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问之人乃是东林领袖钱谦益,朝廷礼部尚书,江南大名士,三大案中都有东林身影活跃,就是左部东下,隐约间也有东林之人参与其中,弘光心中暗恨,是以喊着怒气故意点他之名。

    “禀陛下。”钱谦益只得手持象牙笏,出列对奏道:“臣以为左部经历池州之败,已然无力东进,而江北尤急,当调靖南侯回师,固守长江防线,严防清军渡江!”

    弘光也认为江北清军尤为可怕,但左军要拉他下马,且还有十几万兵马盘踞于安庆一带,又不得不防,他资质平庸,一时间自然拿不定主意。

    “禀陛下!”就在弘光犹豫之时,原本沉默的朝臣随着钱谦益之言,而突然沸腾起来,首辅马士英随之出列,抱着象牙笏奏道:“臣以为靖南侯兵马万不能动!”

    “江防在于舟师,舟师强,则满清望江兴叹,臣建议许以重利,调福建郑芝龙入援,拱卫南京!”弘光朝党争激烈,就算是如此危机时刻,也不能免,马士英先向皇帝谏言,以否定钱谦益之策,而后愤怒的指着东林朝臣大骂道:“尔等东林,欲放弃池州,纵容左逆入犯耶?若左逆至,尔辈任居高位,而独死吾君臣耳!陛下,池州兵马万万调动不得啊!”

    左军以奉崇祯太子密诏的名义东下,欲杀马士英一党,废除弘光帝,马士英一党自然要全力反扑,而随着钱谦益与马士英先后发言,朝堂上两党大臣顿时吵成一团。

    弘光闻言,本就优柔寡断的他,自然更加拿不定主意,加之朝臣争执,顿使他头脑一片混乱,心头之气,不自一处来。

    大臣们吵了半天,却依然没有结果,弘光脸色也越来越差,到了暴怒的边缘。

    这时南京城门处,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只见一名骑士背插军旗,匆匆穿过城门。

    城门处的守军见那骑士根本不加阻拦,反而迅速搬开据马,放其入城。

    骑士飞速穿过街道,惊得人群连忙躲闪,议论纷纷,待骑士奔至宫门,只见人影一晃,骑士跳将下马,大声急呼道:“八百里加急!阻者死,逆者亡!”

    随即便见那骑士一路飞奔,手上举着军报,直入朝堂,面见弘光,匆匆拜道:“陛下,江防水师,镇海将军郑鸿逵,加急奏报!”

    争吵的朝臣闻之顿时一愣,朝堂随着骑士的禀报,陷入一片死寂。

    弘光这时也脸色大变,难道清军已经开始渡江呢?“承上来,朕亲观之!”

    太监连忙将奏报承到御案之前,弘光有些颤抖的拿起奏报,打开观看。

    群臣们皆以为,又是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有甚者已经考虑谏言皇帝出逃,暂避清军锋芒。

    大臣们暗中观察弘光面色,确见他脸色通红,而手中的奏本抖得更加厉害,心中顿时跌到谷底,莫非清军真的已经渡江了!

    “马爱卿!”弘光看了那奏报,一时说不出话来,但他急于与众臣分享心中喜悦,因而对着心腹大臣马士英道:“可将奏报,念于诸位臣公听听!”

    马士英从太监卢九德手中接过奏报,打开一看,心里也顿时一阵欣喜,于是大声念道:“臣镇江总兵郑鸿逵拜上,清军十八日围扬州,二十四日夜炮击西城,臣于镇江尤可闻江北炮响,心中忧惧。”

    “二十五日,有忠义营指挥使王彦,欲带千骑过江援扬,臣令船队渡之。”

    “午时,臣于江边见扬州城浓烟滚滚,后有败兵逃至南岸,言扬州成破,史督师殉难,臣心甚惧,恐清军渡江,随令船队巡防江面。”

    “申时三刻,臣于江面再听江北炮响,知扬州以起变化。”

    “是夜,有扬州勇士胡为宗入臣大营,言扬州以被忠义营指挥使王彦夺回,欲固守之,以待朝廷救援。”

    “臣以为扬州失而复得,此天佑大明。守扬州则长江固,臣恳请陛下速发援兵,支援王指挥使,以挡清庭兵锋!”

    弘光不愿意做王国之君,马士英同样不愿意当亡国之臣,他得之王彦重夺扬州顿时欣喜。“陛下,应该重赏忠义营指挥使王彦!”

    “陛下,镇江总兵郑鸿逵,也该重赏!”

    “陛下,臣以为如今应该与王指挥使获得联系,令其务必坚守扬州,不得有失!”

    扬州失而复得,让朝堂上的阴沉之气,一扫而空,但大臣们却为如何奖赏,如何应对,继续争论不休。

    南京诸公的心情随着扬州的陷落与失而复得,跌宕起伏。

    扬州城的王彦等人,却无比的沉重。

    清军在清点扬州一战的损失,王彦同样在与扬州官员重整扬州秩序。

    清军破城小半日,扬州军民就已经从城内各处,清理出了近五万具百姓尸体。

    百姓的惨状让人目不忍睹,扬州城内半城带孝,家家发丧,悲切哭嚎之声,响彻城内。

    幸存者在伤心欲绝中收拾亲人尸体,全家被屠者则由官军代为收敛。

    一具具尸体,扬州城内已经无法掩埋,官府只得组织青壮挖掘大坑,统一掩埋。

    一车车的尸体运来,让搬运尸体的士卒脸色沉重,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慢慢唤醒。

    就像后世历史中,八年抗战,打出了一个中华民族,使普通之人,亦知其为中国一员,战争变成民族对抗。

    这时的明军,面对清军的屠戮,一种家国情怀,慢慢被唤醒,原本只被士大夫阶层所理解的夷夏大防,在普通明军心中也留下了华夷之别!

    王彦同李泰祯等人,站在大坑边,看着一具具尸体被抛入大坑,心情沉重无比,俱是不发一言,只是就这样默默的看着士卒掩埋。

    李泰祯跟随闯王,后来又跟随高杰,都见过百姓被屠的景象,但却从未见过这样悲惨的场景,也从未如此气愤,如此强烈的想要复仇。

    “李将军可知,如何才能让吾大汉子民,不受异族屠戮?”王彦目光深沉,忽然向身边的李泰祯问道。

    “末将愚钝,还请指挥使赐教!””李泰祯闻言微微一愣,但这也是困扰他的问题,当下微微抱拳,虚心说道。

    “吾大汉族人口万万,却被满清几万人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概因百姓与士卒将校,只知小家而不知有国也!”王彦看着满坑的尸体,目光流离,思绪似乎飘到远方。“如百姓与士卒皆知夷夏大防,皆明民族国家,能有一强大之中华,夷狄岂敢窥视华夏!”

第52章为存续,王彦立心

    “强大之中华?”李泰祯有些不懂了,他疑惑的问道:“何为中华?”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是中华!”王彦肃声道:“礼乐教化是中华,肤色衣冠是中华,唐诗宋词亦是中华,祖宗崇拜也是中华,自强不息,内圣外王是中华,秦汉唐宋,历朝历代都是中华!中华是吾等头上这片天,是吾等脚下这片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吾等同服色,共礼仪,认同华夏文化的万万汉民!”

    李泰祯等人听王彦之言,心中似有所悟,脸色不由一阵凝重。

    中华是万民之习俗,是几千年来的整体认同,是华夷之辩的骄傲,是中央之国的开阔和博大。

    “礼仪衣冠,文化浩瀚,这是整个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是四方藩属对中华的向往。无论蛮夷武力多么强悍,在中华文明面前,都只有自卑和崇拜。”王彦看着众人,接着说道:“满清入主中原,却是要毁掉吾等深以为傲的一切,是要斩断吾辈的脊梁,是要断吾文化,毁吾衣冠,坏吾礼节,是要亡天,亡地,亡中华!”

    李泰祯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听王彦的诉说,他不禁思考起来。

    事情真如王彦所言,满清武力虽盛,却并不令他向往,甚至从骨子里蔑视这群残暴的野蛮人。

    那一条条金钱鼠尾,那一声声奴才、主子,那弯曲的脊梁,李泰祯都不能接受,都不能想象,满清统治下的汉民,在失去那份骄傲后,会变得何其死沉。

    中华在,则民风博大,知礼而明义,谦逊而自信,整个民族便不会没落太久,迟早要昂扬向上。

    “未有吾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吾之后,家国仍永存。”王彦接着说道:“中华便是值得吾等去拼命守卫的东西,只要吾等能唤醒万万汉民对于中华的认同,那大明就是强大之中华!”

    众人从王彦言中,体会到一股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感情每个心中都有,只是以前不曾触及,现在被王彦的话唤起,心中顿时一阵激荡,对整个汉民族和大明生出一股别样的情感,慢慢形成一股凝聚力。

    大明的中华文化,衣冠礼仪,就是这股凝聚力。

    大明如果能将这股凝聚力唤醒起来,便可以将万万汉民团结起来,发挥出汹涌澎湃的力量,令四方夷狄不敢窥视!

    王彦麾下的军队如果有了凝聚力,知道为何而战,便可万众一心,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也能百战不溃!

    只是眼下的大明,却没有利用这股凝聚力,也没得到普通百姓和士卒的认同,官绅阶层重私利而轻社稷,空有民万万众,财万万两,却不能转化为战力,被区区满族欺凌!

    王彦与李泰祯诉说这么多,实在是心有所感,被满清屠戮的扬州百姓,让他心中愤恨,“堂堂****,何至于此!”

    如果大明再不奋起,扬州便只是开始,之后还会有更多城池,更多的百姓遭受屠戮。王彦迫切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便从身边之人,从这扬州开始,去凝聚每一份力量。

    李泰祯在忠义营有些时日,但他与王彦的关系却一直平淡,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谈不上什么忠心,也没有什么归属感。

    李泰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报达邢夫人对他的恩惠,如今徐州镇已经倒向清庭,他心中也是一阵茫然。

    现在听了王彦之述说,他心中却生出了另一种情怀,一种比之私情,更加伟大和澎湃的情感。

    王彦见李泰祯若有所思,便真诚的开口说道:“李将军可愿与吾一同,救国救民,为保中华存续,尽一份力!”

    李泰祯被王彦唤起的家国情怀和那份责任,让他不能逃避,因而十分诚恳的回道:“末将愿随指挥使,救国救民!”

    对于邢夫人的恩惠,李泰祯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报答。私情与整个天下万民之间,李泰祯已经有了他的答案。

    王彦也知道从泗州收编开始,李泰祯对他便是例行公事的态度。王彦对他也一直心存戒备,今日一番交谈,能使之归心,身边立马便多了一名靠得住的大将,心里十分欣慰。

    城内,就在王彦收拢人心,掩埋尸体时,城外清军帅帐里,多铎却正准备着再次攻城。

    扬州城坚固,城内青壮众多。

    如果给王彦足够的时间,让他整编人马,修补城墙,那再想破城便十分艰难。多铎深明此理,知道不能让守军站稳根基,所以在大军不曾休息一日,便重新发兵攻城。

    只是真满州在昨天一战中损失近两千人,却不可能再参战,便只有靠投诚的汉军,充当炮灰和攻城的主力。

    一阵炮声响起,昨夜何刚带人连夜垒起的城墙,再次被清军火炮轰垮。

    清军依然是四门佯攻,主攻西城缺口,汉奸部队在真满州的督战下,如潮水般的向扬州涌来。

    城内的王彦等人,只得匆匆赶往城上,指挥防守。

    扬州城外的清兵多是多铎入江北以来,新投之人,清庭还未来得及整编,名册都没得及登记,家眷自然也没有控制起来,因此战斗起来,自然不会拼尽全力。

    扬州城内的情况却正好相反,青壮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多少训练,但他们却有决死之心,拼死作战,以保全城内的家人和乡亲。

    一方用命,一方却有所保留,这次攻城的结果,从一开始便已经注定。

    多铎尚未完全掌控新投的汉军,因而不敢逼迫太狠,恐怕引发哗变,甚至反正加入城内明军,所以只得忍着心中怒火,无奈让大军退回大营。

    城内明军靠血气之勇,靠顽强的信念守住了城池,可缺少训练,准备不足的弱点也暴露出来,能够守住西北角的缺口,几乎就是拿人命在填。

    如果不是之前清兵入城屠杀,要断绝扬州百姓得生路,激起全城的反抗之心,使得守军人人不畏生死,扬州混乱的防守,未必能扛得住清军的进攻。

    昨日城内被屠百姓的尸首还未清理掩埋完毕,今日一战又添新尸近三千具,让王彦倍感迫切。

第53章整军民,手握重兵

    轰隆,轰隆的炮声不曾停歇,西北角的城墙,白天塌了,晚上又被重新堆砌起来。

    自从二十五日,王彦夺回扬州以来,清军的进攻就未曾停止,明军与清军反复的在城上拉锯,特别是西北角坍塌之处,几乎已成尸山血海。

    多铎知道仅靠投诚的汉军,是很难攻破扬州,但他又不能给城内明军喘息的时间,真满州打不了这种死伤惨重的消耗战,便只有敦促着汉军绿营每日攻城。

    绿营兵意志不坚定,多铎又不能逼迫太紧,虽然连日攻打,丢下近万具尸体,确始终无法攻入扬州,士气开始一天天懈怠。

    扬州城内的守军则不同,他们从最初的慌忙应对,慢慢有了配合,反而在连日的战斗中得到磨炼,从乡勇民壮向一只军队转变,防守也越发纯熟,使得绿营清兵很难登上城墙。

    连日的大战,让王彦根本没有时间训练扬州青壮,但战争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在清兵的进攻中,王彦终于完成了对扬州城内的官员和军队的整编。

    清军二十五日破城之时,扬州城内的朝廷高官,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虏,一部分逃出扬州。

    扬州乃是江北防御的指挥所在,朝廷官员众多,可是经历这一番劫难,武官与文官却所剩无几。

    史可法不屈而死,总兵刘肇基和其麾下的参将,也统统战死,文官中自杀投井者也不在少数。

    如今城中最高品级的朝廷官员,却成了入城救援的正三品参将王彦。文官方面,连个三四品大员都不剩,最高品级只是兵部职方郎中何刚,杨州同知曲从直和王缵爵,三位正五品的官员。

    自宋以来,中原王朝重文轻武,然乱世之时,武将的地位却有所提升,加之王彦有举人功名在身,又有重夺扬州之功,扬州城内的文武自然唯他马首是瞻。

    经历一场浩劫后,扬州城中还有民众近七十五万,其中大多是清军南下时,从城外躲入城中的百姓。

    七十五万百姓中,青壮有近十万,王彦从中挑选三万五千名可战之士,在加上五千官军,整编为四万扬州守军,剩下的青壮则作为协助防守的预备队。

    这时王彦虽是一参将,可手中掌握的兵马,却已经比一般总兵还要多,堪比藩镇。

    如今王彦除了少一个名分,其地位已经是堪比镇臣的存在,只是他的地位只在这扬州城中算数,出了扬州,他依然还是一个参将。

    四万兵马,王彦分为五军,每军八千人,李泰祯、何刚、曲从直、王缵爵各领一军,分守四门,王彦则带着另一军居中,随时策应。

    为了掌控这只大军,王彦带进城的一千骑兵,几乎都得到提拔,但即便如此,军官依然十分缺乏。

    城内的一些诸生,有能力的乡勇民壮也被提拔起来。

    如戴之藩,张有德,高孝缵、王士、王绩、王续等人都被委以重任,武艺高强的胡为宗甚至被直接提拔到王彦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