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么看来,西南将崛起一股不小的力量,对与明朝而言,还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王彦想了片刻,但一时间也拿不出解决云南的办法,于是转移话题,问道:“喜事呢?说说大喜之事!”

    余太初闻言,脸上布满了笑容,很狗腿的笑道:“卑职先要恭喜相公,今后就得称呼您为殿下了。”

    王彦眉头一挑,他早就猜到,但真听到心里还是一喜。这到不全是因为要封王,皇帝能够妥协,便只得一喜,这是政治成熟的表现,有妥协就有商议,朝堂斗争不会那么死板非要你死我活不计后果。

    “陛下派出的内侍已经携带着赦书、金印出了广京,这两天就到。”余太初喜滋滋的补充道。

    王彦其实也知道,他受封了这个郡王,至少控制着两广,还有十几万强兵,只怕过不了多久,当朝中那些人见局势好转,大明的外部威胁解除之后,便要掉转矛头对付他,甚至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想搞倒他了,可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只能一往无前。

    “确实是喜事!”王彦意味深长的道。

    次日,果然有内侍赶来新兴县宣旨,王彦沐浴焚香之后,便准备在正堂拜受赦书,陆士逵等一干亲随也穿的整整齐齐来到堂内。

    王彦先与几名内侍交谈了几句,而后领着众人在大堂中央郑重的行大礼接诏,那为首的内侍等众人跪拜后,便徐徐展开诏旨,用太监独有的尖锐声朗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内阁大学士、五省总督、楚国公彦,拥立定策在前,复楚复赣救驾在后,现又有光复泉、漳,收复川东、川南之功,实为朝廷国柱,朕肱骨之臣。今累功而赏,晋卿为衡阳郡王,望卿知恩图报,扶保汉室,钦此。”

    那内侍宣读完诏书后,又徐徐合上,双手捧到王彦面前,笑道:“殿下,接旨吧。”

    听完宣旨,王彦心中一阵感慨,他算是大明朝唯一活着的异姓王了。

    当下他一头拜下去,洪声道:“臣受陛下信任,此前已蒙陛下多次晋升,然而南都未复,建夷未除,郡王显爵,臣何德何能,怎敢居此显位?臣恳请壁下收回成命!”

    这自然不是王彦的心里话,而是按着官场的规矩,这爵位不能接的太利索,特别还郡王这样的打破常例的显爵,他若直接受诏,怕是会被指责吃相太过难看。

    王相作为文人,好名又骚气,这辞让是必须的,但他这边矫情,内侍可就苦了些,直跑了三趟,最后才在广京的楚国公府内将赦书送出,隆武帝更是郁闷的不行。

第647章喜事连连

    历史上异姓王的出现,特别是王朝的中后期,基本上也预示这王朝的衰落。

    王彦受封为衡阳郡王,除了成祖年间归附过来的蒙古王子先土干外,他算是独一份,顿时朝野震动,反映不一。

    文臣中不乏抱着祖制不放,大为不满之人,也有心思活泛,见楚党势大决定投靠之辈,而对于武臣而言,除了王彦节制的五省内,一些小军阀如丧考妣外,对于金声桓、郑成功而言,这也并不是什么坏消息,王彦撬动了异姓不封王的祖制,也让他们也有了一份幻想,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明承元制,皇权独大,太祖号称“奉天法祖”,加上早期思想禁锢,中后期虽然逐渐解禁,但祖训力量依然强大。

    太祖虽未明言,但大明确实有异性不封王的传统,先土干乃蒙古王子,那是特例,开国后所有的汉人王爵,都是死后追封,不少人便认为王相得了这个王爵,怕是也离死不远了。

    王彦心里却很清楚,就算不封王,他也离死不远了,此时他早就没有回头路,而封王能进一步加强他的势力,凝聚人心,自然必须争取。

    如今他的势力还远远不够,最起码实际掌控的地区,也就只是两广,川东,而且经营的时间并不长久,再加上老丈人的湖北,他根基实际还比较浅薄,特别是在朝堂上并不具备优势,所以此时他还需要隐忍,尽量与皇帝达成妥协,不然若是内讧,一旦万元吉、金声桓、堵胤锡、郑成功站在皇帝一边,那多尔衮就该摆酒庆贺了。

    封王是件大事,从另一方面来讲,是又一次耗动了所谓的祖制,松动了皇权。

    十月底,楚国公府换上了衡阳郡王的金漆大匾,府门前的瑞兽,王府的铜钉大门,按着规制一一更换,王彦于府中设宴,凡是故旧同僚,麾下将佐,都云集府上,席开一百多桌,除了在外镇守的几员大将不能到场以外,其他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

    不过其中也有例外,左懋弟、陈子壮、苏观生等阁臣虽然受到了王彦的邀请,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没有出席,左懋弟到是有礼送到,但向陈子壮、何吾驺、苏观生不仅人未到,礼也没有送来。

    这让王彦手下的人很不高兴,郡王请你,那是抬举,有人想来还没机会哩!

    王彦对此却微微一笑,他能理解,若是满朝文武都往他府上来道贺,皇帝怎么想呢?这样其实很好,让皇帝至少觉得形势不那么紧迫,免得又搞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这天王彦高兴,喝得多了些,等次日醒来,以是日上三竿。

    作为国朝大臣,即便是没有战争的日子礼,也是不得清闲的,眼下王彦虽在广京,但是依然有许多事情要处理。

    这近期他便要与苏观生谈一谈,还有满清的使者已经到了泉州,这几日就要到广京,怎么应对,什么态度,几个阁老也要会面商谈,此外云南的问题,还有年底了,朝廷欠五德商号,五德商号又欠广南诸商的银钱,也要将第一批款项还完,这事情可谓一件接一件,让人不得清闲。

    事虽繁杂,但王彦这几日也是忙中抽闲,没有将心思完全放在朝局和外部变化上,而同王府众人一起,将注意力放在了许嫣嫣身上。

    从王彦回到广京开始,便被告知许嫣嫣已经有了要生了的迹象,王彦这几日都是特意将公务带回王府处理,以便陪伴左右,可是这一连几日过去,却毫无动静,而他事物又繁忙,这天清早便又去了军器监。

    王府内,许嫣嫣半躺在软榻上,何枝枝坐在一旁陪她闲聊,许嫣嫣肚子较大,走路非常吃力,睡觉也很不方便,这两天经验丰富的嬷嬷再三叮嘱她,不能随意走动,尽量在房间里静卧。

    两人闲聊了几句,何枝枝忽然把手儿放在许嫣嫣肚子上,有些羡慕,有些期待,“妹妹说,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许嫣嫣微微笑道:“姐姐说笑了,我哪能知道咧。”

    何枝枝靠上来,“我觉得是个男孩儿,长大了就夫君一样。”她顿了顿,“像妹妹这样精通书画,做过风度翩翩的公子也很好。”

    王府上下,为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可是没少操心,而且无论两公,还是下面的人,都想着他能生个男孩儿,从怀孕开始,就要佩戴宜男草,还弄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讲究。

    许嫣嫣脸微微一红,有点担心道:“妹妹也希望帮夫君生个男孩儿,但其实我更想要个女儿,这样就可以留在身边,也贴心一些。”

    王彦的老部下,护国公王威为了保护隆武帝,死在了闽北大山中,妻子也死于清兵之手,子嗣断绝。

    当初隆武没给王彦什么封赏,便让他过继一子给王威,来继承护国公的爵位,让王家一门两公。

    何枝枝是王妃,今后生的儿子是嫡子,肯定要袭王彦的爵位,许嫣嫣是妾,只能将她的儿子过继袭爵。

    这虽然都姓王,而且王威那边已经没有家人,小孩肯定还是王彦这边养,但对许嫣嫣来说,将她的孩子过继,以后不能叫她娘亲,她还是有点不情愿。

    她方说完,眉头忽然一皱,手立刻放肚子上,低低喊了一声,‘哎呀!’ “妹妹怎么了?”何枝枝连忙上前问道。

    “肚子疼!”许嫣嫣捂着肚子,汗珠已在额头出现了,“姐姐,我恐怕是要生了。” 何枝枝也没经验,方寸大乱,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她丢下一句,“妹妹等着,我去叫人!”便让丫鬟照看,自己反而飞快向院子里跑去,正好迎面遇见张氏,她见何枝枝满脸焦急,便问道:“出什么事了?” “母亲,妹妹要生了!” 众人顿时慌了手脚,张氏却一喜,临危不乱,从容吩咐着丫鬟道:“秋梅去找产婆,把几个产婆都找来,春香叫人去通知我儿,冬雪去吩咐伙房烧好热水,我们分头行动,快去!”

    几名丫鬟分头行动,张氏领着何枝枝疾步走进房间,陪着许嫣嫣,几个产婆很快跑来,有的烧热水,有的准备干净棉布,有的替产妇稳住胎位,内府中乱成一团。

第648章儿女双全

    王彦离开广南近半年,他十分关心军器监打造了多少器械,此时正在宋应星、宋应升两兄弟的陪同下,带着一众官员查看库房。

    “铁人甲才八百套,将官都不够啊!”王彦摸了摸一套鳞甲,然后又放下,随口问道:“鲁密铳造了多少?”

    按着他三级的构想,五忠军作为最高一级,精锐的锐士,今后不仅在士卒素质上要超过地方镇兵,而且在装备上也要最好。

    此时王彦构想中还要建立几支尖兵,如无当飞军,如陷阵营,如金国的拐子马,他目前构思的就有铁人军、横冲马军、克胜铳兵。

    这每一支都要配备精良的器械,但兵器坊打造器械的速度实在太慢、太慢了。

    宋应星主要管理制造,宋应升管理库房,他从身后书吏手中接过账簿,翻开后回道:“回禀殿下,鲁密铳库房中现有四千三百零七杆,鸟铳有一万零八百支。”

    这连军队的损耗都补不上,更加别说装备新幕的大军了,王彦微微皱眉道:“是银钱不够吗?”

    这回换宋应星回答,他负责铸造和监督质量,“回禀殿下,并非银钱不够,殿下从广南诸商手中借银百万,现在大多还存在五德商号的账上,主要是工匠不够,作坊规模太小。”

    两侧的货架上,摆满了一根根漆黑的铳杆,王彦边走边问道:“可想过什么办法扩大规模?”

    “卑职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将刀枪、战袄等物让给民间作坊来做,将这批工匠腾出来集中铸造火器,二是招募学徒,不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中国历代,除了蒙元,民间不禁刀剑,当然大规模打造那就有问题了。

    湖广那边工匠人手不足,也将一些简单的东西交给民间来做,广南之前也有一部分东西由民间来做,但是这直接将大规模的刀剑、战甲让民间来做,还是有些不妥。

    王彦问道:“民间既然有作坊,那就说明有匠人,为何不招募进军器监呢?”

    宋应星解释道:“殿下,这是因为按着规定,进了军器监,就得入匠籍,他们给外面的作坊做事,却不用入籍,所以方才卑职说军器监很难吸纳新的匠人,而从江南北方逃过来的匠人,在民间就能找到事做,也不愿意主动归籍。朝廷资料档案以丢失,他们也正好摆脱身份,我们也不好直接抓捕,毕竟已经无法分辨哪些人是匠籍,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为民间作坊效力。”

    王彦有些明白,士农工商,他一直觉得应该一视同仁,笼统的将人归为一籍,划成一类,失去流动性,将如一潭死水,十分不妥,就向明初的卫所发展到最后就是一团没有希望的死水。

    眼下匠籍在民间和朝野都认为是贱籍,而广南商业有发达,手艺人很容易找个工作过活,为什么要加入匠籍呢?

    王彦想明白这一点,那目前就只能钻大明律的空子,他再写折子同几位阁老议一议了。

    “兵器、战袄可以交给民间作坊,不过必须要进行监督,而且不能什么人都可以做,须要设立门槛”王彦说着,心里忽然一动,沉吟片刻,才开口说道:“此事孤亲自操作,你们暂时别分摊下去。”

    这兵器制作耗费巨大,民间作坊接到单子几乎稳赚不赔,这可是官商勾结的好机会,与其让别人拿去,还不如交给他信得过的商人,让他们这个利益集团更为紧密。

    “卑职知晓!”

    王彦随即挥挥手,“去炮场看看!”

    当即一行人,便离开了仓库,往城外而去,然而才出库房,就有王府侍卫来报。

    王彦得知消息,也不去炮场了,匆匆与几人说了几句,便急忙翻身上马,打马向王府疾驰。

    不多时,他便到了府门外,侍卫们有的上前牵马,有的急忙进去禀报。

    片刻后,王彦刚走进前院,何枝枝就迎了出来,“枝枝,嫣嫣现在怎么样?”

    “我也不是很清楚,母亲让我在外面等着,夫君快随我过去吧!”

    王彦听了,连忙便往内宅冲去,便听见里面传出凄厉的喊声,他顿时心乱如麻,忙向里面走,却被嬷嬷拦住,“殿下,男子不能进去。”

    王彦才想起这茬,只能急的来回踱步,这时何枝枝也来到内院,她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见王彦急的抓耳挠腮,便说道:“夫君,我进去看看,有什么情况,我随时出来。”

    “好好好。”王彦听了连连点头。

    何枝枝快步进去,王彦只能听得里面的婆姨连连叫唤“热水”“棉布”之类的东西,看见丫鬟们跑进跑出,而他却依然不知道里面的情况。

    突然一声幼儿“哇哇”大哭的声音传来,里面顿时欢声一片,王彦听了立刻大喜,然而他正松了口气,想要进去,忽然里面的喊声却又传了过来。

    里面何枝枝刚看着产婆用棉布抱出一个小子,这边却有产婆惊呼一声,“还有一个!”

    屋里顿时又乱了起来,何枝枝听着许嫣嫣疼的大喊,不禁担心的问道:“没有什么事吧!”

    王府请的产婆经验十分丰富,很快就镇定下来,“王妃放心,胎位很正,这一胎两个,孩子也小一些,就是让娘子受苦了一些,但不会有事。”

    这时何枝枝心里紧张,也忘记去告诉王彦,留着他在外面干着急,直等又过了半响,房间里又一阵“哇!哇!”的啼哭声传出,声音十分响亮,女人们又一起欢呼起来。 片刻,产婆说道:“一男一女,娘子也平安!”

    何枝枝听了高兴不已,乐着看着两个小人,半响后才“呀”的一声,连忙跑出院子,见堂堂殿下正蹲着院门口,焦急万分,当即笑道:“夫君,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嫣嫣也平安!”

    王彦听了,顿时跃了起来,一下把何枝枝抱了起来。

    何枝枝一阵心慌,这大白天,幸亏是在王府,她娇羞地推开王彦,“夫君还不去看看。”

第649章苏观生

    衡阳王府,王彦刚封郡王,喜气还没过去,许娘子又诞下一男一女,可谓好事成双,让整个王府充满了喜气。

    王彦也陪着乐了好些天,但转眼就到了丁亥年底,隆武三年马上就要过完,各种事务堆积,让他终究不能清闲。

    清晨何枝枝为王彦穿好朝服,王彦便赶往行朝参与早朝,然后便到了文渊阁。

    一进门,一楼的员外郎,舍人们立刻停下手头工作,躬身作揖行礼,“殿下!”

    王彦挥了挥,示意他们各干各的不用在意他,便就直接上楼,来到二楼大学士办公的场所。

    他没有进自己的隔间,而是在议事厅里坐下,整个厅堂的布置,比他离开时已经丰富了许多,正中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四个大字“为民父母”,看字迹该是出自皇帝手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