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清以小族临大族,要统治华夏,只靠真满洲可不行,还需要汉人的辅佐,才能定鼎天下。

    如今多铎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渡过长江,控制江南指日可待,他急需寻找一批汉族士人,来为清庭稳定江南。

    多铎已随大军渡过长江,随来到岸边,准备招降这批俘虏,但他走到俘虏之前,众俘虏却不愿跪拜。

    “尔等既然已被本王擒获,为何见本王不拜!”多铎有些恼怒的责问道。

    一场大胜下来,多铎久围扬州不破的郁闷,已经一扫而空,心中顺时又起一份骄狂。

    他想要招降诸人,就该作出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姿态,但这时他心中已有骄气,便容不得俘虏们不跪,所以怒上心头,招降变成了责问。

    王毓蓍的坐船被焚后,不幸被清兵抓获,成了百名俘虏中的一员,他听多铎之言,不禁开口讽刺道:“蕞尔小邦,化外夷王,岂可受****士人之拜!”

    “汝何人?”多铎问声不禁大怒,一手指着王毓蓍道:“不惧死呼?”

    “清狗!今日好叫尔知晓,吾大汉义士之烈!会稽王毓蓍去也!”王毓蓍傲然答道,而后不待多铎反应,便转身投入江中,没于滚滚江水之中。

    有后人对此赞曰:“镇江明清大交兵,多铎引军围水营。义士陷于险死地,烈火焚船争生机。至死犹然骂虏狗,毓蓍不愧汉诸生。”

    多铎见王毓蓍投水自杀,不禁目瞪口呆。

    剩下的俘虏中,有马阮一党的右佥都御史扬文骢见此,随紧随其后,高呼一声“幸不辱祖宗之名!”,便投入江中。

    俘虏百余人,当场死节者二十余众,甚下的亦不愿意降清,被多铎令人杀害,尸体抛入长江之中。

    滚滚长江水,道不尽英雄血,无限山河泪,诉不完义士烈。

    一个民族,是否伟大!

    不是看他昂扬向上之时,有多少成就,武力是否强大,疆域是否辽阔,而是要看他危如累卵之时,有多少仁人志士愿意为他去死!

    江边的一幕,让多铎心中不是滋味,不禁慢慢按下心中的那份骄狂。

    傍晚时,清军二十万人马,全部渡过长江,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烟消云散,镇江城也落入清兵之手。

    这一次,多铎吸取了方才,以及扬州的教训,勉强按住心中屠城的**,而是令士卒将城中百姓驱逐出城后,才带领人马进入城中,驰骑四占,抢夺财物。

    这一场仗下来,清兵可谓大胜,不仅击溃几十万明军,还彻底控制长江水道,扫清了西取南京的障碍。

    南京城中,弘光朝于七月三日得阮大请罪的奏报,言:“援扬失败,水师损失惨重,江防或亦不保,请朝廷速做应对之策。”

    东林一党,听闻失败,却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反而觉得是扳倒马阮一党的最佳时机,他们于暗中串联,写好奏本,准备在次日早朝上向马士英发乱,一举定鼎朝局。

    七月四日天还未亮,诸多东林大臣便已经集结在宫门之外,等候上朝,可他们直等到日上三竿,也未等到宫门大开。

    正当东林之人为此而议论纷纷时,却突然有宦官出来禀报,皇帝正与马辅、兵部尚书阮大铖商议要事,今日不再早朝。

    东林之人,闻之不由得一惊,纷纷奇怪阮大铖为什么回了南京,但又不得要领,只能回去派人打听。

    不多久,众人才得知,阮大铖于昨夜仅带数百败兵奔到城外,连夜便入宫面圣去了。

    这时镇江失守,郑鸿逵身死的消息也慢慢在南京城内传开,东林一党同整个弘光朝廷顿时陷入一片惊慌失措之中。

    皇宫内,弘光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脸色已经是一片煞白,就连阮大铖已经禀告完毕,他也没有察觉。

    二十万清军渡过长江,镇江城几十万明军烟消云散的消息,已经吓得这位平庸天子脑中一片空白。

    一旁的太监卢九德见此,随小声提醒几次,弘光才回过神来。

    这时,弘光已经心灰意冷,也没心思处罚葬送几十万兵马的阮大铖,而是挥手让马士英同阮大铖一起退下。

    卢九德因为拥立之功,而获取高位,成为内庭第一把交椅,司礼监秉笔太监。

    方才他于一旁听了阮大铖之言,心中恐惧,不愿意留在南京冒险,随决定唆使弘光帝出逃。

    待大臣退出殿外,卢九德见皇帝恍然若失,心中以无对策,觉得机会难得,随开口道:“陛下!南京已无兵可守,不如效仿宋之高宗,入浙占避!”

    弘光失神之间听他之言,本能的立马眼前一亮,但随即又一阵黯然,大明朝可没有逃跑的天子,弘光帝顿时满脸犹豫。

    “陛下!”卢九德见此,知皇帝已然动心,随接着唆使道:“当年金人南侵,宋高宗数次避祸于海上,最终得以划江而治,延续国祚百年。陛下,如果入浙省,若有危险,便可效仿宋高宗乘船入海,而后招各路兵马来援,当可保住大明二百七十年之基业。内臣想来,就算太祖皇帝在天之灵,也会赞成陛下这样决策!”

第73章紫禁易,牧斋降清

    洛阳被李自成攻破后,作为福藩世子的弘光帝朱由崧,曾流落各处,受尽人情冷暖。

    在甲申之变后,按照血统伦序,南方的惨明势力,理当扶他登位,但事实上确是东林之人群起拥潞。

    当时弘光流落于淮安一带,靠他人接济为生,过得十分凄惨,自然想登极为帝,改善自身的处境。

    适逢曾在万历末年,侍奉过老福王朱常洵的太监卢九德于淮安监军,与其相遇。

    福藩世子,本就奇货可居,在加上有这份关系,卢九德自然希望弘光能够登基,从而获得拥立之功,掌握更多权利。

    在马士英、史可法犹豫不决时,卢九德的支持,对于弘光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主动为弘光出谋划策,联络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人马,一举定鼎大局。

    弘光能从一个生活都需要别人接济的落魄世子,变成富有天下半壁的大明皇帝,其中少不了卢九德的功劳,所以弘光对卢九德十分的信任。

    这时弘光听了卢九德之言,已然心动,随连忙让太监招回刚刚退出大殿的马士英、阮大铖二人,商议出逃之策。

    镇江离南京不过一百里,清军骑兵一日变可奔至城下,弘光非雄主,他没有将自身置于险地的勇气,阮大铖则已经被清兵打得胆气尽丧,也没了守住南京的信心,随不做谏言,听从了皇帝的出逃之言。

    为了防止南京百姓阻拦皇帝出逃,弘光仅同卢九德,马阮一党的少数大臣商议后,便瞒着东林一党和其他朝廷公卿,于七月四日夜,偷偷离开南京城,向余杭出逃。

    弘光一行人,连夜南奔,本意是退往杭州占避清军锋芒,但不想途径溧水县时,恰巧遇见从镇江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

    古语云,败兵胜匪,弘光等一众人马,顿时被冲得大乱,马士英的儿子马銮随带着勇卫营拥簇着弘光帝奔往太平府,但太平府的守将却不知是怎么回事,闭门不纳,弘光帝只得转道,入芜湖投黄得功。

    马士英于乱兵中同弘光失散,无从寻找,随按照原定计划,带着几千家兵护着皇太后邹氏辗转赴杭。

    东线,随着左梦庚部投降阿济格,黄得功压力大增,但阿济格整顿新得的十五万左军,亦是需要时间,所以并未东西。

    黄得功自从击败东犯的左梦庚后,便一直驻防于池州芜湖一线,对于几日前发生的镇江之役,则一无所知,弘光突然驾到,使他大吃一惊。

    黄得功连忙出营相迎,他向皇帝见礼,问明缘由后,不禁无奈的叹道:“陛下死守京城,以片纸召臣,臣犹可率士卒以城挡敌。奈何听奸人之言,轻弃社稷!今进退无据,臣营单薄,其何以处陛下?”

    弘光听闻黄得功之言,也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不禁面带羞愧之色的说道:“今已至此,悔之晚矣!”

    黄得功亦只能一声长叹,将这位惊慌失措的昏聩君王,迎进自己的营寨。

    南京城中,在弘光一行人连夜出逃后不久,消息便被走漏,城内的官绅军民听说皇帝和马辅已经逃走,立即乱成一团。

    天还未亮,一部分百姓便拥入狱中,把伪太子案中,自称“崇祯太子”的王之明请出,欲扶其登基,年号任称崇祯十八年,以新皇来领导南京抗清。

    然而,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等人,在弘光出逃后,却己经决定降清,并派人前往清营接洽商谈。

    南京掌握军队的勋臣决定降清,百姓却无可奈何,拥立伪太子的军民,亦被赵之龙派兵驱散。

    为了迎接清军的到来,赵之龙令人关闭宫门,封闭府库,等候清军接收。

    对于最为重要的户部银库,他则亲往封之,然有郎中刘成治不愿降清,深恨赵之龙投清之举,便藏于库中,待赵之龙进库,愤而击之,赵之龙逃走得免。

    清军即将兵临城下,原本标榜忠君爱国的东林党人,顿时失声。

    有奇女子柳如是劝其夫,东林党魁钱谦益曰:“家国危难,社稷倾覆,身为士大夫,理当殉国,以保全名节,妾愿同夫君同死殉国!”

    钱谦益闻言却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死死托住。

    七月五日午后,清军前锋近千骑抵达南京城,洪武门外,忻城伯赵之龙、保国公朱国弼立马写下降表,并亲自前往清营商洽投降事宜。

    七月六日,多铎率清军主力,水陆并进,来到南京城外,赵之龙同魏国公徐允爵,保国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熊,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大学士王铎,尚书钱谦益,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等三十余名高官显贵大开城门,出迎于郊。

    七月六日,清兵进城搜索警戒后,多铎骑马进入南京,两侧跪着钱谦益、赵之龙等一众大臣。

    时,天忽降暴雨,钱谦益等人顿时被雨水浸透,似乎是上天也不甘心这耻辱的一刻。

    暴雨中多铎看着两侧衣衫湿透,低头伏拜的诸多降臣,脸上不禁轻蔑的一笑,而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催动战马,慢步入城,可城门处却突然冲出一个身影,挡在他身前。

    “吾大明礼部主事黄端伯不降!”

    多铎入城,南明国公,伯爷,尚书降者无数,令他对弘光朝臣充满不屑,而眼前却突然冲出一年过半百的枯瘦老者,挡他入城,声言不降,多铎不禁气极反笑道:“尔以为弘光是何种人物,尔想为一昏君,而赴死吗?”

    “陛下自然圣明!”雨水中黄端伯的官袍已然湿透,他听闻多铎蔑视的话语,不禁怒目圆睁,抱拳向天微微一礼,而后朗声道:“吾正有此意也!”

    弘光也算圣明?多铎不禁冷冷一笑:“那马士英呢?”

    “马辅忠臣也!”黄端伯道。

    多铎闻言不禁又可气又可笑:“马士英大奸之人,有何忠?”

    “马辅不降,拥陛下太后出城,自然是忠臣!”黄端伯指着城门两侧,拜服于地的陈之龙、钱谦益等人道:“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感谢起点上支持作者的书友,当然创世的也要感谢,谢谢你们给作者动力。)

第74章烧秦淮,三女奔浙

    南京作为太祖开国之地,大明两京之一,自从李闯攻克北京之后,便被仁人志士寄托为复兴的希望,但更多人则只是把它视作苟且偷安之所,仅仅一年多,南京就这样被稀里糊涂的沦陷。

    江山依旧,人物全非,六朝古都,繁华景胜地,从此不为大明所有,令心怀华夏之人,无不悲愤,无不哀思。

    城门处,年过半百的礼部主事黄端伯,阻多铎入城,痛斥赵之龙等数典忘祖之辈,而后磕墙而亡。

    正是“北虏兴兵至金陵,弘光失措夜奔行;满城勋贵膝软绵,竭中死事看元公。”

    城内思宗皇帝任命的南京正守太监韩赞周,在弘光即位后,地位被弘光宠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卢九德取代,渐渐远离权利中心,无法影响南京局势,他听闻清兵已经入城,心中悲愤。

    赵之龙,史可法,韩赞周,三人都是思宗皇帝看中之人,根据张怡记载,先帝时,局势恶化,而南京缺守备勋臣,上欲用赵之龙,招其曰:“留都根本重地,朕已简用二人,一为司礼监韩赞周,此人忠诚勤慎,足当守备之任,一为兵部尚书史可法,联未识面,然人争言其忠诚,联亦深以为然,今得卿而三,朕无忧矣!”

    清兵入城,韩赞周身边小宦劝其道:“北虏兵至,公公宜速离南京往浙中择主拥戴,以图复兴。”

    韩赞周道:“先帝立余为镇守南京太监,余未能完成先帝之托,心中甚愧,今南京已失,唯一死,以报先帝也。”

    言罢,韩赞周遣散府中下属,而后自缢而亡。

    正是“慷慨京中韩镇守,留身一死筹先皇,临危不忘国朝恩,谁说内宦无忠良。”

    先帝任命的南京三大镇臣,史可法先死,今韩赞周再殉,二人皆与国休戚,而唯独赵之龙降清,伤哉!

    多铎大兵进得南京,得在京官员名册,随传令出去,让城内百官前往拜见,军士按照名册呼名,官员午时不至者,妻儿子女为俘,官员皆斩。

    户部郎中刘成治先是袭击赵之龙不成,清兵入城后,他又闭门不出,下人告知其多铎之命,刘成治慨然曰:“国家养士三百年,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邪?”

    即题绝命诗于壁曰:“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随自缢死。

    南京城中,如黄端伯、韩赞周、刘成治者不在少数,但大抵而言,却还是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城中大批文官武将,好似蓬草一样随风转向,弯腰伏地,投了清庭。

    呜呼哀哉,虎踞盘龙一夕休,江水不知愁,犹自滔滔日夜流。

    南渡立国一年,两都俱陷,大好河山毁于一旦,悲呼?愤呼?气呼?叹呼?

    南京城为六朝古都,虎踞盘龙,雄峻无比,人口不下百万,有扬州的教训,多铎对于城内的军民始终不放心,害怕再出现一个王彦般的人物,心中十分疑惧。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将南京城内投诚的明军,全部调出城外,而后把南京城中东、北两区的汉民统统驱逐出城,汉民财物屋宅尽被满清侵吞。

    汉民被赶出城外,空出的大批房屋,便被多铎用来安置从城外调进的真满州和外藩蒙古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来保万全。

    待清军彻底控制南京,其凶残和贪婪的面貌便再次流露出来。

    南京城六朝古都,城中宝物无数,入城的清兵开始四处烧杀抢掠,但东、北两区已经被清军占据,城中投诚的明朝降臣又不能抢,真正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和富人。

    十里秦淮,因为吴大将军与那陈圆圆的民间传闻,使得关外胡虏也有所听闻。

    媚香楼中,李贞丽、李香君和许嫣嫣三人,知清兵在城内抢劫,更有下人禀报,言,大批清兵向秦淮河涌来,顿时大惊失色。

    这时天色以黑,三人便乘着夜色,悄悄离开了媚香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