒙古人的弓箭对城头进行了压制,可是弓手太多,攻城的部队,便后续乏力了。

    这场战斗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不到一个时辰,蒙古弓手就射光了箭壶里的箭,手臂发酸,城上少了箭雨压制,立时就将蒙古人赶下城来。

    在攻城方面,蒙古人并不比绿营强,甚至要差了一些。

    攻城的结果让多尔衮不满意,攻城的蒙古人也不快活。

    自从蒙古人与满人搞在一起之后,除了最初的创业阶段打过硬仗外,很少参与这种消耗巨大的攻城战。

    在攻城中,一直主要是绿营兵在做战,用他们去消耗敌人的生力军,然后满蒙主力登场收取军功和好处。

    这次多尔衮让蒙古人去攻城作业,让蒙古人充当消耗品,让蒙古人十分的不满。

    次日清晨,蒙古正黄旗固山达尔汉卓里克巴图敦便和几个蒙古将领,怒气冲冲的找到了多尔衮,十分不满道:“摄政王,我听得一个消息,今天的攻城还是要蒙八旗为先锋,昨天我们已经阵亡两千人,蒙古才多少人,攻上三天,就得死光一个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