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金声桓手里攥着一柄大刀,部将和亲兵就在他周围,可有这么多的人,却出奇的宁静,似乎谁也不想说话,他听到李元胤的声音,内心恼怒,可是失败后的绝望,已经让他懒得理会李元胤,只是恨声对身边满是血污的亲卫说道:“告诉那个叛贼,想要本镇的人头,叫他速来取,不用假惺惺,本镇觉得恶心!”

    李元胤安抚着躁动的战马,圆阵中一个声音忽然骂道,“叛贼,少假惺惺的,要打就打,老子们奉陪!”

    圆阵之中,大多数人一阵沉默,可还是有不少人挥舞着兵器,附和着大骂叛贼。

    这场战斗,是明朝内部的政治斗争,是上层人物为了夺权,而引发的内乱,站在楚派的角度,他们是在平定叛乱,站在唐王的角度,则是为国除奸,保护朱明江山。

    双方都有各自的思想在指导,站在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至于这些被卷进来的士卒,只是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谈不上什么对错。

    李元胤听了声音,眉头一皱,随即也不久留,而是拔马回阵。

    不多时,一声号响,反正的武卫军,主要也就是原来的李部人马,便推着十多量大车,举着盾牌,向圆阵冲来。

    这种乌龟阵,浑身是刺,马军不好张口,可是步军却有许多手段。

    阵中的士卒,见他们接近,顿时火铳弓箭齐发,铳丸打在大车的挡板上,碎木飞溅,箭矢射来,李部的将领立刻一声大喝,“举盾!”前进中的李部士卒,当即齐刷刷的将盾牌举起。

    箭矢叮叮当的射在盾牌上,不少士卒被射倒,但后面的士卒,却没有停下,他们绕过摔倒的士卒,举着盾牌继续有节奏的前进。

    在圆阵内弓铳齐发时,走在大车和刀盾手后面,背着弓箭的李部士卒,边走边张开弓箭,拉成满圆,“咻咻咻”的往圆阵内射出一波箭雨。

    远处的横冲马军驻足观看,不得不承认,武卫军确系大明朝的一支精兵。

    阵中一队火铳手,对着不断逼近的李部士卒,再次打出一轮排铳,随着距离接近,藤牌和衣甲已经无法防御铳丸的攻击,走在前排的李部士卒,藤牌被打得火星四溅,士卒一个接着一个的倒地。

    而就在这时,踏着整齐的步子,缓缓而行的李部士卒,忽然呐喊一声,“杀啊!”士卒们便纷纷将举着的盾牌放下来,一刀扫断插在藤牌上的箭杆,发足向圆阵冲来。

    十多辆大车,被李部士卒推得飞快,猛然就撞在叛军的枪林上,一下就将枪阵荡开,将盾墙撞得凹陷。

    数十名李部士卒,跟在大车身后,拼命的向前推,叛军的长枪,刺不到车辆后的李部士卒,圆阵被挤的一点点的凹陷,叛军士卒用长枪,突刺大车的侧面,李部士卒则挥盾抵挡,不多时,圆阵就被破开。

    李部士卒是武卫军中,最能打的一支,金声桓的家丁也是精锐中的精锐,圆阵一破,双方就陷入了混战。

    “将叛贼都挡回去!”金声桓挥舞这战刀,声传四方。

    他的亲卫,排成密集的阵形,用战刀长枪,拼命绞杀着敌人,他们从左良玉时代就跟随金声桓,长年的征战练就他们高超的战术素养。

    只是他们的对手也不差,是高杰久部中的一支,经历的战事不比他们少。

    战斗异常的激烈,可是李部人马毕竟要多上几倍,虽然叛军竭力抵抗,可是劣势还是逐渐显现。

    金声桓已经杀红了眼,手中的大刀不知砍翻了多少人,他似乎也没想过要活命,只是不停的厮杀。

    很快他身旁的亲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剩下的人马,也被分割包围,他身边只剩下十多人,可金声桓仍旧没有丝毫惧意。

    他盼望着死,盼望着结束,这场内战,对于王彦而言,也不光彩,朝廷也不好深究不放,只要他一死,王彦没有顾虑,或许能换取朝廷对他族人的从轻发落。

    秘密麻麻的李部士卒向他涌来,可是金声桓勇猛无比,没人能近得了他的身,他手中的大刀匹练一般挥洒,当者披靡。

    突然,几柄长枪同时向他刺来,他挡开刺向胸膛的几杆,却没注意下路,大腿立时被捅的鲜血飞溅。

    两名家丁头目杀退敌兵,窜上前去一把架住金声桓,边往后拖,边大喊道:“督镇叛贼势大,你快走!”

    金声桓没来得及回答,李部士卒又蜂拥而上,一名亲兵变被一枪刺倒,好在这时又有几名家丁顶上,才护住他的安全。

    这时金声桓环视战场,家丁已经所剩不多,他看着这些为他拼杀之人,忽然一声长叹,然后看着扶着他的家丁头目,不禁开口说道:“你跟着本镇有十年了吧。”

    “甲申年跟的督镇,是快十年了!”头目回道。

    金声桓看着他,忽然一笑,“昔日霸王自刎,赠尸身予故人,让他们封了个万户候!你跟随我多年,我亦是中原豪杰,今也没什么给你,你就拿我首级,换场富贵去吧!”

    说完,不待头目回话,金声桓便把刀一横,自刎而亡。

第1131章王彦回京

    王彦到南京之后,便得到了鲁王逃入镇江,金声桓自刎的消息。

    虽然王彦得知金声桓扑向南京后,便生了杀心,想要除掉金声桓,但是真听说金声桓自杀的消息,心中还是一叹。

    不管怎么说,金声桓也是天下有名的人物,就这么死了,确实有些可惜,王彦心中还是有些难过和惋惜。

    人是个很复杂的动物,如果金声桓没死,王彦心中未必会生出惋惜的情感,只会除掉这个威胁,毕竟金声桓想弄死他,他自然也不想这么个威胁存活,可是金声桓自杀了,王彦却又有些患得患失,念起金声桓抗清的功绩来。

    人心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王彦杀气腾腾的赶来南京,就是要弄死金声桓,可是当金声桓已死,他却又有些不忍和伤怀。

    对于王彦的表现,有些帝党官员却嗤之以鼻,觉得王彦这厮是故意表现出这种惜才和内耗非孤王所原的情绪,来给天下人看。

    这位楚王殿下好昆曲,已经成了个戏精,演起戏,收买人心起来,一套一套的。

    不管怎么说,金声桓自己死了,还是给王彦解决了一个麻烦。

    有一点,金声桓没有猜错,这场大明内部的内耗,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许多人都能看出王彦有意引诱,所以王彦也不愿意追着不放,希望赶快翻过这一页。

    现在唐王被抓,金声桓以死,威胁已经减除,王彦已经掌控了大局,无人可以动摇,这个时候,他便要展现他大度的一面。

    原本王彦放话要杀金声桓三族,这时却也改变了主意,让人收敛了金声桓的尸体,至于他的家人,他则指示刑部和大理寺在量刑时,从轻处理,或是流放青海扩边,或是流放占城种粮,总之虽避免的灭门之祸,但这个家族也必然从此没落,无力威胁到王彦。

    对于唐王的处理,王彦没有留情,他的建议是贬为庶人,软禁起来。

    因为明太祖有令,宗人犯法之后,只能由宗人府来裁决,宗室就算造反,一般也只能关在凤阳。

    王彦的建议已经是在律令内最严厉的惩罚,可是他心中其实还是十分不满。

    只是此时他占了绝对的优势,要治唐王,今后有大把的机会,没必要急于一时,也没必要吃向太难看,坏了自己的名声。

    在南京王彦只是短暂的停留,稳定了下人心,并让浙系的大学士张肯堂,领着一万多人去招抚浙江,他则赶往镇江去解决鲁王。

    镇江之西,浙军步军被横冲马军击败,鲁王已经绝了退回浙江的打算。

    他没脸面回浙江,是其一,有骑兵追杀,他很难回到杭州是其二,步军损失惨重,他已经守不住浙江是其三,听到浙兵战败的消息,浙江官场必然反复是其四,有这四点,使得他已经认清了失败的现实。

    他现在能走的路,或许真的只有出海为寇一条路,但是现在明朝各方面都不错,他的支持者,包括水军将领,都有产业在大明,他是没有出路,所以要出海,他手下的人却未必愿意,放弃财富和地位,去与他到海外飘荡。

    再者,中国人有天下的观念,出了海,就是远离了中原,等于是放弃了对于正统的争夺,这会使得大部分忠于帝室的人,离开鲁王,寻找别的力量来对抗王彦。

    此时无论是台岛、还是吕宋,都无法与大明朝相比,就算是在那里做王,做皇帝,生活质量也未必赶得上大明一个富家翁的水平,更不要说手下将领,他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随他到海外开荒,做海寇。

    王彦在南京过了八月十五之后,于八月二十日,到达镇江。

    他先见了横冲马军诸将,然后又见了李元胤、阎可义等将,允诺论功升赏,但同时也告诉李元胤等武卫军的将领,武卫军的番号朝廷会保留编制重建,但是诸将要交出兵权,一部分人掉入其它部队担任军官,留在武卫军的今后也只负责士卒的训练,不得插手兵饷和地方事务,战时由朝廷委派大将统兵。

    事到如今,众人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

    为了照顾武卫军的情绪,王彦私下安抚李元胤,许落只要他今后立功,便将原本留给金声桓的位子,让给他,许落给他个后军左都督官衔。

    王彦能够算计唐王,特别是知道金声桓在安庆设伏,多多少少得了他的通报,所以要多做些安抚。

    王彦回到南京,又到了镇江,江南的百姓也是欢喜不已,纷纷庆幸战事将要结束。

    唐鲁两王的叛乱,虽然只持续一个多月,可对于江南的破坏却不可估量,南直隶的稻米至少减产一半,桑田和棉田也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

    王彦主政这些年来,许多事情做得也不是尽善尽美,之前民间对于王彦和朝廷,多有抱怨,甚至爆发了反对朝廷的起义,可是等真打起来,众人才念起楚王的好来。

    别的不说,王彦主政的这几年间,至少让江南太平几年,而太平,对于江南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江南这个地方不比北方,经济发达,只要是太平,人总能找到一个活下去的办法,就算是在朝廷的改革中失了地,但是总归是能找个活计生活,可是一旦乱起来,那人就不是人了。

    王彦执掌朝政,楚亲王的威望,还是很能够威慑天下的,他一回到江南,各地叛乱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可以预见,平定了唐鲁叛乱之后,民间的保守势力,将会陷入一个低潮,万彦的改革就算令人不满,短时间内也不会有人跳出来反对,明朝的革新将会进入一个快车道。

    王彦对于一些墙头草,暂时也没有时间理会,准备等解决完鲁王之后,便将这群人慢慢的踢出朝廷。

    王彦到了镇江之后,浙军已经不报任何希望。

    王彦一到镇江就让人给城中送去信件,让鲁王赶紧投降。

    这个时候鲁王除了两万水师和数千残兵之外,已经没有什么筹码,甚至水师也随时可能被王彦招抚,他已经没有什么资格谈条件,但是他还是提封藩台岛,不追究手下人等,保证他资产的条件。

    王彦只想一棍子将鲁王闷死,至少也要将他像唐王一样软禁,哪里会让他跑到海外去,给自己留个隐患。

    他既然得罪了朱家人,那就要做的绝一些,不能给老朱家翻身的机会。

    八月下旬,王彦想让鲁王无条件投降,鲁王自是不答应,王彦一面让人讨价还价,一面派人联络浙江水师的将领,许爵花钱,重金收买,一面催促张肯堂招抚浙江,命从湖广调来的三万步军,加快速度,进占浙江,他只等各方面准备就绪,就硬吃了鲁王。

    王彦一边挖墙角,一边让人传令满大壮,让东海水师堵住长江口,别让鲁王跑了,又让高一功调来红衣大炮准备攻城。

    他只等浙江水师的将官给他个答复,便准备强攻镇江,务必办了鲁王,可是这边答复还没给,他却等来了一场祸事。

第1132章棋子姜襄

    镇江城外,官军大营,王彦令王士、刘体纯、刘体仁、李元胤等人来见。

    这些战将接到命令以后,以为是要开始进攻镇江,先后来到中军帅帐。

    王彦坐在帅案前,上面展开着一份军报,几位将领到了坐于帐下,相互看了看,并没有交谈。

    半响后,王彦目光从军报上移开,抬头环视帐中两侧,见将领们都来了,于是直接开口说道:“孔有德、尚可喜这两个奸贼,号称五十万,已经围了南阳!”

    帐中众将听了之后,也不太惊讶,对于满清会插手,他们早有心理准备,王彦也做过交代。

    “五十万?”大老粗刘体纯冷笑道:“我看孔、尚二贼,真是麻雀下鹅蛋,说话也不怕闪了舌头!五十万大军,真能吹!我看顶多十来万,满清还有多少家底,当我们不知道么?”

    明军早就没了对清军的恐惧,众人对清军南下,并不太以为意。

    前几年的大战,清军元气大伤,哪里那么容易恢复过来,要不是朝廷缺少马军,早他娘的将这群畜生赶到关外了。

    听到清军号称五十万南下,众人非但没有紧张之色,反而都露出了嘲笑的表情,纷纷附和刘体纯的话语,只有王士几人一脸沉思,考虑王彦召集他们过来的用意。

    同下面骄兵悍将们满不在乎不同,王彦面无表情,又道:“孤王早料到清军会南下,所以交代湖广方面,坚持三个月的时间,让孤王有足够的时间来平息唐鲁叛乱。”

    王彦的话语,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听他的语气,帐中的众人,不禁都安静下来,听他继续说道:“孤王本来以为,湖广方面经营多年,拖上三个月,没有问题。这样孤王就能先平定闽浙赣三地,然后回头对付满清,可是不想南阳方面送来军报,或许孤王低估了清军的实力!”

    这两年来,明军在更新装备,大练新军,磨刀霍霍,满清自然不可能坐着等明军来宰,他们也做出了改变,也在增强军力,可是明朝这边的一些将领,还是在用老目光来看待满清,所以对于王彦的话有些意外。

    “殿下,是南阳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吗?”王士忽然开口问道。

    帐中人一片沉默,刘体纯等人还没从转变中回过神来,湖广明军经营多年,虽然这次为了平叛,抽走了六万人马,可是作为最大的战区,朝廷资源一直重点倾斜,坚守三个月应该很容易,怎么听楚王的口气,似乎出了大问题呢?

    这个时候,众人听了王士的话,一个个都闪出了同样的一个念头,难道南阳丢呢?

    如果这样,那就是袁宗第战死合州之后,明军又一次惨重的失败了。

    “殿下,莫不是清军攻入湖广呢?”刘体纯惊讶道。

    不料,王彦却摇了摇头,“是南阳的刘芳亮发来急信,清军百门重炮轰城,五倍兵力强攻南阳,他让孤王早作准备!”

    听说南阳还在手中,众人松了口气,可是刘芳亮让王彦早作准备,那就是委婉的告诉王彦,他可能无法完成坚守三个月的任务,委婉的向王彦要援兵。

    “郝摇旗,要防备汉中的吴三桂,马光辉兵压淮河,江北也抽不出人马,贺珍率领的三万楚兵,刚过秣陵准备前往收取浙江,这个关键时刻,若是调回湖广,那殿下迅速平定鲁王的计划,恐怕会受到影响!”

    “两广的两个镇,才开进福建,说不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