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伏杀王彦的计划失败,王彦又转进南昌,他们继续留在安庆,只能被朝廷兵马剿灭,毫无意义,返回南昌又打不过王彦,他们的胜算微乎其微,阎可义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思,李元胤沉默不说话,显然赞成这位叔叔的话,金声桓面色阴沉,也没有言语。

    大帐内立时一阵沉默,众将目光都看向金声桓,他脸色难看,也没人敢出来支持阎可义建议。

    王彦让张光翠带话,叫金声桓三日之内赶到南昌,否则就屠他三族,金声桓知道王彦不是开玩笑,这让他肝胆俱裂,可是在惊惶过后,他镇静一想,就算他赶到南昌向王彦请罪,王彦就能放过他吗?

    他做的事情可是要伏杀王彦,想置王彦于死地,他不信王彦能那么大度,换做是他,必定将想害他性命的人剁成肉泥。

    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上位者,当权者,哪个不是心狠手黑之辈,像王彦这样的人,表面看着仁义,其实阴险的很。

    现在金声桓也明白过来,王彦这次湖广之行,根本就是引蛇出洞,想让他们送死,他能想出这么毒的计策,自然不会是菩萨心肠。

    金声桓不相信王彦,就算王彦现在不要他性命,也必然会秋后算账,况且他也是一方豪杰,尚有数万兵马,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认输。

    “现在认输,还太早了!”金声桓站起身来,双手撑着案台,赤红着眼睛说道。

    李元胤皱了下眉头,“督镇的意思是?”

    金声桓没有立时回答,而是疾步走到地图前,他看了看地图,然后说道:“南京只有两万守军,唐王殿下又在城中,我们去南京,同殿下里应外合,先拿下南京,天下必然震动!到时候,反对楚藩的人都会站出来,长江之南我们都能拿下,还能与楚藩一决雌雄。”

    南京是明朝的都城,如果真的被占据,天下动荡,肯定避免不了。

    明朝国内的守旧势力,肯定会出来与王彦作对,一些投机者,见唐王拿下南京,必然也会站出来推波助澜。

    “可是南京城下还有鲁王的军队,殿下这次算计了鲁王,我们前往南京和鲁王打起来怎么办?”李元胤出声质疑。

    金声桓不禁皱了下眉头,他不快的看了李元胤一眼,脸色更加阴沉,“鲁王殿下是明白人,楚藩不亡,两家只有摒弃前嫌,才能有一线机会,若这时,两家还要相斗,就真的没有一点机会了。”

    金声桓的想法,有一定可行性,如果唐王和鲁王联合,拿下南京,那长江之南,南直隶南部、浙江、福建、可能还有江西南部,就形成一大片倒王势力的联盟。

    这些地方都不差,人口众多,赋税也还充足,可以说是大明的精华地区,他们不说击败王彦,但是却足以和王彦谈判,与他们妥协。

    不过,金声桓想法虽然不错,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哪能做到那么理智,鲁王刚被摆了一道,怎么可能说和好就和好呢?

    李元胤又道:“督镇,鲁王是否愿意放下恩怨,这尚未可知,末将觉得不能这么乐观,而将士们家眷都在江西,楚王若是以此要挟,大军的士气恐怕要立时瓦解!”

    金声桓听了李元胤的话,见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止他,终于忍不住爆发出来,忽然对李元胤吼道:“等打下南京,家眷可以同楚藩交换!你什么意思,一再阻扰本镇,一定要逼本镇向楚藩认罪吗?你是不是早想投靠楚藩呢?要不是本镇,你还在抚州挖矿,你知道吗?”

    漳州之战,李成栋被杀,李军残部在李元胤的率领下向王彦投降,可是他们因为李成栋两面三刀,而错过了最佳的投诚时机。

    王彦虽然接受了李元胤的投诚,但是为了惩戒李部,便将李元胤和李军残部发往抚州挖矿,让他们在矿山上劳作几年,可是李元胤刚到矿上没多久,就发生了清军大举反攻楚赣的事件,抚州矿工被组织,发放兵器支援金声桓作战,结果李元胤一战成名,割下了满清郡王满达海的人头。

    此时恰逢王何联姻,明朝政治格局失去平衡,两大权臣走到了一起,高宗皇帝急于培养能够制衡王何的势力,金声桓将李元胤的功劳报上,高宗皇帝立时对金声桓进行嘉奖,李元胤便也提前结束了矿工生涯。

    这么说来,金声桓对李元胤,确实有很大恩惠,而金声桓怀疑李元胤,则是因为李元胤曾被王彦点名调到江北,参加了扬州之役,而他还打得特别卖力。

    李元胤听了金声桓的质问,见他愤怒的怒目圆瞪,脸一下涨红,不再言语。

    大帐内立时,一片寂静,众将见了都不敢出声,气氛变得十分诡异。

    大胜关外一战之后,金声桓的心腹将领战死不少,向徐启仁都力战而亡,李元胤成为武卫军中最能打的一支队伍,金声桓对他还是很是倚靠。

    他见李元胤面色涨红,意识到话说重了,可他是长官,要脸面的,又不可能当着众将的面认错。

    ““大军直奔南京,谁也不要多嘴,违令者立斩不赦!”金声桓见帐中气氛沉默,急于化解,于是忽然一挥手,不容质疑的道:“你们听见没有?”

    李元胤都糟了训斥,下面的人自然不敢反对。

    金声桓一声怒吼,打破了帐中的沉默,众将连忙抱拳称是,李元胤也只得抱拳领命。

    “都散了!”金声桓阴沉着脸,当即一摆手,“全部回去准备,一个时辰后大军拔营!”

    当下众将只能鱼贯而出,一个个忧心忡忡的回去准备。

    李元胤回到自己的帐中,待了一会儿,唤来一名心腹,交给他一个纸条,然后低声说道:“等大军拔营的时候,你寻个机会,脱离大军前往南昌,把这个交给楚王殿下!明白吗?”

第1111章鲁王的困局

    南京城池高大,城坚墙后,防御设施齐全,除了两万精锐的守军之外,南京朝廷在鲁王兵临南京之前,将外郭城的青壮大都撤进城中,其中各个作坊的雇工,都被用来防守城池。

    这些雇工比一般的城中青壮,可要好用许多。

    南京城这样富裕的城市,城内的青壮,包括乡野之民,大都娇惯的很,喜欢享受,恐惧生死,市井之气太重不适合当兵打仗。

    戚继光练浙兵时,就说“浙江乡兵之称可用者,初为处州,继而绍兴,继而义乌,继而台州。至于他处,则虽韩、白再生,不可用也!”

    然后他又总结了一些原因,说处州为乡兵之始,因其山矿之夫,素习争斗,遂以著名,绍兴皆出于嵊县、诸暨、萧山,并沿海,有大量的渔民,义乌多山多矿也是贫苦之地,台州则是因为有谭纶坐镇。

    其他诸如杭州等处之兵,伶便谲诈,柔懦奸巧,在我鼓舞之令未下,而众已预思奇计为之张本矣。

    从浙江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戚继公选兵,多是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选,至于那些繁华之地的兵,他说就算是韩信、白起在世,也带不动,而纵观历史,其中确实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存在。

    南京城内的青壮,确实大多柔懦奸巧,不堪大用,做生意赚钱,读书写字行,打仗就不行了,不过南京外郭城内,聚集的几十万来南京城讨生活的外地人,却可以一用。

    特别是那些作坊的雇工,他们每日一起吃住,一起上工,听从工头的管理,自身就有编制在,等于是经过了长期的训练,纪律性很高,稍加训练,就能勉强成军。

    南京朝廷将他们全部征召,帮助守城,给鲁王攻城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时间马上就要进入八月,鲁王大军在南京城下困顿了数日时间,面对高大的南京城和宽阔的护城河,浙军又只有四万人,很难有什么建树。

    王彦攻打南京城时,三家十多万人马三面攻打,又是造浮桥,又是挖地道,光准备工作就做了一个多月,最后还是靠着城中内应,才打下南京城。

    鲁王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成功,军中初步统计损失的情况,伤亡以多达三千多人。

    浙兵一共六万,两万水师用来封锁长江,四万人用来攻城,现在没有什么进展,就损失接近一成的步军,如此之大的伤亡,不能不让鲁王震惊。

    经过仔细的统计,这三千多人的伤亡,主要是被守军的火器击毙。特别是南京武院的武生队,使用的自生火铳,威力和射程远超过浙兵,攻城的士卒隔着老远,就被守军击毙。

    南京城内,唐王对于目前的情况十分满意,几次用王府的私财来褒奖守城的士卒。

    现在守军将鲁王挡在了城外,他只等王彦身死的消息,金声桓的大军和郑成功的水师赶来,就能窃取南京政权,然后指挥大军平定鲁王的叛乱。

    在光复南京之初,三方妥协,确定了三王理政,轮流摄政的制度框架,本来大家轮流来,可王彦那厮在摄政的位子上一座就是四年,屁股腚子都起老茧了,也没有让给他也座座的意思。

    现在好,三个理政王,鲁王造反了,王彦被杀了,就剩下他一人,他继承摄政之位,便是理所当然。

    想到此处,唐王内心就激动难眠,几乎每日都会登上西城远眺,期盼金声桓给他将好消息送来。

    同唐王的好心情不同,鲁王的心情却十分焦躁,他虽然将南京围困,可是却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南京。

    南京朝廷和唐王不可能给他太多时间,任由他困着南京城,只要他们的兵马一到,鲁王就只能败亡于南京城下。

    大校场浙兵大营内,弥漫着焦躁的气氛,江南虽然有不少人怂恿鲁王继续进攻,推翻南京朝廷,禁止王门学说的传播,改变重商的政策,以理学治国,恢复礼乐,可是这群嘴炮,光说不练,除了一些政治投机的,这些酸儒并没有给他太大的支持。

    心学,特别是后来的泰州学派,用现在的目光来看,心学思想在封建时代,可以归为“反动思想”。

    万历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泰州学派,主要就是搞思想解放活动、批评朝政,有点反封建的意思。

    这种思想,在明朝一直受到打压,心学代表人物何心隐被捕入狱,书院也被朝廷关闭,逐渐没落。

    王彦主政以来,大肆推广心学,重用心学门人,自然引起了理学门人的不满。江南一地,人文荟萃,受到心学影响的人很多,坚持理学的人也不少。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利弊,理学有理学的用处,但发展到明朝,它的弊端大于他积极的意义,那么就必须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些年理学逐渐失势,许多人只能窝在乡野,不少人因此对朝廷十分不满。

    当然这些理学门人也并不傻,虽然不满,可是也不敢跳出来。

    这次鲁王造反对他们来说是个机会,但这群人都是人精,在鲁王没拿下南京之前,他们只会摇旗呐喊,并不会真的全力支持鲁王。

    能拿下南京,鲁王尚可成事,拿不下南京,他们跟着鲁王,就是嫌弃自己命长。

    正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鲁王虽然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声势虽大,可是并没获得太多实质的支持。

    这些日子来,鲁王少有顺心之事,派去联络张名振的人传回消息,鲁王在江北的三万人马,已经被戴之藩控制,信使根本没有联系上张名振,朝鲜的谢迁更是指望不上。

    除了联系江北旧部失败之外,水师方面也传来了不利的消息,扬州的刘顺与崇明的满大壮合兵一处,似乎有援救南京的动向。

    种种不利,让浙军中不少人开始打退堂鼓,鲁王的心腹冯京,见南京又打不下,浙江又兵力空虚,便劝说鲁王撤兵,退回浙江,把朱慈焕迎接到杭州,打他的旗号,实行武装割据。

    另一些人,如大将王翊、阮骏则坚决反对冯京的建议,认为他们现在就该孤注一掷,拿下南京,只有打下南京,他们才能破局。

    鲁王内心也非常不甘,他还在等,他还有一个机会,就是等王彦的死讯传来,南京人心动荡之时,他还有些机会。

    如果王彦真的死在安庆,聪明点的人都晓得是唐王所为,就算唐王不承认,大伙儿还是心知肚明。

    朝中的文臣无耻一些,或许会和唐王妥协,可王彦纵横天下近十年,那么多心腹故旧,难道就不想为他报仇,鲁王总能找到几人,拉拢过来,借机翻盘。

    这一天,是八月一日,鲁王正在窥视南京的城防,近些日子他是绞尽脑汁,苦思破城之法。王彦用来攻打南京的方法,他几乎都复制了一遍。

    浙兵抓来民夫,秘密挖掘地道,打造器械准备搭建浮桥,甚至派人到城下给高一功送信,告之他,唐王和金声桓将在安庆伏杀王彦,可是高一功却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鲁王穿着一身金甲,领着一队骑兵,在南京城下奔驰,最后驻马在一处高坡上,观察南京的护城河,寻找适合搭设浮桥的地点。

    这时,一阵马蹄声忽然由远处传来,听到动静的鲁王转过身子,只见阮骏打马奔来,一直跑到高坡下,方才勒住战马,然后一手提着马鞭,一手按着战刀,神色焦急的来到鲁王面前,他不顾四周将领,便探过头去一番耳语。

    鲁王听罢,脸色一沉,但随即点了点头道:“知道了。”

第1112章楚藩未死

    鲁王听了阮骏的话,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又继续视察了一阵,方才回到大营。

    途中他连续下令,召集王翊、萧起会、冯京等将领令来帐中议事,这些将领接到命令之后,以为又是商议攻打南京之事,并没疑惑,先后赶到军中。

    萧起会督促民夫悄悄挖掘地道,来的迟一些,他到时帐中已经坐满了人,可是却没有交谈,帐内异常的安静,只见鲁王朱以海,背着双手,来回在一副地图前踱步,显得有些躁动。

    萧起会快步上前,行了一礼:“拜见殿下!”

    萧起会举浙江而降鲁王,又担任了四年的浙江巡抚,逐渐成为了鲁王势力中的支柱。

    见他到了,鲁王放开了背着的双手,听下了脚步,驻足在地图前,开门见山的抛出了一句话,“阮进刚收到军报,金声桓攻取了大胜关,向南京奔来了!”

    帐中众人立时一阵哗然,“王彦死了么?”众人心中一时,掀起一阵波澜,大明朝摄政楚亲王,那个战楚赣,援川蜀,气吞金陵,几乎靠一己之力,挽救大明朝的妖孽人物,就这么遭受了暗算,死在了金声桓手中了么?

    虽说作为政治上的敌人,众多浙系将领,没少诅咒那厮,希望这厮早死,可真当听到,金声桓向南京而来的消息时,他们心中又不禁一阵唏嘘。

    王士衡毕竟是中国英雄,众人心中难免产生一股异样的情感,有点关云长被东吴所杀,曹魏君臣看见吴使送来关公首级时,那种既高兴又惋惜长叹的感觉。

    鲁王最初就是想借着,金声桓伏杀王彦后,造成天下震动时,起兵夺取政权,可惜他被唐王诓骗,起兵在前,由平定两王争权,活生生被逼成起兵叛乱。

    浙军困顿南京已经有些时间,冯京等人纷纷劝说鲁王退回江西,为了稳定人心,鲁王向他们袒露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等王彦一死,楚派势力必然动荡,唐藩想接受楚派的势力,出任摄政,也并非那么容易。

    官僚集团为了保正改革成果,迅速结束内乱,或许会和唐王妥协,但王彦的心腹爱将们,却极有可能割据叛乱,为王彦报仇,这样鲁王就还有机会!

    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