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的边走边笑道:“殿下能来,咱家高兴还来不及”

    庞天寿向前迎来,王彦却忽然后退一步,用手掩了下鼻子,皱眉对周围道:“什么味儿,这么骚呢?”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不禁脸上一僵,太监因为净身的关系,尿不干净,往往会滴在衣袍上,但庞天寿这个级别,上身配这香囊,显然不会有味,王彦这时明摆着看不起他,嫌弃他,拿他开涮。

    庞天寿刚想靠近,看见王彦的举动,迈动的步子便陡然停了下来,王彦轻蔑的笑了一声,便从脸色阴沉的庞天寿身边走过,后面的见此,不知如何处理,为了避免尴尬赶紧跟上,将庞天寿丢在了后面。

    庞天寿肺都快要气炸,心中恨不得活剥了王彦,但为了和议之事,他今天必须隐忍下来。

    王彦走到了礼部大堂,他端坐中堂,其余的人在两边坐定,不久便见庞天寿一脸寒霜的走来,然后也在一旁做好,并未暴怒。

    见此,王彦心里便有底,看来洪承畴突破封锁,打通漕运的消息,庞天寿和朝廷还不知晓,如此他便可以拿撤军来交换理藩之权。

    这次商谈是明朝内部的商谈,并没有请冯一行,待人都坐定,小吏上好茶水,何吾驺见庞天寿还在生闷气,便替他问道:“殿下,这水师撤出长江之事,不知今日可否给个答复?”

    王彦听了,不紧不慢的端起茶杯,小抿一口,看了众人一眼,才开口平静的说道:“谈和一事,拖延已有了数月时间,既然陛下与诸多臣公认为可以一谈,本藩并无意见,只是”

    并无意见你拖那么久?庞天寿听了就来气,在心中暗骂一句,不过他听王彦的意思,似乎这次还真的有戏,不免精神一振。

    其实在王彦拖延的这段时间,庞天寿也做过其它努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绕过兵部和内阁,直接给三支水师下旨,让他们撤出长江,结果只有郑成功听从皇命,满大壮婉言拒绝,鲁王就更不会理隆武这么没道理的旨意。

    水师封锁长江,设卡收税,鲁王日进斗金,凭什么撤兵。

    庞天寿虽然以皇帝名义,调回了郑成功,但封锁依然没有解除,还是要求王彦。

    何吾驺见王彦忽然停下,便明白弦外之音,不禁皱媚问道:“不知殿下有什么犹豫?”

    王彦将茶杯放在一旁,开口说道:“朝廷赋税十之六七来自市舶司,而市舶司之赋税又来自海上贸易,现今海上荷夷猖獗,本藩欲联合南洋藩属,共剿荷夷,准备设立一理藩院,不知几位以为如何?”

    大家都是聪明人,听了这话,便知道这是王彦撤兵的条件。

    这藩属国大明虽然并不重视,但接待藩属毕竟是中央的事情,衡阳藩既然辞去中央诸多职务,于地方督师,怎么能与藩属勾结。

    若是藩属进贡到一藩王手中,那谁才是代表大明呢?

    何吾驺听后眉头皱了起来,庞天寿却忽然站起来说道:“藩属都由礼部管理,向天子朝贡,岂有让藩王插手的道理!”

    庞天寿虽然想尽快达成议和,但是相比与议和,他现在更在乎隆武地位的合法性,因为他的权利来自皇帝,所以他必须维护隆武帝的权威。

    他想的比较多,他虽然以前和桂王勾结,但现在却是隆武的人,而桂王在王彦手中,如果今后王彦拥立桂藩与朝廷对抗,所有的藩属都向桂藩进贡,那隆武岂不尴尬死。

    王彦知道他们的想法,看了看几人的表情,便笑着说道:“本藩欲建理藩院,是为了方便对付荷夷,方便海商在南洋贸易,至于朝贡之事,依然由礼部管理。”

    听了这话,并不涉及朝贡,庞天寿便座了下来,但王彦要弄出理藩院这么个玩意儿,到地要做些什么,他却有些疑惑。

    接待藩属,一向是礼部的活,王彦这等于将手伸到了何吾驺的地盘,他必须要搞清楚,于是沉声问道:“殿下,不知这理藩院的职能为何?”

    王彦没有隐瞒,“本藩设想中,将用来与诸多藩属协商贸易,处理矛盾,征调藩属兵马作战等等事宜。”

    庞天寿一听便没了兴趣,和藩属有什么好协商的,还处理矛盾,下旨训斥不就行了!

    中原一个小官到朝鲜宣旨,朝鲜都得跟对太上皇一样恭敬的伺候着,而朝鲜还好,虽然穷,但毕竟还有那么大,宣旨多少能捞一点,要是换了南洋一些不知到哪里出来的小藩,整个藩国的赋税还没大明一个县多,还有国王跑来朝贡,便不愿意回去的,你说都是什么鸟不拉屎的烂地,王彦弄这么个东西,还理藩,有什么好理的。

    至于藩属兵马,庞天寿也并不看好,一是不一定调的动,二是有朝鲜的例子在前,当年大明围剿后金,朝鲜想着怎么也得给天‘朝出把力,一万多人调过去,结果根本不堪一击,纯粹拉出来丢了回人。

    庞天寿听了王彦的话语,只要不插手朝贡,他便没有意见,于是开口说道:“南洋贸易关系朝廷岁入,既然衡阳王是为了对付荷夷,咱家觉得这个理藩院可以建。那不知衡阳王到底几时从长江撤兵呢?”

    庞天寿这是已经同意了交换条件,但一旁的何吾驺却急了,他是礼部主官,也并非与庞天寿一伙,怎么能让他卖了礼部的利益。

    何吾驺与庞天寿的看法不同,他觉得这个理藩院或许大有可为。

    六部之中礼部掌管祭祀、各种大典,全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并没有多少实权,何吾驺是广南人,家族中也有些生意,对于发展的趋势,要比庞天寿敏锐的多,理藩院做好了,绝对是个重要的衙门。

    这时何吾驺便说话了,“殿下,这理藩院可以设,但还是放在礼部名下为好!”

    他这说完,庞天寿便头大了,立刻向他瞪来,但何吾驺却视而不见,说完就双目微闭,犹如老僧坐禅。

    王彦也没想到何吾驺要插一手,这他娘的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灯,但这事却不能拖,一但庞天寿接到消息,这些便没的谈了。

    王彦微微皱眉,沉声说道:“虽说名为理藩院,但实为了剿夷而设,这是兵事,还是不要放在礼部名下了。”

    何吾驺却不退步,“与藩属往来,礼部当仁不让。”

    庞天寿急了,何吾驺你个老货,咱家刚搞定王彦,你瞎起什么哄啊,他正要插嘴,却不想王彦尽然后退一步,“可以放在礼部名下,但衙门要归我五省总督节制。”

    何吾驺立刻也退一步,“主官由殿下提名几人,但必须由我礼部同意,而且主客司要派员进住其中。”

    王彦想了,点点头同意,“可以。”

    何吾驺听了便不在说话,此时庞天寿同意,何吾驺也同意,那也省的他再去与几为大学士一一沟通,基本可以定下来。

    一旁的庞天寿见两人三两句间就达成了妥协,内心有些震惊,合着你衡阳藩就光针对咱家!

    “衡阳王,现在可以说什么时候撤兵了吧!”庞天寿没好气的说道。

    王彦心情大好,直接站起大笑道:“折子批下来,本藩立刻传令撤兵。”

    语毕,王彦便直接向外走去,何吾驺、钱秉镫立刻起身相送,庞天寿听到了答复,却坐着不起。

    何吾驺走在王彦后面,把他送出衙门,王彦却忽然停下步子,扭头对他说道:“何阁部,和议之事必败,孤建议何阁部不要误了前程。”

    王彦说完,不待何吾驺反应过来,便钻入了马车,返回王府。

第676章安南

    珠江口,江面宽广,一支旁大的船队,停靠在岸边,船队足有五十多艘大船,除了五艘巨大的三桅战船外,其他也都是水师的主力一号福船,可谓桅杆如林。

    此时大队精锐的士卒正在列队登船,也有许多民夫,将一代代米粮和清水,往船上搬运。

    自从三宝太监下西洋后,明朝已经很久没有组织过庞大的船队进入南洋,此次航行万里,对于广东水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码头上,王彦与一众官员站在一起,身边一左一右,正是担任这次任务的两员将领,一是水师参将俞方棋,一是琼州总兵钱一风。

    这两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钱一风,从青州时就跟随他,一直在琼岛上照料原忠义营和扬州眷属,也帮着靖海商号做些事情,对于南洋的情况十分熟悉。

    王彦站在码头边,江风拂过,衣袍鼓鼓,他开口道:“本藩以派人前往泉州联络郑国姓,同时派人到澳门联结葡萄牙,并委托海商至书吕宋西夷,合力围剿荷夷,你二人则负责联络诸多藩属,不知道心中可有规划。”

    俞方棋抱拳道:“殿下,末将等人便沿着海岸,先到安南、真腊、暹罗,联络藩属,若是时机成熟,便从荷夷手中夺取马六甲,一旦此地到手,便扼住了海运要道,将荷夷驱逐出南洋便不在话下。”

    南洋贸易上的各个重要节点,王彦近些时日,已经从海商处了解甚多,也知道马六甲的重要性。

    王彦点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没底,毕竟不到五千人马,远赴万里征战,没有先例。

    这次除了留下一小半水师,维持粤地海防外,水师出动大半,还从琼岛调了一千精兵随行,广东水师精华尽出,王彦是下足了老本,将广东水师发展三年的成果全部搭上了。

    “能下则下,不能下,则徐徐缓图!”王彦看着江面的水师吩咐道。

    俞方棋、钱一风当即抱拳,“末将知晓!”

    王彦转过头来,又对身后的钱秉镫道:“宣旨的事情,便拜托钱主司了。”

    钱秉镫笑道:“此宣扬天朝之威,震慑南洋群蛮,下官自当尽力!”

    这时王彦抬头看了看天色,岸边士卒们已经全部登上战船,便挥挥手道:“出发吧!”

    几人闻令,肃然抱拳,躬身后退几步,便转身登上大船。

    片刻之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升便传了过来,“收锚”“升帆”之声在江面蔓延,船上巨大的白帆被慢慢拉起,如片片白云遮蔽江面。

    王彦站在码头上,目视传入使出珠江口进入大海,才转身回城。

    几日后,王彦让陈子龙、刘顺、李过、何刚主持两广,他交代妥当之后,便快马赶往武昌。

    船队在海上航行几日后,在琼岛补给了淡水,便先到了安南。

    此时的安南正处于后黎朝时期,安南与朝鲜都有小中华之称,除了吸收了中华的优秀文化外,传统的糟粕也吸收了不少,党争、割据是样样俱全。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安南陈朝就接受明朝册封,位列太祖十五不征之国之列,成为明朝的藩属,然而成祖时期,安南陈朝被权臣黎季牦所篡,这事儿老大自然要管,成祖随即发兵灭了黎朝,但陈氏已被黎氏杀绝,陈朝绝嗣,成祖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随设交址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直统交趾二十多年,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但此地民众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耗费无算,尽往里面砸钱,统治成本远远高于收益,终于在明宣宗宣德二年,明军总兵官柳升在当地遭到重大挫败后,明朝决心从此撤兵,远离泥潭,而越人黎利也因此建立后黎朝。

    明朝虽然最终撤兵,但二十多年来,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却使得汉人的诸多制度,文化对交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朝鲜无异,后黎朝很快便再次接受明朝册封。

    此时的后黎朝状况与日本幕府比较相似,也类似与明朝,国内是一团乱码,安南王黎维佑基本是个傀儡,朝政由权臣清都王郑主持。

    若只是如此,那还算好,但安南境内还有高平莫朝与黎朝争鼎,南面还另一位异性王割据政权广南阮氏,整个国家乱的不行,各种内斗并不比中国逊色。

    安南虽小,但五脏俱全,上演的故事与中国无异。

    这么一个小朝廷,国内却有这么多码头,这旨传给黎氏,傀儡国王,说了与没说一样,传给莫氏,那黎朝肯定意见大,那就只能传给权臣了。

    这么多门路,这么多码头,不熟悉清南洋各国的情况,这差事还真办不好。

    船队首先到了升龙,向黎朝的实际掌控者郑宣示旨意,要求安南配合明朝打击荷夷,断绝与荷夷的贸易,并在旗帜要加上“大明国属”四个大字。

    升龙靠近大明,所以郑对于明朝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大明虽然没有亡国,但是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都城都被建夷夺取,至今没有夺回,可谓自顾不暇,他认为明朝没有精力南顾,所以郑并不愿意得罪荷夷,他接受将“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加到安南军的旌旗上,但对打击荷夷却表现十分冷淡。

    第一份旨意,就没达到效果,这让自以为能一呼百应的钱秉镫感到十分挫败。

    作为礼部主客司官员,主官藩属往来,虽说这些年朝贡减少,但他没想到大明的地位,下降的如此之快。

    此时钱秉镫心里不禁佩服起王彦来,如果不是调入理藩院出使南洋,他不会知道明朝的影响已经如此淡薄。

    他迫切想要在南洋重振大明的威望和影响,可对于接下来要怎么做,他却两眼全黑,好在这时有在升龙的大明商人建议可以去升龙的南面,到顺化找广南阮氏去谈。

    船队随即,往南进发,意图恢复大明的影响。

第677章占城

    明朝船队驶入南海,这对于南洋诸国是个不小的震撼,原本诸邦也都听说过中国的富庶强大,仰慕中国,但是毕竟只是心理上的想法,他们看不见,也很难感知,但这船队一来便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能够看见的东西,带来的感知绝对不一样。

    在成祖时明朝国力强大,明朝还时常插手南洋事务,但随后国力衰弱,便逐渐退出了南洋。

    之后大明虽然是南洋诸邦的宗主国,但事实上南洋诸邦无论是打仗也好,相互谈和也好,从来都不带大明玩。

    什么原因呢?

    因为求不着!大明远在万里之外,就算跟大明商量了,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那还跟大明商量什么劲儿呢?

    久而久之,南洋诸多邦国在做任何决定时,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想到大明,也不关心做出的决定是否损害了大明。

    反到是荷夷的武装商船,没事儿就在这些邦国家门口转悠,让这些邦国在做事时,不得不考虑,这在家门口游荡的哥们儿是什么想法,要不要和他商量。

    如此以来,情况必然是荷夷对诸国的影响更大,而大明日渐衰落。

    可是此时明朝的船队一进入南洋,而且规模要比荷夷庞大,便给诸邦心理上带来影响,远在万里的中国天‘朝,一下就具体起来,不在遥远,能够触碰。

    这明朝船队一来,当地邦国在处理大明商人贸易时,难免就要想想大明的想法,这就使得大明海商的生意好做起来,这也是广南海商,极力唆使朝廷影响南洋的原因所在。

    不过,明朝船队在南洋,毕竟不像荷夷转的那么勤快,也不像荷夷在巴达维亚、马六甲占据要道,船只来往频繁,大明想要恢复影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船队沿着海岸行进,按着商人提供的信息,联系到了割据南方的安南权臣阮福濒,而阮氏因为要对抗黎朝掌权的郑氏,决定全力支持明朝,以此来换取明朝支持阮氏推翻郑氏。

    钱秉镫对于郑氏掌握黎朝之权,而对中国怠慢十分不满,便答应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