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围的浙军将领,脸上都决然起来,他们不像下面的军官和士卒,用朝廷的话说,他们都是恶首,是跟随鲁王起兵的中坚力量,朝廷必然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南京城中,近千捧日军,那可都是宗室,都是太祖的子孙,可却被杀得干干净净。大明立国近三百年,谁敢做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王贼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狗日的高一功说杀就全给杀了,这些流寇杀起人来,手太他妈的黑了。

    众人落在他们手中,肯定讨不到好,在此种情况下,反道激起众人的反抗之心。

    鲁王环视众人,脸上满是肃杀,“传令下去,大军列阵,准备迎敌!”说着他将腰间宝剑一拔,阳光照到宝剑上闪烁着片片银光,“诸将,帝室兴废,再此一战,孤王与诸将共勉!”

    “中兴帝室,我等随殿下决一死战!”当下,萧起会、王翊等人齐齐抱拳,身上甲片哗哗作响,众人俱是杀气腾腾的样子。

    一声凄厉尖锐的号角声响起,头坡上大旗挥动,传达大军就地列阵的命令,然而将领们想拼,士卒们却只想回家,从南京撤退时,他们的士气早就一泻千里了。

    不少士卒想要继续奔逃,在军官的喝止,甚至用战刀砍杀下,才勉强止住东逃的步伐。

    近六万人马,如同前行的大车,慢慢刹住,慌慌张张的在旷野上列阵,士卒将大车横在阵前,开始砍伐树木,摆弄拒马。

    赵慎宽领着骑兵,在叛军尾部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他听见叛军中号角起伏,立时机警的向叛军大队张望,前面和中间的叛军,已经停下步伐,就地列阵,只有后面的叛军,因为他们撞入,还在混乱之中。

    “将军你看!”这时赵慎宽身边一名百户忽然大声一喊。

    赵慎宽寻声望去,只见乱兵中一队骑兵,正疾驰的向他们杀来。

    为首一将,银甲白盔,身批白色的披风,提着长枪,骑着白马,整的跟评书演义里的常山赵子龙一样,不是金声桓又是谁。

    赵慎宽见此,冷哼一声,骑枪一举,便纵马上前,身后的骑兵见了紧随其后,一个个兴奋的嗷嗷直叫,这是要与名振楚赣的金声桓对冲一回。

    金声桓显然也只道了赵慎宽的意图,他也是天下闻名之辈,岂会惧怕,立时长枪一举,加快了马速,眼中透露出浓浓的杀意。

第1125章镇江大战中

    金声桓和郑成功是唐王的左膀右臂,一个善于陆战,一个拥有强大的水师战船。

    当年楚赣大战,金声桓大败入赣清军,诛杀满达海,解武昌之围,逼得多铎仓皇撤退,可以说也是一战成名。

    在大明与满清交战的过程中,王彦指挥的战斗,杀的满清夷王无疑最多,其次戴之藩阵斩阿济格,剩下就是金声桓指挥的赣北大战,李元胤割了满达海的脑袋。

    虽说满达海的地位,远远不能和阿济格相比,可是两场战役对于明朝的影响却完全不一样。

    戴之藩指挥的战斗,只是围堵阿济格劫掠湖广,这场战斗即便是输了,对于明清之间的实力对比和攻守之势的影响也不大。

    金声桓指挥的赣北大战,对明朝的影响却十分巨大。

    当时,王彦主力尚在四川与吴三桂在川东大战,清军大举反攻湖广和江西,王彦根本无法支援。

    如果楚赣大战输了,王彦就算打赢了四川之战,明朝的局势也会极为被动,处于绝对劣势,但是金声桓守住了江西,并解了武昌之围,才使得明朝彻底站住了脚跟,从被动挨打,进入相持,甚至反攻的阶段。

    因而金声桓的名声还是十分响亮,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他有些膨胀,觉得可以和王彦比一比了。

    在金声桓看来,他是和王彦一个层次的人物,至于赵慎宽,不过无名之辈,王彦手下一部将而已,他乃中土英雄,岂会将一无名之辈放在眼里。

    金声桓一举骑枪,夹紧马腹,他大喝一声,“儿郎们,冲!”语毕,便领着汇集而来的武卫骑兵,向横冲马军冲去。

    冲在最前面的武卫骑兵,纷纷将三眼铳夹在腋下,其中几员亲卫骑兵,很自觉的加快马速,逐渐超过金声桓,将他挡在了后面。

    骑兵对冲死亡率极高,金声桓的身份,早已经不能冲锋陷阵,亲卫们自然要将他护住,哪能让他真的冲锋在前,万一要是被铳打死,那武卫军不是立时完蛋了。

    金声桓这样冲锋,是极为危险的事情,可是他不得不冲一次,后军已经混乱,武卫军本来就士气不振,只有他亲自上阵,才能激励士气。

    横冲马军一边,赵慎宽长枪一指,他身后千余骑兵,趋之如骛,穿着胸甲的骑兵,同样将三眼铳架在腋下,准备点燃火绳,而几名骑兵同样前奔,把赵慎宽挡在了身后。

    两支骑兵迅速接近,横冲马军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金声桓身上,这使得跑在后面的武卫军士卒,得以解脱出来,纷纷跑下官道,将战场让了出来。

    战马飞驰,眨眼间双方距离拉近到一百步,金声桓透过挡在身前骑兵间的缝隙,已经可以看间迎面而来的横冲马军的面庞,还有身上的铠甲。

    同武卫军上下,铠甲不一不同,冲过来的骑兵,穿着统一板甲,军官只是头盔不同。

    “杀!”一声怒吼,横冲马军一边已经引燃了药线,攻击阵型里,立时腾起一片硝烟,武卫军一边也同时引燃了药线,两方加起来近千支三眼铳引火待发。

    万蹄践踏大地,溅起片片尘土,大明朝最宝贵的骑兵,应为双方立场的不同,将进行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厮杀,无论哪一方胜出,都不值得歌颂。

    骑兵是战场上,最令人胆寒的力量,双方骑兵都以决死的勇气撞向了对方的攻击阵型,刺耳的嚎叫,战马地动山摇的冲击,汇聚成一股洪流,震动大地。

    一瞬间,两支骑兵,便如同两柄宝剑,撞在一起。

    “砰砰砰”一片密集的铳声响起,三眼铳以极快的速度射出三发,藏于铳管中的弹丸,借着火药的推力,急速射出,相聚不到五十步的两支骑兵之间,被火药爆炸的高温,烧得通红的弹丸,划出道道红线,双方射出的铳丸,立时交织成一张密集的大网。

    这张红线交织的网下,战马嘶鸣,骑士哀嚎,骑兵不断的摔倒,武卫马军如同撒豆子一般纷纷坠马,人数居然比横冲马军多出一半。

    双方都使用同样制式的三眼铳,金声桓大为惊讶,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深究,两军便已经撞在了一起。

    长矛穿刺,钝器挥打,两支骑兵如钢铁洪流一般激烈的碰撞,团团血花绽放,惨叫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几乎令人发狂。

    一瞬间,金声桓身前的亲卫,就全被砸落下马,这位武卫军的大帅,直接暴露在横冲马军面前,但这位悍将,并不惧怕,而是怒吼一声,挺起铁枪突刺,长枪立刻将迎面而来的一名骑兵捅离战马。

    长枪捅在骑兵的胸甲上,将骑兵的身体捅离马鞍,枪头撞到胸甲,立时火星飞溅,居然没有一下捅穿!

    金声桓直觉的手臂发麻,如同捅上了一块铁板,事实上,他确实捅的就是一快铁板。

    半个枪头没入板甲之内,那甲上还有几处凹陷,应该是方才铳丸击中后的结果。

    金声桓的长枪一下被卡在了板甲上,而这时,一名骑兵立刻狰狞的挥舞着三眼铳,向他砸来。尾迹之下,他立时怒目圆蹬,大吼一声,舞动长枪,居然将那骑兵的尸体挑起,猛然甩出,枪头借着抛力从板甲上拔出,而尸体则直接将挥舞着三眼铳的骑兵咋落下马。

    所有的武卫军,几乎都面临着与金声桓一样的问题,金声桓使用的是铁枪,可绝大多数武卫军都使用木制的骑枪,不少骑兵虽然将横冲马军捅落战马,可是不少枪杆在巨大的冲撞力下,居然纷纷折断。

    赵慎宽突入阵中,接连捅落四名骑兵,不禁发出一声畅快淋漓的怒吼,才引部透阵而出。横冲马军,犹如一柄精铁打造的宝剑,折断了武卫军这把铁剑,向破开竹子一样,将武卫军破开。

    两军交错而过,骑兵回首,所过之处,坠亡的尸首,悲鸣的战马,入目一片。

    这一合,横冲马军损失不到五十人,但武卫军至少折了两百余人,大部分都死在三眼铳对射之中。

    赵慎宽领着骑兵透阵而出,前面的叛军步军,已经摆出了阵型,长枪手组成一道枪林,火铳手和弓手正瞄准了他们。

    刚透阵而出的横冲马军,可不敢就这么撞上去,赵慎宽立刻一拔马缰,在撞上布阵之前,转了一个大弯。

    金声桓方才见识了横冲马军的装备,知道对方胸甲厉害,三眼铳这种威力欠缺的短管铳,很难破开对方的板甲。

    本来骑兵对冲过后,要停下来,整顿队形,重新装填弹药,可是他却没有如此做,而是稍微整队之后,便立刻领着骑兵,向正在转向的横冲马军扑去,也不给他们重新装填的机会。

    “轰!”的一下,两队骑兵再次对冲一合,这次横冲马军损失三十多人,武卫军折损六十多人,差距依然巨大。

    双方交错而过,金声桓直冲到步军阵前,才勒住战马,然后拔马调转马头,准备再冲一回。

    虽然他已经意识到与横冲马军的巨大差距,可是步军列阵,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他必须缠住这只马军,不能让他骚扰步军列阵。

    “督镇快看!”就在骑兵刚刚停下,原地转向的瞬间,一个焦急的呼声忽然响起。

    金声桓抬头西眺,不禁变了脸色,辽阔的原野上,入目俱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敌骑,成千上万的骑兵飞驰的壮观景象,立刻让他脸色一寒。

    武卫军的骑兵,列阵的叛军步军,还有鲁王等人,都已经看见远处无数骑兵滚滚而来,在一片旌旗中,有一面大旗分外扎眼。

    它被一众将旗众星拱月一般的被簇拥在当中,正是横冲马军的军旗,旁边一杆大纛旗也十分威武的在骑兵之前,上面五个大字让谁也忽视不成,“右军都督王”!

    王士和横冲马军的主力到了!

    众多叛军将领,看到这一幕,心头都是狂震,都没想到,朝廷会有这么多骑兵,他们仿佛以为是遇见了清军八旗一样。

    金声桓见此,立刻绝了在冲一阵的心思,布阵前裂开一个口子,他立刻便领着剩下的骑兵,蔽入步阵之中。

    赵慎宽见主力已到,也未再次冲来袭扰,而是向主力迎接上去。

    王士与众将领着骑兵向前,慢慢降下了速度,不用探马禀报,他也看见了远处一片人影。

    “都督!叛军在前列阵!”迎接上来的赵慎宽向王士抱拳禀报。

    王士极目望去,不到三里地外,黑压压一片人潮。

    虽然看不真切,但仅凭目测,叛军人数不少,估计有六万人以上。

    他随即一举右手,朗声说道:“停!”

    军令传达下去,身后的骑兵部队立时全部停了下来,可王士却一夹马腹,领着百余骑向前冲出,到了叛军阵前一里处,猛然停下。

    一名百户则继续向前奔驰,直到了叛军阵前,才勒马喊道:“我家都督,请鲁王殿下说话!”

    说完,骑士立刻拔马奔回,不多时,叛军步阵裂开一条通道,一身金甲的鲁王,领着百余骑兵奔驰而出,在距离王士五十步时停下。

    王士看了金甲的鲁王一眼,当即抱拳,诚恳道:“殿下,此时收手,罪责尚可减免!殿下乃当世豪杰,大明亲王,士劝殿下回头是岸!”

    鲁王盯着王士,马鞭一指,却怒声回道:“自古贼汉势不两立,孤王劝王都督忠于帝室,不要助纣为虐!”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起点全定的书友,可以在起点点我头像领取话凄凉之光,感谢你们的支持。)

第1126章镇江大战下

    听鲁王的话,他是彻底将王彦视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孟德了,总之如果仍由王彦继续掌权,王家人迟早要篡夺他朱家的江山。

    王士听鲁王这么说,对方完全将自己当做了大明的刘玄德,而他的血统比卖草鞋的刘皇叔纯得多,对于朱家的江山,也看重得多,说“汉贼不两立”无疑也更有分量。

    王士是王彦的心腹,可是他是文人出生,虽然支持王彦,可是并不想内耗,不想大明的元气损失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之中。

    数万浙兵,还有武卫军,这都是大明的军队,其中金声桓、王翊、阮骏都是能战之人,用来对付满清和金国,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现在一内耗,以楚王现在的心性,其中大部分人都会被杀,王士并不想看到,所以他才出来,劝说鲁王,可是没想到鲁王开口就是“汉贼不两立”,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让王士没法子再谈。

    所谓“汉贼不两立”表达的是对正统的争夺,绝不妥协的态度,在鲁王看来,他代表的才是汉,是传统的忠君势力,是帝室,而王彦则是窃汉之贼,如果鲁王服软,那就代表他接受了王彦的合法地位,认可他是汉相,那大明朝就真的完全掌握在王彦手中了。

    刘玄德不可能承认曹孟德,鲁王眼下也不可能承认王彦。

    “殿下对楚王殿下有什么不满,可以在朝廷上解决,弹劾楚王!士虽是武官,但也知道,如今朝廷不禁言论,并非容不下不同的政见!殿下这样起兵,反叛朝廷,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鲁王的话,已经没有了商量的余地,可王士还是劝说了一句,“如今局势已经明朗,殿下为了数万将士,江南百万计的百姓,认输吧!”

    “在朝廷上解决?”鲁王拉住马缰,战马躁动不停,他身体起伏着冷哼一声:“朝廷早被奸党把持,怎么在朝廷上解决!”

    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个大致的方向和大势在,如果能在朝廷解决,鲁王也不会冒险起兵,他正是冥冥中似乎感觉到这个大势并不在他一边,变革的车轮滚滚,他无法在朝堂上阻止,所以才走上武力解决的路线。

    王士皱了下眉头,“殿下,不服楚王便起兵叛乱,若他人不服殿下,是否也可起兵呢?士言尽于此!我给殿下半柱香的时间,若殿下还不愿意收手,我就只能将殿下锁拿,交给朝廷发落了!”

    王士不希望看见内耗,他已经近了一个正直大臣的责任,无愧于心。

    此事的是非他看的很清楚,虽然这次楚王故意引诱,但是起兵就是不对,这跟说不过就动手,没啥区别,作为楚派内部的建制派,他非常厌恶任何人破坏规则。

    王彦信任他,让他领兵追击,也是因为这一点,他知道王士和高一功、刘顺这些人不同,他是有政治理想,心怀天下和民族的。

    能说的,王士已经说完,语毕他便一拔马缰,领着骑兵疾驰回阵。

    鲁王看着他的背影,冷哼一声,也打马回阵。

    六万叛军在旷野上,列下了简单的阵型,挖掘壕沟,设置拒马,这些手段已经来不及做,可是一辆辆大车,却被推到了步阵之前。

    鲁王骑马奔回阵中,萧起会等人立时迎接上来,鲁王冷着脸,一挥马鞭,“布阵,准备迎战!坚持到天黑,我们便趁着夜色东撤!”

    夜晚大家都行动不变,骑兵也是如此,撤退起来比现在要容易得多。

    中军阵中,一杆龙旗大纛被突然竖起,那是鲁王的王旗,也是战旗。

    王士奔回本阵,见叛军阵中,令旗挥舞,号角绵延,身批重甲的长枪手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