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岱的《夜航船序》中写道:“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什么?可以看见一个新阶层的兴起,街上的手艺人,也都是读过书的。

    以往的唐宋是精英社会,而明代市民开始慢慢掌握话语权,整个晚明社会正处于慢慢的变革之中。

    这与当下网络文学的兴起,何其相似?

    再看明代的另一个社会风气,思议朝政。

    万历年间的首辅沈一贯曾写道:“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喃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街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路,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此非一人口舌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者。”

    明代社会与唐宋相比,皇权****已然松动,百姓什么都敢讲,什么地方都能讲,讲的还是朝廷的诸多错误,而且还很有市场,市民们都很愿意去听。

    以前都是士大夫掌握话语权,而明代,市民们也能通过说书唱词等等方式说说话了,所以明代社会正在变化,它打破了原来非常刻板,非常严格的规定,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因为它破坏了旧的体制,新的又未能建立,使得社会思想混乱,市民在政治上形成迷茫,让朝廷失去了向心力。

    这样的变化,与当下何其的相似,历史上几朝能有?

    这时,说书先生以经走上高台,醒木啪的一声落在桌案上,顿时便吸引众多食客的注意。

    “今日余要说的是,王士衡携民南渡,吴淞口泰祯殉国!”

    感谢shyion,书友160223094822338的打赏。

    另本章作者对晚明社会的看法,来自商传教授说晚明,创世书评区有顶置质料,书友们可观之,作者看完是扼腕叹息良久。)

第94章愤割吴,全城同哭

    李贞丽同酒楼的食客一般,亦十分喜欢听书,所以被醒木声吸引,但没想到说书人一开口,她便惊住了。

    王士衡未死,还携带三十万军民杀出重围,南下入了杭州,李贞丽顿时为许嫣嫣高兴不已。

    这时她强忍着,立马回去将这个消息告知许嫣嫣的冲动,而是听完说书先生所说的一幕。

    当醒木声再次响起,再配上那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李贞丽才起身,同苏昆生告辞,先往客栈而去。

    明代说书唱词,大都根据事实改编,虽有艺术加工,却也基本不离事实,所以虽是说书之语,李贞丽也不疑有假。

    她一路匆匆回到客栈,来到许嫣嫣房间,李香君正一脸忧郁的为她扇着扇子,见她进来,立马微微一礼,口道:“义母,今日怎回得这么早。”

    “嫣嫣好些了么?”李贞丽却没有回答,而是走到许嫣嫣床边坐下,而后问道。

    “巳时吃了些粥食,刚刚睡下。”李香君道。

    这时睡下的许嫣嫣悠悠醒来,看见床边的二人,正欲挣扎着坐起来,却被李贞丽按住,而后道:“嫣嫣,王公子还活着,并未殉国,今已经入杭州,拥立潞王去矣。”

    自从离开南京后,许嫣嫣便一病不起,整个人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身体非常虚弱,她醒来后,听李贞丽之言,却因为久病,头脑昏沉不灵活,而未反应过来。

    “王公子还活着!”李贞丽当下只得轻摇她的双肩,为她高兴道:“嫣嫣,你的王公子还活着,正等着你去相见哩!”

    “什么?”许嫣嫣反应过来,反抓住李贞丽道:“义母说王大哥还活着?”

    当下李贞丽便将她在酒楼听见说书人,所言之语,又对许嫣嫣再说一遍,而当许嫣嫣听到王彦大破八万清兵,携三十万百姓南下入浙时,却早已泪流满面。

    这时许嫣嫣在得知王彦正在杭州的消息时,就想立马赶去相会,但却被李贞丽阻止,让先她养好身体。

    许嫣嫣之病多是心病,因生无可恋,而不愿进食所致,今心病以除,身体便慢慢恢复,李贞丽同李香君见此,当下便放心不少。

    几日后,待许嫣嫣已经基本恢复,三女便向苏昆生告辞,欲往杭州寻王彦,而正在这时,朝廷割让南直隶的消息传来,苏州亦在割让之列,苏昆生不愿再留在苏州,便索性同三女一起南下入浙。

    东南沿海,军民南行,万水千山,绵延数十里。

    三十万军民水陆并进,往数千里之外的广东走去,其艰辛可想而知,不知到会有多少人将倒在这漫漫路途上。

    原本应该随船队南下的王彦,现在却并不在队伍之中,而是另乘小船,秘密离开队伍,入大运河悄悄往北而去。

    南京沦陷不足一月,北虏虽占据大片大明的领土,但毕竟时日尚短,为能立马建立统治,而只是在南京等重要府城驻下大兵,威慑地方。

    王彦正是基于此点,才决定进入以纳入北虏统治范围的南直隶地区,而他第一站的目标,便是已经化为废墟的扬州城。

    扬州富家天下,王彦撤离时,将大量金银秘密埋入地底,以备将来北伐时充足军费,但如今朝廷同清庭议和,而他亦将南下天南,不知何时才能在踏足江北之地,随决定带着刘顺等二十余名精干之士,秘密潜回,意图取出一些金银,用以安置百姓,编练大军。

    长江南岸,多铎只于南京驻三万大军,其他州府虽已经名义上已属于北虏,但实际上还在大明士绅的掌控之中。

    议和大事十分复杂,同多铎签订之后,还需派使者北上,北虏亦须派使臣入杭州,礼节十分繁杂,没有三两月根本不能完成。

    这就给了王彦乘船,沿运河北上的机会。

    在他途径嘉兴时,士绅听闻朝廷与北虏议和,将要割让南直隶诸府,嘉兴亦要被划入北虏版图,顿时悲愤不已,全城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士子诸生悲呼:“愿人人战死而失直隶,绝不拱手而让直隶。”

    士绅涌入县衙,准备推举知县领导全城抗虏,但南直隶官员,已接到杭州谕旨,令诸官全部南下入浙,嘉兴知县亦早已南下。

    士绅们对此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一部分士绅,纷纷举家南迁,以至于王彦一路北上,运河上,尽是大大小小的南航舟船。

    时有小诗一首,可见士人在得知朝廷议和,家乡将被北虏侵占的悲愤之情。

    昨日惊传割江淮,一夜反转愤无眠。

    今闻全城同一哭,龙城将军今何在?

    身为朝廷大将,而不能保卫家国,使百姓陷于虏骑的铁蹄之下,王彦的心情不禁无比沉重,内心充满愧疚之情。

    他沿途所过州县,几乎尽是同一副场景,而直到他的过了镇江,驶入长江,南下的船只才稀松起来。

    这时王彦等人,乘船行至已经成为废墟的扬州城边,却发现一支近万人的清兵,押着数万百姓,正在清理焚烧后的扬州城,不少财物,已经被清理出来。

    王彦见此,心里不禁一惊,他原本以为一把火将扬州焚尽,北虏便不会再注意一片废墟的扬州城,现在看来确是错了。

    扬州处于运河之旁,乃要害之地,无论是为了士绅富贾掩埋于地的财物,或是重新控制大运河入长江的交汇之口,北虏都会重新关注扬州。

    一万多清军,乃是李成栋所部,他封多铎之命,重筑扬州城,并发掘扬州城内的财物。

    王彦秘密将扬州府库的存银,以及当初士绅的捐献,合计三百万两白银,埋藏在西城外高坡之下,不知能否被北虏察觉。

    有李成栋一部驻扎于此,王彦取银的目的,已经不能实现,心里不禁一阵叹息,但他却并没有乘船南下,去追赶扬州军民,而是逆江而上,往南京而去。

    许嫣嫣三女南行入浙,而王彦却准备去南京,寻她踪迹,可谓造化弄人,命里多磨。

第95章寻踪迹,夜行秦淮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自从上一次来南京,匆匆与许嫣嫣相会的后,已经逝去三月时间,今王彦再来,南京却已经不叫南京,而是叫江宁。

    江宁,江宁,江南安宁,这时对大明朝廷,**裸的羞辱,王彦听闻此名,亦觉得被北虏蔑视,心中愤恨。

    时隔多日后,王彦再次站在秦淮河畔,昔日媚香楼坐落之处,已然成了一片废墟,曾经繁花似锦,画舫如梭的秦淮河,亦是一片萧条景象。

    王彦走过长板桥,观附近阁楼都被焚毁,即便侥幸保存下来,也是门户禁闭,于往日情景,有天壤之别。

    “公子,当日虏兵大掠秦淮,吾至时,媚香楼已是一片火海,后吾四下打探,亦没有许小姐的消息,如今时隔一月,怕是更加无法寻找矣。”刘顺跟随在王彦身后,陪他走过一片片废墟,解说着当日之事。

    王彦亦知寻人不易,如同大海捞针,但他既然已经来了南京,就不会轻易放弃。“十里秦淮,多有与媚香楼相熟者,总归能问出一丝蛛丝马迹,再走走看吧!”

    当下王彦便沿着河岸而走,遇楼便抠门打探,人皆言不知,心中不禁慢慢的不报希望起来。

    这时,天以将黑,若是往日,秦淮河上,必然已经华灯盏盏,歌舞不绝,士子文人穿梭于阁楼画舫之间,吟诗作赋,把酒言欢,但如今却是一片凄冷,只余江面上孤灯数盏。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此情此景,使人伤怀不不已,王彦离离满目尽忧愁,随停下脚步,准备反回船上。

    王彦等人往来时之路,漫步回走,却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吟诗之声,那声音明显然带着醉意,王彦不禁驻足下来。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影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望断天南无雁飞。 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 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

    王彦隐约间将那醉意之声,所吟之诗,听了清楚,却是宋徽宗被掳至北地后,受尽侮辱,怀恋故国的忏悔之作。

    诗合眼下之景,使王彦内心微微触动。

    当下,王彦对吟诗之人,不禁来了兴趣,便寻声而去,想要见上一面。

    “侯方域!昨日钱大人为尔求情,老子才放尔一马,今日尔却又自己送上门来,不仅犯夜,还吟反诗,是想作死耶?”正当王彦走过来之时,一小队清兵,却突然到来。

    王彦见此,连忙停下脚步,却又听那清兵头目道:“什么江南四公子,如今却连条狗都不如。”

    “哈哈~”几名清兵围着醉醉醺醺的侯方域,放肆嘲笑。

    “你们俩,将它架起来,带回大牢,我去禀报将军。”那小头目指挥道:“听说他家乃是河南豪富,田产金银无数,今被我等抓住把柄,少不得要花大把金银,来打点上下,到时候将军得了好处,我等也能跟着沾沾光,改善一下生活!”

    王彦闻那些清兵之言,才知一身长衫,醉倒于地的青年男子,乃是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见他这般模样,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个南京城中,风流倜傥,冠绝一时的才子形象。

    王彦对于侯方域,其实并不喜欢,这源自弘光朝时,侯方域乃是东林健将,屡屡参与党争,在伪太子一案中,起到了极其负面的作用。

    正是他同其他东林党人的摇旗呐喊,才使得左镇有了东下叛乱的借口,而左镇的叛乱,则一下将朝廷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时王彦见清兵欲将侯方域带走,想其必然少不了一场大狱,心中约有不忍,而那队清兵不过七人而已,于是便决定救上一救。

    当下王彦带着刘顺等人,将用布包裹的兵器拿出,而后操着刀剑,快步追了上去。

    那清军小头目,显然是个久经战阵的兵油子,在王彦等人,还在五十步开外时,便本能的察觉到身后危机,领着几名清兵反过身来。

    小头目见身后,突然出现近二十名持刀追来的精壮,脸色不禁一变,而这个时间,还出现在街上,并且还操着战刀的一行人,肯定不是什么善茬,自然不能讲什么大清王法,小头目随有些惊恐的开口道:“尔等意欲何为?”

    “放了他,我家公子不会为难尔等!”刘顺走上来,手中战刀指着侯方域,显得十分彪悍。

    “此人触犯朝廷法令,有大罪,须下大狱,诸位这样做,可想过后果!”那小头目同几名清兵亦是握刀在手,显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到手的肥羊。

    王彦站在刘顺等人身后,见那小头目的面对他们,虽然恐惧,但并不慌乱,却是个人才。

    这时,王彦虽然有把握,再几合之间将眼前的清兵全部杀死,但他还想再南京待上几日,若真动手,今夜就得立马南下,因而他决定尝试另一个办法。

    王彦方才听几名清兵交谈,无非也就是为财,于是走上前来道:“几位绿营的兄弟,这里是是一百两白银,不知诸位可否当今夜之事,未曾发生过!”

    几名清兵闻言,又看见王彦拿出一小袋银子,眼前不禁一亮,他们又不是真满州,对清庭自然没什么忠心可言,顿时齐刷刷的看向那小头目,眼神中充满期待。

    一百两对于小兵来说,已是一比不小的财富,那小头目自然不会拒绝,当下便答应下来:“真有一百两,自然没有问题。”

    王彦见他同意,便示意那小头目过来拿钱。

    那小头目见此,微微一犹豫,却还是走了过来,他刚准备去接钱袋,脸色却不禁一变,立马便将头低了下去。

    夜幕中,王彦却没有注意到,小头目的这一变化,依然将钱袋交于其手,那小头目也不查看,连忙收入怀中,而后匆匆退到几名清兵身边,放下侯方域,就转身回城去了。

    于是王彦连忙让人架起侯方域,却没有回到停泊在秦淮河上的小船上,而是出于谨慎的另寻他处安置下来。

    感谢**丝大人的打赏,创世粉丝榜终于好看一些了。

第96章宿古刹,行踪败露

    龙泉寺坐落于秦淮河西岸,将军山和断臂崖合抱处的山谷之中,因寺内左侧的龙泉而得名。

    寺庙始建于唐,鹤林素禅师曾于此说法,并于殿前植下一棵古腊梅,本朝重建后更名为通善寺。

    夜晚,王彦为了保险起见,并未回到舟船上,而是扶着醉醺醺的侯方域,来到这座千年古刹,欲占时借住几天。

    扣开寺门,知客僧见一行二十人,还有兵器在身,也不慌张,而是行一佛礼,问明来意。

    寺院自古就有收留避祸之人的习惯,唐代的李训在甘露之变失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往寺院里跑去。

    如今天下突变,王朝更替必然伴随着祸乱,不少大明的士大夫,选择遁入空门,以躲避清庭的征召,知客僧见王彦一行人皆是汉家衣冠,便认为又是一家躲避清庭逼迫,而入寺占避的世家子弟,随也不问明身份,便同意了王彦的借宿请求。

    进了寺庙,知客僧为一行人准备了五间厢房,并备下一些素面,王彦连忙行礼道谢,并让刘顺奉上一百两香油钱,以示感谢。

    众人草草吃完素面后,王彦便安排两名手下返回船上,明日清早在来此相会,而后便与侯方域独占两间厢房,歇息下来。

    就在王彦等人歇息之时,那清军小头目则来到了降将田雄府上,向其禀报秦淮河畔发生的那一幕。

    田雄闻其言,眉头不禁一皱,有些不信道:“尔说王士衡来了南京,这怎么可能?尔确定没有看错吗?”

    “池州大战时,王彦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