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3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刺他的正是谭泰,他被阿济格一声吼,心神一晃,阿济格狠极了他,面孔狰狞的使劲一拉,将他身子拉得倾斜,一刀便向他桶来,而就在这时,秦尚行却忽然杀至,于战马上大枪做棍,直接横扫,阿济格只能连忙松手,拿刀竖档,同时凭借马术,身子后仰。

    秦尚行大枪先是击中战刀,被战刀格挡的失去原来的方向,枪身抬高一些,贴着阿济格向后弯曲的身子,横扫而过。

    这一下,让阿济格惊出一身冷汗,他从新坐正了身子,还没来得及呼出一口气,一枚破甲重箭,正中其胸,幸得他穿了三层甲,加一件丝绸,重箭并没有把他射穿,只是造成了一点皮外伤。

    战马疾驰,那射箭的明将与他交错而过时,阿济格肺都要气炸了,射他的又是一员投明的满将,而正在他愤怒之时,身后却忽然传来一声惨叫,他再熟悉不过,那是他次子傅勒赫的哀嚎,阿济格顿时双目赤红。

    长枪突刺,钝器挥打,两支骑兵对撞,发出金戈铁马的声响,血雾团团,惨叫和喊声交织在一起,令人窒息,令人发狂。

    在右翼骑兵与清军对撞之时,左翼两千骑也到了战场,此时清骑正与右翼对冲,赵慎宽只得指挥左翼骑兵在外机动转圈,以此来保证骑兵的速度。

    当他转了大半圈后,清骑终于与右翼骑兵交错而出,而也就在这时,赵慎宽顿时一声怒吼,“杀!”他立时率领两千骑兵急扑向刚刚出阵的清骑。

    阿济格来不及为次子战死而悲伤,他想着与明军对冲过后,立刻从明军步阵,与山林的缝隙间冲出,从而逃出升天,但他方一出阵,便见明军左翼骑兵迎面扑来,便知道完了。

    “嘭”的一声巨响,两军猛然撞击在一起,清骑本来就疲乏,刚才又冲一阵,现在又被明军骑兵再冲一阵,立时向竹子一样被利剑破开。

    阿济格再出阵时,两千骑兵已经只剩一千人,他自己头盔以掉,衣甲也破损,身上中箭七八处,要不是穿得厚实,早已玩完。

    在清兵出阵的瞬间,毫无悬念,右翼骑兵一个迂回后,再次扑来。

    阿济格举刀夹马,欲意再战,迎面而来的右翼骑兵,再次点燃了三眼铳,引线闪着白烟,兹兹的窜入药室,四五把三眼铳同时选择了阿济格,“砰砰砰”的一片铳响,火炭马在硝烟中狂奔,上面的阿济格却倒飞出去,重重的砸在地上。

第826章五雷轰顶

    三更天,以是半夜十分,但大雪覆盖下的北京城,已然如同白昼。

    这个时候,北京早已实行宵禁,比不得南方有活力,整个城池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会从街道上传出一快两慢的打更声,城池要恢复活力,还得等到四更天,官员准备上朝,才会热闹一些。

    这时,在北京城永定门外,远处的官道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几名插着加急旗帜的清兵,身后背着一个圆竹筒,狂奔到城下。

    加急有很多种类,不同的,插不同的旗,而像这群清兵一样,用竹筒背着加急信件,懂些门道的一看就知道,必然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报。

    骑兵奔驰到永定门下,为首的骑兵,立时抬头向城上大喊;“快开成门,八百里加急军报,要揍禀摄政王。”

    “快开城门”

    骑兵喊了两三声,城头才有士卒,哆哆嗦嗦的伸出头来。他向下一看,只有七八名打着加急的旗号的清军骑兵,立刻便通报当值的清将,下面的骑兵则将通行的令箭文书放入吊篮,片刻后城门缓慢的打开,报信的骑兵立刻打马涌入城中,疾驰着往摄政王府邸而去。

    看着骑兵走远,清兵从新关好城门,边推边嘀咕道:“这么急,不会是南面又吃败仗了吧?”

    几名清兵听了都有些哀声叹气,去年丢了江南,北京家家户户年都没过好,不少人家连素馅饺子都没吃上,这才正月初三,就有加急军报过来,莫不是今年比去年还要惨。

    急促的马蹄声,在街道上奔驰,很快又从正阳门进入内城,最后在摄政王府前急停下来。

    正月初三,满清还未开朝,虽然兵部还有当值的官员,但事态严重,必须要先告知摄政王知晓。

    为首的骑兵立时翻身下马,踩着积着厚雪的台阶,急步跑到王府门前,拍打着铜环,大声喊道:“八百里加急军报,必须立刻呈报摄政王!”

    门敲了没几下,吱呀的打开,但却只露出一个头,那头张望一下,微微皱了皱眉,这半夜三更的,扰人清修,是谁都有火气,何况宰相门前三品官,他这个摄政王的门子,怎么也算是个二品大员了。

    “加急军报,必须立刻禀报摄政王!”为首的骑兵,见头伸出来,急忙再次说道。

    门子听后,看了几名骑兵一眼,一个个都是风尘仆仆的样子,脸上满是疲惫,嘴唇干列,要是别人,他自然要耍一下威风,但加急军情他却不敢。

    虽说正月假期,但国事不顺,多尔衮却不得休息,直忙到三更天才刚刚回屋,同蒙古王妃博尔济吉特氏休息,而正当他快要入睡时,却被博尔济吉特氏轻轻推醒,“王爷!王爷!”

    多尔衮十分疲乏,整个人都苍老了许多,他半睁开眼,一手撑起身子,疑惑道:“五更天了么?”

    说完,他便准备起身,还有大堆的公务等他处理。

    “王爷,才三更天,好像是有紧急军情送来,必须立刻禀报。”

    才三更天,多尔衮身上立刻涌现一股乏意,但是听是紧急军情,心头却又一惊,他现在最怕的就是再来什么不顺心的事,因而一下便睡意全无。

    多尔衮掀开被子,坐在床沿上,穿着肚兜的博尔济吉特氏,跪坐在床上,将纱幔挂起。多尔衮静坐一会儿,抬起头来,便见床前跪伏着一名太监。

    博尔济吉特氏挂起纱幔后,又下床给多尔衮端来一杯浓茶,然后又钻到床上,多尔衮接过茶杯喝了一口,头脑清醒了一些,将茶杯放在床边的桌子上,开口问道:“是豫王从扬州送来的军报吗?”

    十一月间,明军为了缓和清军对于江北的破坏,王彦纠集八万人马,凭借水师的优势,从镇江渡过长江,攻打扬州,多铎八百里加急报入北京,多尔滚得知后,正考虑要不要放弃扬州,将兵马撤退到合肥、徐州两地,收拾兵力,以便转入防守,但多铎第二份奏报,随即又传到北京,明军抵达扬州城下后,却并不攻城,反而专心修起自己的营寨,仿佛等着清军去攻一样。

    清廷因此判断,明军的目的只是威胁扬州,迫使江北劫掠的清军增援扬州,从而结束对江北的破坏。

    事态并不紧急,加上扬州乃江北重镇,直接威胁江南,就这么放弃,着实有些可惜,满洲内部有人建议以扬州为条件换取与明朝停战,谋取好处,因而放弃扬州的计划,就被暂时搁置下来。

    现在莫不是明军忽然开始攻城,多铎因而急报入京么?

    多尔衮以为是南面扬州传来的消息,但伏在地上的太监却回道:“启禀主子,不是豫王爷,是河南平南王送来的紧急军情,说是十万火急。”

    河南?年前河南还有奏报传入北京,称阿济格劫掠湖广十分顺利,明军闭城自守,不敢野战,八旗铁骑所向披靡,已经有劫掠的物资被转运回洛阳,怎么还有十万火急的军报送来?

    多尔衮愣了一下,难道河南出了什么变故,他急忙起身,走下大床,“急报在哪儿?拿来予本王看!”

    伏地的太监,立时将那竹筒打开,倒出一卷军报,高高举起。

    多尔衮走过来,拿起军报,展开一看,脸上瞬时煞白,整个人如遭雷击,军报直接掉在地上,他腿脚一软,只觉得头昏目眩,踉跄着后退几步,眼看摇摇欲坠,跪地的太监大惊失色,慌忙起身,一把将多儿滚扶住。

    床上的博尔济吉特氏见了,也大惊失色,批了一件外衣,便急忙下床,接过多尔衮,骂道:“狗奴才,你给主子爷看了什么?”

    多尔衮被扶着坐回床边,太监听了博尔济吉特氏的训斥,下得赶紧磕头,多尔衮这时却忽然大叫一声,“十二哥啊!痛杀我也!”

    博尔济吉特氏听了多尔衮的痛呼,脸上露出惊恐之色,“十二爷怎么呢?”

    (感谢幸福啄木鸟的1000,感谢小辉哥的999,感谢fwx88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第827章政权不稳

    多尔衮没有回答博尔济吉特氏,他与阿济格感情算不上多深,但当豪格叛出北京,代善出走关外之后,多尔衮身边的人已经不多,阿济格这个亲大哥,就变得格外重要起来,与多铎共同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现在阿济格连同两万多大清精锐骑兵,全部玩完,对多尔衮来说,何止是断一臂膀那么简单,简直是要了他半条老命。

    这时,在他心中不仅是死了个兄弟那么简单,死的还是他重振大清的希望。

    “啊!啊!”被博尔济吉特氏扶座床沿的多尔衮,心情并没缓和,反而面部扭曲的,再站起来一阵怒吼,他牙齿都要咬碎,憎恨无比的说道:“王逆该死啊!本王声东击西,主力劫掠湖广,他却将计就计,用扬州来吸引本王注意,暗中增兵湖广,杀我十二哥,杀我两万铁骑,本王恨啊!”

    多尔衮与王彦从未蒙面,但这时他似乎看见了一身王服,面对着他奸笑的王彦,他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浊气无处宣泄。

    跪在地上的太监,站在一旁的博尔济吉特氏听了多尔衮的话,立时便呆住了,也不晓得该怎么安慰,也不可能安慰的了。

    难道说节哀顺变,那不是找死么?

    阿济格是谁,大清国英亲王,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感觉到,一股汹涌的狂潮,必然会像多尔滚席卷而来,作为摄政王的大福晋,她博尔济吉特氏也不能幸免。

    卧室内一下安静下来,气氛压抑的让人觉得可怕。

    多尔衮跌跌撞撞的走下床,双手撑在桌子上,咬牙切齿道:“尚可喜怠慢军机,致使英亲王殉难,该杀!王逆为何对大清的一举一动都能算计到,粘杆处办事不利,暗通王逆之人,都要严惩!”

    这是要兴大狱么?太监听了多尔衮的憎恨之声,诚惶诚恐,生怕摄政王一个不高兴,把他也给宰了。

    博尔济吉特氏是太后布木布泰的姐妹,跟了多尔衮十多年,见惯了满清内部的权利争斗,听了多尔衮的话,心中大急,忙上来,为多尔衮批上一件外套,“王爷,越是大事面前,越要冷静啊!”

    多尔衮听了这话,终于缓过劲来,这个时候要是追究谁的责任,等于将阿济格之死,公诸于天下,大清内部必然剧烈动荡,他要是还兴大狱的话,恐怕将会造成地方上的叛乱,而他现在根本没有实力镇压。

    此时,多尔衮不禁痛苦的摇摇头,对伏地的太监说道:“去,让人先将送信的人看管起来,这件事,暂时不能传播出去。”

    太监听了,如蒙大赦,仓皇的爬起身来,便往外飞奔而去。

    等太监走了,博尔济吉特氏又将多尔衮扶着坐下,多尔衮这才对她说道:“经过此事,原本支持本王的人,态度或许会有一个转变,你最近回科尔沁一趟,带些礼物,与你父兄多亲近一下。”

    这次南下劫掠,在京的满八旗,以及蒙古的蒙古八旗,都抽调了近半人手南下。

    跟随阿济格劫掠湖广的主要是孔有德、尚可喜的两个汉旗,但满蒙八旗也去了不少,现在一下损失两万多骑,而多尔衮的另一大依靠,豫王多铎又陷在扬州,多尔衮已经没有什么兵马调配,博尔济吉特氏知道多尔衮的意思,可问题依附满清的蒙古也没有多少人,现在的情况,恐怕蒙古也会对满清离心。

    博尔济吉特氏心里这么想,却没有拒绝,给多尔衮做了个福,表示应下。

    有这么一件事,多尔衮不可能再睡的着,阿济格身死,两万多铁骑覆灭的消息,瞒不了多久。

    因为江南战败,清廷威严大损,不少汉将已经有拥兵自重的嫌疑,最典型的就是大同的姜襄,这次清廷下达的征粮令,他完成的指标居然不到两成,而且还找各种借口拖延,明摆着不把他的命令放在眼里。

    如果等阿济格身死的消息在传开,大清内部的汉人势力必然难以节制,指不定他要想豪格哪个叛徒一样,依靠汉族士绅,被破向汉族势力妥协,才能稳定政权,而这一点,是多尔衮绝对不能容忍的,也是他的支持者不能容忍的。

    权利就那么多,利益就那么大,向汉族士绅妥协,那旗人的利益必然受损,而且这个时候妥协,那原本支持多尔衮的人,还不如一开始就跟着豪格。

    多尔衮心中一团乱麻,站起身走了几步,“立刻把本王衣物拿来,本王要去见八旗大臣。”

    这件事,眼下不能让汉臣知道,连蒙古人他都不请,只召集满族大臣,前来商议。

    四更天,正是人睡得正熟之时,议政殿内却烛火通明,十多个满族大臣匆匆被人从被窝里叫起来,赶来议政殿。

    原来议事,殿内必然占满了人,但这次大殿上,空空荡荡却只有十多人。

    此时还是新年休朝期间,被叫来的人都猜到必然发生了大事,但具体是什么事情,却都一头雾水,因而纷纷窃窃私语。

    满清搓饵寡族,人才本就不多,如今几乎分成三块,议事殿上的人就更加稀少,再加上这些年战死的,以及内部倾轧,几乎要凋谢殆尽,几乎没什么有名之人,能叫上名来的也就多罗平比郡王罗科铎,八旗大臣遏必隆了。

    这时众人正议论纷纷,一名侍卫却高声唱道:“太后驾到!”

    连布木布泰都来了,众大臣心中惊讶更甚,忙纷纷行礼。

    阿济格这一战,对于明朝来说,只是众多胜仗的一仗,意义可能还不及漳、泉之战,只不过是为北伐做了一步准备而已,但对于清廷来说,影响却不下于明朝当年打的大凌河,甚至是松山之战。

    布木布泰代表的是小皇帝,他在珠帘后面坐下,让众人不必多礼,然后问道:“摄政王这么急招哀家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众人多是一头雾水,正逢休朝期间,他们一个个都在家中,自然都答不上来。

第828章多尔衮的困局

    布木布泰问起,半响没有人答话,遏必隆来的时候,打听到了一点小道消息,他看了看众人,出来说道:“太后,可能与三更时分送进城来的一份八百里加急军报有关,不过这只是奴才的猜测,具体情况奴才并不知晓。”

    现在休朝,但兵部留有当值的官员,一般的军情急报都是先送兵部,但如果走兵部,他们大多会知晓一些消息,可是现在谁都不知道,显然军报必然是直接送到了摄政王府邸。

    这时,明白一点的人,再看看与会之人,便心头纷纷一颤。

    满清作为小族,凭什么统治中原,下面的汉人也都不是傻子,要想坐稳江山,满人便只能在汉人面前,展示他们不可战胜和强大的一面,如此才能继续统治,如果他们表现的很弱小,那汉人有什么理由继续让他们骑在头上拉屎撒尿呢?

    这时,不少人已经想起了两年前清军在湖广受挫后,面临八旗战力下降,旗丁人口不足等问题时,多尔衮召集众人商议,也是八旗关起门来自己想办法,生怕让汉人知晓他们的弱点。

    殿内众人立时响起一片议论,都在担心是哪里吃败仗,哪里爆发了激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