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多是,数千打着白幡的甲士,在前开路,打起仪仗,一具金色棺木慢慢地向城门方向走来。

    明军将士们惊讶地发现,在前面抬着棺木的,是衡阳王,另外三人则是唐王、高一功、郑成功、后面四人则是王士、刘顺、万元吉、王得仁。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步伐很轻很轻。

    “南京,四年了,陛下进京了。”

    大臣们哭成一片,这也他们四年后,再次踏入南京,一雪了压着他们四年的耻辱。

    此时街道两旁逐渐汇集了不少南京城的百姓,他们对这位皇帝并不熟悉,但情感依然浓烈。

    亡国之人,身陷夷狄治下,但他们心中依然存有一份希望,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汉人的天子在更南的地方登基了,汉人的天子在,汉人就还有一份寄托。

    故国有明,天子在,他们就能希望,有朝一日,王师还有机会打回来。

    现在,王师真的回来了,天子也来了,他们自然要拜见这位不弃遗民,矢志恢复的帝王。

    随着棺木入城,哭嚎声,从通济门向太平街两侧蔓延。

    士子大夫哭君父,普通人哭皇帝的同时,更多的是哭,四载间自身的悲惨生活。

    金陵锦绣地,已经萧条破败,原本安宁富足的生活,消失不见,家产败光,商铺被夺,四年的委屈,终于可以发泄。

    内城内的动静,很快传到了满城内,哭声十里可闻。

    明军控制内城后,近百门红衣大炮,被拉入城中,开始对满城进行轰击。

    明军入城后,博洛便把自己关在了原来的皇帝宫殿中,无论属下在外如何苦苦哀求,博洛也始终不愿意出来。

    大胜关外一场大败,已经打掉了他的锐气,明军攻入南京,清军主力被歼灭在南城,满城失陷是迟早的事。

    大清已经败了,他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彻底的结束了,外面不管明军什么时间进攻,他无论做什么,似乎都改变不了战局,南京不关他的事情了。

    殿外,几名清兵守着,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过来,洪承畴与一大群残兵败将来到殿外。

    “王爷还不愿意出来?”洪承畴问道。

    “回禀总督,奴才们劝过了,但王爷只是不理!”门外一名旗丁叹道。

    洪承畴脸色一阵阴沉,半响对身边十分狼狈的郎廷佐等人道:“王爷终究太年轻,经不起挫折啊~”

    语毕,他一挥手,“你们等着,本督进去见他。”

    门口的旗丁没敢阻拦,洪承畴进了大殿,博洛正喝着闷酒,神情憔悴,看样子是彻底绝望了。

    他看见洪承畴,脸上先是一惊,漏出一丝恐惧,但随后又一阵颓然,似乎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

    “洪总督,明军要开始攻打满城了,是吗?”博洛颓声说道。

    洪承畴没有回答他,反而问道:“王爷是想学公孙瓒么?”

    博洛知道洪承畴这是在嘲讽他,但他却没有一丝愤怒,他想起了吴邦辅的话语,“城破之日,大明的刑法,也要请你吃个遍。”他便没来由的一个激灵,或许学公孙瓒引火自。焚,也未必不是个好结果。

    “不学公孙瓒,难道总督还有什么别的死法不成。”博洛喝口酒,嘲讽的一笑。

    洪承畴听他话语,暗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博洛平日看着还行,但毕竟不如多铎、多尔衮、皇太极那一辈人,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没有磨砺出坚韧的意志,成人后起点比较高,所以跋扈骄横,但一段受到重大挫折,整个人便崩溃了。

    洪承畴见他如此,便也不在废话,直接说道:“王爷,诈降吧,诈降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感谢阳明三叔的500,jywj1234的500,fwx88,蓝i玉,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770章诈降

    好一条老狗,这个时候居然还想着诈降。

    可是博洛却不感兴趣,他十分清楚王彦的为人,不管他是诈降和还是真降,下面的人或许还刻能有一条生路,但他这个满清的郡王,肯定要被他杀了祭奠隆武,好邀买人心。

    洪承畴见他不说话,皱了皱眉,忽然大声喝道:“满城是前明皇城,明太祖修得极为高大坚固,比内城只强不弱,城中退回了两千多旗丁,再加上包衣,只要有时间准备,守卫起来不难?”

    博洛被洪承畴大喝一顿,整个人震了一下,这狗奴才居然敢吼他,但他却并未发怒,反而下意识的问道:“主力都被歼灭再南城,这点人还能守住满城?”

    博洛下意识这么问,便说明他其实也不想死,他堂堂大清郡王,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为大清多干些事情,就像现在的官员一样,哪个不想多为人民服务几年。

    洪承畴一席话,无疑激发了他的求生意念。

    “人是少,但城池也小。”洪承畴几步走到博洛身前,“最主要的是,满城内都是驻防八旗和家眷,不会生出内乱。而明军一旦破城,必然屠杀,众军没有活路,便只能拼死守城,如此我们当还有一线生机。” **是死,战死也是死,洪承畴这条老狗,连唬带骗,终于唤起了博洛的斗志,他目光一寒,咬牙切齿道:“这次江宁城破,关键还绿营做乱,现在都是自己人,确实还可以守一守!”

    “今日城破,城中人心不安,旗丁家属,包衣都没有发动起来,守城器械也并不充足,我们至少需要两三日时间准备,所以请王爷向王彦请降,拖延一两日时间!”

    “之前,便试过一次,王彦根本不信,这次王彦能信?”

    “之前我们有四万多人,王彦怕我们使诈,现在他已经进了南京,心中必生骄气,觉得南京已在股掌之间。这个时候我们再诈降,除非他硬是愿意多死些人,否则多半会同意我们投降。”

    “既然如此,本王这就写降书!”

    城中,皇帝的灵柩被王彦等人抬着,沿着太平街很快就来到西华门外。

    将城中残余清兵扫荡干净的明军士卒,按着军令开始集结。

    满城外各条街道,上都站满了明军,沿着满城城墙的屋顶上,也爬满了铳手,正与城上旗丁对射。

    王彦一行人,将棺木放在,西华门外。

    “大行皇帝的灵柩本藩已经请进南京,但尔等要让大行皇帝就停在皇城之外吗?”棺木放好,王彦环视众军,忽然振臂呼道:“我大明的皇城,夷种岂可窃居?都给本藩听好了,命令火炮,给我狠狠地对着西华门轰击,大行皇帝今日就要进皇城!”

    “夺回皇城!”

    王彦一声令下,明军齐齐呼喊。

    明军的攻城器械,大多高过门洞,像攻城塔之类都要拆除后,才能进城。

    现在能用来攻城的就是红衣大炮和登城梯,还有洪承畴摆在城内的车,不过这个王彦不敢用,他太缺钱,炸坏了皇城内的屋宅,衙门,宫殿,他实在没钱修缮。

    这时随着一声令下,运进城的红衣大炮,都在同一时间对着西华门方向,发出了一声声的怒吼,火炮之猛,之烈,几乎就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一枚枚的炮弹,砸在皇城上,明军的炮手们人人都睁着血红的眼睛,将一枚枚的炮弹装填进炮膛,燃烧的火苗,带着复仇的怒火,窜入药室,火炮在轰鸣声中,将一颗颗炮弹,射向城门。

    在这样疯狂的,无情的打击之下,坚固的皇城也显得摇摇欲坠,特别是城门面对火炮直射,上半截已经被打的稀烂。

    如果不是清军,将城门堵了大半,整个城门,便估计要被砸开。

    守着西华门的旗丁,刚从内城退回,士气本来就跌入谷底,现在又面临猛烈的炮击,纷纷在“轰隆”的炮响和飞溅的碎石中,吓到赫赫发抖,要不是因为害怕明军屠城,他们估计早已崩溃。

    炮击正猛烈时,洪承畴与博洛,领着一群人来到西华门,其中有旗丁,但更多是包衣,甚至还有女人。

    一行人来到西华门,洪承畴首先注意到的是,那被轰掉一半的城门,他立刻知道情况危急了。

    “本督和王爷上城拖住王彦,你们立刻组织人手,运来石块,准备把门洞全部堵起来。”

    洪承畴交代一声,忙登上城墙,只见旗丁们一个个的蹲在女墙下,根本不敢露头,明军要是攻城,只怕根本守不了多久。

    “快,打白旗!”洪承畴和博洛蹲在台阶上城处,便不敢上前,他忙吩咐身边一个旗丁道。

    打白旗这个传统起源于秦朝,据说是刘邦进入关中,秦国尚水崇黑,子婴打出与国色相反的白旗向刘邦投降,自此这个传统就流传下来。

    白旗早已准备好,旗丁拿着旗杆,猫着腰冲到墙边,将旗杆伸出墙外,便摇动起来。

    城上被炮弹砸的烟尘腾起,笼罩着城墙,明军士卒又打好一阵,一名观察炮击效果的炮队教习才发现白旗。

    “殿下,城上打白旗,好像准备投降了!”炮队指挥陈于阶急忙跑过来禀报。

    哦,要投降?

    王彦听后,与几名将领和大臣对看了一眼,他忽然挥手道:“停止炮击!”

    清军若真愿意投降,王彦是愿意接受的,怕清兵鱼死网破,死伤更多的士卒倒是其次,他抓了数万绿营可以消耗,他更关心的是皇城内的宫殿,官衙,这些都是汉族的瑰宝,要是清军一把烧掉,恐怕今后花费千万,也建不起来。

    明军的炮声忽然停止了,城上一下安静下来,洪承畴与博洛等人壮着胆子,边走边挥了挥手,驱散尘土。

    “请大明衡阳王说话!”洪承畴扶着一块被炮弹消掉一半的墙朵,大声喊道。

    声音传过来,王彦犹豫了一,还是打马上前,陆士逵想要阻止,但王彦却笑着摇了摇头。

    一队明军立刻爬上西华门外一间阁楼的屋顶,又在上面搭了个简单高架,一名精锐士卒,急步窜上去,观察城头,看是否有清军火炮,确定没有后,立刻向下面示意安全。

    这时王彦便在众多刀盾手的护卫下,来到离城一百五十步外,这个距离,有盾牌护卫,又侦察清楚城头没有火炮,他便基本不用担心安全。

    城头上,洪承畴看着众星捧月的王彦,心中一阵感叹,年轻,真是太年轻了,不到而立,已经封为郡王,历史上不说,在大明却是绝无仅有。

    这让他心中有些不舒服,有些嫉妒和懊悔,以他的资历,若是没有投清,现在只怕不比王彦差,可关键他投了,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那啥,还差七八百字,明天争取了。)

第771章南京鼎定

    洪承畴出身贫寒,家母以做豆干维持家计,他的一生堪称底层上位的典范,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观其一生,前半段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宰辅之才,而他自从万历年间被赐进士出身后,也是一路平步青云,被受毅宗皇帝器重。

    在此期间,他解韩城之围,名声大噪,杀王左桂,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提出“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策略,紧接着他升为五省总督,先后大败诸路农民军,最后杀得李自成大败,仅余十八骑遁走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在基本平定内忧之后,洪承畴又被委以对抗东虏的重任,几乎统领全部的大明精锐。

    这样一个人,出身贫寒,文能治理地方,总督五省,武能平定内忧,抗击外敌,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几乎要将深陷泥潭的大明朝挽救出来。

    此时的洪承畴,宛如一个巨星升起,似乎今后必定青史留名,为一代宰辅名臣。

    可以说,他的经历符合了当时士人所有的幻想,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洪亨九可称为时代偶像,无数士子皆以其为人生目标。

    可就在这时,他的人生却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松山被破,世人皆以为洪承畴殉国,毅宗设坛祭奠,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天下人也以其为榜样,杀身报国,死王事不在话下,然而这位时代偶像,却投清叛国了。

    以洪承畴的影响力和他的级别,他的叛投,比后世汪伪叛国对民国的打击只强不弱。

    清军入关后,熟悉明朝情况的洪承畴,马上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衔,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之后他便成为了清廷的救火队长,北方不稳,他便治理北方,南方因为多尔衮下“剃发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以到难以收拾的局面,危难之中,多尔衮又忙派他取代多铎,敕赐便宜行事的权利,让他迅速稳定江南。

    这个人为清廷的制度建设和稳定地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大明一方,对他可谓恨之入骨,恨不得生食其肉。

    如果多尔衮与洪承畴同时在王彦面前,王彦只能从中杀一人,王彦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先杀洪承畴。

    只有杀了洪承畴这个汉贼头子,才能震慑住降清的官员,如果他都有好下场的话,那天下人怎么想。

    洪承畴大约也是明白这一点,汪伪也没有回头路,所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东虏屈屈数十万,如何能坏华夏,如何能治中国,没有这群汉贼相助,东虏再强也站不住脚跟。

    王彦来到城下,抬头看上城头,打量着洪承畴,这是他第一次看清洪承畴的面貌,黑色的清朝官袍,胸前挂着朝珠,头戴碗帽,下面是一张老脸,胡须白了一半。

    洪承畴同样打量着王彦,半响后,他先开口道:“衡阳王,真英雄也!”

    城上,城下,安静下来,让两人可以交谈,可以将声音传播开来。

    洪承畴上来,先说一句,不知道是真心感叹,还是做惯了奴才,拍了个马屁。

    “不要废话!”王彦冷笑一声,并不吃他这一套,大声说道:“中国英雄,非尔能定论,即是竖白旗,当速速开城!”

    洪承畴脸上一红,王彦话语太过强势,让他心中恼怒,很没面子。

    怎么说,他也成名已久的人物,竖子对他却没有一点敬意。

    热脸贴了冷屁股,但现在洪承畴却没有翻脸的底气,现在的情况,王彦有本钱骄狂。

    “衡阳王,我等确实愿意投降,瑞重郡王与罪人,已经写好降书,立刻便将印信奉上,只是希望,衡阳王能看在我等保全皇城的份上,保我等平安,并能容我等一日时间,收拾自身之物,封存府库,然后撤出皇城!”城上洪承畴,在城头大声喊道。

    语毕,他便吩咐一名旗丁,带上瑞重郡王大印,江南总督印等数十枚官印,降书数十封,座着吊篮坠下城去。

    博洛站在他后头,见洪承畴将三天说成了一天,心里有些着急,回头对喀喀木道:“你快去将兵器库打开,满城内无论男女,无论老少,全部分发兵器。”

    喀喀木听到后,连忙领命下城。

    王彦听了洪承畴的话语,一阵沉思。

    这时后面忽然一人骑马过来,到王彦身边,小声提醒道:“殿下,卑职了解洪贼,小心有诈啊!”

    王彦视之,乃是给洪承畴做了四年幕府参议的侯方域,王彦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那坠下的旗丁,已经被明军拦住,陆士逵拿了印信,过来呈给王彦。

    王彦一观,颇为诚恳,但他却不能接受,他想保住皇城,可也要树立威望,而且洪承畴必须死。

    除了皇城,洪承畴和博洛,已经没有别的底牌,他们没有资格享受这样的条件。

    王彦看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