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新出的官员考核法,对于政绩十分重视,一省要是赋税收不上来,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大员的升迁都要受到影响,甚至还要被降级处理。
王彦颁布新政,年底各督抚回京述职时,都要向议事堂百官做报告,说说经营地方一年的成果,并作出来年的预议。
文官们多是体面人,况且文无第一,自古文人相轻,大家都要脸面,一年到头毫无成绩,还真不好意思站在百官之前,最可怕的是落下个庸碌的名声,那对于好名的文人来说,便真是生不如死了。
今天的议事,便是召集朝廷重要官员,来对今岁做个总结,给来年做一个预案,各地总督,除了四川总督王应熊,云贵总督何腾蛟,两广总督陈子龙因为西南战事,未能回京述职之外,其它几省的长官大都奉命返回南京。
众人边说边走,便到了议事堂,小吏部们立时上前,接过众位大人的斗篷,抖了抖雪,然后挂好。
官员们则进入暖和的议事堂内,三三两两的进行交谈,说的也都是关于年报的事情。
在议事堂内后的一个小偏厅内,先一步到来的王彦与唐、鲁两王,在此休息,等官员们到齐后,再出去参与议事会议。
这时偏厅中央放着一个火盆,烧的不是木炭,而是浙江长兴远来的石炭,暗红的石炭烘得厅内暖暖的,三王都各自拿着各省送来的奏报观看,先了解情况,以免到议事堂上抓瞎。
王彦看了看两广和湖广今岁赋税的增长,没了之前的势头,增长不到两成,南直的赋税却增长迅速,王彦将两份奏报对比着看了看,有些明白,随着明朝还都南京,政治中心回到江南,不少两广和湖广的商号、士绅大族便开始在江南置办产业,所以造成了楚党大本营发展便缓,而南直则迅速恢复了一些元气。
王彦接着翻了翻后面的细则,主要看了看湖广今年夏秋两季粮食的收获,他扫了一眼,粮食的产量比去年又减少了一成,而棉花的种植又多了一分,心中不禁有些忧郁,如果着这样下去,钱是多了,粮食却越来越少,南洋也不晓得能不能供应足够的粮食。
王彦将湖广和两广的奏报,丢在一边,鲁王见此,将手中的一份奏折递给王彦,然后将王彦丢开的两份奏折拿起来,一本递给唐王,一本拿着自己坐下观看。
他们这也是知己知彼,了解对方势力下面各省的状况,好做到心中有数,有个对比。
王彦看了看浙江的折子,情况比较惨,曾经大明朝数一数二的富省,现在却吊起车尾了,不过这其中原因王彦也有所了解,主要是炒粮风波时,浙江士绅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之后鲁王派系又用官府势力,阻止其他势力进入浙江,所以浙江的经济恢复缓慢。
百姓种植桑苗、棉花之后,没了有实力的商贾收购,所以浙江一地的粮食产量到是增加了不少。
接着王彦拿起福建和江西的看了看,却忽然在福建的奏报中,看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王彦十分了解,按理说,福建的粮食产量,应该不能满足本省的消耗,可是从今年夏季开始,福建居然没有从外省购买粮食,这便稀奇了。
一时间,王彦来了兴趣,不禁坐直了身子,看了看唐王。
(感谢滋野三郎末裔的500打赏,求订阅,月票,推荐)
第901章番薯
福建的粮食产量,是很难满足本省消耗的,每年都要从临省或是南洋购买一批,今岁居然自足了,这就让王彦感觉到稀奇了。
“唐王,福建这份奏报怎么回事?”
虽然王彦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情况,但是现在他的好奇之心起来,因而直接询问一句。
唐王心中一懔,以为王彦要挑他的毛病,自从宗藩迁台后,他心里便有些提防起来,怕王彦再抓他的把柄,“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粮食难以自足,但是今岁从六月开始,便未从临省调粮,这是怎么回事?”王彦站起来,走到桌案前,将折子铺开,唐王听了不是找他麻烦,心中松了口气,忙起身过来,王彦则将其中一段话,只给他看。
鲁王听了眉头一挑,将手中一份奏折放在一边,也起身走了而过来,看了之后不禁抬头将目光投向唐王。
一个缺粮的省份,是如何做到粮食自足的,难道是之前有足够的存粮,所以今岁没有调粮。
唐王见两人看着他,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他沉思了一会儿,忽然拍了下脑门记了起来,福建布政使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好像是要在福建推广什么作物。
“四月间的时候,福建布政使曾樱上过一书,说是要在八闽山中推广番薯,不知道是否与此事有关?”
唐王位居中央,对于地方的事情,也不能全部了解,因而不太确定的说道。
番薯、玉米都是高产之物,原产于美洲,后被西班牙人带到了吕宋,于一五九三年,被福建商人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躲过殖民当局的搜查,秘密带回国内。
其实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很注重保护本国优势的,丝绸贸易兴起之时,桑子蚕种便基本不出边境,历代皇帝都有明文规定,谁要是敢将蚕种带出玉门关,查到立刻杀头,最后是东罗马传教士在梁朝时,将蚕种藏在手杖中,才将蚕种带到西方。
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对于番薯同样是严查保密的态度,不过“薯芽”虽然带回了福建,收成也远远高于粮食,但是这东西偶尔吃还行,天天吃却不及米饭好吃,一开始只是富人偶尔享用的稀奇之物,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封闭,所以番薯在明朝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番薯收一季,可抵半年粮,远超黍稷,关键它还不挑地,使得原来不能耕种的山地也可以种植,而且产量可观,清朝运气实在太好,清代人口增长,与番薯、玉米等适合山地种植的作物传入有直接关系,否则没那么多粮食,哪里能养那么多人,清朝早就崩溃了。
王彦想起来,似乎之前有人对他说过此事,但他也没有在意,毕竟吃了那么多年大米,突然有人冒出来说吃番薯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怎么看都不靠谱,所以他当时也就没放在心上。
现在福建种植真的解决了一省缺粮的问题,王彦虽然对于番薯并不了解,但他对此事却上了心,“如果真与这番薯有关,那朝廷必须要在其他省份的山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各个关卡必须严查,禁止任何人将番薯贩运到北方!还有招曾樱入朝,孤与内阁要对此事进行询问!”
王彦正苦恼粮田改棉,改桑,甚至种烟的情况在各省进一步发酵,而规定商号每年必须向朝廷提供粮食,来换取贸易份额的改革,才刚刚试行,未见成效,王彦正为粮食产量变少而担心,就多出了这样一条路,他立刻在心中将此事列为重中之重。
中国历代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就是粮食的矛盾,这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就那么多,每当人口增长,加上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后,政府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社会必然会陷入一个乱世,而乱世消耗大量人口,人地矛盾缓解后,又会进入一个长期的治世,直到人口增长到一定限度后,又一次发生混乱。
如果番薯的产量真那么高,又可以在山地丘陵种植,那耕地面积便一下大幅度增长,不说为明朝解决人地矛盾,但至少可以将人地矛盾压下去几十年,甚至近百年。
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唐王和鲁王不经意之间,对视一眼,却从各自眼中看到了一丝惊慌。
王彦对此并未察觉,他唤来小吏,写下一份手令,让他送到吏部。
这时,小吏刚走,礼部一名主事便进来禀报,“三位殿下,参与议事的官员到齐了。”
“既然到齐了,那我们也出去吧!”听了禀报,王彦随即站起身来,对唐、鲁两王笑着说道。
说完王彦便提起步子离开了偏厅,两王爷紧随着跟了出去。
这次议事将进行半个多月的时间,有多场议事要连续举行,相比与以前效率似乎低了些,多了不少扯皮的事情,但是许多事情也因此做得更细,更好,说不上好坏。
这时在议事堂内,来参加议事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大员都到了,除了内阁,六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地方大员之外,这次还引入了十多名勋贵进来。
议事堂内,众多官员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正谈论着各种问题,这时议事堂外侍卫忽然高声一喊,“楚王殿下,唐王殿下,鲁王殿下驾到!”
议事堂内的官员听了,立时安静下,纷纷起身,恭迎理政三王进来。
王彦三人到了自己的位置,随即便摆了摆手,请众人坐下。
这时负责主持议事的礼部尚书顾元镜,等三王和大臣们都入座,小吏们备上茶点全都退出后,便拿起小槌,轻轻敲了一下挂着他座位旁的响板,等议事堂安静下来,然后朗声说道:“好,人都到齐,今天的议事便正式开始。按着议事安排,今天主要是各地总督,给议事堂做年报。去年纳税最多的两广总督陈大人,因为西南战事不能到场,便请湖广总督吴大人上前来,先陈述湖广去年的情况,并做来年的预议!”
第902章监督舆论
第一天议事堂,由各省总督或是布政使,在议事堂做了年报。
以前各省年底只是上个折子,内阁看一看,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发生什么霍乱,便基本就过去了,但现在光过去不行,得还有所曾长,不能老是原地踏步,甚至还开起倒车。
现在把这些封疆大吏集中起来,相互之间听一听,做一做比较,朝廷则根据他们在地方的政绩,决定是否有资格上调中央,出任内阁大学士,这些人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用政绩说话,不用之前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评判,各个封疆大吏间的竞争便被挑动起来,而那些没什么抱负,或者平时耍嘴炮,到了地方毫无一策的,就能被朝廷很快分辨出来,只要两年之内,经略毫无成就,那他的政治前途也就终结了。
各个封疆大吏,为了得到朝廷的关注,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实现文人拜相的理想,在来年预议上便下足了功夫,南直总督方逢年,便直接说明年要超过江西,成为仅次于广东和湖广的第三大省。
他这么一说,便给了其他几省特别大的压力,不说前面的江西,后面追赶的浙江,就是楚督吴晋锡也感到压力倍增。
虽说这么做肯定会引出许多新的问题,但是不做,不改,那便无疑是在等死。
对于南直今岁迅速恢复,其他各省其实颇有微词,毕竟南直的恢复不全是靠着本省,而是方逢年派人四处说服江南人氏回籍,挖了其他几省的墙角,才有了这样的成绩,有点投机的嫌疑。
楚党内不少官员对此也颇有微词,毕竟商号被挖到了南直,湖广和两广地方官员的政绩便受到了影响,他们心中自然不会高兴。
这些事情王彦也十分清楚,可是他并没过多干预,南直或许是有些不厚道,但是并不触犯朝廷法令,他也没有理由去制止。
在各个总督做了预议之后,议事堂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便集中到重新清丈土地上,而在这一方面,最大的阻力不是唐、鲁,而是楚党治下的湖广和两广。
相比于其他地区,这两地因为一直掌控在明朝手中,没有经历大的战乱,士绅大族的势力保存完整,所以在清丈土地上,遭受的阻力要比战乱后的南直、浙江难上许多。
现在南直和浙江已经清丈完毕,江西福建也快要完成,反倒是湖广和两广,因为地方上有人阻扰,不少官员也不是很积极,所以拖了一年多,还没有清丈完成,让王彦脸上无光。
一连几日的议事,都是关于地方的问题,等到了十一月下旬,终于开始谈论朝廷的决策。
这日,在议事结束之后,王彦召集几名心腹,到府邸来商议几个议案,内部统一思想,以便能够在议事堂上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王府客厅内,下人备好了糕点和浓茶提神,众人吃喝闲聊了一阵后,王彦清了清嗓子,然后笑着说道:“今日议事堂座了一天,大家想必也累了,我们便快点将明天的议案过一遍,大家再议一议,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明天各部便直接提议,大伙也好早些回去休息。”
王彦说着,众人都放下茶杯,或是拍了拍手,拿手帕擦掉手上的糕点碎末,然后坐直了身子,准备进入正题。
“谁先说呢?”王彦扫视堂上一眼。
下面几位堂官看了看,礼部侍郎顾炎武站了起来,拱手道:“殿下,诸位大人,由下官先说吧。”
王彦与众人点了点头,顾炎武于是躬身说道:“明日礼部主要的提案有一条,要新设一司,对于市面上的书籍和画本进行管理,对于出书诽谤官员,或是造谣声势的,要联合地方府衙,视情节轻重,定刑处理。”
“这一条,诸位可有意见?”顾炎武说完,王彦便开口问道。
万历以来,民间舆论左右朝局,这点东林做的最好,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书局和刻印作坊,掌握了民间的话语权,想骂谁就骂谁,连皇帝都敢编排。
现在楚党也掌控了不少书局,出版了许多书籍,影响民间舆论,但是唐、鲁也掌握了一些,除此之外,江南士绅手中也有一些,要是大家保有一定底线,那还好说,可关键就怕斗起来没底线,相互揭老底,甚至造谣诽谤,那损害的不只是某一党,而是整个大明朝的威信。
顾炎武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也是受王彦之意,在迁藩入台上,王彦摆了宗藩一道,打击了皇室的威信,没过多久,南直发生一起贪腐大案,主犯之一正是王彦一个堂兄,立时就被人抓了把柄,民间便开始出现一些画本,将王彦也给编排了进去,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王彦在下定决心,对书籍、画本、戏曲等都进行一定的监督。
众人在下面小声议论一下,严起恒站起来拱手说道:“殿下,中国自古不以言获罪,提出此策有阻塞言路的嫌疑,恐怕议事堂上很难通过啊!”
堂上几人不禁都点了点头,文臣最反感的就是不让说话,他们对于这个议案抱有本能的抵触。
王彦点了点头,他心里明白推行这条预案的难度。
“几位大人怕是误会了!”顾炎武见此,解释道:“礼部这个议案,并非是要阻塞言路,不让说话,而是不能让人说瞎话,肆无忌惮的造谣诽谤。阻塞言路是不让人说话,而礼部这个议案是让人说话顾忌后果,大家想怎么说,还是怎么说,想出书还是可以出书,但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朝廷官员和圣人门徒应该有基本的准则,说话要事实求是,不能随意瞎说,恶意重伤朝廷或者谋位官员。”
当初马阮之争时,东林党中不少人,便丢了基本的底线,编排许多莫需要的事情来打击马阮,甚至还对安宗进行了许多不利的宣传,这些手段,虽然使得东林党人占据了舆论的主动,但同时这些造谣声势,也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马阮毕竟代表着弘光朝廷,东林党将他们形容的越恶劣,对弘光朝廷的打击也就越厉害。
对于楚党而言,如今处于执政地位,自然不希望民间有不利于楚党的事情,特别是造谣生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